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这个已消失少数民族 建立了五代十国一半的国家

这个已消失少数民族 建立了五代十国一半的国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939 更新时间:2023/12/26 0:33:06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神秘的少数民族柔然、匈奴、突厥、契丹、女真、鞑靼、鲜卑,这些民族也曾有过自己的辉煌,比如古代史上有很多的时期,都是由外族们主导的,像鲜卑人影响的南北朝,西夏,契丹影响的宋辽夏时期,这些民族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号,那么还有一个神秘民族,他昙花一现,它在唐末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唐朝灭亡之后,华夏大地进入到了著名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混乱,皇帝一个接一个换,各种国家不断出现,战争持续不断。

三度建立王朝,为何历史却鲜少提及他们?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为世人所知,但是在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从而使唐朝灭亡。从唐朝灭亡开始,到宋朝建立为止,我国大地上经历了碎片化的厮杀与争夺。在短短的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五朝更迭,而且,在中原地区之外还存在着许多的割据政权,这段历史被史学家称为五代十国。五代依次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他们是由“朱李石刘郭”五姓所建。历史上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然而五代十国的三个中原王朝五代里的后唐、后晋、后汉,十国里的“北汉”其实都是沙陀人建立的。唐朝灭亡后,沙陀人依然奉唐为正朔,割据于北方一带,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那么,沙陀族(公元6世纪公元8世纪)是如何兴起的呢?

沙陀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与隋唐时期的西突厥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唐书》: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

根据史书的记载,沙陀人是西突厥一支叫处月的别部,所谓的别部是指氏族的分支或者军队的偏师,历史上的突厥在公元583年被当时的隋朝用离间计分化为两个部分,这就是东突厥和西突厥。

东突厥的控制区主要在阿尔泰山脉以东,大兴安岭以西,黄河河套以北,贝加尔湖以南的广大区域,西突厥的控制区主要在甘肃敦煌以西,里海以东,包括整个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而沙陀人就是西突厥中的一支。

西突厥并非统一的民族,而是一个部落的称号,或者说操突厥语系的人,西突厥内部有大量被征服部落的人民,其中就有处月这个部落,处月是被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所征服,处月当时居住在金莎山(今尼赤金山)以南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以东的广大地区,其境内有古尔班爱古特沙漠。

沙陀的本意是大碛的意思,也就是大沙漠的意思,因为处月人居住的境内有大沙漠,所以就把处月人称为沙陀人,沙陀因此而得名,但是沙陀来自哪里呢?

比较确切的记载只知道沙陀是西突厥的别部,那么在西突厥征服处月之前,没有详细的记载处月来自哪里,但是有几点可以肯定:

1、沙陀人是胡人,非华夏人氏。

2、沙陀人的很多姓氏来自昭武九姓的粟特人。

沙陀人不是华夏人

粟特人的故乡在中亚地区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以撒马尔干(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先后建立过九个绿洲王国,如石国、康国、安国、曹国、米国等,从中亚一直到河西走廊都有粟特人生活,粟特人善于经商,根据史书的记载,有部分粟特人讲突厥语,被突厥化,很有可能是后来的处月,也就是沙陀人的祖先。

此外,还有一个猜测,就是说沙陀人可能是月氏人的后裔,月氏被匈奴打败后,被迫西迁,先是迁到了新疆伊犁河一带,然后再次受到匈奴的迫害而被迫西迁,一直迁到了恒河流域建立了贵霜王朝。

在西迁的过程中,有部分月氏人留在了西迁的路上,而沙陀人所居住的地区也是月氏西迁的经过之地,而且处月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居住在月的意思,与月氏可能有一些牵连,但只能说有可能沙陀人是月氏人的后裔。

沙陀人是从西域迁到内地的

由于沙陀之前的历史没有记载,沙陀本身又没有文字,所以关于沙陀的起源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史书上记载沙陀的历史是从他被突厥征服开始的,沙陀这个民族跟三个政权有关,分别是:突厥、吐蕃、唐朝。

突厥强大后,征服了处月,也就是沙陀,从此之后沙陀成为突厥的别部,跟随突厥一起四处征战,唐朝灭亡了东突厥后,沙陀首领曾经跟随西突厥贵族一起晋见过唐太宗,后来西突厥与唐朝为敌,唐朝利用西突厥大将阿史那贺鲁与西突厥作战,并打败了西突厥,不久阿史那贺鲁自立为可汗反叛唐朝。

