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大唐怎么做到不费一兵一卒灭古印度的?

大唐怎么做到不费一兵一卒灭古印度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709 更新时间:2024/2/2 9:58:38

说到我们的大唐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繁荣昌盛,国来朝啊,但是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其实在大唐时期大唐和古印度之间发生了一场战役,战役的内容就是直接是大唐不费一兵一卒把古印度灭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中国和印度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兵戈之争,发生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朝太宗年间。当时中国派往印度的一个小小特使,没费唐朝一兵一卒,便大败印度军队,灭了中印度古国,令东印度国王折服,声势威震整个印度次大陆,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事还得从玄奘“西天取经”说起。

玄奘法师历尽艰险到达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历谒名贤,求法讲经,行踪遍布整个印度次大陆,其中就曾到访了摩揭陀国。摩揭陀国是当时统治中印度的一个强国。那时的印度,按方位共分成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亦即《旧唐书》中说的“五天竺”,“地各数千里,城邑数百”,国内王邦林立,其中大的国邦有十六个,摩揭陀国即为十六个大邦之一,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区。摩揭陀一直被印度人视为佛教圣地,因为相传佛陀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摩揭陀国内度过的。所以玄焋西游,必到摩揭陀。在摩揭陀,玄奘受到国王尸罗逸多(即戒日王)的优渥礼遇,玄奘开坛讲经,举办了一场持续十八天的大型辩论会,从此名震五印。

中印建交,玄焋功不可没。除了讲经学法,玄奘法师还向戒日王“粗言太宗神武,平祸乱,四夷宾服状”(《新唐书》,简单介绍了中国大唐的盛况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钦佩之余,不禁对中国大唐充满了憧憬,说“我当东面朝之”(《新唐书》),羡慕得不得了。玄奘回国后不久,贞观十五年,亦即公元641年,戒日王“遣使朝贡”,并向大唐递交了国书,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降玺书慰问”,戒日王“膜拜而受诏书”(《旧唐书》),算是臣服于中国。之后唐太宗多次派使者回访印度,“礼之甚厚”(《旧唐书》),中国和印度的外交关系算是正式建立起来了。

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48年,唐太宗“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新唐书》),又派使团出访印度,结果这次出访却发生了个小小的意外。而正是因为这次意外,引发了中印历史上第一次的兵戈相见。这个叫王玄策的使团团长,没用大唐一兵一卒,仅靠孤身之力,借师南下,就把兵强马壮的摩揭陀国给灭了,一时“天竺震惧”(《旧唐书》),大壮中国国威。

王玄策,汉族,唐朝河南洛阳人,曾于公元643~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发生意外的,是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当时摩揭陀国内已经发生了变故,原来戒日王于同年病死,其臣属阿罗那顺趁机起兵,自立为王,掌控了政权。但是当时通讯不发达,唐朝并不知道,搁现在,早全球轰动、妇孺皆知了。阿罗那顺听说大唐遣使到来,并不买账,于是出兵拦截,拒绝唐使入境。他不但抢夺了唐使带来的礼品,还将王玄策及随从的30人全部俘虏,投入狱中。后来在戒日王妹妹的帮助下,王玄策和副手蒋师仁才“挺身宵遁”(《旧唐书》),侥幸逃脱,跑到吐蕃去搬救兵。

吐蕃是中国西南边陲崛起的强国,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联姻后,松赞干布接受唐朝官位(驸马都尉)和封爵(西海郡王),“吐蕃与大唐和为一家”,关系甚为亲密,民间接触更为频繁,“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新唐书》),可见当时友好亲热的情形。王玄策请兵救援,吐蕃自是大为支持,于是松赞干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旧唐书》),不但派了精锐骑兵,还从泥婆罗(今尼泊尔,当时是吐蕃属国)调遣7000骑兵,全部交由王玄策调遣。

王玄策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印度兵溃不成军,被斩首三千多人,水中淹死上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被副使蒋师仁追上生擒。王玄策声威大震,远近城邑望风而降,连下580余城。阿罗那顺的皇族全部被俘,王玄策“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新唐书》)一时“天竺震惧”。东印度(东天竺)国王尸鸠摩一看这阵势,吓的闻风丧胆,赶忙“送牛马三万馈军”(《新唐书》),并进献珍奇异宝,就此向大唐臣服。

