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二战重火力坦克歼击车大麦克斯有多强大?

二战重火力坦克歼击车大麦克斯有多强大?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666 更新时间:2024/1/5 18:18:46

前期小编有带大家详细了解过128mm埃米尔重型坦克歼击车,与大麦克斯简单的做了个对比,并没有对大麦克斯进行详细了解。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细的了解一下二战德国的“大麦克斯”坦克歼击车。是事实上大麦克斯的诞生是个意外,因为最初其实并不是将其作为一辆坦克歼击车进行设计的,而是作为一门自行野战炮。

一:“大麦克斯”坦克歼击车的诞生及其背景

法军的马奇诺防线上布满了钢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坚固工事,要正面突破这样的壁垒只能依靠火力强大的重炮

在二战欧洲战场正式爆发前,法军的马奇诺防线始终是德军的眼中钉。如果要从正面突破这些由钢铁和混凝土打造的坚固壁垒,一款射程远、威力大、彻甲性能强的火炮是少不了的。当然它最好能够被装在装甲底盘上,以便与德军装甲部队协同推进,在固若金的马奇诺防线上撕开一个又一个缺口。

两门K18型105mm加农炮,留意其修长的炮管

1939年,克虏伯公司开始了这种攻坚用自行火炮的设计工作。但此时的德军军械库中只有一号、二号轻型坦克和最早期型号的三号、四号中型坦克。即便是最大最重的早期型四号坦克,全重也才将将超过20吨,不可能搭载太重型的火炮。最后,克虏伯公司选择了采用四号坦克底盘搭载52倍径身管的K18型105mm加农炮的设计,作为这项自行火炮计划的原型车。

直接被送到东线前线进行实战测试的“大麦克斯”,摄于1941年

但在法国投降前,克虏伯公司都没能造出一辆可用的原型车(每日乳法233)。1941年1月,克虏伯公司总算造出基于四号D型坦克坦克底盘、安装K18型105mm加农炮的两辆原型车,并命名为10cm Kannone Panzer-SelbstfahrlafetteIVa(意为“10cm口径装甲自行火炮4a型“,简称Pz.Sfl.IVa,沿用了德国人一的直男武器命名方式)。

但此时马奇诺防线早已不是德军的威胁,那么像Pz.Sfl.IVa这样针对坚固工事设计的重火力自行野战炮是不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并不是,Pz.Sfl.IVa在日后成为了一款颇为成功的坦克歼击车。当然,这就是穿甲哥在后中需要介绍的了。

在1941年8月13日,Pz.Sfl.IVa的官方名称被改为“10.5 cm K. gepanzerte SelbstfahrlafetteIVa”(意为“10.5cm口径装甲自行火炮4a型”)。这辆名字超长的自行火炮在后世的军迷口中还有一个更加好记、更加脍炙人口的名字——“大麦克斯”(DickerMax,意为“大胖子”)。

二战德军的确有一款灰熊突击炮,但此灰熊非彼灰熊。图为一辆第216突击炮营的四号灰熊,摄于1943年的意大利

但是就穿甲哥能够查阅到的资料来看,二战德军对这辆车的官方称谓中从未出现过“大麦克斯”这一名称,“大麦克斯”很有可能就只是战后军迷给它起的一个外号。不过在“大麦克斯”曾服役过的德军第521装甲歼击营(Panzerjäger-Abteilung521)时任营长库尔特·席德布兰德特(KurtHildebrandt)中尉的日记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麦克斯”曾被当时的德军官兵称作“灰熊”(Brummbär)。

不过为了各位读者的阅读体验,在下文中穿甲哥还是一律叫它“大麦克斯”。

被送往东线战场进行性能测试的“大麦克斯”,留意其与一旁三号F中型坦克的体型对比,“大”之名实至名归。

言归正传,在1941年1月两辆“大麦克斯”原型车走出克虏伯工厂后,1941年3月31日,两辆“大麦克斯”在希特勒本人面前进行了性能展示。

元首以及在场的一众高级军官认为这款装备有大威力火炮的自行火炮除了可以对付坚固工事,还能能够有效地在远距离上击毁当时苏联新锐的T-34和KV系列坦克。因此两辆“大麦克斯”在1941年4月踏上了驶往东线战场前线的火车,准备通过实战进行性能测试,若测试结果令人满意便可开始大规模量产。

二.“大麦克斯”的设计

依照惯例,穿甲哥从防护、机动、火力三个方面介绍“大麦克斯”。当然,穿甲哥的文章,火力永远会是重点。

1.“大麦克斯”的防护

“大麦克斯”车体前部有两个小舱室,但只有左侧为驾驶席,右侧舱室中是没有乘员坐席的

虽然是一辆拥有半敞开式战斗室的车辆,“大麦克斯”的防护却并不是无一是处。其车身正面安装有大倾角的30mm装甲,近乎垂直的战斗室正面装甲也有50mm,别说防御炮弹破片,在远距离上抵御苏军在二战早期广泛装备的45mm坦克炮/反坦克炮都不在话下。

