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在诸侯争霸期间这句话适用度极高。两国边界相接相交总会有很多摩擦,但也会有利益牵扯,交界的两个国家联合起来也更为方便。除此以外,利用好交际关系,也能更好的在争霸中立足。
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合纵连横这样的交际政策,利益关系也总是能牵动两国两国关系变化。就比如现在被比喻成亲结缘的“秦晋之好”,虽然秦晋一直都有交际往来,也处在和平交好的方向,但同样也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驱动。
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的来源在秦穆公将女儿嫁给晋文公并帮助晋文公回国继位,而晋文公当初逃难选择去秦国也是基于秦晋一直有通婚来往。可以说,秦晋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关系。晋文公娶了秦穆公之女到达了一种巅峰,也成为了后世喜结良缘的代名词。
晋文公也是知恩图报的人,晋国实力强大以后也多次安抚秦穆公,甚至在秦穆公担心的时候,晋文公还许诺以后中原出事,秦晋一起出兵勤王。即便如此,秦穆公对晋文公的担心也并没有减少太多,毕竟当两国利益牵扯减少的时候,也往往是两国交际走向尽头的时候。
秦攻打郑
为什么说是诸侯争霸,因为每个国家都想当霸主,取代曾经的周天子,成为这片土地的唯一统治者。这样的背景也注定了两国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关系。
秦晋虽然友好邦交,但两国都是强国,两者联合自然是强强联手,这也意味着对方也是最强力的竞争对手。秦国一直都有着东出的想法,这是秦国完成霸业注定要经历的,而东出最先要解决的就是郑国。
郑国很小,实力也不算强大,但地理位置极其特殊。秦国离郑国中间隔着周的直属地,郑国也紧挨着晋国。如果成功吞并郑国相当于是迈出东出的一大步,不仅能够扩张领土,还能直接威胁到晋国,让晋国不敢贸然行动。
这样的计划虽然很好,但晋国一旦出兵伏击秦国,秦国就会陷入被动,也有大臣劝诫过秦穆公,但秦穆公却没有听从。
秦国挑选的出兵时间也很有讲究,实在晋文公刚去世不久。这个时间出兵郑国也是防止晋国向秦国出兵,毕竟国君新丧,晋国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安葬国君。同时,秦国对晋文公有恩,晋文公新丧,于情于理晋国都不应该向秦国出兵。
这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相当于对晋国是一种道德绑架,即便晋国知道秦国攻打郑国对自身不敢,可在道德层面也很难做出行动。
晋伏击秦
晋国一开始也的确如秦国所料,前任国君新丧,晋国上上下下都在为国君丧事忙碌。对于秦国进军的事情虽然知晓,其一是新丧动武不好,其二也是秦国对晋文公的恩情,让晋国的确是难以动手。
接到秦国的消息时,晋国大臣先轸就向晋襄公进言,晋国此时伏击秦国,必然能取得不菲的战果。晋襄公考虑到晋文公的因素,主张不战,但先轸后来的话术让晋襄公成功改变了原本的想法。
要知道,所有国君的本质都是希望自己的国度得以发展,为以后称霸做出充分的准备。晋襄公内心深处也不愿意放弃这样的机会,之所以主张不战无非是因为天下的悠悠众口罢了。如何将矛盾从晋国引向秦国,变成秦国的错误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先轸给了一个完美的台阶,他说,两国交好已久,国君新丧,秦国也理应尊重。但很显然,秦国并没有将国君的丧事放在心上,这是秦国的无礼疏忽。不仅如此,郑国和晋国同姓,在这样的日子,秦国还攻打同姓的郑国,分明就是秦国先不在意两国的交情,既然秦国先无情,那晋国自然也不用在意。
这样说辞完美的给了晋襄公一个台阶,不再有负罪感的晋襄公当然会把握好这次重创秦国的机会。两国虽然一直交好,但根据各种复杂的利益纠葛,实际上也只是在维持表面关系,这次无非是揭露出真相罢了。
晋国是不可能放任秦国东出的,伏击于秦军一定会经过的崤函地区,将秦军歼灭于谷中。自此,秦晋之好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