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汉朝在中途有过一次断裂,王莽的篡位导致了西汉的结束,西汉历经10世14帝(含三位废帝),合计210年。刘秀重新光复汉室才重新建立的东汉。历经8世14帝(含两位少帝),合计196年。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曹魏建立。
王莽作为一个谋朝篡位者着实有些为人所不齿,但是从他执政期间做的一些改革方案来看,这个人还是有着很高的政治才能与政治理想。但是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的改革实行是来难度极大,很多甚至可以说超越了封建时代的理论构想。在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之后,天下就有很多有志之士对其相当不满了,结果王莽推行一些新政策对国家进行改革,更是严重触及到当时豪门世家的直接利益,因此很多人都揭竿而起,开始反抗王莽的统治。
公元14年,爆发了由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公元22年七月,平林人陈牧率千余人起义,响应绿林军,号称“平林兵”。
最终王莽也未能有一个好结果,自己的新朝不复存在。新莽王朝算得上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另类的王朝因为历史学界和历史爱好者,都认为这个朝代比较另类,所不同的是,新莽王朝在历史学界眼里,最起码主流学者眼里,不过是一个在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突出基础上建立的王朝,而皇帝王莽为了解决西汉留下来的危机,进行复古改革,最终玩砸了,导致覆灭的一个朝代。
伴随朝代更迭必然会有一些特殊的皇帝,玄汉政权只有一位皇帝刘玄,历时2年。东汉开国风云之“可怜的更始帝”刘玄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呢?刘玄本是刘氏皇室中一个平庸的成员,毫无雄才大略和帝王资质,只因是西汉皇族,才被当时的历史潮流卷入到反新起义的队伍中来。说更始帝刘玄。但是在说刘玄之前,必须得说刘縯。
错过了皇位的刘縯
身为世家以及宗室代表的刘縯与刘秀兄弟两人,就是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开始起义的,他们两人原本都是汉朝皇室的后人,只是因为当年汉武帝推恩令的影响以及家道中落,到了刘縯以及刘秀这一代时,他们的家族已经完全没落,沦为了普通农民。
刘秀的大哥刘縯雄才大略,慷慨有大节。起兵后,刘縯以卓越的军事才能领导义军屡败官军,获得了豪杰们的拥戴。
既有文武才略、个人威望,又是汉室宗亲,刘縯原本是帝位的不二人选。
然而,他还是被迫将帝位“让”于相对平庸的刘玄。
这是怎么回事呢?
位面之子刘秀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完美到不真实,可就算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最开始阶段,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比如他跟随哥哥刘縯开始起义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没有后来那么一帆风顺,甚至自己哥哥刘縯因为内斗而牺牲了。
明明是刘縯他们在战场上厮杀,可是最终选择起义军皇帝人选的时候,却选了一个平时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影子,也没有什么根基的刘玄(更始帝),这究竟是为何呢?
刘秀刘縯刘玄都是长沙王刘发之后但是刘秀刘縯兄弟实力一般
刘秀、刘縯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出自汉景帝一脉。
要说刘秀,、刘縯还是先说刘邦吧,刘邦统一天下成为皇帝后,有8个儿子,分别是:庶长子刘肥、嫡子刘盈、三子刘如意、四子刘恒、五子刘恢、六子刘友、七子刘长、八子刘建。
刘邦去世后,嫡子刘盈成为皇帝,也就是汉惠帝,刘盈英年早逝,20几岁就因为受到了刺激而去世,当时吕雉当政,于是扶立刘盈的儿子为傀儡皇帝,吕雉去世后,大臣联合皇族诛灭了吕氏,杀死了尚为傀儡皇帝的刘盈之子,并拥立了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为帝,西汉皇帝于是从刘盈一系过渡到刘恒一系。
刘恒就是汉文帝,他早年生了四个儿子全部夭折,刘恒的四个嫡子为什么会在刘恒继位后相继病死?后来又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嫡长子刘启、嫡次子刘武、三子刘参、四子刘揖。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父子两人共同创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刘武就是后来的梁孝王。
