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虽短命二世而亡,秦朝制度却延续两千多年

秦朝虽短命二世而亡,秦朝制度却延续两千多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326 更新时间:2023/12/4 19:57:37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自燕南攻齐国,齐王田建不战而降。彼时,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长达5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一统中原,完成了秦国历代君王的遗愿,同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从此,四海之内皆有一个王朝统治,君主集中天下权力,与周王朝统治时的分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造的社会也截然不同。

公元前206年,刘邦乘项羽与秦军主力决战巨鹿之时,率先领兵入函谷关,逼迫秦王子婴投降,至此秦王朝正式灭亡。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却是14年的短命王朝,如此这般的结局令人唏嘘。强大的秦国灭亡了六国,却倒在了国内的腐朽之下。不过,即便如此,无人能否定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虽二世而亡,但这短如璀璨明星的王朝却有独到之处。

时至今日,对于秦朝的评价依旧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说秦始皇穷凶极奢,从不爱惜自己的子民,而秦创造的制度也是弊大于利,导致了后世发展的修炼衰落,也有人将秦始皇当作是千古一帝,把秦王朝的确立看作是华夏文明的另一种源头。

其实,双方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秦王朝爱自己的子民吗?好像是不爱的,而且,不仅仅是成为王朝之后不爱,在作诸侯的时候,它也不爱,虽说商鞅的变法给秦国整体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当时的法令却更倾向于君主统治臣民的政治手段,好处很大,但是弊端同样很大,因此,秦在很久之前,可以说就是“暴秦”。

可你说,秦一无是处吗?这必然不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以及以丞相为中心的官僚制度,甚至是地方上应用的郡县制度,基本都是秦王朝首创并加以应用的。

虽然,这样的制度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弊端可见一斑,但是,却依旧维持了整个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若说一无是处,又如何会延续两千多年呢?由此可见,秦的制度,必然有其独到的地方。秦亡秦制未亡秦亡于政非亡于制百代皆行秦政制

那么,秦的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呢?它有什么特殊的内涵在里面?本篇文章,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从大秦帝国胜利之初开始说起了,来分析一下秦制的独特。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秦国胜利之后急需解决的主要国家问题是什么。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它的领导阶层主要研究的问题其实就两个,一个是给最高统治者定名号,一个则是给国家订立基本政治制度。

这两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关系,但却都是关系到“国本”和政治的大问题,当时,秦国做了前无古人的事,其结束了“王国”时代,走向了帝国时代。

可是,秦毕竟是周王朝的诸侯,虽然它的历史比较短,底蕴也没有太多,但如果说真的不受周的影响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秦国来讲,是否延续周王朝的政治统治和旧有社会制度呢?还是要坚持秦国自变法以来,应用的新制度并且加以创新呢?这个问题关系到秦国以后要走的路,也关系到秦国的发展以及它在“天下”的影响力。

如果坚持西周的旧有制度,那么,嬴政就是新一任的太平天子,就是不为姬姓的天下共主,是新的“王”;而如果坚持秦国自己的道路,那么,这个最高统治者的封号就要仔细考量一下了。

因此,无论是领导者的称号问题,还是应该走的道路问题,对于一个新的帝国来讲,都是“生死抉择”。那么,我们就逐个来看看。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相对来讲并没有太过于麻烦。秦王嬴政认为他的成功是“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三皇五帝有所不及”,

所以,从三皇五帝中各选取一个字,号曰:皇帝。

与此同时,他还废除了谥号,自称为“始皇帝”。谥号大家都不陌生,就是一个有身份的人去世之后,身后者对于他的一个盖棺定论,也就是对于他的政绩功劳等的总体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从古时候延续到秦的礼法,是传承,但是嬴政却宣布废除,虽然给出的理由是不能“子议父,臣议君”,却也有要改古礼的意味,也是秦王朝在政治上开天辟地的一道开胃菜。

