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代史书大多叫某书某史为何清朝的《清史稿》不叫《清史》
?中国历史大事件一般由正史予以记录。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中国每个朝代都有属于其自身的正史资料,比如西汉的《汉书》,东汉的《后汉书》,唐朝的《旧唐书》《新唐书》,明朝的《明史》等。这些内容丰富,写作手法多元的正史史书构成了中国历史学领域极其著名的,具有学术价值的“二十四史”。不管是历史爱好者,还是专门研究历史学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历史学教授,都会阅读“二十四史”。
然而,明朝之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帝国清朝的史书就显得与众不同了。我国其他朝代的史书被称为《某书》《某史》,比如《汉书》《后汉书》《明史》,而清朝的史书被称为《清史稿》。
那么,延续了296年的清帝国,其史书为何被称为《清史稿》而不是《清史》呢?这背后到底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呢?
上图_《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赵尔巽(主编)
第一,从名称的本义上看《清史稿》之所以叫《清史稿》,而非《清史》《清史稿》本身就是清朝历史史书的未定稿件。
要想让《清史稿》成为正式的《清史》,其中间还需要经过复杂而专业的审核校对出版发行工作。但由于1927年,当时政治局势多变,赵尔巽就把还没有完全定稿的清朝历史稿件以《清史稿》的名义对外出版。
由于缺乏校正,《清史稿》中有大量基本历史事实的错误。比如,康熙五年三月胡拜为直隶总督这句话就是历史错误。当时的直隶总督为朱昌祚,并非胡拜。如果要为正规的官修史书出版的《清史》,这种很明显的史实错误是不可能出现的。
上图_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宣统帝,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第二,民国之后多变的政治局势,决定了清朝历史的编纂过程一波三折,结局不可能圆满。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月,宣统帝退位。从法统上说,随着民国政府的成立,清朝正式灭亡。随着民国政局的变动,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迁都北京。在袁世凯民国政府,也就是后来称为的“北洋政府”的支持下,前清朝官员赵尔巽等人主持编纂清朝历史。
然而,在民国军阀混战,内战不断的年代里,清朝历史的编纂一波三折。北洋政府执政期间,国内军阀之间的大战极其频繁,民国政府不断地换“大总统”,国力衰微,经费非常紧张。到了1917年,民国政府给清史的编修费用已经到了毫无着落的程度。缺少了民国的资金支持,赵尔巽等人只能节约资金编写清史。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朝历史的编修,导致写出来的清史漏洞百出。
上图_北伐战争
民国政局又随着北伐战争的进行发生新的变化。1926年,蒋介石担任北伐军司令,位于广州的国民政府打响了推翻北洋政府的北伐战争。在北伐军的猛烈攻势下,北洋军队节节溃退。
到1927年,北洋政府失败成为定局,随着北洋政府的失败与国民政府的站稳脚跟,赵尔巽是在北洋政府的支持下编修清史,而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在政治上又是对手。在北洋政府支持下编修清史的赵尔巽在对新政府对清史的态度还不了解的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将清史的编纂工作持续进行下去。再加上赵尔巽身体每况愈下,清史编纂团队只能将没有校对完成的《清史稿》草草出版发行。
上图_赵尔巽(1844年5月23日-1927年9月3日),字公让,号次珊,别号无补
第三,《清史稿》自身存在一系列缺陷,达不到正史的条件。
什么是正史?观点严谨,客观公正的史书叫正史。但《清史稿》的观点却和客观公正相距甚远,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赵尔巽等人编修的《清史稿》极力美化歌颂清朝,却对清朝后期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历史事实讳莫如深。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朝代,清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清朝入关取代明朝的腐朽统治,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进步。康熙、雍正到乾隆时期,清朝不断地发动捍卫祖国统一和反对外敌侵略的战争,平定准格尔部叛乱,设立驻藏大臣,击败俄军对黑龙江地区的入侵,派出施琅统一台湾。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应该予以历史的高度评价。清朝编纂的《四库全书》为历史文化领域的巨大贡献,雍正时期的改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得中国人口在清朝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发展了东北经济,促进了东北和关内的联系。
