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土木堡战役明朝军队投入了多少兵力?

土木堡战役明朝军队投入了多少兵力?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489 更新时间:2024/1/16 10:26:16

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理由想明朝边境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大同守军失利,塞外城堡沦陷,边界战报传至朝廷之后搞得朝廷上下是惶恐不已。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劝阻,在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自率大军出征。结果由于组织不当,所有军政事务都皆有王振专断,结果55万大军在土木堡惨败殆尽。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一役中,真的有五十万明军被瓦刺杀得几乎全军覆没吗?各类史料笔记记载此次战役的战斗人数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看得是眼花缭乱,不知真假。我们下面列举一些当时的记载:

第一种说法是出发时号称五十万大军。刘定之在《否泰录》末说道:“臣因取目击耳闻,参以杨善、李实所述《奉使录》,钱溥所撰《袁彬传》,约其繁复,著为此录。”李实《李侍郎使北录》未记出征人数,杨善《奉使录》今不传,估计亦不及此。钱溥《袁彬传》今亦不见,其内容应为袁彬于塞外侍奉英宗的事迹,也不太可能提到明军人数。则刘定之所记应来自“目击耳闻”,即明军出发时的确有号称五十万之举。

第二种说法是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关于土木之战中明军参战人数,最早的记载见于刘定之《否泰录》:“其从驾行者,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等。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抵宣府。”私属指的是私人的家奴、奴隶,有时甚至还指奴婢。《否泰录》意思说正规军是没有五十万的,加上这些家奴、奴隶和奴婢共有五十万。

第三种说法是官军共五十余万人。嘉靖后期以来,几乎所有言及出征人数的明代史家均沿袭此说,直至谈迁犹于“官军私属”强调甚明,而清人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开始写作“官军五十万”,丝毫不涉及“私属”两字之差,语意全非。

第四种说法是明实录中含糊其辞,称数十万。《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八月壬戌”条目下记载“中官惟喜宁随行振等皆死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明史英宗前纪》则记载“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就连明代的官方史书都语焉不详,含糊其辞,笼统地称数十万。

上面提到的四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清风明月就和众位一起慢慢来研究和推敲这些史料笔记,努力解开这个谜团。

第一种说法是说当时明军号称五十万,我觉的是有可能的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吓唬瓦刺,但是我相信明军的战斗人数绝对不到五十万。古代两军对垒,都喜欢夸大其词,吓唬对方。如当年三国曹操赤壁之战时,号称八十万大军,实则二十万而已。所以我相信明军当时号称五十万,其实远远不到五十万。

第二种说法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但是私属多少人,里面没有说法,自然也不知道正规军队有多少了,但是也能从这里看出,官军也是不足五十万。

第三种说法是清人谷应泰说的,没有私属二字,直接说官军五十万,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可靠。原因有二,一是或许是到了清朝,事件久了,以讹传讹,私属两个字就丢了,但是差两字,差别太大了。二是清人编写的史料,有玷污前朝的嫌疑,很有可能是故意漏掉私属两字,来羞辱明朝。

第四种说法是明实录的记载,实录没有沿用五十万,而是含糊其辞数是万,清风明月认为,很有可能,“五十万”的说法已经引起广泛怀疑,并且没有公认说法出现,遂有这样的含糊其辞说法,仅仅用“数十万”。

经过一番分析,我们已经能够确定明军的正规军队肯定不到五十万,那么正规军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寻访真相。

第一,出征部队的主力是京营军队。《明英宗实录》中记载:“此前三天,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在营操练者人赐银一两,……兵器共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国榷》中记载“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甲午”条目下记载“遣告庙社,发京师亲征。诏下,逾二日即行。”由此可见,此次出征,明军的准备十分仓促,本次出征的主力部队是京营军队,而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第二,五军营的编制。五军营是由马军、步军组成。明太祖时设大都督府,以节制中外诸军,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48卫卒。成祖北迁后,增为72卫。明史兵志中记载“分教四十八卫卒。”其中士卒“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那么按照这个折算,72卫应该有三十一万一千七百人。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称为五军。除在京卫所外,每年又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兵16万人,轮番到京师操练,称为班军。从这里可以看出班军要轮岗的,也就是说八万人驻扎在京城。当时驻守京城的五军营大约有三十九万一千七百人左右。

第三,三千营的编制。三千营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当然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实际人数当不止三千人,三千营与五军营不同,它下属全部都是骑兵,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朱棣手下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的角色。从这里可以看出,三千人主要是骑兵中的精锐,人数不止三千,但绝不会超过太多,主要担任突击任务。

第四,神机营的编制。神机营也是三大营之一,是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该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创建于1510年),要早一个世纪左右,是明代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在《皇明经世文编》中有关于该营的编制记载,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现在我们一起统计下当时京师京营的总人数为三十九万八千三。这应该是京军满编的情况下才会有那么多人。但是,明军的缺编是一个正常现象,而且数目也不小。譬如在宣宗朝,“京营缺伍至七万五千有奇。”如此看来,正统十四年的京军,大约是三十二万人。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全部出征,还要留下一部分来留守京城。《明史于谦传》“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根据此语和古人的运用约数习惯,,此时京中所剩部队,是不足十万的疲卒,但应该七八万左右吧。还有在撤退过程中,英宗调派朱勇、陈怀、吴克勤等人率领部份京军,去打先头阵。《明英宗实录》中提:“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京营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富率三万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率万五千往宣府,各备虏。”,在《天顺日录》中又说是“率五万兵迎之。”说法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我们折中一点,就算四万五千人好了。除去留守京城的七八万人,和阻击的四万五千人后,最后跟随明英宗到达土木堡的也就是二十万人左右。