部分沙陀人跟随阿史那贺鲁一起反叛唐朝,比如沙陀首领之一朱邪孤注,也有部分沙陀人不愿意反唐,比如沙陀另一支首领沙陀那速,唐朝联合沙陀那速讨伐反叛者,这一段时间一支沙陀部落开始跟随唐朝。

唐高宗时期,沙陀首领沙陀金山曾经跟随唐朝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一起讨伐并打败铁勒部落,因功得到唐朝的封赏,唐玄宗时期,沙陀部落首领沙陀辅国曾经晋见过唐玄宗,安史之乱期间,沙陀率军协助唐军平叛,沙陀首领获得唐朝的封赏。

安史之乱后期,唐朝开始衰弱,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唐朝的安西四镇及北庭都护府被吐蕃切断,生活在当地的沙陀人与唐朝的联系被吐蕃切断,当时的吐蕃国力强大,沙陀被迫投靠了吐蕃,当时有七千余帐,合约三万余沙陀人投靠吐蕃。

沙陀是一支有数万人的部落,后来受到吐蕃人的猜忌,被吐蕃强行东迁到甘肃一带,而且吐蕃人还想继续迁移沙陀人,但是沙陀人明显不愿意了,此时的沙陀首领是朱邪尽忠,他带领三万余族人准备向逃离吐蕃的控制,向东迁移到唐朝境内,因为其祖先世代为唐将。

沙陀人依附唐朝

在沙陀人东迁之际,吐蕃派兵追击,沙陀损失惨重,一万余人被杀或被打散,首领朱邪尽忠战死,他的儿子朱邪执宜率领剩下的沙陀族人来到宁夏投靠了唐朝,唐宪宗把他们安置在今陕西定边一带﹐并设置了阴山都督府给他们居住。朱邪执宜被唐朝任命为阴山府都督,沙陀人得到暂时的安宁。

当时,唐朝面临着吐蕃﹑回鹘的频繁入侵﹐曾多次抽调沙陀兵参战,所以中原素知沙陀人骁勇善战的名声。

朱邪执宜去世后,其子朱邪赤心继承了他的官职,朱邪赤心因为镇压庞勋起义有功,又得到了唐朝的封赏,但由于其居功自傲,不听从朝廷的命令,因此又与唐朝为敌,被唐兵击败,朱邪赤心有一个儿子叫李克用,当时跟随其父一起投靠了鞑靼。

朱邪赤心去世后,李克用被朝廷重用,率军讨伐黄巢起义,再加上李克用骁勇善战,所以势力很快做大,成为仅次于朱温的第二大军阀,朱温篡唐自立后,李克用与朱温为敌,但谁消灭不了谁,李克用去世后,其子李存勖继承其职位,并建立了后唐政权。

沙陀是崛起于唐朝,可以说是唐朝保护和支持下发展起来民族,成为唐朝中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发展的巅峰期是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先后建立的后唐、后汉、后晋三个政权。也算是一个叱咤中原的民族。但可能是因为和中原汉民族的对抗并不多,所以历史上并没有像描绘其他经常侵略中原汉族政权的民族一样,五胡乱华是多么惨烈,那么后来五胡的结局如何呢?其他和汉民族对抗的少数民族写满了各种历史书籍。所以,今天我们才对这个沙陀族比较陌生。

后唐政权是沙陀人建立的,李存勖以唐朝正统自居,沙陀人之所以姓李,是因为他们祖辈为唐朝征战,并立下诸多军功,唐朝皇帝赐姓为李,李存勖这一支沙陀人的本姓是朱邪,后来全部改为李姓,李存勖成功灭亡了后梁政权,成功入主中原,李存勖所建立的后唐政权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但只维持了13年时间就灭亡了。

灭亡后唐政权的是石敬瑭,石敬瑭也是沙陀人,他的父亲跟随过李克用征战,石敬瑭本人还是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去世后,其他李从厚继承帝位,随后后唐陷入了内乱,养子李从珂发动兵变,企图夺取李从厚帝位,并在石敬瑭的支持下,成功地杀死了李从厚,随后石敬瑭与李从厚反目,最终石敬瑭打败了李从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后晋。

