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宋皇帝年号换得勤 明清基本只用一个年号呢?

唐宋皇帝年号换得勤 明清基本只用一个年号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599 更新时间:2024/1/16 20:34:18

年号,爱好古董的人对年号最熟悉不过,作为家天下的专有产物,它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标志之一,年号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特有的纪年名号,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帝一般都会在登基后开始用属于自己的年号来纪年,以示正统,比如康熙、乾隆、光绪等,就算电视上没有那么多的清宫剧,即使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也能张口说上几个来。然而人们耳熟能详的年号大部分都是清朝的,顶多加上明朝的崇祯、嘉靖等。为何会如此呢?只是因为清朝离我们更近吗?

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大一统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传承这些信息的书籍有正史、野史,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西汉以后正史书籍所记载的朝代信息,总喜欢用皇帝年号来描述发生的时间,如永乐多少年、乾隆多少年、康熙多少年等,而不是用什么皇帝多少年来记载,又比如用年号记录杰出皇帝所创的盛世,“开皇之治”,“贞观之治”等。明清以后,我们更喜欢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年号究竟有什么功能,汉武帝以后的历代帝皇都要为自己起一个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为区别上一任皇帝,依据自己的思想起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是用来标记年份的。自先秦至汉初年是没有年号的,汉武帝继位时首创年号“建元”,这一传统逐渐形成制度。通俗的说,年号就是皇帝的商标。

年号是华夏民族独创的纪年方法。由汉武帝首创,至民国废止。从西元前140年到西元1911年共用了两千多年。不仅汉家正统王朝用,而且但凡出现一个独立政权,不管规模大小,存在时间长短,都要弄出个年号来。

中央王朝、农民起义军、地方割据势力、蛮族政权都用年号来纪年的,加起来竟然有五百多个。后来日本、越南、朝鲜等汉字文明圈的国家,受中华法系的影响。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直到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年号,今年是令和元年。

一开始皇帝并没有年号,都是用其在位年限和天干地支纪年的。秦赢政虽自称始皇帝,却也没有年号,他在位时也只能用秦王XX年纪年。到汉文帝时,开始用“前、中、后”加数字的纪年方法。本意是表示某种新的开端,以避开以往不如意或不吉利的局面。这种纪年方法,初现年号的端倪。

到汉武帝时,有司奏请,改单纯的数字纪年为年号加数字纪年,即在数字之前,还要加上年号,以应天瑞。于是汉武帝继位的第一年(西元前140年),用年号为“建元”。年号是秦汉时期谶讳学说发展的产物。

它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是皇权强化神化的象征,反映了皇室贵族希望长期保持其统治的愿望,所以大多年号都是吉祥如意,和表示重新来过的字眼。

年号一般多用两个字,如建元、开元、元嘉、永和、建安,建武,中平等等。自王莽起出现了三个字的年号“始建国”。但后来用的很少,只有梁武帝用过中大通、中大同,加上王莽的始建国一共才三个。四个字的年号稍稍多一些,光武帝首创建武中元,武则天的天册万岁和万岁登封、万岁通天。

宋太宗的太平兴国,宋真宗的大中祥符,宋徽宗的建中靖国。蛮族政权中,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西夏毅宗的延嗣宁国、福全承道,惠宗的天安礼定,崇宗的天仪治平、天佑福安,共十三个。字数最多的年号有六个字,即西夏景宗李元昊的天寿礼法延祚。西夏惠宗李秉常的天赐礼盛国庆。蛮族政权就是喜欢标新立异,观念很新潮啊,那个时代就有庆祝国庆的观念了

限于年号所表达的意思,年号的可用字很少,因此重复再所难免。魏明帝用过太和,晋废帝也用过太和,唐文宗又用太和。另外蛮族政权,北魏孝文可汗也用过太和。用的次数最多的是建兴,先后竟用了11次。不仅不同朝代如此,就是同一朝代也有。唐高宗李治用上元,唐肃宗又用了上元,晋惠帝一个人就将永安这个年号重复用了两次。

早期,皇帝用年号数量并不固定。相对来说,在位时间长的用的年号就多些。用的年号最多的皇帝,是李治和武则天两口子。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8个年号,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也用了14个年号,可谓是中国年号之最了。

