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自始皇至晚清近百件玉玺 秦传国玉玺让人梦牵萦绕

自始皇至晚清近百件玉玺 秦传国玉玺让人梦牵萦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807 更新时间:2023/12/17 22:23:04

玉玺起源

国玉玺:全称“大秦万世传国玉玺”,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是王朝正统的象征。两千年前秦王嬴政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兼并了六国一统天下,称始皇帝,用“和氏之璧”镌刻皇印,命李斯用篆文雕刻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枚传国玉玺,秦之后,历代帝王都认为它是天命所归的神圣之物,奉若奇珍,曰国之重器。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玉玺的传承

这枚和氏之璧不仅价值连城,还见证了从秦到五代十国的兴衰。

朝末年,刘邦率兵攻入咸阳后,亡国之君子婴就把这块"天子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就把它作为汉朝玉玺,珍藏在长乐宫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夺位,逼迫当时掌管玉玺的孝元太后交出玉玺,这位刚烈的太后一怒之下把玉玺扔在了地上,玉玺就这样被摔掉了一角,后来虽然用纯金把它补全了,但还是因此留下了瑕疵。汉光武中兴后,传国玺便归了刘秀东汉末年,玉玺在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王圭携帝出逃时失踪。汉献帝时董卓作乱,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在城南甄宫中井内捞出一投井自尽的宫女尸体,其颈下系着一朱红色小匣、里面装的正是传国玺。从此之后,传国玺为各路诸侯争夺的对象。三国归晋后,传国玺传给了西晋末年,玉玺随各国的相互残杀不断易主,最终归东晋所有。后来,传国玺经过了的更迭,落入。在唐朝武则天执政时认为"玺"字音同“死”,所以将其改称为“宝”,并世代相传。唐末,天下大乱,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上玄武楼自焚,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国玺从此便失踪了。此后出现的玉玺也都是历代的仿制品了。

不同玉玺的功能

明清时期,历代皇帝都拥有不止一枚玉玺,不同的玉玺大都有不同的功能用途。

大明玺印

《万历野获编》中说,明朝皇帝原本有十七枚御玺,正德九年的一场大火中损失了一些金制的,嘉靖十八年又刻了七枚,一共二十四枚御宝。这其中,有一枚“皇帝奉天之宝”,用于郊祭、斋醮时使用。据说是唐宋传下来的,是御玺中最大的一枚。祭祀山川鬼神的,有一枚“子之”。一枚“尊亲之宝”,给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上尊号的时候使用。还有一些专门用途的,比如一枚“御前之宝”,用于宫中收藏的文物,或者箱柜的封条之类。一枚象牙刻的“御药谨封”,是御药房专用的御玺。封赏外夷的,有一枚“天子行宝”。调兵的有一枚“天子信宝”。使用最多的几枚御玺分别是诰书用的“诰命之宝”、敕令所用的“敕命之宝”、奖励臣子用的“广运之宝”等几枚。一般情况下,每年要用到印玺三万多次,消耗的印泥价值六十多两银子。到了年终,尚宝司的女官要汇总当年御玺的使用情况,记入档案。

玉玺用料及规格

清代以满汉两种文字镌刻于玉玺之上。

清玉玺印

表清王朝最高皇权的清二十五方传国宝玺中,有13枚都是青玉玉玺,所以玉器专家都称和田青玉为“帝王之玉”,寓意着基业长青。顺治帝的印章大约是20方,我们能看到的实物是木头做的,非常朴素,但是印模刻得非常好,在书画上也能够看到。康熙的玺印有120方左右。玉质、木质、石质等各种质地的都有,而且雕刻比较精。雍正帝的玺印稍多一些。乾隆元年对雍正的宝玺进行清理,得到的数目是204方,分装在39个匣子里。雍正的印章大部分都是用当时比较流行的石材寿山石刻的,占90%,都很朴素。乾隆玺印就更多了。乾隆一生共刻制1800余方宝玺,比整个清代其他所有皇帝的玺印的总和还多。

中一枚“自强不息”玉玺还是比较接地气的。

乾隆帝蹲龙钮碧玉玺自强不息

标签: 传国玉玺玉玺

更多文章

  • 明熹宗乳母客氏如何走上登峰造极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熹宗乳母客氏,明熹宗,客氏,明朝皇帝

