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解密:1948年平津战役林彪为何爽快调兵入关?

解密:1948年平津战役林彪为何爽快调兵入关?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453 更新时间:2023/12/15 2:22:17

《党史博览》发表章《从平津战役中的东北野战军看泽东与林彪的关系》。文中记述中央军委和平津战役指挥员之间通过发扬民主,往返电报讨论,最终形成决策的过程,也可从历史的原貌中看到林彪和毛泽东的关系,摘编如下。

1948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从北平地下党的几个渠道获悉:傅作义要派快速部队偷袭石家庄,企图威胁驻在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机关,同时牵制正在包围太原的解放军,以援助阎锡山。中央军委在部署华北军区部队准备阻击傅作义偷袭部队的同时,于10月29日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电:“蒋介石、傅作义为挽救危局刺激人心起见,令十六军、三十五军、九十四军、骑四师、骑十二旅,附坦克及爆炸部队石家庄进攻,其九十四军、骑四师、骑十二旅等部昨日已进至保定以南之方顺桥。除令杨、罗、耿率部回援外,请你们考虑将现在锦西附近之十一纵派至冀东,向通县、北平方向活动,威胁北平,是否可能,盼告。”

毛泽东刚签发完上述电报,又收到敌情通报,说傅部已过方顺桥,南下到了望都。同时收到林、罗、刘给中央军委的报告,得知塔山守备部队已撤下休整,于是复电林、罗、刘:“你们既已将塔山守备部队撤下休整,十一纵似可调出使用于北平方面。如你们同意,即请令该纵取捷径,经遵化、蓟县,到三河集结,相机攻击通县一带,并暂受杨、罗、耿指挥。蒋傅为捣毁平山、石门一带中央及华北政府所在地之目的,使用3个最强的军,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1个坦克队及1个工兵爆炸队,先头本日已占望都。我杨、罗、耿回援后,在兵力对比上,尚不足歼灭此敌。现通县、北平一带空虚,原开通县之十三军的第四师亦被调用于平保线,如十一纵能出现于通县方面调动南下敌军一部回头,则我杨、罗、耿可给其部以歼灭打击。”

此时,东北野战军在辽西走廊驻有两个纵队,即四纵和十一纵。毛泽东知道,四纵在塔山阻击战中伤亡重大,十分疲惫,因此只要求十一纵先行出动。

29日14时,林、罗、刘收到这一电报后,进行了紧急磋商,认为:为粉碎傅作义的进攻,华北确需增兵。此时,锦州已经攻克,廖耀湘兵团已被歼,长春已经解放。北面只有进攻沈阳尚需一些兵力。如今,在辽西走廊的部队都可以开进关内。于是,他们致电中央军委:为牵制傅作义,我们可将目前在锦西附近之第四纵、十一纵全部及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日内即开始向山海关冀东方面前进,威胁敌人。但四纵、十一纵在守备战及小战斗中各伤亡五六千人,部队已较疲劳,故每日行程不能过多,并须一方面前进,一方面休整,使其恢复组织和疲劳。

毛泽东看到这封电报很高兴。29日23时半,他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林、罗、刘:“你们将四纵、十一纵全部及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南调很好。”

10月31日,由四纵、十一纵及3个独立师和1个骑兵师组成的先遣兵团奉命由锦西地区南下。

由于中共中央公开揭露了傅作义的阴谋,华北杨罗耿兵团由平张线以北南下,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入关,傅作义见偷袭不成,可能还要吃亏,又把部队缩回北平。

林彪在历史上曾有多次本位主义的表现。1936年东征快结束时,上级要求扩红较多的红一军团调一些士兵给扩红较少的红十五军团,林彪气呼呼地说:“有鸟的几个兵!”在南下北宁路作战之前,林彪曾屡次提出要兵力较少的杨成武兵团先行动,以牵制傅作义,然后东北野战军再行动,曾遭到毛泽东的批评。然而此次他不仅同意调十一纵,而且还要加上四纵等部队,组成先遣兵团入关,这不禁令人刮目相看,应该说是有了很大进步。这种进步的客观原因是歼灭在东北的国民党军后,东北野战军已经是兵强马壮;主观原因则是林彪增强了全局观念。