而那些短命皇帝就只有一个年号,甚至没有年号,如后周世宗柴荣和他的儿子柴宗训用的年号,都是周太祖郭威的显德年号。蛮族政权中,蒙元的宁宗用的是前明宗的至顺年号。

到后来皇帝用的年号逐渐少了,到明代时基本上皇帝都是用一个年号纪年了。如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朱棣的年号是永乐,朱翊钧的年号是万历,朱聿健的年号是隆武,朱由榔的年号是永历等等。

除了明英宗年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特殊原因两次登位。使用过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外。其它的明朝皇帝都是一个年号。因此后来史书上又用年号来代指皇帝。

从年号的变更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大多冠以在位皇帝的年号,如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弘治中兴,万历中兴等等,许多历史事件也是如此:如永嘉之乱、靖康之难、绍兴和议、隆兴和议,永贞革新、元佑更化。许多图书典籍也是以年号来命名,如《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宣和书谱》、《永乐大典》等等。

历法、律书也常用年号为名,如《太初历》、《元嘉历》、《麟德历》、《武德律》、《洪武律》,因此历书又被称为皇历,民间俗称老黄历。法律又被称为王法。中国的地名也有许多以年号命名:如大同、大足、建康、永康、绍兴、永嘉、嘉定、景德、康定、太和等等。唐初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开创了以年号来命名货币的方法,以后钱币上往往都铭刻XX“通宝”或“元宝”。

下面就来列举一些年号之最

出现次数最多的年号:建兴(11次)

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天(122次)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年号:汉武帝在西元前140年开始采用的“建元”年号。

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年号: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使用的洪宪年号。

最长的年号:6个字,共有2个,分别是西夏李元昊的天授礼法延祚、和西夏李秉常的天赐礼盛国庆。

最短的年号两个字的年号太多了,至于有学者说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前使用“吴元年”,便认为年号为“吴”,称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一个字的年号,最短的年号”就贻笑大方了。

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崇祯(265年)

使用时间最断的年号:盛昌(1个时辰),金朝末代皇帝完颜承麟登基成为皇帝后就战死在了沙场之上。在位仅仅不到一个时辰,年号也只是被宣读了一下而已。自此金朝末代皇帝完颜也创造了历史上两大无人能超越的记录1、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在位两个小时,完胜那些动不动就在皇帝位置上坐几十年的君王,听说还有个人当了61年皇帝?你累不累啊你?2、历史上年号使用时间最短的皇帝,“盛昌”这个年号也仅仅使用了两个小时,人家老百姓黄历牌上刚写的新年号,一眨眼又得换。历史最悲催的背锅侠完颜承麟,鉴定完毕。

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武则天(18个)