    乳母,又称奶妈、奶娘、奶母。在旧社会,有些富裕人家,往往会雇用家境贫穷的乳母哺养自己的婴儿。乳母以其乳汁精心喂养他人的孩子,树立慈祥、仁爱、可敬的慈母形象,赢得受哺者的爱戴、敬重与感恩。在上层社会,雇用乳母是普遍现象。如在皇室,遴选入宫的乳母,给幼小的太子(皇子)哺乳,用乳汁把他养大,一旦太子称帝,

  • 透过虚伪的史书,解读玄武门之变的真实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李渊,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位有道明君,他所开创的大唐盛世,被后世誉为贞观之治而流芳百世。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原本是没有机会称为大唐王朝第二个皇帝的,当时作为大唐储君的是太子李建成。那么,李世民是怎样夺得太子之位,并名正言顺的成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的呢?这就要提到一件当时十分重大的政治事件玄武门之变。

  • 三姓家奴吴三桂为何要反 为何最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吴三桂,撤藩

    吴三桂拥兵十余万且西选遍天下,其所需财政支出也数目惊人三藩之乱其实质就是就是满洲与辽东军事集团的决裂。在与南明、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出身于辽东的汉人四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三代(子耿继茂,孙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充当了清军的急先锋,可以说清朝能拿下长江以南,很大程度

  • “陛下何故要造反?”——中国历史上三个窝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窝囊皇帝,傀儡皇帝,皇帝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是最威风的,不但富有四海,还权力无边。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如果皇帝比较软弱,遇到了不地道的臣子,大权旁落,那日子可就难过了。南齐海陵恭王萧昭文:吃顿好的都难到了这个时候,别说呼风唤雨,就是想弄点好吃的,自己都做不了主,比如南齐的第四任皇帝萧昭文。萧昭文出生在公元480年,曾祖是齐高

  • 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宋徽宗是个艺术天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徽宗,宋徽宗书画

    他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男人,也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执政期间他将画家的地位,提升到在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点。让中国的美学遥遥领先西方,影响了后世近千年。他促使了中国艺术的大繁荣,催生了像米芾、张择端等等一代大师。他也是一位荒淫无度的亡国皇帝在位25年轻佻为政、任性享受

  • 中国人的的“缠足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缠足,裹小脚

    缠足(裹小脚)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古代女性一般从四、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后,骨骼定型,方能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足者。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提到:“(八月)二十四

  • 世上本无狗头铡,包青天也不会当堂铡犯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包青天,包拯,狗头铡

    1993年版的《包青天》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郡王石国柱图谋叛乱,夺取皇位。阴谋败露后,石国柱被展昭擒获。经过一番诘问,包大人命人抬出“虎头铡”行刑。开封府三把铡刀石国柱在大堂咆哮:我石国柱彪炳千古,比仁宗有过之而无不及,应该是“龙头铡”伺候。一旁的八

  • 明朝到底灭亡于何时?是1644年?还是1662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灭亡,明朝

    一个王朝灭亡的标准是什么?一是被灭,二是禅让。而被灭的标准,一是国都被占领,二是正统王室被杀而后继无人。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唐均是禅让而亡,而宋明都是被灭。宋朝的灭亡时间是比较确定的: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大宋国都开封被金兵攻占,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宋室南迁,北宋亡。公元1276年,

  • 九移都城,秦国为何最终选定咸阳成就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国都城,秦国,都城,秦朝,迁都

    古往今来,“迁都”一词并不新鲜,古代有,近代有,当代也有。可见,“迁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普遍现象。中国历史上的“迁都”更是数见不鲜。至于迁都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无外乎自然因素、社会原因、政治需要、战略考量以及外患所迫。春秋战国时

  • 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为什么“清史”还没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史,清朝,二十四史

    历代代史书大多叫某书某史为何清朝的《清史稿》不叫《清史》?中国历史大事件一般由正史予以记录。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中国每个朝代都有属于其自身的正史资料,比如西汉的《汉书》,东汉的《后汉书》,唐朝的《旧唐书》《新唐书》,明朝的《明史》等。这些内容丰富,写作手法多元的正史史书构成了中国历史学领域极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