后晋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二个政权,仅仅存在13年,就被契丹所灭亡,后晋政权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建立了后汉政权,刘知远也是沙陀人,这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三个政权,刘知远最早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手下当兵,因为两次救了石敬瑭的性命,而被石敬瑭重用,后成为后晋政权的河东节度使,至于沙陀人刘知远为什么会姓刘,这大半是他们仰慕汉文化,自己给自己改的刘姓。

契丹虽然灭亡了后晋政权,但并未南下中原建立政权,刘知远趁此机会称帝并占据了中原,但是后汉政权仅存在4年两任皇帝,就被郭威所灭亡,郭威建立了后周政权,这是五代中的最后一个朝代。

后汉灭亡了,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称帝,建立了北汉政权,实际上刘崇是想继承后汉政权,就连年号都用的是后汉的乾祐年号,刘崇是沙陀人,北汉政权是十国中唯一一个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后汉一直依附于契丹,存在了28年,后来被北宋灭亡,北汉是沙陀人建立的第四个政权,从此之后,沙陀人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沙陀这个民族除了建立三个政权外,对唐朝也发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不像回鹘,在一边占唐朝的便宜,一边维护唐朝的利益。本身因为人口较少,势力没有回鹘、匈奴等那么强大,所以沙陀是相对比较服从于唐朝的。而且是出人出力,为唐朝的军事力量贡献很大的力量。甚至有人说沙陀是唐朝中后期,特别是开始衰败时期的最强大的打手或者是雇佣军,曾经多次为唐朝立下大功。

为何历史却鲜少提及他们?他们汉化太厉害了,都用了汉姓氏,和汉名,后人很难想象到他们是少数民族。沙陀人祖先们走了一条曲折的民族迁徙之路。他们从最早的突厥变成西突厥,又从西突厥变成沙陀。原来他们属于“处月部”,后来“处月”两个字演变为“朱邪”,成了他们的姓氏。唐朝贞元年间,居住在北庭金满州的朱邪尽忠被吐蕃人俘虏,将部族迁到了甘州。后来,吐蕃赞普被回鹘人打败,朱邪尽忠趁此机会带着部族向东迁移,想依附唐朝。路上,与追来的吐蕃人一场恶战,朱邪尽忠战死,他的儿子朱邪执宜带着部族投奔唐朝,被安置到盐州,归河西节度使范希朝管辖。范希朝到太原做河东节度使,就把这批沙陀人也带到了山西,安置在定襄神武川。沙陀部落有一万多精锐的骑兵,是一支既可利用又十分棘手的生猛力量。

公元810年,唐朝军队在讨伐反叛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时,就第一次使用沙陀700骑兵作为先锋,彪悍的沙陀人展示草原第一战斗力的勇猛。他们以区区700骑兵,在陷入几万人的包围时,竟然以骑兵冲锋的阵势,冲垮对方的军队,从而帮助唐军完成大包围和消灭敌军的战术,顺利平定平叛军。沙陀人的军事实力第一次呈现在唐人面前,从此,唐军里面出现了一支最强悍的力量。

从此以后,唐朝的每一次在战争都离不开沙陀人,814年朝廷讨伐蔡州叛军吴元济,原本被围困的唐军通过沙陀人的骑兵冲击,反败为胜。

847年,鲜卑、回纥后裔和党项人联合进攻大唐,唐朝军队同样以沙陀人为前锋,在面对草原骑兵时,沙陀人同样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大胜敌人联军。

868年,唐朝将领庞勋反叛,并割据徐州。朝廷派金吾卫大将军康承训平叛,除了调遣多个藩镇的兵马外,还调沙陀、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军队参加。前期因为轻敌,朝廷大军被叛军打得打败,甚至连大将都被杀。后来还是靠沙陀人的骑兵冲击,才反败为胜,打败叛军。沙陀人的首领李国昌正是因为这一仗,被皇帝赐国姓李的。