然而,到了1840年以后,随着清朝走向衰落,清政府和国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于这些“负能量”的事情,赵尔巽等人闭口不谈,却极力的夸赞清朝的历史贡献,这不符合一个历史学者对历史学的基本态度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上图_《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
其次,《清史稿》缺乏最基本的”立“:既然民国已经成立,清史编纂者就得以民国为正朔编纂清史,但《清史稿》却无法做到这一点,站在新政权的立场写前朝历史。
中国历史,改朝换代是很常见的事情。新朝代给旧朝代修历史也是很常见的事情。一般来说,新朝代给旧朝代修历史,都会为新朝代为正朔修历史,体现新政权取代旧政权的合法性。唐朝修《隋书》,宋朝修《新唐书》,明朝修《元史》,清朝修《明史》,都是站在新政权的立场,以尽量客观的角度公正评价历史。如果否定新政权而评价前朝,这些正史在新政权统治下也不可能出版。
上图_张廷玉负责编著的《明史》
而《清史稿》却违背了以新政权为正统修历史的根本原则,其对于民国成立过程中的大事件,要么不写,要么一笔带过。对于民国纪年,采用了干支纪年的手段。这种无法做到以新政权为正统修历史为原则的史书,自然在新政权无法用正规《清史》的名义对外出版。
到了1927年,民国政局变动,在无法将民国作为正统又摸不清国民政府对清史编纂态度的前提下,清史编纂也就没法进行下去,赵尔巽团队编修的史书自然无法以正史《清史》为名称对外出版。
到了1930年,国民政府一度封禁了《清史稿》,其对清史研究的审核更加严格仔细。在这样的环境中,清朝历史编修工作自然无法正常进行。
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为什么“清史”还只是“清史稿”?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修史官,负责修整历史,对于修订国史这一项目都是国家的重点项目,从未疏忽。但是修史当然主流大局观方面是偏向当朝皇帝的,有些历史官会听皇帝的意思,抹黑或赞扬前朝。故此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多少都有些矛盾。当修完后,流入后世也是争议颇多。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却是到了现代还没有修完清史的,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
诸朝史记文献,在名字上大体是取朝代的一个字后面加入一个史字,形成唐史、宋史、明史,可到了清朝的史书偏偏不这样叫,改称为清史稿。从稿字上理解,我们可以看出这只是一部没有完成的历史稿。
有人说大清王朝从建国到灭亡存在270多年,却从没有修完自己的历史,而清史稿充其量就是一部还未修定完结的国家史稿。大清亡后,民国初年,1914年,北洋政府开始筹备建立清史馆,开始官修清史工作,以赵尔巽为馆长,成员大多是清朝遗老,专注史学的人物,但由于护国战争,袁世凯病逝及往后的北伐等原因,民国政府内忧外患,遂不再有时间精力去理清史馆会修稿这回事,修史遇到了很多困难。
赵尔巽(18441927),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奉天铁岭人。清代同治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宣统三年(1911)任东三省总督。民国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辞职。1914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
1927年,在赵尔巽的期盼下,《清史稿》出版,且还对国人声明,此乃一部关于清朝的清史稿,还没有成书。同年,赵尔巽去世。《清史稿》汇集了比较丰富的清史资料。由于清朝灭亡时,清廷档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保存得比较完整,这就为编写《清史稿》提供了充实的原始资料。但同时修史人员多是清朝遗老,在史观上多褒扬清朝,贬低革命及郑成功,太平天国等事实,同时还有诸多时间,地点错误,即便如此,它仍是后世研究清史最宝贵的财富。
可能是因为时代背景环境原因,还是民国政府的撒手不管,使得清史稿在修整时,多有加入不少原编纂者的观点与立场。从稿书中的内容,我们就能看出,整部史稿主要记载清朝前中期的发展与事件,对于清朝晚期的辛亥革命等大规模改变历史的事件,很少提及,有些甚至只字不提。
故此看完整整一部《清史稿》,读者只知道大清的过去与辉煌,很少知道真正的结局,似乎是有头无尾的存在。有的人看完,其实并不知道清朝政权是被谁推翻的,也不知道大清为何而亡。
另外,民国初期修的清史稿还存在不少地点、人名上的错误,可能是缺乏时间去校正修改错别字,以及派人去询问或实地考究,加至那时没有电脑也没有百度,要查阅资料只能翻阅厚厚的书籍以及问人。故此,我们发现稿书中不少事件的发生事件和一些人的名字和地理位置都存在着明显错误,因此可以称为一部还没有正式修缮完毕的大清史。
因清史没有修完故此清史稿,49年后当局也很重视清史编撰工作,建国初百废待兴没有提上日程,之后三年灾害,文革十年各种原因未能正式实施。改革开放后,又因意外事件搁置,2002年,清史纂修小组正式成立,戴逸先生任纂修组主任,国家专拨款项维护。随着科技的发达以及技术和人力的增强,清史稿已经得到了巨大的修正。
不过据说,在我国修撰清史稿过程中,同样遇到不少麻烦,首先第一点就是清史多以满文记载,需要懂满文的工作者才能胜任。对于考究方面也得去搜集和求证,所以工作很繁杂,量也很大。