“大麦克斯”战斗室和车体侧后的装甲则为20mm,就只能挡挡轻武器子弹和炮弹破片了。不过“大麦克斯”作为一种定位为在远距离遂行反坦克火力支援任务的车辆,理想状态中应一直位于战场的二线进行火力支援而不是上前线与敌军坦克进行近距离的肉搏战。因此强大的装甲对于“大麦克斯”来说并不是刚需,过于冗的装甲重量反倒会拖累其机动性。

2.“大麦克斯”的机动

“大麦克斯”采用了四号D型中型坦克的底盘,该型坦克为二战初期德军的主力装备之一

“大麦克斯”采用了四号D型中型坦克的底盘,但没有沿用其300马力的迈巴赫HL120风汽油发动机,而是换用了重量更轻、动力输出也更弱的180马力迈巴赫HL66型液冷汽油发动机。

一辆因发动机失火最终导致弹药殉爆而被毁的“大麦克斯”,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巨大的后置战斗室

但实际上“大麦克斯”的全重达到了26吨,比四号D型还要重10%左右,且重心更高。在发动机动力还要比四号D几乎腰斩的情况下,机动性必然大受影响。实际上,“大麦克斯”即便是在测试中也只能开到27km/h的最大公路时速,在野地里可能就只能保持15km/h左右的速度了。

不过,“大麦克斯”动力系统的缩水是对其战斗室布局进行的妥协。作为一款以重火力为卖点的车辆,“大麦克斯”的设计必然要以其火力系统的布置为优先。体积巨大的K18火炮需要4人进行操作,其弹药同样也需要很大的储存空间。

因此“大麦克斯”将原本四号D中型坦克的动力舱拆除,并装上了体积更小的液冷发动机,并将排气管移到了车身侧面,以期最大限度减小对战斗室的影响。

3.“大麦克斯”的火力——恐怖至极

重达86吨的T95原型车在阿伯丁坦克试验场,它同样安装了一门105mm火炮,摄于1946年

“大麦克斯”的K18型52倍径105mm火炮对1941年的苏军T34、KV-1、BT系列乃至T-28、T-26来说,可谓是恐怖得难以想象的反坦克火力。要知道美帝在二战后才正式祭出的重达86吨的T95超重型坦克,其主炮也不过是一门62倍径的105mmT5E1型火炮,而它是针对虎、猎虎这些二战末期才出世的怪物设计的。

野战炮形态的K18型105mm加农炮,它也是“大麦克斯”的主炮

事实上,105mm口径的K18加农炮的重量和当时德军中大量服役的150mm榴弹炮不相上下。这款长身管加农炮在1920年代末由莱茵金属公司开始研发,并于1933年进入量产。

在1940年K18的产量仅有35门,1941年上升至108门,1942为135门,1943年再次大幅上涨为454门。1944年该炮停产,但同样也是产量最高的一年——701门。算上战前生产的不到100门,K18的产量仅有约1500门。

一辆“大麦克斯”,留意其炮管末端的7个击杀环,这意味着这辆“大麦克斯”已经确认击毁了至少7辆苏军坦克

“大麦克斯”的这门K18主炮发射的穿甲榴弹弹丸重达15.56kg,在经由长达5.46m长的炮管加速后,能打出高达835m/s的初速。且K18的105mm穿甲榴弹中装有多达208g的TNT炸药,一旦击穿敌军车辆或是工事并在其内部爆炸,能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大麦克斯”和它的五人车组,留意驾驶员头上的护目镜和他右手边的A型炮管固定架

在2km的距离上,K18的105mm穿甲榴弹能够击穿厚达111mm的30°倾角装甲;在1.5km距离则为124mm;在1km距离为138mm;在500m距离这一数据更是达到了恐怖的155mm。换句话说,这门1933年开始量产的火炮在500m的距离上甚至能从正面击穿二战末期才问世的苏军IS-2(1943型)重型坦克和美军M26重型坦克,对付1941年可能出现的一切苏军装甲目标更是如削瓜切菜。