只不过,这个改革在汉代的时候又被改了回来,并不像秦朝的制度一样流传了下来。但是,秦始皇这个称号却得以保留,秦始皇,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在确立了自己的名号之后,秦始皇还规定,皇帝颁布的任命叫做“制”,发号的施令叫做“诏”,自称则是“朕”。

其实朕本身是自身的意思,在秦始皇之前,每个人都是可以这么叫的,但在规定颁布之后就不行了,之后如果有人再称呼自己为朕,那就是对皇帝的不尊重,是对君主权利的亵渎,在一些法令比较严苛或者有文字狱的年代里,这是重罪。而从另一种层面来讲,这就是皇帝唯我独尊的一种表现,也是天下人身不由己的一种体现。

以上这些,都是秦始皇自己的标新立异,之前从没有出现过,比如说命令,命令这个词在夏商周的时候统称为命,在战国时代的时候则都叫令,都是统一来看的,可秦始皇却把它们分开来看,当然,在这一方面秦并不是弄得最为复杂的,像汉代则又分了策、制、诏、敕四种,用来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册封王侯。

所以说,其实改名号这个事情,就是王朝用来表明自己来过并且称王过的一个证明,毕竟,名号都不改又怎么让后人记住呢。

比如说,战国时代的齐国的统治家族姜氏就被田氏灭了,可“齐”未改,大家说起来的时候,绝大部分人想到的不都还是姜氏齐国吗?所以,改这些东西是让秦帝国的存在真正烙印的历史长河中的做法。

而更名并不困难,说改也就改了,不过就是日常习惯改改而已,也没什么大的争议和分歧,真正困难的是后面的制度订立。

要知道,国家发展的制度是基调,是一个王朝最核心的东西,制度不定,发展方向就不定,各个阶层的本职工作也就不定,所以,制度必然会是秦王朝发展的重中之重。

那么,秦在这方面争论的要点在什么地方呢?很简单:是郡县还是封建?要封建就是要走西周的路,封邦建国,让诸侯守护“天下”,三级所有,分散权力,而郡县则是官僚体系,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自治权,诸侯有实权,有军队,有臣子,可定制度,可谋发展,而郡县则不一样,他们的权利来源于统治者,不具备自主治理的能力。

那么,哪一种更好呢?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派认为封建好,理由是,秦国刚刚统一,像是原燕国和齐国这些地方总是鞭长莫及,不如封邦建国来的方便;而李斯一派则以为郡县好,理由是很简单,秦国就是结束了周王朝的分裂而统一的国家,曾经周王朝不强吗?强。

可曾经强又如何,还不是四分五裂?那些曾被认为会同舟共济,同仇敌忾的各路诸侯,最后不还是刀兵相向,而秦国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如果秦国封邦建国,如何保证这种局面不会再次发生?

对此,秦始皇表示同意李斯的方案,他认为,从前的天下之所以战争不断,就是因为有诸侯,因为每个群体都有实力,可每个群体的实力又都不同,所以,如果封邦建国就是重蹈覆辙,因此,采纳李斯的意见,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到四十二郡,郡下设县,全国按照统一的制度和标准进行司法和征收赋税。

秦始皇的这一决定绝对是意义深远,从此“封建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郡县制”则开始绽放光彩。

所谓郡县,就是天下一统,四海一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上面有中央政府来统领整个国家的发展基调,而下面则有各级政府来分别精细管理各地方的事物,这是影响深远的之制度,直到现在一直也都是如此形式,而这,就是秦始皇的最大历史贡献。

所以说,“百代而行秦制”,只是,对于普通人来讲,很少有人真的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历史中的作用,也很少有人愿意去承担历史的重担和使命,对于这些人来讲,习惯总是大于创新,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意识到,可这极少数的人的能力再怎么强劲,也依旧寡不敌众。

一个新型的帝国制度必然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且是一个跨度如此之大的制度,毕竟,旧制度的复辟往往在所难免,在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的世界里,循序渐进是必须的历史方式。实力上,很多人都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像西周一样封邦建国,这是贾谊说的,司马迁也极力认同。