869年,唐朝发生了桂林戍卒庞勋的叛乱,官军收拾不住,只好调用山西的这批沙陀军。朱邪执宜的儿子朱邪赤心在这次战争中立了大功,被拜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为了更好地拉拢沙陀人,唐朝皇帝给朱邪赤心赐姓为李,改名为李国昌。从法律角度讲,此时的李国昌已经被吸纳为唐朝宗室,但这种宗室身份的含金量并不高。皇帝的这种拉拢并不成功,只助长了李国昌及其部落的骄恣之气。皇帝又换了一种手法,想打击削弱沙陀人,但一打击沙陀人就反了。在此后的几年中,李国昌、李克用父子成了唐朝北方各州的巨大边患,不仅骚扰百姓,而且连败唐军。直到880年,沙陀军才被唐军击溃,李国昌父子带了很少的人,逃到了北方沙漠里的鞑靼部。

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唐朝四处向少数民族抽兵,其中就包括沙陀人、党项人(西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沙陀人的首领“朱邪赤心”因为帮唐朝镇压农民起义的缘故﹐被赐姓名为李国昌。李国昌死后,他的儿子李克用继续统率着沙陀骑兵割据北方。

连黄巢的起义大军在占领长安后,也是被以沙陀人为先锋的唐军逼退的。所以唐军才很快收复长安。在后来击溃和消灭黄巢起义大军的过程中,沙陀人更是立下大功。其酋长兼统帅被封为河东节度使,从此,沙陀人正式统领一方,开始快速崛起之路,人称“北境之王”。可见沙陀人的战力远在其他草原民族之上。

当时中原大乱,唐朝摇摇欲坠,已经出现群雄割据的乱象。在唐末的北方军阀中,以朱温、李克用(沙陀人)、李茂贞三支最强。朱温据有汴州,为梁王,实力最强;李克用据有太原,为晋王;李茂贞据有凤翔,为岐王,实力要弱于前两者。

公元907年,野心勃勃的梁王朱温废除唐朝,建立了五代中的后梁,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灭亡后,沙陀人李克用仍奉唐朝的年号行事,拒不归附朱温。然而李克用穷其一生也未能战胜朱温,在朱温篡唐的第二年忧郁而死。李克用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存勖在公元923年建立了后唐,并南下洛阳消灭了衰落的后梁王朝。

后唐(跟唐朝没有关系)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五代中最强大的政权,它向南攻灭了前蜀,向西攻灭了岐国,向北攻灭了燕国,就连契丹辽国的入侵也被后唐军队击溃。但后唐的强盛有如昙花一现,没有改变五代十国的乱局。

在公元936年,后唐的石敬瑭(沙陀人)勾结契丹辽国将衰落的后唐王朝灭掉,建立了后晋,这是沙陀人在中原建立的第二个王朝。然而石敬瑭前脚刚死,后晋旋即就被契丹所灭。辽太宗耶律德光带着契丹人在黄河流域大肆掠夺,最后扬长而去。直到契丹人撤退以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才出来收拾残局,在947年建立了后汉王朝。

以上就是沙陀人在中原建立的三个王朝,也就是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与后汉。这三个王朝存在的时间都不长,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3年就灭亡了。后汉灭亡后,沙陀也就慢慢淡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在接下来的历史之中却销声匿迹,最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沙陀族本身就是个人口稀少的民族,很快就被汉族同化,无法与后来的蒙古、女真相提并论。史籍对沙陀族的记载少之而又少,事迹比较零散,一方面是因为沙陀族活跃的时间实在太短,另一方面是因为沙陀族已经完全汉化,不再作为独立的民族存在。

就这样一个拥有强大战力的民族,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记录并不多。根据很多历史学家的研究,估计沙陀应该叫朱邪或处月。起源于新疆东部,属于西突厥的别部,也就是西突厥的一个小部落,一个旁支,并不是当时突厥的主要成员。

唐朝很多史书将其记录为沙陀,所以后人一直以沙陀称呼这个民族。唐朝在唐高宗年间征服西突厥后,就在当地设立金满和沙陀两个羁縻州,用于统治当地的少数民族。后来沙陀人开始协助唐军征服铁勒部落,并立下战功,沙陀人首领朱邪金山被封为金州都督,算是正式进入朝廷的编制里面了。

随着唐朝的衰弱,吐蕃的崛起,沙陀人为躲避吐蕃人严酷的统治,就迁徙到更靠近唐朝的北庭。安史之乱开始后,北庭也与唐朝廷失去联系。面对人多势众的吐蕃,沙陀人只能归附吐蕃。吐蕃人在每次劫掠中原的时候,都是以沙陀人为先锋,由此可见沙陀人的战斗力和吐蕃人对沙陀人的压榨。

