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宋李嵩:最早的西湖写生图《西湖画卷》

南宋李嵩:最早的西湖写生图《西湖画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86 更新时间:2024/1/13 9:47:31

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想留住场境的最直接方式是提笔作画,众多古代画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画作,详细描述了跟今天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堪称“人肉相机”。

在众多的“人肉相机”中,李嵩是出色的一位。

西湖图(局部)南宋李嵩上海博物馆藏

李嵩《西湖图卷》,纸本墨笔,手卷,纵27厘米,横80.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说法如今可谓家喻户晓。可是在宋代,人们却说:“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语出北宋范成大《吴郡志》)到了清代,苏南民歌《姑苏风光》才改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么有西湖,苏州么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

杭州之所以能够跻身人间天堂,正在于西湖。2002年开始,大名鼎鼎的西湖向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免费开放,迄今已免费开放的景点多达130余处,使得西湖一举成为中国首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此举措使西湖不但成为易于亲近的圣地与人人乐于游览的美景,而且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写生。然而,若论现存最早的西湖写生图,则非南宋著名画家李嵩《西湖图》莫属。

《西湖图卷》此画描绘的是西湖及其周边的景色全图采用鸟瞰构图形式,画的中央一片空白,为西湖湖面,湖上方山峦起伏,南北高峰对峙,苏堤六桥隐约。这是画家采用全景式构图法,将西湖中诸多名胜奇境尽收眼底。再鸟瞰远眺,又将个别景致略加调整,求构图韵致的更加合理。该画为横式画卷,展开画卷,只见画面上炯云迷茫,水波粼粼,气势旷远,呈现一派临安风光。

全图工笔写意兼用,墨色清淡洗练,用笔老到。卷首有明沈周书“湖山佳处”四字。如图所见,800多年前的西湖,除了没有湖心亭和三潭印月,其他基本也差不多。这幅西湖图未必是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笔法最精湛的画卷,但却是最能说明古代西湖全貌的作品,作为“人肉相机”,李嵩做到了。据厉鹗《南宋院画录》卷五记载,朱元璋曾在这幅《西湖图》上题跋赞赏,作为一个没接受过义务制教育、靠自学脱盲的太祖皇帝,平时很知趣,极少在外卖弄艺,而这好像是人们所知的朱元璋,对于绘画作品的唯一直接评论。

太祖朱元璋:“朕闻杭城之西湖,今古以为美赏,人皆称之,我亦听闻,未见。一日阅李嵩之画,见西湖图一幅,其上皴山染水,界画楼台,写人形而驾舟舫,举棹擎桡,飞帆布网,抛纶掷钓,歌者音,舞者旋,管弦者则有笙纂瘠篥,其为湖也,汪洋汗漫,致舐景者若是,可不乐乎。”(厉鹗《南宋院画录》卷五引)

李嵩(11661243)是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长期生活在杭州,对西湖景物了如指掌。李嵩的求学经历与现代的齐白石较为接近,幼时家贫,曾做过木工,史书记载他“颇达绳墨”,可见那时他干得较为出色。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后来,他有幸成为南宋画院待诏、著名画家李从训的养子,并从其学画,且十分努力。后来李嵩凭借出色的画艺考进了南宋画院,并历任南宋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1190―1264)待诏近60年,成为南宋画院名副其实的资深画师。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他工山水、人物、花鸟,堪称全才型艺术家,题材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农村、从生产到生活、从吃喝到娱乐、从佛教到道教、从历史到现实,均在其画中有所反映。所作既有精工鲜丽之作,如《明皇斗鸡图》《花篮图》等,也有白描风俗画,如《货郎图》等。李嵩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作品以工笔严谨地画在绢本上。李嵩也有小写意绘画传世,代表作即是他写生西湖的水墨画《西湖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作者在此图上,不是靠艳丽丰富的色彩来描绘山色水光的秀美,而是用水墨方法将西湖的景色刻画得引人入胜。纵有笔墨无几,而气韵万千的精湛技艺。尤其是作者善于运用以白当黑的手法,在画中其湖水占有较大面积,既没有水纹,也不加渲染,与群山密林、楼宇,水阁形成极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此画的韵味。

