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历史,我们可能最熟悉的时候就要在高中了。因为那个时候为了了解历史,基本上每天都是学习这方面知识和史料。然而自从高中毕业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接触过历史了,当然除了选读历史学和考古专业的同学,不过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认识也是越来越浅。
为何清宫剧多如牛毛?
在此之后,到底还有多少人记得古代中国有几朝几代,春秋战国又是何种时期,从秦朝土崩瓦解到两汉王朝的辉煌延续,再到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等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是每一段传奇,历史虽已跟随长河而去,但是其留下来的东西始终留在我们心中。
虽然秦朝是我国的第一个封建帝制的国家,历史也很精彩,秦始皇的知名度也很高。但是由于秦朝实在是太短暂,相关的历史记载也不多,因此拍摄素材并不多,拍出来的就那么几部,如果再拍的话,很难拍出新意。三国虽然也很精彩,无奈三国演义太经典,拍其他电视剧难免会失色。
加之国人特别爱看古装类的电视剧,比如宫斗戏和武侠戏。对于那些历史上的事情仍然非常好奇,有时候坐在电视机前,看着里面的人物挥斥方遒,指点大军,仿若自己身置其境,一时难免掩盖激动心情。而在我们熟知的电视剧当中,就有秦汉时期讲述江山社稷,明清时期讲述朝廷政治。
但是作为后来者来说,我们平时其实所熟知的朝代也无非就是唐宋元明清等等,毕竟这称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五个大时期。至于其他的朝代呢,可能就很多人不了解了。而电视剧也一样,平时所播放的基本都是常人所了解的朝代,这只是为了顺应观众的胃口。
经常看电视剧的朋友们都会发现,为什么所有的电视剧中,铺天盖地的都是清宫剧,除了清宫剧就是完全虚构的穿越剧。而且清朝并不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为什么其他的很多朝代都没有拍成电视剧呢?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朝代的电视剧能够久经拍成电视剧而不会降低热度,反而是另外的一些朝代似乎是永远都没有“排名”,不被人抬上电视剧当中。就比如清宫戏而言,我们平时接触到了就已经是数不胜数,人们对于清宫戏的千篇一律似乎也是不厌其烦。可以说,这种宫斗类型的古装剧显然成为了一种大众喜爱的典型。
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人都是有好奇心的,不仅喜欢看故事,还想知道古人是怎么生活的。而清朝是距离现代最近的一个朝代。再加上清朝的皇室的生活是非常奢华的,衣服配饰也很漂亮,因此就更加喜欢看了。
其实比清宫剧更加受欢迎的应该是民国剧和抗日剧。因为民国是我国新旧社会的转折点,是一个旧封建思想与新思想并存的时期,是旧社会与新社会的碰撞,发生了很多精彩纷呈的故事。
但是由于过审困难,因此拍出来很可能会不能播出,所以现在就很少有人拍了。前十几年的时候,我国出现了很多受欢迎的民国电影,比如《叶问》,《徐飞鸿》《上海滩等》。最近几年却很少出现这类的电影了,就是因为过审问题。
而抗日战争又是我国几十年前取得的最大的一次民族战争的胜利。抗日剧不仅能让人们更好的了解那一段历史,激起人们的爱国情怀,还能唤醒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因此抗日剧在中国有着最大的市场。这个也是因为审核问题。
至于其他的朝代之所以被忽视,可能就与中国人所富有的特殊情怀有关。历史,作为人们最原始的一种记忆载体,它承载着数以千万的人们所走过的路,发生过的经历等等。一直具有警醒后人的作用,同时历史还给予了人么以一种故乡的情怀。而这个故乡并不是真的指自己的家乡,而是一种情怀。
就比如说,历史上的某件事能引起你的共鸣,如这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已然是一条浩浩长河,人们难以给它全部记住,只能抓住其中一些激起内心情怀波澜的时期。这就造成了一些王朝能在百姓口里世代相传,比如汉朝。大多数作为汉人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对汉朝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这就是这段时期所激起的波澜。
在春秋战国,由于历史久远,相关历史记载又不多,因此人们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太了解。就算拍出来的话,很少有人看。
再举一个例子,就拿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说,如果不是对历史特别了解的人,或许都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时期。因此就算拍出来,除非是非常精彩,不然不会有人看的,归根结底,还是收视率的问题,因此影视公司不会赔本去拍一个没有看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当然《琅琊榜》成功了。
不可否认的是三国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一部《三国演义》带火了这个时期,很有可能是三国的光环盖过了以后的部分,而晋朝满打满算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出于对三国的喜爱,观众们对晋朝总有一种莫名的抵触心理。