汉景帝是西汉所有皇帝当中,生育能力最强的皇帝,没有之一,汉景帝一生有14个儿子和3个女儿,这是史书记载在册,还有些可能没被记载,所以后世的刘氏皇族大多出于汉景帝一系,比如东汉末年的刘备(刘备比汉献帝小5辈怎成了皇叔?有牵强附会之嫌),就是汉景帝之后,出自中山靖王刘胜一脉,刘胜是汉景帝的第9个儿子,再比如东汉末年的刘表和刘璋同样也是汉景帝之后,出自鲁恭王刘余一脉,刘余是汉景帝的第4个儿子。
而作为东汉开国之君的刘秀,同样也是汉景帝之后,出自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发是汉景帝的第6个儿子,说起刘发的出生,还是个例外,刘发的母亲唐姬是汉景帝的嫔妃程姬的侍女,身份低微,汉景帝有一次醉酒,晚上留宿程姬处,但程姬这一天正好不方便,又不能扫了汉景帝的兴,于是程姬就让自己的侍女唐姬侍寝汉景帝,就是这一晚,唐姬就有了身孕,然后就怀胎十月生下了刘发。刘秀和赵构的出生都是酒后意外却由他们延续国祚
刘发的故事与当年的刘恒有此相似,刘恒的母亲薄姬也不受刘邦宠爱,因为刘邦一时怜悯,宠幸了薄姬,就这一次,薄姬就怀孕了,生下了刘恒,后来做了汉文帝,刘发也是如此,他的母亲也不受汉景帝宠爱,只因为特殊情况就怀孕生子,也许是因为运气好,也许是因为易受孕体质,总之,刘发就这样出生了。
刘发因为母亲不受汉景帝宠爱,所以被封到了相对偏僻的长沙国,刘发就是长沙王,长沙王在刘邦时代就是,第一任长沙王是吴芮,这是刘邦所分封的异姓王,也是异姓王中唯一善终的,吴芮的长沙王只传了5代人,因为后代没有儿子,长沙国被废除。
到了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封了刘发为长沙王,开启了同姓分长沙王的先例,也能看出汉景帝的儿子就是多,长沙国的封地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南部、江西省东部和湖南省全部,差不多就是长江以南的地区,相对来说非常偏僻。
但是刘发很聪明,他趁着一次到京城长安面见汉景帝的机会,跳舞时故意张开袖子不伸展开来,让人觉得奇怪,于是汉景帝就问他怎么回事,刘发说: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这简单就是拐着弯向汉景帝要封地,但是汉景帝还是同意了,毕竟是自己儿子,给刘发增加了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三个郡的封地。
刘发有16个儿子(也是挺能生啊),根据嫡长子继承制,长沙王爵位是刘发的长子刘庸继承,刘发的其他儿子只能被封侯,不能被封王,16个儿子就是16个分支,刘发的第13个儿子叫刘买,当时被封为舂陵节侯,这个刘买就是刘玄和刘縯共同的曾太祖父,刘玄的曾祖父刘熊渠是刘买的嫡出长子,属于大宗,继承了舂陵侯的爵位。而刘縯的曾祖父却是刘买的庶出小儿子刘外,属于小宗,只封了个郁林太守。这个地方是今天广西贵港,同样是相当偏远,可见刘发的后代一代比一代偏远,而这个刘外就是汉武帝刘秀的曾祖父,而刘玄则与刘秀往上三代都是一家人,却没有想到在新朝末年成为敌人。
由于刘外不能继承爵位,只能担任官职,所以刘外的后代肯定不如刘熊渠的后代,因为官职不能世袭,而爵位可以世袭,因此刘外的后代就不再有爵位,只能靠自己的能力或者地位去谋取官职,刘外生了个儿子叫刘回,担任了巨鹿都尉,刘回生了个儿子叫刘钦,担任了南顿县令,刘钦就是刘秀的父亲。
刘玄世系
刘玄世系:汉高帝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长沙定王刘发→舂陵节侯刘买→舂陵戴侯刘雄渠→苍梧太守刘利→刘子张(娶平林人何氏)→刘玄
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
刘买生舂陵戴侯刘雄渠,
刘雄渠生苍梧太守刘利,
刘利生刘子张,
刘子张娶平林人何氏,生刘玄)。
刘秀世系
刘秀的世系是这样的:汉高帝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长沙定王刘发→舂陵节侯刘买→郁林太守刘外→巨鹿都尉刘回→南顿县令刘钦→刘秀。
七世祖:西汉景帝刘启。
六世祖:长沙定王刘发。
高祖父:舂陵节侯刘买。
曾祖父:郁林太守刘外。
祖父:巨鹿都尉刘回
父亲:南顿县令刘钦、母亲:樊娴都(樊重之女)。
备注:刘秀不是西汉皇室嫡系,建武十九年(43年),刘秀听从群臣建议,以汉宣帝、汉元帝为宗法上的祖、父,“夹塞”进了嫡系。
算起来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是汉景帝刘启的七世孙。但是到了刘秀这一代时,他的家族没落了,刘秀已经是普通的平民了,那么他的家族是如何一步步沦落了呢?