在这一回合中,中央军委和东北野战军指挥员都采用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毛泽东体谅到东北野战军大战之后,亟须休整的具体情况,只提出调十一纵入关。而林、罗、刘也体谅到为应对傅作义的偷袭,华北确实需要增兵,建议调先遣兵团入关。只经过一次电报往返,便使问题顺利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平津战役民国林彪

更多文章

  • 解读:着名的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是谁指挥的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平津战役,民国

    导读: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为统一平、津地区的作战行动,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负责统一指挥东北、华北的参战部队。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华北军区司令员)组成党的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夺取和管

  • 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各个歼灭--评论平津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平津战役,民国

    导读: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它是由我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处于华北的敌傅作义集团面临着我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联

  • 1949年:着名战役之平津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平津战役,民国

    平津战役: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敌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华北我军联合打击的威胁,已成惊弓之鸟。由地美、蒋、傅之间的矛盾,华北敌军是撤是守,是南逃还是西窜,尚举棋不定。傅作义错误地估计我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入关作战,所以未定下立即逃跑的

  • 解析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的蒋介石和傅作义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平津战役,民国,傅作义,蒋介石

    导读: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动发起的、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之一。我军的作战方针和作战部署,见诸毛泽东、周思来、朱德等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以及许多参战的指战员写的回忆文章,已为世人所熟知。那么,国民党军队采取了什么对策呢?有的回忆录作者认为,在平津战役中,蒋介石和

  • 谋定而后战:详细了解平津战役不为人知的谋略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平津战役,民国

    平津战役:1948年底到1949年初,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在华北的最后一个机动兵团。除归绥(今呼和浩特)、太原和新乡等少数几个孤立据点,包括历史古都北平在内的整个华北得以解放。与此前辽沈和淮海战役不同的是,平津战役是解放军在总兵力和兵器都占绝对优势下的一战。由此对于华北国民党重兵集团,毛

  • 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将领廖耀湘是如何战败被俘的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辽沈战役,民国,廖耀湘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将领廖耀湘战败被俘,后于1961年12月作为特赦战犯被释放。1968年12月2日病逝,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五大王牌军”第六军军长廖耀湘廖耀湘,1906年4月12日生于湖南邵阳县北乡酿溪镇土桥村,其家道算是小康境地。祖父艺圃公,是一位私塾先生,曾于

  • 亲历者: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劈柴也给打欠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辽沈战役,民国

    夜里八九点钟,激烈的枪炮声终于停止了。这是1948年初秋的一天,尽管那年我才9岁,但对这场战争至今还有较深的印象。当晚,从这宁静的氛围里,父亲预感到,人民解放军已经攻进了我家居住的沈阳南大门苏家屯。“几天的激战结束了,我们也该睡个安稳觉了。”父亲边说边上炕脱衣睡下。然而,翌日

  • 辽沈战役的一幕:火车开反 刘亚楼险些铸成大错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辽沈战役,民国,刘亚楼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在北宁线的锦州至昌黎段首先打响。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急令东野林、罗、刘三位首长率指挥机关由双城向锦州方向前移。9月30日,前指在机动过程中发生了一起鲜为人知的事故,幸而父亲及时发现,才避免因事故而引起的严重后果。罗帅去世20年后,在后人为他撰写的《罗荣桓传》中对此事曾有过简

  • 陈云评辽沈战役:按林彪的打法东北胜没这么快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辽沈战役,林彪

    导读:辽沈战役中,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以70余万对国民党军55万,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这次胜利,从战役的设想到战役的实施,毛泽东一开始即盯着锦州,以关住东北的陆上大门,将东北国民党军就地歼灭。而林彪对锦州这个战局关键的认识是比较滞后的。早在1948年7月30日,毛泽东即电示林

  • 解读历史:从军事角度浅析辽沈战役国军的败因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辽沈战役,民国

    辽沈战役国军败因:1948年末至1949年初,注定将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在这一时间进行的国共三次战略大决战,不但是各国军事专家研究的经典战例,也是众多军史爱好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三大战役中以辽沈战役最为关键,因为这场在黑土地上争夺的成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后两次战役的进程。而辽沈战役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