在这段时间中更是出现了“五胡乱华”这种国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情节那个时期的匈奴人、鲜卑人,还有羯人、羌人、氐人这五个胡人大部落一直多年侵犯晋朝,整个南北朝成分裂状态,一直持续到隋朝的建立。,而南北朝更是一个分裂的年代,各地朝代割据,直到隋朝才得以统一,期间分裂一百多年,这段历史能演的很多,但收视率的问题才是出品商首先考虑的问题,演出来没人看那就尴尬了。
再比如五代十国,我们从小学的是“唐宋元明清”,而唐宋之间还有一个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对中国历史来说只是昙花一现,仅仅是历史上的一个小插曲,一共存在了其实多年,了解它的人或许会为这段时期的成就所折服,而不了解它的人则根本不知道何为“五代十国”,可能只是简单的以为这是一个国家范畴。这段时期不管是中国的疆土还是人口都处于割据时期,竟然多达十几个独立的政权,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吃非常罕见的事情,而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历史并不多,在“历史正统论”中,这段历史显然已经成为了“旁门左道”,中国历来盛世修史,五代十国变的“透明”乃是必然。
如果抛开这些小朝代而言,谈一谈中国历史上的元朝,其可以算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朝代了,但是它也并没有受到如今人们的关注。
这就更别提能不能上得了电视剧了,本身这个朝代就引起了许多民族的矛盾,对于每个人来说,历史必须具有一定的归属感才能够得到人们的欢迎。而这段时期则因为历史的原因,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一直被后人所不语。久而久之,就似乎渐渐被人们给淡忘了,不过说到底元朝还是一个取得过非常瞩目成就的时代。
任何的一切历史都应该是当代史。这句话有它独特的道理,因为历史虽然是不断向前进的,但是它始终都在为现在服务。就连以前的历史,都可以为现在所服务,不管人们的意识形态如何变化,始终都脱离不开一定历史时期的范畴,这就是唯物主义的情况。
其实一部电视剧少不了的是投资,那么投资那种电视剧最保险?当然是那些本来就有一定受众群体的影视题材,所以像《射雕英雄传》这样的电视剧才会被翻拍了一遍又一遍,因为这种题材的IP拍出来不会愁没人看,即使你拍的再烂也是一样,反之则是同样的道理,其实总结下来就两个字:利益。
所以说,有些朝代一直都没能够上得了电视剧,其一可能就在于它对于如今的时代人们观念价值不符合,还有一方面就是媒体的作用。由于经济人的思想,现代媒体都是喜欢迎合大众口味,一直传播那些已经知名的历史朝代,而忽视了那些人们很少了解或者是几乎不怎么了解的朝代,再加上其他朝代太久远了,人们了解的太少,因此拍出来有些人看起来会有些吃力。人们看电视剧就是放松用的,很多人都不喜欢废脑子的东西,因此,这些电视剧并不会受欢迎。这样下去就形成了如今一些朝代的电视剧久盛不衰的局面。
“最炫蒙古风”的《射雕英雄传》剧照。
中国人着实有个癖好,爱看古装剧。坐在电视机前的你,看着电视里的万里江山,仿佛浑身插满flag的将军,心情澎湃不已。甚至于后宫各种人情世故、尔虞我诈,你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真是,了不起。
但要真说起来中国历史中的朝代更迭,大部分吃瓜群众大概也只能说出“唐宋元明清”。还有呢?“还有隋朝吧,其他就记不起来了。”
尽管中国古装剧一拍再拍,编剧依然选择的是观众熟悉的朝代历史作为创作素材。图/《如懿传》海报
历史学家葛兆光认为:
历史为人们提供着关于“故乡”的回忆,这种回忆不一定是对于村庄位置、房屋田舍、乡亲父老、纵横阡陌的具体再现,而是一种关于故乡的温馨感受,使人们一想起故乡就觉得亲近,使互不相识的人一提到共同的故乡就有“同乡”甚至“同根同源”的感觉,“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既使在很远的地方,也始终存在着眷念。
身处历史之中的每一个中国人就像远游的浪子,从夏到清一路颠沛,在许多地方留下过回忆。不像大洋彼岸的美利坚,横竖不过二百来年的历史,中国这一路走了五千年,记忆上自然出现了厚此薄彼。
有些王朝的故事在老百姓里口耳相传,而那些让人拍脑袋都想不起来的朝代,就成了被人慢慢遗忘的“小透明”。
忽必烈广场上的雕像还在提醒着世人,这里曾经有一段辉煌壮阔的历史。
01
风流倜傥的两晋南北朝
如果不是历史系出身或是资深历史爱好者,很少有人能把这段历史里的朝代一个个数明白。
大约因为《三国演义》的光环加持,晋朝一直活在魏蜀吴的阴影里。明明是一举结束三国混战场面,C位出道的晋朝,却始终得不到观众的承认。
提起晋朝,大多习惯在前面加个魏字,一方面当然是考虑到文化上的传承接续,而另一方面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在儒家文化的笼罩下,晋朝的诞生永远背负着叛主的烙印。
魏晋时期,佛风盛行,图为云冈石窟里北魏早期精美绝伦的雕塑。
几乎人人都知道那句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一直到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才在公元266年真正改魏为晋,到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两晋前后加起来不过一百五十五年。
大概是司马氏前三代业务能力太强,自司马炎开始,晋朝就几乎没出过什么靠谱的皇帝。知名度最高的司马衷,历史上著名的弱智皇帝,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千古金句。剩下的皇帝几乎不是早夭就是无能。