画幅正中央远景,是群山环抱的外湖,亦是经意留出的空白作湖面,湖水宽阔,碧波荡漾,扁舟点点,来回穿梭,河岸两旁雷峰塔、保仿塔遥遥相对。近景,湖滨上用界画笔法勾出楼亭,高耸的楼阁,有的在丛树中隐现或露出屋顶,或隐约可见,在临湖处却见倒影,白左向右一字排开,形断势连。画的左边,为连绵山脉,山势平缓,林木丛生,形成郁郁葱葱的一片绿茵,在树丛之上雷峰塔高耸地屹立其间,群楼屋宇栉比,时断时续地连成一片。

湖的右边,跨过断桥为白堤,是孤山景色。从孤山隔湖右望,为一幢幢楼阁水榭,排列有序,其后山林掩映,后面是里湖及塔,湖上波平如镜,毫无波纹。中间空白是湖面,湖上浪遏飞舟。整个西湖周边有宝塔庙宇,舟楫桥堤,远近山峦、楼台水榭及环湖的群峦等自然景物及人工建筑共同点缀。如此庞大的场景繁而不乱,而且虚实处理相当精到。

《西湖图》的近景是画面下方的湖岸,若干屋宇一字排开,勾勒的笔法坚挺有力。这些房屋或密集,或疏松,或相连,或断开,形断而势连。在西湖左岸,除了隐约现身于树丛之中的少许农家小屋外,在被树丛层层叠染的山头之上,西湖的标志性景点雷峰塔拔地而起。在离塔不远的湖湾岸边又是密集的屋宇。李嵩在刻画树木时用笔轻柔,以体现葱郁之感,刻画建筑则用笔沉着。在简单的晕染后,用枯笔点擦出山中的树木,亦薄亦厚,生机勃勃。再移目往右,作者用凝练之笔写出了西湖岸边层层的亭台楼阁,楼阁之后又有山林映衬,浓浓淡淡,相得益彰。中景是烟波浩渺的湖面,湖舟若干,看似简约,实不简单,一股清新之气悠然而上,使读者心神舒畅。今天我们若站在西湖城隍阁上往下望,仍能看到这样的一番画中景色。然而就细节而言,和现在实景不同的是《西湖图》中没有画出湖中三岛(瀛洲、蓬莱、方丈)以及湖心亭和三潭印月。也许是当时并没有这些景观,也可能是李嵩的审美选择所致为了保持画面中湖面的虚静而故意略去了它们。在湖水岸边,有五座小桥彼此相连,此乃苏堤春晓。其后是淡淡山峦,越远越淡,若隐若现。

李嵩笔下的西湖,不仅有秀色可餐的风景,精妙到位的笔法,还融汇着对于西湖的情感寄托。宁静祥和的情思,动人心弦的景色,漫溢于图像之中。细品《西湖图》,今人仍可听到西湖的声音,触摸到西湖的脉动,感受到西湖的意象。这幅800年前的西湖图景,是李嵩为杭州画就的一张绝世名片。

更多文章

  • 清朝是夺取天下靠趁虚而入 也靠实力和笼络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一个相当具有争议的朝代。诸如清朝1644年入关,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可谓是鱼跃龙门。但是长久以来,有些人认为清朝的入关是趁虚而入窃取的天下,不是靠的实力,是捡漏的。有人认为清朝并非如此,而是靠着自身实力入关夺取得天下。那么清朝到底是趁虚而入,窃取天下

  • 古代官名:那些个郡守、太守、刺史是多大的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古代官名,郡守,太守,刺史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一在地方设置了许多官职,而且他们相互制约非常精妙,比较常见的地方官,比如太守、刺史、州牧……他们哪个权力更大呢?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和州牧哪个官职更大?州牧和刺史都是州的长官,州牧权力更大;太守是郡的长官。所以,州牧最大,刺史次之,太守最小