值得留意的是由于K18的身管很长,“大麦克斯”在车身前安装了一个A字型的固定架(如上图),以在长距离行军或是运输途中固定主炮。

“犀牛”坦克歼击车上的71倍径88mm火炮,它也是虎王重型坦克的主炮,留意这枚炮弹足有一米多长

我们不妨拿“大麦克斯”的K18型105mm主炮和二战末期“虎王”重型坦克、“猎豹”坦克歼击车的KwK43型71倍径88mm主炮做一个简单的性能对比。在发射7.3kg的Pzgr.43型APCR弹时,虎王长88mm火炮的初速达到了恐怖的1130m/s。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大麦克斯”105mm弹丸的炮口动能竟然比虎王重型坦克还要高出16.4%。且“大麦克斯”的弹丸质量足有虎王的两倍有多,在远距离上弹丸的存速性能也只会更好。

“大麦克斯”的K18型105mm主炮在二战中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款令人生畏的反坦克炮。值得一提的是,当作为野战炮使用的时候,大麦克斯也拥有高达19.08km的最大射程,比同时期德军装备的150mm榴弹炮还远。

“大麦克斯”和它的4名炮组成员。除此之外,“大麦克斯”还有一名驾驶员,完整的车组共有5人。

辅以“大麦克斯”巨大的战斗室容积,它可以在战斗室内携带多达25枚炮弹进入战斗。不过由于“大麦克斯”没有炮塔,其主炮的活动空间较为有限:主炮仅能在轴线左/右各8°的射界内进行瞄准微调,俯仰角倒是有可观的-15°~+10°。在实战中,“大麦克斯”主要还是依靠驾驶员移动车体进行瞄准。

三.“大麦克斯”的测试历程——命途多舛

同属521坦克歼击营的一辆128mm“埃米尔”坦克歼击车,留意其炮管上密密麻麻地有多达36个击杀环

1941年5月,全部两辆“大麦克斯”都被分配给第521坦克歼击营(Panzerjäger-Abteilung521)以进行实战测试。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第521坦克歼击营并不是普通的部队。其在1940年4月2日组建,在组建之初就是一支专门接收实验性车辆并进行性能测试的部队。

几乎与“大麦克斯”同一时期,还有两辆与“大麦克斯”颇为相似,但装备更令人生畏的128mm火炮的“埃米尔”坦克歼击车也在这个部队服役。以后有机会的话,穿甲哥也会和各位读者老爷介绍这款实验性的坦克歼击车,在本文中就不做冗述了。

殉爆的“大麦克斯”,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受损相对较轻的右侧

同一辆殉爆的“大麦克斯”,可见其车体左侧几乎整个被爆炸撕裂

“大麦克斯”的实战测试可谓出师不利。在抵达东线不久后,两辆“大麦克斯”中的一辆的发动机便在公路行军途中意外起火,并最终导致车内弹药殉爆,彻底将该车摧毁。因此“大麦克斯”的大部分战场实地测试工作都由幸存的那辆进行,本文中绝大多数“大麦克斯”的配图也都来自幸存的的那辆。

触雷受损后被装载在平板车上并准备运回德国本土克虏伯工厂的幸存“大麦克斯”,留意其缺少了一个右侧负

幸存的那辆“大麦克斯”在521营成功撑过了1941年,并进行了大量实战测试,甚至成功击毁了至少7个苏军装甲目标(由上图中“大麦克斯”炮管上的7个击杀环中可以看出)。

但在1942年初,其在公路行军途中不幸触雷。所幸地雷没有彻底摧毁这辆“大麦克斯”,只是炸飞了左侧第二个负重轮并重创了第四个负重轮,其悬挂机构和发动机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随后,这辆“大麦克斯”通过铁路运输被运回到了位于德国本土的克虏伯工厂。在1942年夏,这辆“大麦克斯”在返厂修复后又被送回了521营并继续进行实战测试。

返厂维修后并重新投入前线的“大麦克斯”,可见其左侧的前三对负重轮明显被更换过

但在1942年11-12月第521装甲歼击营的报告中,这辆“大麦克斯”却从其装备序列中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并且在此前没有任该车因机械故障或被敌军击毁而留下的损失记录。

有资料称该车在1942年10月又被送回德国本土并被改造成了一辆绰号“Brumbaer”的普通四号坦克,穿甲哥认为这是很蹊跷的。因为即便“大麦克斯”的测试工作结束了,其也可以凭借其超强的火力继续在前线服役,完全没必要费大力气再运回德国本土并改造成一辆普通的四号坦克。因此,该资料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疑点。

四.后记:“大麦克斯”的实战测试成功吗?