用地名作年号的:保定、大同、绍兴、寿光、大庆、昌平、嘉定、建康、应天、阳朔、景德、康定、长安、顺德

用动物名作年号的:大象、白雀、白乌

用传说中的神兽作年号的:凤凰、神龟、白龙、神凤、青龙、神兽、黄龙、朱雀

用物品名作年号的:甘露、天平、太极、如意

用干支纪年做年号的:丁丑、庚子

梁武帝萧衍曾连续使用过的系列年号: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

中统蒙元薛禅汗忽必烈用过的年号。后来出现了一个叫中统的机构,要是忽必烈提前知道了,肯定打死也不用这个年号。

普通-梁武帝萧衍使用过的年号,但梁武帝本人绝对不普通,就连死法也很不普通86岁时被饿死在南京的台城。

正法南宋初雷进、李合戎起义使用的年号,估计是想将南宋正法。不过,他们起义失败了,结果让南宋朝廷给正法了。

天真混万历年间李文起义用的年号,不知道他为什么起一个这么怪的年号,大概真的是很天真的小朋友,想出位在江湖混混吧。

天完元末张士诚用过的年号,本意想要压过所谓“大元”,不过,他还没打倒蒙元,先让朱元璋给灭了。后来朱元璋,驱除暴元,恢复中华。果真应了"天完"这个年号。

祺祥这个年号大家可能都不熟悉。1861年,咸丰酋长下诏次年改元祺祥,不过,这一年他就挂了,没来得及用。

祺祥是清穆宗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不过未及改元就已经被取消。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清文宗)崩于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至爽殿。临终前遗诏唯一的皇子载淳即位,同时诏令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作为辅佐。“祺祥”年号是在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经过军机大臣拟定。但是当年九月三十辛酉政变发生,八大臣被西太后慈禧、东太后慈安、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欣击垮。其中爱新觉罗·载垣、爱新觉罗·端华被赐死,肃顺被斩于菜市口。自此咸丰在热河苦思冥想的未来“儿皇帝时期”的权力格局被彻底打破。十月初五日废“祺祥”年号,采纳了大学士周祖培的奏议改元“同治”,当时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意为共同治国或者说两宫太后与众大臣共理朝政之意。清朝没有祺祥皇帝为何清铜钱却有“祺祥通宝”?,祺祥年号只用了短短的69天,“祺祥通宝”非常稀少且值钱。

年号有多少个?

我们大多人能说上来的年号估计超不过十个吗,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一共出现过多少个年号呢?网上有说五百多个的,也有说六百多个的。具体多少个呢?我统计了一下:一共632个。

当然这个数字是有条件的,这些年号里面有重的,皇帝和他的文臣学士么偏爱“天”“元”“建”等字,吉利的字眼虽然有很多,但总归是有上限的,因此出现重复难以避免。另外,出现的年号也不止这些,许多只存在了很短时间又不被正统承认的割据政权,比如桓楚、方腊等,他们的年号不计入内,另外像立足西域的西辽国那样过于偏远政权的年号也未统计在内,朝鲜、越南和日本的年号自然也不计数。

▲步辇图(图源网络)

年号,起初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后来经过发展还可以表示祈福、歌颂以及改朝换代用来象征新朝确立。字数一般为两字,有少数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

比如王莽的“始建国”,武则天的“万岁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等。

中国古代新皇帝登基后一般都要用新的年号,一方面象征新一代领导核心建立,与上一代皇帝区别开来。

新朝建立自然要体现本朝的领导体系特点,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年号这个标签也要改。另一方面体现了新皇的思想、执政理念,巩固思想、政治上的统治。就类似于今天,一个国家的新首脑即位往往会提出自己的执政理念。

年号的更改也不是随时随地就能改,比如不能在前皇帝逝世那年改元,都是过了当年,第二年再改元,而且选择的都是吉利祥瑞的词语,以期望创立国泰民安、强盛的帝国,名流千古!

▲武则天(图源网络)

年号在中国使用的时间很长,但在先秦至汉初无年号,直至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

此后便形成了制度,历朝历代帝王都要给自己用一个年号,遇到"天降祥瑞"、内讧外忧、改朝换代或避讳等,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这就造成了一些帝皇年号多的有十几个,像汉武帝就用了十一个。

皇帝有几个年号?

这么多的年号是属于多少皇帝的呢?我也数了下,298位皇帝。当然这个数字也有一部分水分,因为许多地方割据者也立了年号,虽然没有称帝,但延续时间并不短,在历史中也发挥过巨大影响,既然本文着眼于年号,就不能忽略他们。古代历代帝皇每每遇到天灾、内忧、外患或者是祥瑞之兆之时,一般都会更改年号。有的皇帝终身仅有一个年号而有的皇帝多达十几个年号。明清之前的皇帝平均每位拥有2.25个年号,如果算上一帝一年号的明清两朝,则平均数下降到2.13个。另外,皇帝登基时也会使用前朝皇帝的年号,比如:五代时期后梁的“乾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

那么哪位皇帝拥有的年号最多呢?答案是武则天。说女人善变有时候真不能算作性别歧视。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将女人的任性发挥到极致。她临朝称制加上登基合计21年,却用了18个年号,基本上是有个事就要改年号,在诸代皇帝中频率之高直追今日微商发朋友圈。或许武则天本来就是将年号看作自己的心情晴雨表了,欣赏一下女帝的几个年号:长寿、万岁通天、万岁登封。

那拥有第二多年号的是谁呢?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唐高宗14个年号,也不知道李治频繁“发朋友圈”是受皇后的影响,还是武则天受了丈夫的影响。

最后一位拥有两位数年号的是汉武帝刘彻,他拥有11个年号,而且是年号制度的开创者。汉武帝登基的次年即为建元元年,“建元”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元”字是年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后来皇帝们换年号也叫改元。汉武帝见长星现,改号元光,获得白麟,改号元狩;获得宝鼎,改号元鼎等。

汉武帝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不仅仅在于大败匈奴、开疆拓土,还在于他首创了很多沿用千余年的制度,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下分州、诸侯推恩、察举荐人,都是刘彻在位期间创立的。不过刘彻登基时只有十六岁,前几年一直都是奶奶窦氏临朝听政,也就是说年号制度很可能是这位老祖奶奶定下的。又是女人……

一个年号用多久?

