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在位时间最短的草根皇帝。打着反明的番号起义,在前期功绩斐然,也有不小的作为,清政府也为他的事头疼。而在他称帝后反而自己走向灭亡,与其说是清政府一举灭了他,不如说他更多的是在自取灭亡。
清政府的优势
清政府在战争上说到底还是占有更大优势的,毕竟清朝当时是属于主流统治。从政治以及各地人心归属来看,清政府都要比李自成赢面大的多。更何况各地贵族、乡绅集团其实都归附了清政府,李自成能找到支持的人并不多。
说到底李自成也不过是农民起义,更多的是凭借一腔孤勇。但清政府并不是,清朝到底是有正规的军队,精良的武器,对付一个农民军还是能够的。这就是官方与普通散军的区别,官方军队自然能有更多的经验以及优势。
清政府这个政权在当时正属于上升期,势不可挡,手下猛将以及各种军事战略都不是这帮农民兵能比拟的。在战场上,李自成的军队去打普通的士兵还行,但是要面对清朝最精锐的八旗军就使不上力了。
李自成对清朝而言虽然有些棘手但实在没有到解决不了的地步,李自成能够推翻明朝是因为明朝本身就岌岌可危,清朝却不一样。从各方面来看,李自成的军队各方面都很难比过清朝,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不够仁德
李自成在安抚底下投降的贵族、将领上就很有问题。本身李自成来势汹汹,拿下了不少城池,那些官员、贵族也没有殊死反抗的决心,自然就投降归顺。
但凡聪明一点的掌权者也知道这个时候肯定是安抚民心,安顿好这些官员才是正事。但李自成并没有把握这个机会。李自成这边对这些投降的官员非但没有好好安抚,反而大肆羞辱,并不尊重。
本来投降已经让自己的良心自尊心过不去了,李自成这边也没有给出一个好的待遇,这些官员自然不可能真心归附李自成。更关键的是李自成放任底下的兄弟烧杀抢掠,那些所谓的贵族之女也被他们抢过去。
这一切都在激怒这些归降的人,只不过是碍于一时在李自成手下,不好有大动作罢了。但一旦李自成这边稍显势微这些人一定会反扑,帮助清政府,出卖李自成也就成了顺水推舟的事了。
更关键的是李自成底下的大将去抢夺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就是出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但吴三桂说到底也是一个将领,自然不可能如此冲动。在吴三桂投降后,李自成为了保证他的忠心把他的妻儿都收押,用这个来威胁他。
妻儿爱妾都被夺,这简直就是在逼吴三桂反水。本来吴三桂都决定安稳度日了,吴三桂好歹也算一名大将,李自成怎么也不能亏待他。但李自成还真就亏待他了,陈圆圆这件事只能算是导火索,根源还是因为李自成集团在对待归降之人不够仁德。
自我膨胀
李自成是农民起义,这也就注定了他的局限性。在战争上可能表现的并不明显,毕竟李自成集团还算英勇,而在政治上就能看出很大问题了。在对待归降的官员、贵族上就可见一斑,并不适合做一个统治的君主。
李自成本身能够放任手下的将领去做这些烧杀抢掠之事,他也并不是一个善茬。英雄难过美人关,加上李自成本身也是农民出身,荣登大宝考虑的自然是美人钱财。已经在战场上拼死拼活了,得来的宝座自然要好好享受。
在清朝为战事发愁,排兵布阵的时候,李自成在忙着哄自己的妃子高兴,在看能不能新纳几个美人。行成于思毁于随,李自成将一时的胜利当成了永恒。明明政权内外尚未稳定,但李自成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享受生活。
结语
不懂得为君之道是李自成失败的关键,本身军事实力就比清朝要差,唯一能够抓住的就是民心,而很显然这方面他也没有。一次次伤害归降之人,不懂得维护自己千辛万苦得来的基业,失败也就成了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