从刘秀祖父辈官职的变化,也能看出其家族的逐渐没落,虽然出身皇族,刘秀的高祖父刘买还有舂陵节侯的爵位,到了刘秀的曾祖父刘外时,就只是郁林太守,再到刘秀的祖父刘回时,只是巨鹿都尉,到了刘秀的父亲刘钦时,就只是南顿县令了,从皇帝到王,再从舂陵节侯到太守、都尉、县令,官职是逐级变小。
第一个原因:继承制度。刘秀的六世祖长沙定王刘发,高祖父舂陵节侯刘买以及曾祖父郁林太守刘外都不是嫡长子,所以不能继承王位或者帝位。汉景帝有14个儿子,最早的太子是长子刘荣,第十子刘彻为胶东王。公元前150年正月,刘荣太子之位被废除,改立第10个儿子刘彻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如果刘发是嫡长子,那刘发就是皇帝的继承人,正因为他不是,所以只能封王。
每传一代,爵位就要自动降一低,刘发的儿子刘买也不是嫡长子,所以不能继承长沙王的爵位,只能封侯,所以封了舂陵节侯,而再往下一代,连侯爵也没有了,只能靠能力与出身自谋出路了,传到刘秀父亲这一代,只能当个县令,县令的儿子其实就是平民,算不上贵族了。
第二个原因:推恩令。推恩令是无法破解的阳谋,对于皇族来说,生的儿子越多,后代的势力越小,原本由嫡长子继承的土地,按照推恩令来说,则由所有的三个嫡子或者多个嫡子共同瓜分,嫡子再生嫡子,土地再继续瓜分,分个几代人后,就跟普通的小财主没啥两样,再分几代人,就变成平民了。从汉景帝到刘秀已经有七代人了,因为推恩令的作用,到了刘秀这一代时,已经没有土地,就是普通的平民。
据《汉书平帝纪》载,“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孙及兄弟吴顷、楚元王之后,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即王莽时期,刘姓的宗室子孙实际上已过十有余万人,而那时的全国人口才6000万,不难看出,到了刘秀这一辈,已经完全沦落成平民了。
第三个原因:父亲早逝。刘秀的父亲刘钦在刘秀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刘钦只是个县令,当一天官,拿一天俸,一旦去世了,刘秀家里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和顶梁柱,刘秀与兄弟姐妹就成了孤儿,除了顶着皇族后裔的头衔,他们与普通百姓并无区别,刘秀兄妹后来靠叔父刘良抚养才长大成人,刘良当时也是个县令。
刘秀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大哥刘演、二哥刘仲、大姐刘黄、二姐刘元、妹妹刘伯姬,一家五个孩子,都靠叔父刘良来养活,负担也不小,所以到了刘秀这一代时,他的家族已经沦为普通平民了。
刘秀哥仨,大哥刘縯,二哥刘仲,刘秀是老三,这哥仨都没做过官。刘秀在王莽的新朝上过太学,回乡后帮助舂陵侯刘敞做“职业经理人”。刘秀与舂陵侯嫡系关系很近,他与哥哥刘縯起兵时,家底就是整个舂陵侯家族。刘秀称帝后,还册封了刘敞的儿子刘祉为城阳王。
从经济实力以及家族背景而言,刘縯兄弟两人其实都不占优势,这也就是他们起义初期势单力薄的本质原因,因为没有雄厚的资本铺垫,刘秀在起义初期,都只能骑着牛去打仗,这足以说明他们这支队伍确实比较寒酸。
队伍寒酸、加上没有家族背景,在起义初期的刘縯兄弟,明显势单力薄,需要背靠大树才好乘凉,也就是在这样的现实因素影响下,他们才找到已经发展比较强大的绿林军,希望加入他们合伙一起干一番事业。
从实力而言,绿林军也许根本就看不起刘縯他们,可是从刘縯他们的出身来看,绿林军当时最需要的就是他们这样的人物了,毕竟刘縯以及刘秀都是皇室后裔,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号召力以及正统性都更强。
出于对这些现实因素的考虑,绿林军大佬同意了刘縯他们的合伙申请,刘縯等人终于找到大队伍,有了更多资源发展自己的队伍,刘秀也不用继续骑牛参加战争了,但是你以为这些绿林军就真的是看得起刘秀他们么?实则不然,他们心中的小九九很快就展露无遗了。
本是帝位的最佳人选
刘秀的哥哥刘縯自幼胸怀大志,慷慨有大节,喜欢结交豪杰。相比于谨慎的刘秀,刘縯看起来更有英雄气质,他自比汉高祖刘邦,将刘秀比作刘邦的兄长刘仲。
王莽篡汉后,改革失败,导致民不聊生,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反抗,刘縯这样的英雄自然不甘寂寞,组织义军,参加了反抗新莽的斗争。
很快,刘縯、刘秀兄弟表现出了超出一般人的才能,与绿林军合作,多次挫败官军,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起义军“众虽多而无所统一”,已影响了起义的进一步发展,绿林英雄们认为,如今人心思汉,有必要从汉室宗亲中寻找合适的人为“新君”。
刘縯,是汉高祖的九世孙,景帝庶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正是汉室宗亲。而且,刘縯自参加起义以来,表现出的文武才略,也确实胜人一筹,堪为领袖。因此,刘縯原本是此位的最佳人选,南阳豪杰和部分起义军将领极力主张刘縯为帝。刘縯本人也是踌躇满志,在击败严尤、陈茂后,自称“柱天大将军”,对帝位也是志在必得。
然而,“大股东”们却有不同意见。
起义军里的“大股东”们
此时,南阳周边的义军,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由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组成的农民军。
这支部队主要由贫苦农民组成,是因为生活不下去而奋起反抗的,是一支典型的农民起义军。
另有一部分,是以刘縯、刘秀兄弟为代表的,南阳地区的豪杰所率领的地主武装(由宗族子弟、宾客组成)。
他们本是当地颇有政治影响和经济实力的地方豪强。
与活不下去才造反的贫苦农民不同,他们或是刘氏宗亲,或是心存汉室,造反的目的是“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志在恢复汉室。
为了反对王莽,两支势力联合到了一起。
在联合作战中,刘縯、刘秀表现出了胜过绿林将领的才能,具备了相当威望。
然而,此时,占大头的,仍然是农民起义军。
尽管刘秀兄弟的舂陵兵在作战中表现优异,但舂陵兵起事晚,人数少,而新市、平林、下江诸兵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他们的领袖是义军的“大股东”。
他们,对此事有不同的看法。
“大股东”们的倾向
绿林各部原本与南阳豪杰就不是一路人。
他们原本就是因生活不下去才寻找活路而起兵造反的。
他们与诸刘联合作战,并非拥有一致的政治理想,主要是迫于新莽强大的军事压力。
他们决心“拥汉”,只是因为看到了“百姓思汉”的主流思想,试图借助这个思潮更好的发展,并非愿意找一位“爷”来严格约束自己。
因此,大多数绿林将领,并不愿意拥立刘縯为帝。
一方面,在过去的联合作战中,他们与刘縯有过摩擦。
在攻打长聚、唐子乡后,农民军就因“军中财物不均”而“欲反攻诸刘”。
另一方面,刘縯个性太强,锋芒外露,使他们感受到约束。
当时,下江兵将领王常曾决心辅佐刘縯,但另两位将领却表示: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制于人?