皇帝不争气,就显出豪门贵族的能耐。光是王谢两家就出了王导、王羲之、王献之、谢玄、谢道韫、谢灵运。而魏晋文学中最有名的那本《世说新语》,简直可以说是两晋干部子弟微博段子集锦。
胡歌饰演的梅长苏的形象,成了观众对魏晋南北朝名士的定义。图/《琅琊榜》剧照
皇权羸弱也必然导致地方割据和外族入侵,八王之乱后面跟着五胡乱华,让晋王朝元气大伤,一直被赶到了南方,再未收复过北疆。由于中国传统的历史观主要是建立在大汉族中心主义基础上的华夷史观,因此这段大一统汉族文明被少数民族文明碾成碎片的混乱历史长久以来被羞于提起。
所以尽管两晋南北朝名士纵横,逸闻众多,但以其为历史背景的文艺作品却并不多见。前两年好不容易火了一部《琅琊榜》,观众们看着南梁大通年间的时代背景还是相见不相识,笑问何处来。
魏晋南北朝的男风倒是为广大耽美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只可惜中国目前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仍然遮遮掩掩,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02
“昙花一现”的五代十国
论存在感低,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可以说是难分伯仲。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相比于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时间更为短暂,满打满算也不过七十余年。其政权更换速度都快赶上韩国总统了。
区别于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情况。七十余年里,中国的疆域、人口、国族都处于割据和对立状态。唐朝亡了以后,除了梁、唐、晋、汉、周五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及北汉等十几个独立政权,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五代十国铸币不多,鎏金铜钱“天策府宝”更是罕见。
上一次出现这种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各自为尊的状况还是春秋战国时代。但春秋战国时期,至少还共享着或曰中原文明的文化体系,即使大国如楚国,还是会因为不服周礼而被视为蛮夷。相比之下,五代十国的社会形态反而更类似于西方历史中常见的城邦状态。
作为一段充满异质性的历史,一个夷狄政权反客为主占据中原的年代,按照史学泰斗饶宗颐在《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中的论述,五代十国是有违史学正统的旁门左道,是礼崩乐坏的畸形儿。
中国自古有盛世修史的传统,作为乱世的五代十国,本来保留下来的记录就不多。再加上历代史学家出于正统论的轻视,五代十国自然成了中国历史的小透明。
如今那些在五代十国中的胜出者早就被世人遗忘了,倒是亡国之君南唐李煜的一阕《虞美人》还在一个个月上西楼的夜晚勾得离人肝肠寸断。
今人为南唐后主李煜画像。
03
气吞山河的大元
最近连续上映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又帮着观众们给清朝历史划了一遍重点。清朝皇帝的顺序表几乎快和元素周期表、乘法口诀表并列成为中国人的必修课了。同样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元朝却远远没有清朝这样好的待遇。
作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袤的元朝,在文艺作品里留给人们的印象却始终是既不可爱也不迷人的反派角色,衬托了张无忌、朱元璋等一众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飒爽英姿。所向披靡的孛儿只斤家族之所以落到这个地步,还是统战工作没有做好。
1294年元朝疆域,今天的西伯利亚都曾是它的。
虽然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但笔杆子里出腐朽政权。马背上打出来的元朝显然对中原汉人之乎者也的儒生不屑一顾。在元朝统治时期,儒学作为汉人文化的代表被严重打压,读书人成了下九流,甚至有了“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不同于清朝统治者对于汉文化的接纳和认同,元朝统治者对于汉文化极为排斥,在统治阶层内部是弃用汉文的。
因此明朝建立以后,憋了一肚子火的儒生们虽然勉为其难地承认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但对其要么无脑差评要么干脆不置一词。后来的清朝更是和蒙古人有宿怨,当年祖上建立的大金国就是让蒙古人给灭了。
蒙古铁骑大军,曾是“所向披靡”的同义词。图/腾讯
当然这事儿也不能全怪读书人小气,当朱元璋打败元朝军队以后,元人北撤时不仅带走了金银财宝还带走了众多典籍,硬是没给明朝老百姓留下一针一线。没有了历史典籍,元史就只能是开局一张图,剧情全靠编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说“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历史作为一种合法性的叙事,从来都难以完全走出意识形态的阴影。杜牧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谁又能知道,今天这些被捧上神坛的王朝在多年以后会被后人怎样讲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