如今修订过的《清史稿》,已不再采用文言文,改为白话版本,故此能让更多的人能轻松读懂。唯一确定就是字数量多了,总计文字数约达3500万字,比几十部长篇小说还长。这一点不得不佩服我们的修撰工作者。基于文字过多,想全印刷在一本书上会很厚很重,故此出版社共分别编印的十本全套。准确来讲,现代版的《清史稿》,从名字上还没有去掉稿字,所以称为一部还没有修完的清史。
《二十四史》纂修之速未有如《元史》者,可能是政治原因,朱元璋称帝第一年就开始下令纂修《元史》,后经改稿,定本共用331天,但史家对其质量多有批评。最长时间属《明史》,近一百年的时间,被史家认为质量上乘。再从一个王朝灭亡,到该王朝正史修订完成讲,《汉书》成于东汉初年,期间除莽乱并无长时间分裂,《后汉书》成于南朝宋,距东汉灭亡约两百年,《三国志》成于晋朝统一,时间上没有搁置,唐时编撰《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其中属《晋书》距离王朝灭亡最久远,约230年。五代时修《旧唐书》,宋修《新唐书》及《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分裂时间不长,正史成书较快。元于仓促之间修宋辽金三国国史,距他们亡国已经一两百年了,朝代正史定本的时间长短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两个大一统王朝无缝衔接,没有较长的分裂期,政局稳定,成书较快。
第二,国家大分裂时期,政局混乱,朝代更迭迅速,往往就到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着手修史了。
第三,并不是说,乱世时就没有好的国史著作定本,只是在质量,政治各方面筛选下,往往不被认可。
第四,王朝更迭,如有遗留问题,前朝正史定本工作将会向后延续。
清朝已经倒台100多年了,为何《清史》还没有完成?
大清朝享国祚276年,前后共有12位皇帝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大清十二帝,虽然清朝灭亡已经108年了,但是修清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且为了保证所修的清史能够让大众信服、可靠,工作人员需要大量的辅助研究作为理论支撑,还延伸出了无数的子项目,所以尽管清朝灭亡108年,但是因为史料的庞大,清史编纂工程是十分浩大的,尽管如此,清史稿目前三稿已经定稿,马上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编撰清史有多困难我们以《清史地图集》为例,这项工程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交手华林甫为首席专家,还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其他历史地理科学专家一同参与其中,作为清史工程的子项目之一,难度十分大,因为它除了要带有地图之外,还要有各个省份的地图解说,还需要阐述选择各个重要地点的原因等等。
编撰《清史地图集》时,专家团队写出了上千万字的《编稿表》,最详细可以详细到一个村庄内的一条河流在清代时期历年的变化,地图集篇目的设计覆盖了清朝疆域范围内所有的地域,资料涉及各种满文和汉字文献、蒙古图鉴等。不仅如此,完整的《清史地图集》不但覆盖了清代所有年份、所有地域,而且还叠加了相应年份的人口、耕地、农业、交通、动植物、宗教、信仰、军事、自然灾害等要素,更需要将这些综合到一起,交织成为动态、从而再现整个清朝主要地理要素的时空演变过程。再比如《清代诗文集汇编》。共计801册,其中目录1册,正文800册,其中收录了自从清朝入关以来一直到民国建立的两百多年间三千多位重要人物的诗文,攻击四千多中。
而为了完整的编撰出这部书籍,必须要把其中涉及到的每个人出版的诗文集找到,如果有多个版本的话还需要相互对照,仅从这一点我们就能想象到,编辑团队要面对多大的工作量,要花费多长的时间。清史工程进度几何清史工作在2002年正式成立,2002年12月,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成立,并于2003年针对清史编撰工程需要的各种资料开始展开调查,2004-2005年,清史工程各项子工程才开始分别立项,子项目立项之后,各项工作才能有序展开。到2010年,已经先后成立300多个项目,全国得地产于的专家超过1500人,在2010年,在总主编戴逸先生的主持下,对清史编撰进行了一次汇总,认为质量好的占比60%,需要打回去重新写的占比40%。
2016年,经过查重查找史料矛盾,清史二稿基本完成,到2018年初,清史编撰三稿初步完成,经过专家组审定之后,决定将样本送往出版社审阅,到2019年,清史三稿已经定稿,将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个进度,着实不慢了。目前为什么还没有出版,是因为一些图片还没有取得各地博物馆的授权,所以人民出版社还没有出版。而文化部已经发出了通知,要求各地博物馆将图片授权书发到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结语清代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距今未远。清代众多历史和社会问题与今息息相关,欲知今日国情,必当追述请代历史,以之为鉴,因此对清代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实数切要之举。今两岸修史,在大问题上还未解决,确定《清史》正本事宜必将影响全局工作,由此在大问题解决前,《清史》官修定本时间将还会往后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