为了反抗新莽,他们勉强愿意在军事上与刘縯联合,却绝不愿意在政治上受刘縯支配。
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散漫气息和流寇主义倾向,使他们“乐放纵”,绝不愿意让强势、刚毅的刘縯来领导自己!
他们把目光,放在了刘玄身上。
绿林诸部的“意中人”
与刘縯一样,刘玄是六世祖也是长沙定王刘发,刘玄算是刘縯、刘秀的族兄。
不同的是,刘縯是以豪强之姿,自己领导了一支7、8000人的舂陵兵加入的,算是绿林诸部的“盟军”,而刘玄是只身投入平林兵的,长期在平林兵负责安顿新征集军众的工作,算是“自己人”。
而且,刘玄个性随和,绿林诸部将领都“习圣公”,与之保持了很好的关系。
显然,刘玄虽也是汉氏宗室,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力量,又与其家族(如南阳诸刘)的关系不紧密。
这样的刘玄,显然更容易被绿林诸将所控制。
因此,绿林诸部的大多数将领,决心拥立刘玄为帝。
被迫“屈从”的刘縯
随即,诸部将领与会,推举新君。绿林诸将先发言,表明态度,拥立刘玄。
一来,绿林诸将是“大股东”,刘縯势孤;二来,刘玄毕竟是刘縯的族兄,刘縯也不便反对。
然而,刘縯仍不甘心就这么“退出”。
于是,刘縯提出:如果赤眉也拥立刘姓新君,那么,他们与我们也就水果不容了,“王莽未灭而宗室相攻”,不利于反莽斗争。
所以,不如暂切只立刘玄为王,等时机成熟了再立他为帝。
这个顾虑虽不无私心,但也合乎形势,因此,一些绿林将领表示赞同。
然而,绿林军中的张卬等人却认为,这只不过是刘縯的缓兵之计。如果名分不确定下来,以刘縯的发展势头,以后再难以镇得住了。
于是,张卬拔剑击地,大呼: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
随即,新市、下江、平林诸将也纷纷附和。
迫于压力,刘縯只得让步。
如此,刘玄称帝,是为更始帝。
刘縯锋芒毕露
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月初一,汉军在淯水设置坛场,刘玄即皇帝位,刘縯只当了一个大司徒。
刘縯此人,做事咋咋呼呼,明明自己上头还压着一个老大,他还以带头大哥的身份自居,处处耍大牌,不拿堂哥刘玄当人看。
刘縯的手下也投其所好,拼命抬举。
这么一来,刘縯喧宾夺主,风头盖过了刘玄,刘玄当然不能坐视了。
绿林军不放心刘縯兄弟
当时的绿林军总共分为四股势力,分别是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以及刘縯他们的舂陵兵,四股势力当中,刘縯他们的组成以及理念和其余三股都是截然不同的,其余三股势力大多是一些文化不高的平民百姓组成,他们心中缺乏信仰,起义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一些好处就行,而刘縯他们大多数人员都是豪门世家子弟,大家受教育程度高,心中的信仰也很坚定,起义就是为了推翻王莽的政权并且建立新政权。
既然大家理念不一样,平时在相处过程中自然就存在很多矛盾,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战争胜利后分战利品之际,大家的区别十分明显,诸如刘縯他们这些有文化有理想的人,一般是以大局为重,希望将战利品用在今后的战争中,而其余人则是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将战利品分掉占为己有,大家经常因为这些事情产生意见分歧,久而久之,其余三股势力都对刘縯相当不满。
不仅如此,刘縯他们在合伙之后的发展,也引起了其余三股势力的高度重视,前边说了,他们队伍的装备最差,可是在战争中的表现却是最佳的,刘秀骑牛都能够屡战屡胜,绿林军中其余的大佬对刘縯兄弟两人十分忌惮。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后来大家推举刘玄为起义军皇帝的现象。本身在选举之前,应该让刘縯知情的,可是另外三股势力担心刘縯一旦知情后就会阻止他们,甚至想要自己当皇帝,所以就私下找来刘玄当皇帝人选。
刘玄何许人也?