后来因为吐蕃人怕沙陀人发展壮大,计划将全部沙陀人迁徙到更加容易控制的地方去。沙陀人都大为恐慌,认为吐蕃人要将沙陀人赶尽杀绝。为此,当时的首领朱邪尽忠和儿子朱邪执宜带领三万多部落民众投奔唐朝。吐蕃收到消息后,派兵追杀沙陀人,最后朱邪尽忠战死,到达目的地的沙陀人仅剩一万多人。

唐朝将沙陀人安置在盐州(现陕西定州),并设阴山都督府﹐任命朱邪执宜为兵马使。从此沙陀人在盐州定居下来,开始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其他散落各地的沙陀人也纷纷投靠,沙陀人开始高速发展的时期。

同时,唐朝也经常征用沙陀人打仗,且用为前锋,屡建奇功。朱邪执宜的儿子朱邪赤心在协助唐军平定唐勋反叛时立下大功,被唐朝皇帝赐姓名为李国昌,沙陀人从此靠唐朝的封赏,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唐朝军队中一支重要力量,长期活跃在唐军之中。不断替唐朝南征北战,也替自己的部落发展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地盘。

在镇压黄巢起义时,沙陀人在李克用的带领下,立下赫赫战功,甚至协助收复长安都城。沙陀人得到了更大的封赏和底盘。之后,唐朝的军事势力被朱温掌握。从此,沙陀人成了唐朝的保护人,曾经在895年从叛军手中救出唐僖宗,并封晋王。而已经是梁王的朱温则一心篡唐,所以双方对立,征战不休。

在李国昌儿子李克用的带领下,沙陀人的战斗力得到全面的发挥,沙陀人在乱世中快速崛起,地盘进一步扩大。朱温在很大程度上被沙陀人压制,无法统一全国。虽然后来朱温还是篡唐成功,建立后梁政权,但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朱温建立后梁,表示唐朝正式灭亡,但沙陀首领李国昌还是继续使用唐朝的年号,表示其仍然忠于李唐,还是李唐的臣子。

第二年李克用因病去世,他的儿子李存瑁继位。当世人都以为年轻的李存瑁只是富二代,没什么能力的时候。李存瑁却大放异彩,在强大的契丹耶律阿保机和后梁朱温之间周旋。在两大势力相互攻伐的过程中,胜多败少,在军事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功的在两大势力之间站稳脚跟,先后征服河北、兼并幽州、德州、澶州等,进一步扩大的地盘。

在唐朝灭亡多年后,李存瑁终于于923年称帝,但国号仍然为唐。也不知道是真的认为自己就是唐朝的继承人,还是因为借用唐朝的招牌而更加方便自己的统治,以及提高称帝的合法性。

当然,李存瑁的姓氏确实是唐朝敕封的。也是在这一年,李存瑁带兵消灭了已经陷入内乱的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新立的后唐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没多久,李存瑁也开始疏于朝政,杀戮功臣、重用宦官等。沙陀人靠首领的个人能力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政权开始衰弱,926年,李存瑁在准备出兵讨伐叛逆的李嗣源时,被杀死。

虽然后来沙陀人石敬瑭在契丹人的帮助下,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成功从后唐手中夺权建立后晋,但这个政权只存在11年,就被契丹人消灭。当时拥有一定兵力的刘知远趁势称帝,建立后汉,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仅在4年后,刘知远的儿子刘承祐在位,因为想要杀死枢密使郭威,被郭威起兵攻破都城,刘承祐在逃跑时被杀。

沙陀人在几十年间建立的三个政权,终于在自己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下,灰飞烟灭。从此沙陀这个民族再次像其他建立过政权的少数民族一样,在经历过曾经的辉煌后,因为没有文化等方面的底蕴,只能消散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融合大潮中,不复存在。

沙陀人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有以下几个原因:

1、沙陀人骁勇善战。

沙陀人曾经跟随突厥人作战,突厥在鼎盛时期战斗力是很强的,沙陀人也不会差,再加上沙陀人是游牧民族,天生就是骑射好手,历朝历代的游牧民族一直骁勇善战、崇尚强者,沙陀人能够入中原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骁勇善战。