汉武帝开创了年号纪年,同时他在位时间较长,所以用了很多年号,足足有11个。虽然他的年号多,但很有规律,他的前六个年号都是六年一改。后五个年号中除了驾崩时的“后元”都是四年一个。刘彻如此操作并不是喜欢折腾,定期改年号其实正是设置年号的本义:纯用数字纪年对天不敬,使用年号可以方便人们记录上天降临的每一次祥瑞,比如某地出现了祥兽或者宝鼎,而这也方便史官记录某一阶段的事件。可以说年号就是用来记录上天旨意的,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诸国并立的时候,许多君主甚至都没称帝,就先急匆匆地给自己的统治区定下年号,正是为了表示得到了上苍的启示和祝福,昭示天下他们是正统。

到了后来,祥瑞太多也就稀松平常了,但是定期改年号的习惯不能丢,年号的命名就开始多样化了,时长也就不一定了。不过西汉两百年,绝大多数年号都在4-6年之间,算是坚守了年号初衷。

王莽打破了西汉皇室的统治后,年号制度也迎来了重大改变,年号时长没了定制,可长可短,纯看皇帝和他的臣子们商量。两千多年的所有年号做个统计算下平均数,答案是6.06年,这和最初的年号时长一般长,或许冥冥之中真有天意吧。

年号的平均寿命是6年,但一个年号最常见的有效期是3年,在632个年号中,有94个,个年号只使用了3年,其次有89个年号使用了2年,79个年号使用了4年。事实上,有效期在平均数以下的年号占到了72.5%。更换年号绝大多数时候都和政治斗争有关,对民间也会产生巨大影响,显然年号更换过于频繁,对于国家和老百姓来说又不会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情。有94个年号的寿命不到一年,这里面多数情况是由使用该年号的皇帝过于短命造成的,冰冷数字的背后是几十位皇帝刚登基就死掉了:皇帝在古代确实是个高危职业。

这六百多年号中,最长的是康熙,足足有61年,次长的是他的孙子乾隆,足足60年。结果也是这对长命的老王八,把中华民族祸害地不轻。有人说一帝一号明清两朝太特别,那除去这两朝最长的年号是什么呢?答案是代国拓跋什翼犍的“建国”,该年号被使用了39年。代国是后世北魏王朝的奠基者,此时影响力还较小,而且远离中原舞台。刨去这个年号最长的是谁呢?答案是宋高宗赵构的“绍兴”。该绍兴就是浙江绍兴的那个绍兴,用地名做年号比较少见,如此命名自然是有原因的。相传北宋灭亡后,赵构被金兵一路追到海上,他一路逃到绍兴后方觉安定,于是对绍兴好感大增,又觉这个名字吉利,便把绍兴用作年号,这一用就是32年,直到退位。

年号有字数限制吗

大家熟悉的年号一般都是两个字的,在笔者统计的632个年号里,两字年号的比例为96.8%。从汉武帝开创年号以降,从没有哪个政权对年号的字数做出过明文规定,但总有傲娇的皇帝要打破常规。

在20个非两字年号里,历来神秘的西夏国贡献了8个,其中就包括字数最多的年号“天授礼法延祚”和“天赐礼盛国庆”。西夏人自建国后就一直设法在宋、辽和金中间维持独立,特意使用有别于诸国的年号或许也是个好办法。

至于其他的另类年号大部分都是四字的,比如武则天的万岁三联天册万岁、万岁登封和万岁通天。除了武则天夫妇,还有一位喜欢改年号的皇帝选择了另类别致。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使用了7个年号,其中就有两个三字年号,中大同和中大通,此外还有大同、大同和普通,是的,萧衍用过“普通”做年号,而且普通了8年。萧衍虽是皇帝,但喜好佛法,甚至曾多次舍家企业出家为僧,据说这些莫名其妙的年号跟他尊崇的佛法有关。

年号都代表什么意思?