  • 明朝存在感最低的皇帝 在位只六年闷声发大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载坖,明朝皇帝

    在中华几千年历史的每个王朝都曾经在历史的卷轴中,留下了独特的一页,他们有些辉煌有些落败,有些饱受后世之一,有些被后世大肆称赞,在历届的王朝当中,也都曾经出现过影响一个王朝的人物,即便是这个王朝饱受争议,也因为其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被史书记载。不过有些王朝当中,还有这样的一群人,因为其先辈的荣耀过于耀眼,

  • 秦亡秦制未亡 给中国创造了一个总枷锁大盛大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制,秦朝,统一,大一统

    中国人口繁荣时期增长比欧洲快,而崩溃时骇人听闻01、大灾难的形成机制与那些“封建”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以后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承平之时,“秦制”不像“封建”那样领主林立多内耗,因而可以多次取得“大

  • 中亚的五个“斯坦国”,是怎么演化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亚,斯坦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

    中亚五国中亚地区的历史十分悠久,是古代中华、波斯、印度文明的交汇点。丝绸之路贯穿着整个中亚地区,沟通起欧亚大陆两端的同时,也给这里带来了繁荣的商业。中原王朝强大时,几度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纳入版图。中亚以山地和高原地形为主,气候干燥,平均年降水量低于300毫米,不利于农耕,因而历史上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天

  • 四大农民起义哪句口号最霸气,最让人热血沸腾?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是我国古代十分频发的一种斗争活动,当身居社会底层的农民们被封建统治者、地主阶级欺压到极限,往往就会导致起义的发生。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活动,如何团结参与者是很重要的,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大部分起义领袖都会选择提出一句极具号召力的口号,来实现振奋人心,强调起义目标等目的。在众多的农民起义运动当中,

  • 1937年南京沦陷后国军官兵自发抵抗史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国军,南京大屠杀

    近期笔者在收集整理南京大屠杀史料时;发现不少南京沦陷后,国军官兵自发抵抗史料。但大部分都来自于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市民和外国友人的回忆,多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出于严谨,仅补充中日双方史料记载和有具体时间,地点的事迹。希望,能有更多被埋没的英雄被挖掘。本文献给这些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你们为了中国,为了南

  • 宋齐梁陈皇帝平均年龄只有37岁 最长寿者86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南朝皇帝,皇帝寿命,皇帝

    南朝宋宋的建国者叫刘裕,彭城人,他因平定桓玄叛乱、扶持晋安帝复位而得以把持朝政,任相国,封宋公,加九锡。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宋朝,定都建康。公元479年,刘宋被南齐所灭。经历60年,产生了8位皇帝,具体情况如下:宋武帝刘裕,享年60岁,在位3年。宋少帝刘义符,享年19岁,在位3年。宋文帝刘

  • 唐朝皇帝为何喜欢给功臣赐姓 有时候可能很吓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皇帝赐姓,赐姓,姓氏,百家姓

    话说N的N次方年前,有个叫董父的大叔喜欢养龙,龙也喜欢他,于是帝王舜就给他赐姓为豢龙氏。也就是这一赐,打开了帝王赏赐的新世界大门,以后的历朝历代便时不时刮起一阵赐姓风。赐的姓好,光宗耀祖皆大欢喜,若是运气不佳,碰上个把感性又逗比的皇帝,一个没赐好,那就对不住子孙后代了。比如来自北魏逗比皇室的赐姓,据

  • 明朝是穷死的 朱乞丐的顶层设计一手好牌打稀烂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明朝,明朝财政

    原标题:明朝为什么那么穷?浅析明朝制度,一手好牌打稀烂如果要细数中国历代最穷的朝代,当真非明朝莫属。一般而言,各个朝代开国之初,通常会迎来一段人口上升和税收大增的增长期,随后便是一段年岁的承平盛世,继位的皇帝也得以在祖辈攒下的家底支撑下挥霍,或是大兴土木如隋炀帝杨广,或是对外扩张如汉武帝、唐高宗及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