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北和华北野战军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所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当时集结在平津地区的六十余万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淮海战役胜利的震撼下,已成惊弓之鸟,随时企图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我军参加此次战役的有东北野战军和华北两个兵团共计八十余万人,由林彪、罗荣恒、聂荣臻等组成前委和前线总司令部,统一指挥。

有关“平津战役”的历史故事

  • 平津战役的胜利

    胜利战役

  •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有什么意义

    辽沈战役的意义在于: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平津战役,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我

  • 解密:1948年平津战役林彪为何爽快调兵入关?

    《党史博览》发表文章《从平津战役中的东北野战军看毛泽东与林彪的关系》。文中记述中央军委和平津战役指挥员之间通过发扬民主,往返电报讨论,最终形成决策的过程,也可从历史的原貌中看到林彪和毛泽东的关系,摘编如下。1948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从北平地下党的几个渠道获悉:傅作义要派快速部队偷袭石家庄,企图威

  • 解读:着名的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是谁指挥的

    导读: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为统一平、津地区的作战行动,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负责统一指挥东北、华北的参战部队。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华北军区司令员)组成党的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夺取和管

  • 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各个歼灭--评论平津战役

    导读: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它是由我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处于华北的敌傅作义集团面临着我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联

  • 1949年:着名战役之平津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

    平津战役: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敌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华北我军联合打击的威胁,已成惊弓之鸟。由地美、蒋、傅之间的矛盾,华北敌军是撤是守,是南逃还是西窜,尚举棋不定。傅作义错误地估计我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入关作战,所以未定下立即逃跑的

  • 解析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的蒋介石和傅作义

    导读: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动发起的、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之一。我军的作战方针和作战部署,见诸毛泽东、周思来、朱德等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以及许多参战的指战员写的回忆文章,已为世人所熟知。那么,国民党军队采取了什么对策呢?有的回忆录作者认为,在平津战役中,蒋介石和

  • 谋定而后战:详细了解平津战役不为人知的谋略

    平津战役:1948年底到1949年初,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在华北的最后一个机动兵团。除归绥(今呼和浩特)、太原和新乡等少数几个孤立据点,包括历史古都北平在内的整个华北得以解放。与此前辽沈和淮海战役不同的是,平津战役是解放军在总兵力和兵器都占绝对优势下的一战。由此对于华北国民党重兵集团,毛

  • 如何评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大决战》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主次不分,粟裕大将被淡化,差评。电影版《淮海战役》没有表现出来实事求是的原则。既然是战争片,就是主要体现军队指挥的作用,既然评选军事家,就要以军事成就为指标,不能让后来的、与战争和军事成就无关的东西来影响以前的历史。那样的话,只能贻笑大方于后来者。应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具体体现当时的实

  • 平津战役双方指挥官是谁,平津战役发生在哪里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第三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也是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大战役。东北解放军的林彪,罗荣桓和华北解放军的聂荣臻国民党傅作义在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正在胜利发展之际,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31日,东

  • 解读平津战役:改写中国战争史上的重要战役

    辽沉战役结束后,东北全境获得解放,强大的东北野战军已成为战略机动力量,随时都可参与其他任何战场作战。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时刻都面临著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的联合打击,因此,傅作义集团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是坚守还是撤退,徘徊不定。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讨华北作战方针,蒋

  • 平津战役总指挥是谁

    平津战役总指挥是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终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国民党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国民党方面有傅作义驻守在北平,另外守天津的是陈长捷。

  • 平津战役历史简介平津战役背景过程和历史影响

    历史上的平津战役是怎么发生的?平津战役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是怎么样的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我们来看下文。平津战役简介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

  • 平津战役的战前准备

    战役前的准备在津、塘方向,中共中央军委原计划先攻塘沽,后打天津。后前线指挥员报告,塘沽东面靠海,其他三面为水渠盐池,不能对敌形成包围,也不便大部队展开。同时判断北平、天津国民党军有突围的可能,因此,建议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12月29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计划,并命令

  • 平津战役的战前形势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京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

  • 平津战役历史回顾

    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取得

  • 平津战役的战争背景

    战争背景全国军事形势发生新转折,蒋介石决定暂守北平、天津。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47.2万人,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由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和其他战场的胜利,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新的转折。人民解放军

  • 平津战役国共双方主要指挥官

    主要指挥官蒋军傅作义,1949年1月,他响应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起义,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卫立煌(1897.2.16~1960.1.17),字俊如,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

  • 平津战役的结果与意义

    战役战果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共计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及3个兵团部、1个警备司令部、13个军部、51个师(包括战役中新建和重

  • 平津战役的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人民解放军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切断其南撤西逃之道路。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动,向平、津、塘、唐地区挺进。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向张家口地区守军发起攻击,相继占领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形成对张家口包围之势。傅作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