“大麦克斯”在东线的森林中

单论“大麦克斯”作为二战德国最早的重火力坦克歼击车的实战测试,实际上是成功的。它在实战测试中证实了重火力坦克歼击车在实战中的价值,可以说是为犀牛、斐迪南、猎豹、猎虎等后来的重火力坦克歼击探索了作战模式。

重新运往前线的“大麦克斯”

不得不说,造化弄人。“大麦克斯”是二战德国重型坦克歼击车科技树的起点,但却由于1942年末长身管88mm火炮已经进入量产,“大麦克斯”自身的量产工作便被叫停。仅有一辆“大麦克斯”曾参与东线的实战,必然也不会对整个战局造成太明显的影响,“大麦克斯”很快也便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大麦克斯”的没落,真是应了咱中国的那句古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标签: 历史战争

更多文章

  • 二战德国128mm埃米尔重型坦克歼击车有多猛?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战争

    在本文中小编会将“大麦克斯”与“埃米尔”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对于“大麦克斯”的性能以及细节等一些数据,小编在本文就不多做解释了,今天主要聊的就是二战德军的“埃米尔”坦克歼击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一:

  • 二战各国顶尖王牌飞行员都是谁?战绩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战争

    所谓的王牌飞行员又被称之为击坠王牌或是ACE,有时候又会简称为王牌。这个称号昨早的时候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指的是那些空中击落敌机超过5架并且包含5架的飞行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空战是被视作非常神圣且高尚的骑士之间的作战,而且相对于陆战来说,空战会更加注重团队之间的配合。不过同时空战的本

  • 乌曼包围战的经过是怎样的?为何10万苏军无法突围?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战争

    1941年6月22日,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周日的早晨,德军突然间的不宣而战,越过苏德边境线,从此便拉开了人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巴巴罗萨”行动的序幕。这是一场策划了许久的突然袭击,虽说斯大林早已经被警告要注意德国人的军事行动,但是他始终拒绝让红军进入防御姿态。苏军最高统帅

  • 柳班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有多惨烈?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战争

    苏联军队在1942年年初的时候开始在苏北地区开始准备大反攻,目的是配合莫斯科方向的反击,彻底消除德国的北方集团军群的威胁,恢复列宁格勒地区与莫斯科地区的联系。在这一系列的反击战役当中,最为惨烈,最为著名的就要属柳班战役了。突击第二集团军就是在这里覆灭的,卫国战争初期的苏军名将弗拉索夫也是在这次战役被

  • 铁托是在哪一次战役中一战成名的?苏捷斯卡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期,为了反法西斯的最终胜利,世界上不少的反法西斯斗士们血染沙场,他们那些献身精神指导现在都让很多人都感动不已。这其中位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斯拉夫军民则是展现出了超强的抵抗能力。今天小编就累给大家讲一讲二战中范围将作战中最为经典的战役之一“素杰斯卡

  • 历史上真正的鹦鹉螺号潜水艇有哪些经历?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战争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相信每个人多少都会了解一二了。我国身为当年的参战国之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太平洋西岸的二战历史了,而对太平洋东海岸,与美国所接壤的部分却了解的不是那么多。但事实上,史学家普遍认为,扭转二战局势的战争发生在东海岸的美国,这场战役就是中途岛战役。在中途岛战役中,美军以少胜多,以牺牲1艘

  • 瓜岛战役当中为何日本会失去制空权?飞行员98%淘汰率是什么意思?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后,在日本总体的战略中,最具有影响或是最能西天出其扩张以往的恐怕就是他的“南进政策”了。在北进的过程中,被朱可夫打的是找不着北,在中国的战场也是被拖住了,久拖不决,没有“成就感”。而短短半年内横扫东南亚,却让日本人找到了称霸太平洋的

  • 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是哪一战?田庄台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战争

    1894年10月24日的这一天,大约3万余人,战马3千匹的日本第二路军开始分批次的登陆到中国的花园口,由此日军开始以辽南为战场的第二战场便开辟了。中国被迫前去迎战,同年11月日军攻破大连城。旅顺、大连的沦陷使北京大为震动。光绪帝将李鸿章革职留任,并积极策划起用湘军,代替屡战屡败的淮军出关作战。189

  • 一战后德国赔款天文数字,哪来的钱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战争

    在如今我国境内,我们可以见到很多的德国脑残粉,认为当年的希特勒对中国怎么怎么好,甚至很多人在看了关于德国的二战电影之后还一度认为德国是正义之师。然而真实的历史绝对不会那么简单,事实上的德国可能并不是什么正义之师,大家想想德国一战背负了巨额债务,他们哪来的钱打二战呢?要知道,在一战的时候,德国战败签署

  • 智利的伊基克市市如何诞生的?与中国的太平军有着什么关系?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战争

    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灭亡之后,其实还有大批大批的余党就这么消失匿迹了。那么这些人都去了哪里呢?而这些余党其中的一部分就随着欧洲船只当做华工去了南美洲。这批余党去了南美洲之后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在南美洲这块大路上横扫多国联军,而且还打出了一个中国城。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