正如前面所说,年号最初的本义是上应天意,下便万民,记录祥瑞,方便纪年。两汉期间的皇帝一般都是用一个表示重新开始的词作自己的第一个年号,比如汉武帝后的汉昭帝,第一个年号是始元,在后面的汉宣帝首个年号是本始,东汉光武帝的建武,汉安帝的永初。这些年号都有告别旧帝、开启新朝的涵义。除了首个年号,后来想换年号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像样的祥瑞,就会再另找一些表达新开端的词,尽量包含“建”“元”“初”“光”等词。

那么,什么样的祥瑞可以郑重到计入年号呢?这就要看臣子们如何揣摩上意了。汉武帝时某地挖出过一个青铜鼎,于是改元元鼎;汉宣帝时有人目击了黄色神龙,于是改元黄龙,后世还有青龙、神龙等称号;还是汉宣帝时期,长安未央宫出现露水,众人视为祥瑞,便改元甘露。或许是关中过于干燥了,连降个露水都能称为祥瑞。而且不光是汉宣帝,后世曹魏的曹髦、前秦的苻坚都用过这个年号。祥瑞可以是某种罕见的动物或器物,可以是气候现象,甚至也可以是仙人下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就曾用“太平真君”来作年号。

南北朝以降,能表示初始的词基本用光了,各地上报的祥瑞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不靠谱,让皇帝应接不暇。所以后面的年号不再拘泥于旧义,像上面提到的佛系皇帝萧衍,大量使用佛教词汇来做年号,表达内心的一些期许。只是绝大多数皇帝不会选佛经,而是从《周易》取材,比如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唐懿宗李漼的咸通都是取自于此书。事实上唐朝皇帝的每个年号都与《周易》都或多或少有些关系。

新皇帝大量使用期许国泰民安的词语来做年号,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后周太祖郭威的显德,宋神宗赵顼的熙宁等等,当然新帝的心愿能不能达成,都看上天造化了。

两宋时期,西夏、辽、金并立,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彰显正朔,大量使用包含“天”“大”“正”“统”等字的年号,在年号上费了不少心思。结果证明他们这都是白费力,被蒙古人一锅烩了。

元朝以武立国,且皇位更迭频仍,皇室混乱不堪。但元人在年号用词上面却极为平和,中规中矩,效仿汉人大量引用《周易》中的词汇来做年号。比如忽必烈的至元,元仁宗的延祐和泰定帝的泰定等,这些词都出自《周易》。蒙古人对此书是情有独钟,不光是年号,连国号都取自《周易》的“大哉乾元”,国都内各个城门的名字也都取自此书,像现在都还存在的地名健德门、安贞门、光熙门等,都是蒙古人根据《周易》取得。

明清两代特立独行,每位皇帝原则上只有一个年号,加上明清的皇帝登基时大多都已成年,对年号的选择上有很大发言权,故明清的年号在选择上都慎之又慎,基本上不会选前朝用过的,且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像朱元璋的洪武,清穆宗的同治,一听就知道咋回事。每个年号都能和某位皇帝对应上,这些个性突出的年号也就成为我们最熟悉的一批年号。

与之形成差异的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在位期间一般只用一个年号,当然除了复辟政变的明英宗和称帝改元的皇太极,那么,为何会突然出现这种现象呢?

朱元璋为后人立下很多规矩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明清两朝的皇帝与之前的皇帝在设年号上有个很大的不同,之前的皇帝会有多个年号,没有数量限制,经常是遇到个事就改个年号纪年一下。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下规矩,每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就好了,不要改来改去了。这符合朱元璋的人生信条:凡是不必需的东西都是麻烦。皇帝朱元璋的子孙和后世的清朝皇室都继承了朱元璋的遗志,由此后世对明清两朝皇帝的称呼除了有庙号和谥号,还可以用年号代指,这是前朝历代皇帝不可享受的。一说大业皇帝很少人知道是谁,但一说隋炀帝,就很少人不知道是谁了。