刘玄(?~25年)字圣公,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他也是汉朝皇室的后裔,不过平时在绿林军中并没有什么建树,大家之所以会找刘玄来当起义军皇帝,就是因为一方面刘玄也是汉朝皇室后裔,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王莽篡汉后,刘氏皇族地位一落千丈,被郡县官吏欺压。蔡阳国釜亭候长喝醉酒后骂刘玄的父亲刘子张,刘子张一怒之下杀了亭长。十多年后,亭长的儿子杀了刘玄感情十分要好的弟弟刘骞,为父报仇。刘玄年轻时也有些侠义好友的习气,刘玄就开始就结交宾客,打算为弟弟报仇,并把地方治安官也请来陪酒。不料他的朋友酒醉犯法,刘玄大仇未报,却先惹了祸。刘玄避开官府抓捕,从舂陵逃到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官府把刘玄的父亲刘子张抓走,刘玄于是诈死,派人将灵柩送回舂陵(“诈死,使人持丧归舂陵”),官府便释放刘子张,刘玄因此自己在外逃匿。
时值王莽新朝末,南方饥荒不断,百姓民不聊生。王凤、王匡等人在绿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绿林镇)揭竿而起,“聚众数万人”,号称绿林军,屡败官军,“州郡不能制。”后因突发病疫,绿林军死亡近半,于是兵分两路离开绿林山。王匡与王凤率一部北上南阳,号称新市兵。平林人陈牧、廖湛“复聚众千余人,号平林兵”,与新市兵并肩作战。正在这里避难的刘玄刘玄见天下大乱,决定趁浑水摸鱼投奔陈牧参加了平林兵,刘玄金光闪闪的汉室后裔金字招牌,在一众平民将领中显得格外熠熠生辉,被陈牧任命为安集掾(掌安集军众,类似部队政委),从此走上反新复汉的道路。另外一方面刘玄比较软弱,在军中没有多少存在感,方便大家控制他。与此同时,南阳刘縯、刘秀兄弟亦高举“复兴汉室”大旗,组成七八千人的舂陵军,与绿林军联合作战。而此时的绿林军也急切的需要一个正当的造反名头,因为他是皇族成员,而平林起义军在反王莽斗争中需要借助刘氏宗族的号召力。随后平林军与绿林军合并,并于这年的二月初一在淯水(今河南南阳白河城南淯水之滨)上沙中将更始将军刘玄推上皇帝宝座。
联军戮力同心与官军作战,势如破竹,节节取胜,打败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并将他们斩杀,地皇四年(23年)正月,刘玄也水涨船高被尊称为“更始将军”。联军因群龙无首,无法统一号令,为联合推翻王莽新朝,要选出新皇。大家选择了刘玄,在决定好之后,才设局通知刘縯,当时刘縯也不知情,没有什么准备就去参加了他们设的局,大家做好了一切准备,逼迫刘縯答应让刘玄当起义军皇帝,要是刘縯不答应,就要将其杀害,面对这样的威胁,刘縯毫无办法,只能同意大家的决定。“诸将遂共议立更始为天子。”刘玄做梦都没想到能捡到这天大的便宜,虚情假意推辞一番后,于“二月辛巳,设坛场于淯水上沙中,陈兵大会。更始即帝位,朝群臣”,二月初一日,在淯水(今河南南阳白河城南淯水之滨)边的沙滩上设立坛场,陈列军队、举行大会。刘玄即皇帝位,南面而立,接受群臣朝拜。刘玄“素懦弱”,在登基大典上接受群臣参拜时虽然“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却被人视为谦恭有礼。许多义军将领目睹此状,都心存不服。于是大赦天下,建年号为更始,史称更始帝。悉数拜置诸将,以族父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余都拜为九卿或将军。
更始元年(23年)五月,刘縯攻下宛城。六月,更始帝入都宛城,尽封宗室及诸将为列侯的达一百多人。更始帝接受心腹李松与赵萌建议他,将所有功臣封王。他先封宗室六王,继而违背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誓,一口气封了十四个异姓王,同时任命李松为丞相,赵萌为右大司马,共同主持朝政。表面看,刘玄恰似人畜无害的阿斗,实际上,他却是个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王伦。他迫于情势,拜刘秀的哥哥刘縯为大司徒,却又时刻“忌伯升(刘縯字)威名”,处心积虑比喻处之而后快。在心腹支持下,更始帝设计将“数陷陈溃围,勇冠三军”的猛将刘稷与威望极高的刘縯同日杀害。前钟武侯刘望起兵,占领汝南。当时王莽的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既在昆阳被打败,就往归刘望。八月,刘望自立为天子,以严尤为大司马,陈茂为丞相。
史家称刘玄这一政权为“玄汉”(西汉、玄汉、东汉、季汉究竟是什么关系怎么回事?),以区别于建世帝刘盆子的赤眉汉、河北王郎的赵汉。更始帝的确立,使本已脆弱的联军内部发生了更大的裂隙,以至于后来刘秀之兄刘縯被杀。
就在刘玄成为更始帝的那一年,篡位的王莽政权被绿林军剿灭,王莽本人也身首异处。
更始元年二月,刘玄令刘縯进攻南阳,派王凤、刘秀等北攻昆阳(今河南叶县)。
三月,起义军在昆阳大战中一举击败王莽新朝主力军。
绿林军消灭王莽生力军后,“三辅震动。是时海内豪桀翕然响应。”东海人公宾率部攻打未央宫,斩杀王莽,将王莽的玺绶与首级送给更始帝。