比如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战斗力就非常强,李克用参与了平定庞勋起义和黄巢起义,战功卓著,这也是他在唐末能够崛起的原因,而李存勖战斗力也不差,直接灭亡了后梁政权,建立了后唐政权,同样是骁勇善战的原因。

2、华夏政权处于衰弱期。

沙陀人崛起的时期是五代十国,这是一个乱世,唐朝灭亡后,统一的华夏政权不复存在,中原处于割据时期,首先是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朱温是汉人,但为人残暴,很快就失了民心,他建立的政权也得不到大多数汉人的支持。

与朱温同时存在的还有李克用以及原来唐朝地方上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纷纷割据自立并建立政权,形成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谁也无法统一天下,相对来说,强大的政权只有后梁和后唐,而后唐仗着武力强大灭亡了后梁。

正因为华夏政权处于衰弱期,才能让沙陀人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后唐政权鼎盛时期虽然没有统一天下,但是占据了中原的核心区,其他小政权都处于偏远地区。

3、沙陀人选择依附唐朝是其壮大的一个原因。

李克用这一支沙陀人很早就选择了依附唐朝,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反叛开始,一直有一支沙陀人依附唐朝,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至少当时唐朝是大一统的华夏政权,而且还比较强大,唐朝四处征战,不服从的民族几乎被征服或者同化,比如突厥、铁勒、吐谷浑、高句丽、回纥、突骑施等等。

沙陀人选择依附唐朝,在唐朝强大的几百年时间内,才得以生存并壮大,如果沙陀选择背叛唐朝,可能早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到了唐朝衰弱时期,沙陀人就强大起来,进而占据中原建立政权。

沙陀族怎么消失了?

唐代古民族,沙陀族的兴起与衰落

在这一时期中,一个神秘民族的兴起,改变了天下的走势,那就是沙陀族。当时最主要的五个朝代里,除了朱温建立的梁朝,后面的唐,晋,汉,周都与沙陀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像唐晋汉这三朝都是由沙陀人直接建立的,而后周也是从沙陀军事集团里面分离出来的。

可以说沙陀人直接就主导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那么这个民族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还是与唐朝有着很大的关系,唐朝的开放包容,让大量的外族都被吸纳进来,沙陀人也是这样,他们本身就是唐朝的附庸,后来是作为雇佣兵进入到了中原等地,为了要对付契丹,黄巢义军这些敌人。

对于他们这样生活在塞外的民族,进入到中原就不太想出去了,李克用父子的崛起,代表着沙陀军事集团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随着唐朝的灭亡,他们也可以放开来争夺天下。可是这个民族就好像是流星一样,突然间出现,闪亮了一段时间,又突然间消失,昙花一现。唐末之前根本就没有怎么听说过沙陀,相比契丹在隋唐就已经非常有名,沙陀之前确实是没有什么名气,在后周建立之后,沙陀族就突然间消失了,此后宋明也没有关于他们的记载。

沙陀族是突厥的分支,《新唐书》中记载: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

同时期的很多史书,也都印证了这点,突厥本身就是一个外族的聚集体,他们内部有着大量的民族,沙陀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唐高宗时期,出现了关于沙陀的记载,当时薛仁贵征讨铁勒诸部,沙陀人的先祖也曾协助过唐军,因此就得到了封赏,他们部族在瓜州地区生存。

早期的沙陀人其实是朱邪部落,这是处月部下面的一个独特部落,薛仁贵征战的过程中,就有关于朱邪部的记载,他们也是在沙陀州等地生活,估计是时间太久了,人们也就忘记他们原本的名号,古代拿居住的地点来称呼一个民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就是沙陀的由来。

根据《旧史》记载:太祖武皇帝,讳克用,本姓朱邪氏,其先陇右金城人也。始祖拔野,唐贞观中为墨离军使,从太宗讨高丽、薛延陀有功,为金方道副都护,因家于瓜州。

这也能证实,他们就是朱邪部的后裔,以这个部落为核心,渐渐出现了沙陀这个民族,沙陀人勇猛善战,在唐末,他们的骑兵战斗力非常强悍,随着李克用父子的成功,沙陀族大量内迁,开始在中原等地居住,尤其是晋阳地区,这里是沙陀政权的龙兴之地,基本上沙陀建立的政权,都是以这里为核心起家的,影响天下的这些沙陀人,大部分都是李克用父子手下出来的,可单单靠着武力建立的政权,无法长期维持下去,随着郭威的崛起,沙陀族的大业也到了尽头,令人好奇的是,明明从后汉被灭,到后来宋朝的建立,总共也没有经历多少年的时间,可沙陀族这么快就消失掉。