中国和印度在古代史上发生刀兵相见的战争,就只有这一次。作为中印度古国的摩揭陀,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在路卫兵看来,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大唐盛世,国运兴隆,王玄策底气十足,又遭受侮辱,怒发冲冠,人在气头上也就特别有勇力;二是吐蕃刚刚崛起,兵强善战,又与大唐和亲,鼎力相助;三是印度向来崇尚佛教,兵法不济,武力羸弱;四是摩揭陀国适逢内乱,政局不稳。这点从戒日王的妹妹帮助王玄策逃狱不难得出。

后来王玄策又第三次出使印度,到达婆栗阇国(今印度达班加北部),造访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带回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并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标签: 历史战争

更多文章

  • 拿破仑占领欧洲为什么没能完成统一?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战争

    在拿破仑的带领下,法兰西帝国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但为什么拿破仑却没能完成最后的统一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这样的局面,但最后也是没办法把中原和草原统一起来,主要是大家的文化始终没办法融合在一起,或者是太偏袒某一民族,从而失去了统一的意义。在欧洲其实几个国家都是同一名族的人,但也没说必须要在一起建国

  • 掷矛兵在古欧洲很流行,在中国古代怎么没见人用?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战争

    说到“掷矛兵”其实吧还是真的很有意思的一种兵种了,但是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古欧洲发现有人使用这种兵种的,到了中国古代好像这样的兵种就非常的少见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符合古中国的战场情况,还是另有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所谓古代欧洲盛行的&ldq

  • 汉朝为什么没办法灭绝匈奴?乌孙族起到重要作用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战争

    其实汉朝时期的军事能力已经非常强了,为什么依然不能把匈奴灭绝呢?汉武帝就是因为对匈奴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才让他成为了汉朝最强皇帝。但哪怕是这样,匈奴还是存货了下来。主要是当时中原部队去草原打仗并没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草原面积很大,部落非常分散,想要全局剿灭几乎不可能。而且还有些少数民族一直在汉朝和匈奴

  • 二战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是什么?双方伤亡超200万人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战争

    1942年,在苏联发生了二战时期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总共有超过200万人在此次战争中丧命。其实光看到这个数字就已经让人感到十分震惊了,这场战役就是扭转了东部战线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不仅具有战略意义,对于苏联人来说精神意义更加重要,一旦斯大林格勒失手,可能轴心国就要踏遍整个欧洲大陆了。所

  • 二战纳粹德国著名元帅龙德施泰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涌现出了一大堆出类拔萃的优秀将领,但要说起声望、资历以及代表人物的话,龙德施泰特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了。一方面其本人非常坚定与希特勒的政治立场,虽然与希特勒多有意见不合而争吵但总体线路是相同的;而另一方面,其他对战国也对其军事指挥能力报以认可,英国人就称其为二战中德国最能干的

  • 一战之后,日本为什么要向英美低头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被定义为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因为相互之间产生的各种矛盾而爆发的一场战争,但是最终祸及的还是有很多无辜的人。不过在战后,日本也是战胜的一方,按理说战胜者应该是“趾高气扬”,但是日本还没嚣张几年,就偏偏向英美低下头,这是为什么?当时的局势是什么样的,

  • 日本明知打不过美国,为何还要偷袭珍珠港?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战争

    二战期间,日本虽然成功偷袭珍珠港,但两国要是正面交锋,日本根本就不是美国的对手。而且日本主动袭击美国,正好帮美国找了一个加入战场的机会,这样全球军事最强的国家就会加入同盟国阵营,难道日本就这么自信?其实日本也是因为被美国掐断了各种资源,所以迫不得已向美国开战。日本是一个极度缺乏资源的国家,没有足够多

  • 假如李如松不死,萨尔浒之战结局会不同吗?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战争

    说到李如松其实有的人说他应该是一个人影响了整个明朝走向的人,有的人说他实力还是有的,但是就是死得太早了,所以就出现了大家看到的明朝过早的灭亡,而且就萨尔浒之战影响就十分的深刻了,那么有的人要说了,假如李如松不死,萨尔浒之战结局会不同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看了好多人的回答说李如

  • 科索沃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战争

    说起科索沃战争相比大家都听说过吧,这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战争,主要是由于一场科索沃的民族矛盾而直接引发的战争。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其发生从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吧。

  • 乾隆皇帝的皇后是谁?为何一个病死一个被废?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战争

    说起乾隆皇帝,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在很多反应清朝的影视作品中都是有提到这个皇帝的。乾隆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一生极为风流,在电视剧《还珠格格》的故事就是因为乾隆的风流而引起的。乾隆真正的皇后有两位,还有一位是乾隆死后追封的,所以不算算不上是一名真正的皇后。在历史上乾隆的皇后都较为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