更始元年十月,绿林军乘胜直捣长安,斩杀王莽,新朝灭亡。同月,刘玄定都洛阳。
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刘玄迁都长安,完全恢复刘氏汉家天下。更始帝刘玄就成为当时最为正统的皇帝,成为天下之主。
更始帝刘玄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
刘玄入都长安之后,以为天下已定,可高枕无忧了,生活上很快就腐败起来。纳赵萌之女为夫人,倍加宠爱。他索性把朝政委托岳父赵萌全权处理,自己当甩手掌柜,刘玄为人性格软弱且爱好玩乐,沉湎女色,终日与众多妇人在后宫中奢宴淫乐(“日夜与妇人饮宴后庭”)。在他称帝后,他并未能够很好的治理朝廷,平息西汉长久以来的乱局。他日夜与饮酒取乐,总是和宠妃厮混在一起。刘玄在长安不理朝政,他常喝得烂醉如泥(“辄醉不能见”),不能上朝。刘玄又耍小聪明,便让侍中冒充自己坐在帷帐内与文武大臣议事。将士大臣听出非刘玄声音,对刘玄更加不满。退朝后个个心怀怨愤道:“成败尚未可知,皇帝就自我放纵到如此地步!”由此心灰意冷,消极怠工。
更始帝的宠妃韩夫人也是个嗜酒成瘾者,经常陪更始帝喝得天昏地暗。她有时正喝得高兴,见侍从不识时务上前奏事,便喧宾夺主拍着书案怒斥:“你瞎眼了!皇帝正在和我对饮,你为何偏挑此时来奏事!”因用力过猛,书案都被她的粉拳捶破。侍从吓得胆战心惊,更始帝却一言不发看热闹,听任韩夫人恣意妄为。
刘玄又残杀贤良,不纳忠言直谏,还滥授官爵,所用非人。赵萌专权,为所欲为,导致怨声载道。有个正直的郎吏拼死揭发赵萌独断专行。更始帝偏袒赵萌,闻言“怒,拔剑击之。自是无复敢言。”赵萌曾为泄私愤,将一个侍中挟持出宫殿,意欲公开杀害。更始帝为侍中求情,遭到岳父断然拒绝,眼睁睁看着侍中被赵萌杀死。军帅将军豫章李淑忍无可忍,痛心疾首上疏,列举更始帝条条错误,劝谏他亲贤远佞,整肃朝纲,被更始帝一怒之下关进诏狱。这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做法,终于导致众叛亲离,“自是,关中离心,四方怨叛”,为“赤眉西入关”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梁不正下梁歪,“君臣淫乱。”更始帝的亲信们或在山东施行暴政,或在京畿横暴三辅。他们或卖官鬻爵,或大搞裙带关系,将官爵授予无良小人和无行商贾,乃至伙夫厨子之流。这些人沐猴而冠,身穿绣面衣、锦缎裤子、短衣,或者身着妇女的大襟上衣,在路上嬉笑怒骂,丢人现眼,丑行不堪入目。长安市民作歌讥讽:“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胜利后的绿林军很快便上下离心,四方怨叛。刘玄在长安又纵容绿林军烧杀抢劫,很快便大失民心。
很快朝政大权便旁落,宠妃的父亲赵萌一人便能决断整个国家的大事。不仅如此他还不听下属的劝谏:有人向刘玄直言说赵萌专权就是因为刘玄放纵的,刘玄不仅不听,反而还对此人心怀怨恨。不仅是赵萌一人只手遮天,其他一些权臣也是极度的残暴与无能,当时他们的下属李轶、朱鲔、张卬,包括普通的马夫与厨子都穿上了华美的锦绣衣服。
当刘玄更始政权危机四伏之际,另一支起自山东的农民起义大军赤眉军又潮水般地向西涌来,并很快摧毁了更始政权。赤眉军本是山东的贫苦农民,他们于绿林军在新市起义的第二年(公元18年)在莒县起义。起义军以樊崇为首领,于公元22年在成昌(今山东东平东)大败前来镇压的新朝大军。不久,赤眉军转战河南,队伍日益壮大至几十万人。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当新朝被绿林军灭亡、更始政权初都洛阳时,樊崇曾率部投奔刘玄,归服更始政权,并被封侯授爵。但不久之后,赤眉便与绿林更始政权分裂,继续在河南一带与新朝残余势力作斗争。公元24年冬天,当长安的更始政权日趋腐败之际,赤眉军大举向西进军长安,欲与更始政权一争高下。
为了与更始朝廷正式分庭抗礼,赤眉军在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另立汉皇族后裔刘盆子为帝,并改年号为“建世元年”,史称建世帝,庙号汉昌宗,史称这一政权为赤眉汉。而在此前,又有平陵人方望等在长安寻访到被新始祖王莽所废的孺子刘婴,准备拥立他复位。一个国家当然不能存在两个天子,刘玄就命令手下将领去讨伐方望等人的造反部队,刘婴就被刘玄大将李松击杀。这一战虽然很轻松就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又与赤眉军进行了激烈的遭遇战,最后的结果是刘玄的部队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就连后续的增援部队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后来由于刘玄手下的各个将领实在是不满他的统治,于是便有了异心。然而刘玄早已经察觉到了其中的阴谋,设计将几个将要谋反的将军骗入自己的宫内,准备一网打尽。他的这项行动也被将领们察觉,最终未能得以完美实施。但是这却彻底激怒了将领们,他们便率领军队在城中肆虐。更始帝不敌,第二日便逃走了。