后汉的分支北汉政权,也是沙陀人建立的一个政权,这也算是他们最后的挣扎。

那么沙陀族到底去了哪里,为何这么快就陨落了呢?他们是如今的哪些民族呢?

与其他的少数民族不一样,沙陀族之所以存在感非常低,就是由于他们的民族压根就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单单要理清沙陀的历史,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后来的人们也不是非常了解。

沙陀人身上充满着神秘色彩,其实他们这样的游牧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著书立说的观念,因此他们不太会留下什么文献资料,况且他们活动的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导致文献书籍大量被焚毁,不只是沙陀族,整个五代十国的历史都没有什么存在感,现在人们了解这段时期,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实在太少了些。

那么我认为,沙陀并非是快速灭亡了,而是维系他们这个民族的政权被灭掉,他们也就彻底解体。沙陀人本身就是一个混血民族,他们早期依附过回鹘这些民族,而且与栗特人还有过融合的事情,那么沙陀也是一个部落聚集体。由于沙陀他们活动的地区,我认为在如今的新疆等地,有不少的人都是沙陀后裔,沙陀人高鼻深目,他们的族源是瓜州地区,因此他们必然与新疆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这个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没准都有沙陀的血统。

此外,汉族里面也有一部分沙陀的血统,随着后唐政权的建立,沙陀人掌握了中原等地,自古这些外族政权都要面临着汉化问题,沙陀人也不例外,像后唐皇族就非常推崇与汉人通婚,之后的晋,汉政权也大力推行汉化,不断鼓励国内的沙陀贵族与汉人通婚,因此他们就渐渐融入到了汉人中,由于五代时期,北方连续战乱,到了宋朝就已经没有多少人口。

天下初定,自然就没有功夫去清查谁的祖上是沙陀人,因此他们这个民族就彻底融入到了汉族中。随着汉化,与通婚的不断进行,内迁的沙陀人就与留在西部的沙陀人有了明显区别,他们民族的历史,也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当然,沙陀族还有一个去向,那就是北部的蒙古,如今的蒙古草原上,像蒙古族与其他的很多民族,都应该有沙陀的血统。

沙陀族由于是出自突厥,因此他们与突厥出来的一些民族关系非常密切,比如鞑靼,这个在明朝仍然非常活跃的民族,也是蒙古族的一个主要群体,沙陀人和他们联系密切,比如当初李克用被打败后,自己就带人去投奔了鞑靼,之后他领兵南下,除了自己带领的沙陀骑兵外,还有就是带着相当一部分的鞑靼军队一起南下。

双方应该是有通婚这些情况,因此才能步调一致,后来沙陀虽然消亡,但鞑靼一直延续了下来,沙陀人有一部分应该是融入到了鞑靼内部,随着他们的发展,渐渐成为了后来的蒙古这些民族。除了在中国,沙陀人应该还有一个去向,那就是西部,早期的文献里面,常常是将沙陀与栗特人并称为沙陀三部落。

后来在唐朝沙陀人的活动,也常常是与栗特人一起进行的,因此代北地区,这两个民族不断融合,随着栗特人的迁徙,沙陀的血统也到了中亚等地,估计像伊朗这些国家的一些民族,都有可能是沙陀人的后裔。虽然自己的民族灭亡了,但沙陀人的血统仍然分布非常广泛,这也是与之前突厥的强盛有关,西部与北方的很多外族都源于突厥,这也让沙陀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同出一系的很多民族不断融合,血统也就分布到了很多地方。

标签: 五代十国沙陀族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搞笑逻辑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收复燕云十六州,朱元璋,明朝

    提到朱元璋的功绩,很多人就一定会说他收复了中原丢失长达455年的燕云十六州。说什么宋朝300年无功而返,为何明朝仅用一年就重新把这块地方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如此Niubility,巴拉巴拉……对于这个话题,很多人是表示认同的,但也有不少人有另一种说法,他们认为,燕云十