这种变化源于明朝开创者明太祖朱元璋不封禅、不受尊号、不受祥瑞,此后帝王效仿为之。儒家思想认为新帝继位必须要封禅、改正朔、易服色,自汉武帝之后的帝王就深受影响,十分崇尚改元。而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便不再进行封禅,即使出巡经过泰山也不封禅只是祭祀,此后皇帝都效仿之。关于改正朔、易服色,自唐战乱后便搁置了。

唐代之前的皇帝都会有受尊号的传统,在唐朝时期形成制度化,在宋朝时期到达兴盛。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明确提出不受尊号,只保留死后的谥号。而清朝入关前的皇帝是受尊号的,但入关后便不再接受了。譬如:康熙四次拒绝了大臣要为其上尊号的奏请。

明太祖坚决不接受祥瑞,后代皇帝即使有受祥瑞的,也只是私下娱乐,并不会因此昭告天下、改元封禅。当皇帝不再封禅、受尊号、受祥瑞的时候,那么最直接的改元动机也就没有了。

所以明清的皇帝几乎都可以用年号称呼: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据统计2000多年下来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年号有500多个。

作为帝皇任期内的标签,不仅要在政治上、社会生活中凸显出来,还要在经济上体现出来,得益于帝皇这些“虚荣心”,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年号钱,比较著名的有永乐通宝、康熙通宝、乾隆通宝。

一般改一次年号都要发行一套年号钱,年号钱可以昭示皇帝声威,宣示国家信誉,同时统了一货币,防止外来货币扰乱经济。

年号钱上标明了皇帝的年号,这些标明了自家出处的货币对古代货币历史的研究可是帮了大忙的,收藏价值也是极高的。

▲乾隆通宝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

年号除了最基本的纪年作用,还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正统标志,代表政权的合法性,称为“奉正朔”。

所谓"奉正朔",就是奉行某皇帝的年号纪年。如三国的以谁为正统,陈寿《三国志》以三国并列,各用各的年号纪年纪事,而习凿齿《汉晋春秋》则认为蜀为汉朝偏安,以蜀为正统。

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

东晋十六国前凉张轨,因对晋称臣,奉行晋的年号纪年,明朝时期的朝鲜就一直沿用明朝时期的年号,即便明朝灭亡了,朝鲜还是继续沿用崇祯的年号。拥有正统地位在封建社会争夺天下过程中你就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中最重要的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国时期的刘备的发迹很大程度上就是拥有了汉室正统这个身份,前期的刘备可是被曹操打得生无可恋,但得益于刘氏正统这个身份,众多百姓、出色的谋士愿意辅助他,最终咸鱼翻身建立了蜀国,乍一看有点像今天的品牌效应了。

因此,可以说年号是历代正统王位、皇权的标志,有了年号就有了正统王位、正统皇权的标签,在笼络人心、政权合法性上就占得了先机。即使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大内乱时期,很多新建立的政权都没有敢打破正统而僭越,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

鉴于年号之于正统和僭越之重要性,中国历史上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以表明自己是承天命,继承大统。

▲《盟誓》

年号为中国古代首创,是古代帝皇独有,有昭示正统、昭显王威的作用。

中国的年号制度还对古代日本、越南的年号使用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仍保留君主制的日本还在使用年号。

中国的年号制度终于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

虽然袁世凯称帝使用过洪宪的年号,但不被正统史书承认。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成为历史,但年号的功绩不可磨灭,它是中国历史中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标签: 年号皇帝

更多文章

  • 在台湾,这个想回家的领袖却已经慢慢被人遗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蒋介石,蒋中正,常凯申

    政治名人不下葬,在五十年前是个流行的做法。不过这个潮流却不应该算上蒋介石和蒋经国,因为他们有意入土为安。从蒋氏家族到国民党都没有长期供奉的意思。两蒋的灵柩被耽搁慈湖至今,完全是时局变化。继续保持现状,对台湾并无好处;寻一处下葬,又牵动各路政治势力的神经。慈湖两蒋之灵,该如何处理,一直是困扰台湾朝野的

  • 苦熬20年在位仅1个月就一命呜呼 死于夜御七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常洛,明朝皇帝,明光宗

