1949年,18军副参谋长率部运粮,突然遭到大批土匪伏击。副参谋长带领警卫班放好粮食,占据有利地形后,开始抵御土匪的进攻。
多年之后回想到那惊魂一夜的匡斌少将总是笑着说:土匪好对付,山上的蚊子真是多的受不了。
1949年的贵州刚刚解放,贵州境内还有很多敌对势力。
贵州是个穷省,早就有俗语形容贵州地区是:地无二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一分银。
解放军刚刚进入贵州,就遭遇了粮食问题,当地的土匪势力非常猖獗,很多土匪扬言要把解放军饿死在贵州山里。解放军派出去押运粮食的战士,总是遇到险情。
面对这种情况,时任18军副参谋长的匡斌亲自带队进行粮食的押送工作。
匡斌带领警卫班接到粮食之后,准备返程的途中被土匪盯上,大批土匪准备把匡斌包围,并且活捉这个“共党”的高级干部。
匡斌指挥着手下部队且战且退,把粮食藏在了山洞中,并且向山顶上撤退占据了制高点,掌控了整个战场的有利位置,此时匡斌准备向大部队汇报战斗情况,却发现电台在激烈的战斗中损坏了。
这时,上千名土匪已经将匡斌牢牢围住,在土匪看来,匡斌已经是案板上的鱼肉了。
土匪们认为匡斌已经是待宰的羔羊,匡斌也把土匪当成待宰的羔羊。
在匡斌手下部队坚定的反击中,没有一名土匪敢冲上山头一步,战斗就这样僵持了下来。
到了晚上土匪们认为时机已到,偷偷的冲上半山腰,结果匡斌的警卫部队并没有休息,而是一直等待着土匪的偷袭。
经过一夜的血战,土匪丢下了几百具尸首仓皇逃窜,在山下继续包围,不过气焰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嚣张了。
经过一夜的修理,电台已经被通讯员修复了。
运粮队开始给上级发电,在电报中匡斌胸有成竹地说:我们虽同土匪遭遇,但已经打退了土匪十几波进攻,不需要上级派援兵,但是山上的蚊子太多,需要上级给我们送一些蚊帐。
就这样匡斌被土匪包围了5天5夜,每天都有土匪背匡斌的部队打死,土匪的首领最终无可奈何悻悻而去。
在后世看来,这段经历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了,然而对于这场小小战役满不在乎的匡斌来说,他一生经过的大风大浪数也数不清,这场小小的战斗只是他漫长的军事指挥生涯中一次小试牛刀罢了。
匡斌1913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他的父母非常疼爱这个儿子,给她起名叫做匡仔都,在当地方言中,这是衣食无忧的意思。
匡斌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由于参加农会闹革命被地主们谋杀了。为了躲避地主们的追杀,匡斌离开了家乡,到县城投奔自己的叔叔。
匡斌的叔叔为了让侄子有一个谋生的手段,把他送到了一家织布厂工作,在织布厂里,匡斌不堪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和欺辱,逃了出来参加了红军。
匡斌参加的红军是红三军九师25团一连,这支部队是毛主席带上井冈山的部队,革命传统非常浓厚。
匡斌入伍之后作战勇敢,勇往直前,1932年7月参加了广东水口战斗,英勇杀敌,在战场上火线入党,接着又参加了著名的江西浒湾战斗,成为了一名红军排长。
1934年8月,匡斌又在福建温坊战斗中英勇作战,被提升为红一师二团二营一连连长。
在抗日战争中,匡斌担任教导四旅参谋长,莒南军分区司令员。然而匡斌个人高风亮节在1943年党中央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号召匡斌就主动要求降级,去教导三旅九团当团长。
在这里他在短期内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让九团成为冀鲁豫军区主力团之一,还收到了杨得志司令的表扬。
解放战争时期,匡斌担任第七纵队第20旅旅长。在巨野战役中血战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整11师,消灭整11师32团3200多人。
挺进大别山的时候,匡斌担负着艰巨的断后任务,他们不但打垮了敌人的追击,还克服了种种困难强渡黄河路和巧渡淮河,战胜了敌人从各方面的围追堵截成功跟上了大部队,挺进了大别山。
事后刘伯承元帅在一次大会上说:“要问我们是怎么挺进大别山的,你们去问问20旅是怎么掩护进大别山的?”这是对匡斌最大的奖赏和鼓励,令他感到无上光荣。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匡斌又担任十八军副参谋长。他在18军主管后勤工作,负责整个18军的吃喝拉撒,亲自带队押送粮草就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
全国解放之后,匡斌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到了1952年,中央军委点名让匡斌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在长期的战斗中,匡斌一直作战勇敢,因此也受了很多伤,1971年就因为旧伤复发病逝了,此时匡斌只有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