  • 气数已尽?金国四十五万大军为何会魂断野狐岭?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金国,野狐岭

    (图)蒙古高原名称:野狐岭之战地点:野狐岭、河北省西部长城(张家口市万全区西北境)时间:1211年八月参战方:大蒙古国、金朝结果:蒙古胜利、金军主力被歼灭参战方兵力蒙古:轻、重骑兵、马战车共90,000人伤亡情况:蒙古:少于20,000人主要指挥官:蒙古:成吉思汗、木华黎、窝阔台;金朝:完颜永济、完

  • 曾被当成猪在猪圈里养,后来完美逆袭成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猪王

    你们认为中国历史上哪个皇帝的生涯最传奇?有人可能会说:朱元璋,从和尚到乞丐,再到皇帝,这一路确实不容易。也有人会说是建文帝,完全没有问题,先是皇帝,然后一直流亡在外,最后做了和尚,是生是死都不知道,和他爷爷朱元璋确实像。当然,也有人会说武则天的一生最为传奇,先是先帝的才人,又做了尼姑,又成为了现皇帝

  • 为什么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最黑暗的朝代

    明朝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残酷与腐朽的朝代。吏治腐败,朝局混乱,军备废弛,国库亏空。帝王和士大夫对底层百姓们剥削压榨,官员和地方乡绅们则四处勾结、贪污逃税,整个国家从上至下一盘散沙,大一统帝国风雨飘摇。论及朝政黑暗的根源,还要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及后来篡位的朱棣说起。这父子两人都是残暴至

  • 公元618年:中国年号最多的年份数十个年号并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年号,年号最多的年份

    这几天各种购物网站又开始劈天盖地的各种宣传了,各类群里天天发各种连接,这是又要到双11了。现在每年各种商家总是为了拉动消费,设置各种节日。近有现在的双11,远有之前过去的618购物节。现在说到618,很多人第一反应的是618购物节。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公元618年是个极其特殊的年份。了解历史、喜欢唐

  • 从屌丝到皇帝,中国史上最成功的七大皇帝逆袭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屌丝,皇帝,皇帝逆袭

    历史上,有这样七位牛逼闪闪的人物,他们从草根底层一步步混到皇帝位置,成功实现逆袭,让我辈屌丝羡慕嫉妒恨。他们有卖草鞋的、有打渔的、有做流氓地痞的、有当奴隶的,还有做和尚的,总之,他们的故事都很励志。一起来学习一下吧,说不定有朝一日我们也逆袭了呢?!人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一、汉高祖--刘邦&ldq

  • 这是中国古代最糟糕的朝代 15个皇帝14个没能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朝皇帝,晋朝

    晋朝短命而多灾,两晋加起来不过155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转瞬间华夏巨变。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坐在龙椅上的人是个什么样?在古代,帝王是国家威武的象征,也代表国家的形象。按说皇帝是一个国家中最重要的人,既要能治国安邦,还要使百官臣服,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可谓一呼百应。但是偏偏有个朝代,虽然开创者智慧

  • 知识 ┊ 中国古人如何绘制地图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人如何绘制地图,地图

    每个人都知道绘制地图需要知道领土的轮廓,内部山河的方向,山脉的轮廓以及两地之间的距离。这些在我们的现代科学技术下很容易实现,但对于古人而言,如果没有现代技术设备的帮助,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山海经》作为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上面记载了大量的山川与远方,两山相互分离,有大致记载,虽然很多人认为是《山海经》

  • 汪精卫为什么会成为大汉奸?经历的三次刺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汪精卫,刺杀汪精卫,汉奸

    一名曾经被全国敬仰的刺客,却在自己的后半生中频频遭遇刺客,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汪精卫的一生,经历过三次「刺杀」。第一次刺杀,是1910年,27岁的他舍命刺杀摄政王载沣,那次刺杀使他名动中国,成为那个时代的「头号网红」。第二次刺杀,是1935年,被孙凤鸣刺杀。这次刺杀,埋下了最终导致他殒命的病根。第

  • 屠夫皇帝朱元璋是怎么登上神坛 被人奉为偶像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屠夫皇帝,朱元璋,明朝

    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清圣祖爱新觉罗&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