天下豪杰“见更始政乱,度其必败”,于是,赤眉军已经拥立了军中放牛的宗室刘盆子为皇帝(史称“建世皇帝”),打得李松“大败,弃军走,死者三万余人。”刘玄实在是逃无可逃,最终选择将传国玉玺赠给刘盆子。赤眉军见是刘玄主动来降,便准备杀掉他,但是幸得赤眉军中有威望的将领刘恭、谢禄讲解利害。刘恭追呼说:“我是极力护卫圣公的,请让我死在圣公前面。”拔剑要自杀,赤眉军统帅樊崇等连忙共同把他救下,于是赦免更始帝,封为畏威侯。刘恭再次为更始帝求情,竟然封了更始帝为长沙王。刘秀则遥降封之为淮阳王。更始帝常依谢禄居住,刘恭也加以卫护。
但是寄人篱下的生活终究还是受人牵制,他的命运也不会得到善终:赤眉将领张卬为绝后患,十二月,“使从兵与更始共牧马于郊下,因令缢杀之。”东汉光武帝刘秀念刘玄亦是刘姓嫡孙,又兼为伯兄(族兄),思为同祖一源,甚为叹惋悯爱之,故令厚葬。随即,大将军邓禹遵刘秀圣意,将刘玄葬于霸陵(今陕西西安附近)。
刘玄既无雄才大略,更缺人格魅力。投奔义军,纯属政治投机,动机不纯。
刘玄生性胆小,始终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他骄奢淫逸,毫无作为:刘玄纵情声色,拒纳忠谏,听任诸将在京畿为所欲为,放纵贵戚在京师横行霸道,致使“天子之命,不出城门”,作茧自缚,死有余辜。
他御下不严,涂炭百姓:刘玄被绿林军拥立为帝,故而感恩戴德不以天下为重,放纵绿林军在长安城内外“虏掠财物,劫掠妇女”,使百姓深受其害,民心尽失。
这三宗罪,使更始帝打上“烂泥扶不上墙”的耻辱烙印,注定刘玄只能成为历史的匆忙过客,最终成为那个乱世的一个小小的波澜。
刘玄谋害刘縯
大家心中人畜无害的刘玄,其实可是一个扮猪吃老虎的角色,他不仅不是软弱之人,还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在成为更始帝之后,刘玄忌惮刘縯的势力,也担心刘縯会影响到自己的皇位,所以打算将刘縯铲除。
为了铲除刘縯,刘玄专门将刘秀和刘縯兄弟两人分开,安排刘秀去对战王莽42万大军,对付这么多的人,刘玄只给了刘秀一万七千人马,很明显刘玄是想要将刘縯兄弟两人一锅端的,刘秀去打昆阳之战前,刘玄等人就设好鸿门宴,想要干掉刘縯。
刘秀是聪明人,他再三劝说刘縯不要去参加鸿门宴,可是刘縯压根就看不起刘玄等人,他觉得那些人都是无能之辈,不能拿他怎么样,于是就不听刘秀劝说参加了鸿门宴,结果毫无疑问,刘縯在这场鸿门宴上被刘玄派人杀了。
年纪轻轻的刘縯,就死在了刘玄手上,要说刘縯之死,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小看了刘玄等人,实际上在刘玄登基之后,就一直派人深入刘縯内部,刘秀都看出李秩等人存在二心,并且平时和刘玄来往密切,叫刘縯多加小心,结果刘縯始终不听劝,最后就死于李秩之手,你说可悲不?
刘縯去世时,刘秀还在战场上,本来刘玄是打算将刘縯与刘秀兄弟两人一起灭掉的,谁曾想刘秀乃是位面之子,哪怕手上只有一万七千人马对战王莽的42万大军,依旧能够有上天相助,最终天降陨石帮助刘秀取得昆阳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战争奇迹,刘玄等人下巴都差点被惊掉了。
眼看刘秀这么厉害,刘玄也慌了,他担心刘秀会以为刘縯报仇的名义铲除他,所以立即发出通告,说杀掉刘縯一事仅仅是针对刘縯个人,与刘秀或者舂陵兵其他成员无关。有了刘玄这样的说法,刘秀自然也就不好对刘玄怎么样,关键当时刘秀实力不足以收拾刘玄,也就只能忍着。
太常偏将军刘秀得知哥哥死讯,强忍悲痛韬光养晦以图自保。他在公开场合将战功完全归功于更始帝的正确领导,放低身段向更始帝谢罪。他“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将仇恨的种子深埋在心底。
刘縯之死的事情,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冲淡,刘玄也似乎忘记了刘秀乃是幸运儿,于是又产生铲除刘秀的想法,他将刘秀调去河北招兵买马,想要借助河北地区的乱军将刘秀除掉,结果这次刘秀再次逢凶化吉,迎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赢得刘杨家族的支持,刘秀不仅没有被灭,反而在河北地区站稳脚跟,和更始帝等人逐渐对立。
后来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刘秀一路开挂,铲除了所有敌人,最终建立东汉,成为东汉开国皇帝,也成为历史上最为完美的皇帝之一,后人基本不敢提及刘秀的传奇故事,因为实在完美到不真实。
刘縯、刘秀兄弟为更始帝的发展算是立下了大功。随后,刘縯攻下宛城,而刘秀更是在昆阳之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昆阳之战后,各地反王莽的武装多奉更始为正朔,“是时海内豪杰曷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赤眉军也在更始元年开始,就归附了更始政权,接受了刘玄的领导。
可以说,因刘縯、刘秀兄弟的功绩,更始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近乎“共主”的地位。
然而,更始帝到底只是被潮浪推出水面的人物,并没有雄才大略。
很快,他腐败涣散,失去支持,走向失败!到底是扶不上墙呀!