    在我国古代,皇帝可以说是最舒服的职业了,享受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还有天下的美人任君采摘,你想,“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这样的美人谁不心动,可只有皇帝才可以拥有众多这样的美人,或许,皇帝最大的烦恼,就是怎么雨露均沾吧,比如古代这位明光宗朱常洛。明朝不

  • 理清五代十国50年简史 也许看起来就不那么乱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五代十国

    说起中国历史的朝代,即使再不了解的人,都知道唐宋元明清。但是事实上唐宋中间还有一个时期就是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时期。好多人都不清不楚五代十国到底什么意思。为什么又有朝代又有国家,他们之间到底都是什么复杂的关系呢?我们今天看一下五代十国到底是怎么回事。五代十国是存在于唐宋之间的一个时间,开始于唐朝末期,

  • 为什么欧洲王室几乎千年不变 而中国更替却走马观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欧洲王室,中国朝代,改朝换代

    王朝兴衰更替,这在整个世界史上都很常见。但似乎惟独中国的王朝更替便一定会造成国号变更,从秦、汉、隋、唐……一直改下去。而其他国家,像英国、法国、沙俄等,某个王室被另一个王室代替了,国号却一般不会变更,英国还叫英国,法国还叫法国。最神奇的要属日本,很长的时间里连皇室都不会变

  • 看到张骞带回来的这些食物 怀疑他是个资深吃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骞出西域,张骞,西域,吃货

    汉朝,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帝国,它与欧洲的的罗马被誉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汉朝作为中央王朝的集大成者,对外征服和军事建制以及内部的治理几乎达成了封建社会一个阶段的顶峰。探究身处强汉的人吃些什么,流行哪些美食。张骞出使西域提起汉代美食,首先要提到张骞。在我眼里,张骞出使西域,最值得称道的是他这样

  • 文盲出身的朱元璋努力学文化 却容不下知识分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明朝

    自尊心极强的朱元璋,由于从小没有学习的机会,在建立完帝国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朱元璋一开始就是个农民,没有什么文化,至于学历,按现在的说法:小学没毕业。毕竟穷,逃过荒,要过饭,当过和尚。当经历了一系列打击之后,逐渐坚强。三年的游僧乞讨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丰富了他的阅历。后来的行伍

  • 宋朝时的宫斗 庶女皇后刘清菁傻白甜沦到上吊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宫斗,皇后,刘清菁,傻白甜,宋朝皇后

    宋朝有这样一位皇后,出身庶女,虽有才艺却胸大无脑,在后宫还是没有品级的小透明时,就敢和皇后对着干,就像延禧攻略女主一样怼天怼地怼空气,还被皇帝宠成傻白甜,与她生儿育女,废后立她为皇后。可惜,这样一对真爱璧人却没有长久,随着子女夭折,丈夫早亡,这位皇后成为寡妇,还和丈夫活着一样恣意张扬,最终被小叔子逼

  • “帝国”和“王朝”有什么区别? “帝国”可不是随便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帝国,王朝

    帝国、王国、共和国、大公国、公国是国体,反映了国家的性质王朝是帝国或王国中的某一段时期,反映了统治者的性质(姓氏,领地,统治者期望等)先说帝国欧洲的体系而言,「帝国」的称号最为难得,一般国家即使实力强大也不能随意称「帝国」或「皇帝」。就算硬称了也是杂牌帝国,认可度不高。这里只讨论罗马帝国之后的帝国,

  • 老照片里的中国影像 百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老照片,老照片里的中国,中国百年

    百年前的中国是啥样的?是不是古色古香的?那时照相机刚出现没多久,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拍下了当时的城市、山野地理环境的记忆……让我们一块来看看吧。1860年,圆明园。费利克斯/摄。香港,pedders码头,照片大约拍于1860-1861年之间。约翰·汤姆逊/摄。

  • 蒋介石只对凯迪拉克情有独钟 车祸减寿了20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蒋介石座驾,蒋介石,凯迪拉克

    总统座驾的奢华度,大家看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防弹凯迪拉克就知道了。但是早在60多年前,蒋介石的专用座驾就已经可以和现代总统座驾媲美安全性了,而且豪华和霸气丝毫不落下风,更巧的是蒋介石的座驾同奥巴马一样,也是凯迪拉克的,今天汽车有文化带大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总统座驾。蒋介石出行,在北伐前是骑马,到了南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