作为亲历战场的当事人李贤在《天顺日录》一书中写道,二十多万人死了三分之一,受伤者过半。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还有,就是《七修类稿》有记载,二十万人,伤之半,死三之一。两者口径吻合,也和我们上面的数据基本上一致,因此,清风明月认为,明英宗当时率领部队二十五万人左右,后来派出了朱勇的五万人后,最终二十万人到达土木堡,却被瓦刺几万人冲杀殆尽,王振被部将所杀,明英宗被俘,百余名大臣阵亡,这便是历史上大明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

标签: 历史战争

更多文章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明斯克战役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战争

    1944年6月29日到7月4日这个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明斯克战役爆发了。这是在苏德战争中,白俄罗斯第3、第2、第1方面军在波罗的海沿岸与第一方面军的配合下所实施的一场进攻性战役,是白俄罗斯战役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被称之为第二次明斯克战役。苏联红军1944年实施维捷布斯克-奥尔沙战役、莫吉廖夫战役、勃

  • 南北朝湘州之战是怎样的?为何被称之为史上最搞笑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战争

    南北朝陈文帝添加元年(560年)时期,陈朝以太尉侯瑱为都督湘、巴、郢、江、吴等五州诸军事,镇湓城。然而事实上呢?湘州掌握在北周人的手上,既然湘州是自己管辖的范围,那自然是要拿下了,不然这都督五州诸军事岂不是有名无实?于是就开始进逼湘州,切断了湘州与外界的联系。湘州告急的消息传到了北周朝廷,北周朝廷命

  • 柏林战役为何德军少的可怜?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战争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释的,在柏林战役打响的时候,其实德国军队早就被分割的乱七八糟的了,形成了若干个无法联系,无法集结的独立集团。其中柏林的守军并不是最多的,相对于其他还在外作战的部队可以说是少的可怜。那么其他的德军部队都去哪里了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最大的一部分是位于捷克地区的德军&ldquo

  • 清朝历史上最牛的一场战役是哪一场?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战争

    在乾隆统治初期,我国边境民族准格尔部当家人葛尔丹策凌逝世了。在他去世之后,其部落为了争夺大汗之位而大乱。最终部落众人想要拥戴个人单庶长子喇嘛达尔扎当上首领。达尔扎当上首领之后延续了父亲对清廷的一贯附属关系,不过有人却不服。当时准格尔部大策凌敦多布的孙子达瓦齐在沙俄的支持下欲推翻喇嘛达尔札,自己坐上大

  • 莫哈奇战役是怎样的?匈牙利的亡国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战争

    匈牙利国王路易一世逝世后,他的女婿西吉斯蒙德便继承了匈牙利的王位。在西吉斯蒙德死后,他的女婿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布莱西继承了他的所有头衔,但是阿尔布莱西在抵抗奥斯曼土耳其人进攻的时候突然病死了,他的女儿伊丽莎白生下遗腹子拉迪斯拉斯,试图要继承匈牙利的王位。但是匈牙利议会选举他的表舅——波兰国王瓦迪斯拉

  • 锡盖特堡战役是怎样的?苏莱曼大帝的最后一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战争

    至公元1526年莫哈奇战役之后,匈牙利就已经不存在国王了。匈牙利的贵族约翰·扎波利亚就自称为匈牙利的领主,但是奉奥斯曼苏丹苏莱曼大帝为宗主。另外有一批不愿意屈服的匈牙利人则是归顺于溺水身亡的匈牙利国王的小舅子,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费迪南二世的麾下。踏足匈牙利平原之后,土耳其人不断地向西北试

  • 苏莱曼大帝一生中经历了几次亲征?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战争

    在人类的历史当中,曾经有一个国家的君主经历了13次亲征,并且在欧洲的文献中被尊称为“苏莱曼大帝”。因为在他统治时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国力达到了顶峰。苏莱曼是苏丹塞利姆的独生子,出生于1494年,其本人是奥斯曼土耳其的第十任君主。奥斯曼人都认为他必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君主,将会统

  • 罗德岛围攻战是怎样的?7000人硬抗20万人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战争

    公元1521年即位的苏莱曼苏丹可以说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有作为的君主了,人称大帝。在他即位之初,苏莱曼就组织了大军挥师攻打了近在咫尺的罗德岛。或许苏莱曼对自己的最终胜利深信不疑,但是正常战争的进程中所遇到的曲折还是超乎了他以及左右人想象的。面对日新月异的西方军事成果,往日的集权帝国的力量优势,正在被

  • 郗超和谢安是死对头,为和郗超还愿推荐谢安侄子当统帅参与淝水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战争

    淝水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奇迹之战,东晋仅仅依靠8万兵力竟然击败了前秦的30万大军,如果加上其他兵力足足有80万。实际上东晋能打赢这场战役,还要感谢郗超力荐谢安的侄子谢玄当统领。当时郗超和谢安算是死对头,但这场战事对于东晋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所以郗超才会不计前嫌让谢玄领兵。有一句古话叫“

  • 日耳曼独立之战是怎样的?罗马帝国第一个挫折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战争

    公元27年,随着古罗马帝国皇帝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的尊号,百年老店古罗马共和国算是正式破产倒闭了,罗马帝国的时代开始了。在成功将布鲁图、小庞培、安东尼以及埃及艳后等众多玩家淘汰之后,年仅33岁的屋大维便过关升级了,如愿以偿的成为了古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古埃及最后一位国王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