至于刘縯,则因锋芒太露,引起忌惮,被更始帝所杀。而刘秀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假意顺从,躲过一劫,后又借到河北之机,独立发展,最终成就帝业。
刘秀沉默、老实、低调的表象欺骗人
刘秀的性格与大哥刘縯有很大的不同,他“性勤于稼穑”,沉默寡言,贞静自处,喜欢侍弄庄稼,是种田的一把好手。
刘縯往日常常取笑刘秀是高祖刘邦胞兄刘喜一类的人,而将自己比成了汉高祖。
刘玄就是被刘秀沉默、老实、低调的表象给骗过了。
且看,听说大哥被杀,刘秀没有愤怒,更没有叫骂,而是诚惶诚恐地入朝向刘玄请罪,甚至不愿为大哥服丧,饮食言谈欢笑如平常。
对于刘秀这一隐忍表现,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忍不住赞道:“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
成功地迷惑了刘玄后,刘縯的老部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冯异建议刘秀巴结刘玄的宠臣曹竟父子,一起劝说刘玄派刘秀前往河北招抚。这样一来,刘秀即可以趁机摆脱刘玄的直接控制,又可以在河北建立根据地以图大业。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派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安抚河北。
幸亏呼沱河当时已经封冻(适遇冰合),刘秀就这么溜冰过河,逃到了信都郡(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太守任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是刘秀老乡,也是河北少数由更始政权任命的官员。刘秀依靠任光的支持控制了部分地区,勉强站住了脚跟,但实力还是远不及王郎的。
王郎的追杀让刘秀苦不堪言,甚至一度想返回刘玄所在的长安。关键时刻,上谷太守耿况及其子耿弇(云台二十八将之一)选择支持刘秀。在耿况父子、寇恂(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吴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劝说下,渔阳太守彭宠(刘秀的老乡)也决定支持刘秀。
因为汉朝的上谷(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和渔阳(今北京市怀柔区)都是临近北方游牧政权的边郡,所以两郡民风尚武,特别是拥有精锐骑兵部队幽州突骑。除了上谷、渔阳之外,刘秀还通过迎娶郭圣通得到了真定王刘杨的支持,整体实力算是接近了王郎的赵汉。
与此同时,刘玄也派遣玄汉的尚书令谢躬率军攻打王郎,局势越来越对刘秀有利。更始二年(24年),刘秀与王郎的主力在南栾展开决战,史称“南栾之战”。根据史书记载推测,刘秀投入南栾之战的兵力约有一万,对面的王郎军则有数万人,又是一场以少敌多的战略决战。
与当年的昆阳大战相比,刘秀此时的劣势远没有那么大:第一,双方兵力对比没有昆阳大战悬殊;第二,刘秀阵中此时已经有了邓禹、铫期、景丹等等名将和战斗力极强的幽州突骑。南栾之战最终以刘秀的全胜告终,主力尽丧的王郎只得龟缩于邯郸城中,最终被刘秀杀死。
刘秀在河北白手起家,一点点把事业做强做大,终于中兴汉室,成为了一个“允冠百王”之主!
公元25年6月。刘秀命人在邑南设坛场,择日受朝,同时燔柴告天,由祝官念祝文说:
皇天上帝,后土神只,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群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服天地之心,下为黎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到,卯金修德为天子。秀犹固辞,至于再,再于三,群下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秀敢不敬承?钦若皇天,袛承大命。祝文读毕,祭礼告终,刘秀缓步登坛,南面就坐,受文武百官朝贺,改元建武,颁诏大赦天下,改邑为高邑。
刘秀既有英雄真情,又有自保权谋
躲过暗箭明枪,赢得最后的胜利
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撰的中国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何博士备论》对刘縯、刘秀的解读是极为精当的。
刘縯、刘秀,都是英雄。
然而,刘縯锋芒外露,不免引起忌惮、猜忌,最终难免为小人所害。
刘秀则更有”弹性“,善于隐藏自己。
有时,刘秀表现得勇敢无畏,有时又表现得怯懦顺从。
怯懦是其权谋,英勇是其真情。
既有英雄真情,又有自保权谋,因为刘秀能躲过暗箭明枪,赢得最后的胜利。
绿林军大佬的鼠目寸光,导致在绿林军发展的最佳阶段,没有让有能力的刘縯登基,反而让刘玄登基,这种做法为后来他们的悲剧埋下伏笔,更加糟糕的是,更始帝的心胸狭窄,导致刘縯无辜惨死,为后期刘秀与他们分道扬镳埋下伏笔,本身这些人可以跟着刘秀建功立业,奈何格局太小,只能沦为历史的淘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