在秦朝覆灭之后,封建在项羽手中复辟,其定都彭城之后,一口气封了十八个诸侯,而在其中就有后来消灭了他的刘邦,这也算是历史的黑色幽默吧。

相比于封建制,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有着很鲜明的好处,这在汉朝初期时候推行的郡国并行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汉朝初期的不伦不类的政治制度,给西汉王朝的统治带来了非常之大的麻烦,其中无论是同性王还是异性王都有造反的,原因只有一个:我想主导天下,成为皇帝。

比如,公元201年,韩王信造反,汉高祖前往平定,但被困在平城七天。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造反,汉高祖再次前往平定,可是这次不幸被流矢射中,第二年就一命呜呼,此后,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都深受这种制度的影响和制约,直到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之后才情况好转,可见封建的弊端。

而郡县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就像柳宗元曾经说的,秦朝末年有叛逆的民众,但是没有叛逆的官员,汉朝初期,有叛乱的封国可是没有叛乱的郡县,在中唐时期,有叛逆的将领,可是没有叛逆的州府,这就是郡县的好处。

所以,秦朝的郡县制是能够切实地巩固政权和国家安定的

而且,郡县制的意义还不仅如此。自从汉武帝之后,封国名存实亡,郡县与封国并存的郡国并行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此后,州、郡、县的三级地方制度开始浮出水面,而且,官员都是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对上级以及皇帝负责,就连皇帝册封的藩王都没有独立的主权,而这种制度一直被历朝历代沿用。

虽然其中也有一些小小的改动,比如唐朝是道、府、县三个级别,到了元明清则是省、府、县三个级别,也有郡取消,州降格的时候,但无论如何改动,灵魂还都是秦朝建立时的郡县的灵魂,而这一制度也贯穿着整个帝国的始终。

从这一点上来讲,秦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毕竟,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这种制度,没有他的郡县制,也没有所谓的帝国制度。

如此,郡县制的优越性已经很明显了,对于帝国来讲,层层分权的状态必然是不可取的,无论是周王朝,后来分裂成了春秋战国的事实也好;还是西楚霸王分封十八个诸侯,最后却被自己分封的刘邦消灭的事实也好,都说明分封建的存在必然已经到了结束的阶段,也是毋庸置疑的。

始皇帝和李斯的论断,达成了当时天下需要休兵休养生息的需要,同时也奠定了后续华夏历史发展的基调。

其实,我们上面也说到过,秦末汉初,封建制的复辟的呼声是非常高的,就连秦国内部的丞相王绾等人,不也认为封建制比郡县制更好吗?而且,上面提到的贾谊也好,司马迁也好,他们在世的时候,郡县制已经成了定局,作为对历史十分敏感的人,郡县制的好处对于他们来讲必然也是了然于胸。

可就连他们都认为如果秦朝使用分封制的话,可能会存在很长的时间,这也足以见识到当时对于封建复辟的呼声有多么高,但是呼声好并不代表是好事,也不代表封建制度真的就是众望所归,毕竟,雄才大略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少数人,而不是大多数人的。

我们来看看汉王朝,从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06年才算是彻底解决了郡国并行制的心腹之患,如此,足以见识到封建制度在王朝发展过程中的弊端,这也是封建和郡县的一种强烈对比。

但是,作为现代人,我能观历史,绝对不能仅仅只看成败那么简单,帝国制度的好处毋庸置疑,虽然在近现代的历史上出现了大的缺漏,可是在当时,帝国制度体系中的官僚体系和军衔制度等等都是非常适合古代历史发展的,对此,我们不能只看结果。

同样的,对于秦也是如此,其实,就如同司马迁等人的想法一样,秦如果使用封建,又或者和汉朝一样推行郡国并行制,可能会存在很长的时间。

可是,这对于历史来讲又有什么作用呢?不过是让华夏的文明又不温不火的,浑浑噩噩地前进了几年而已,这又有什么必要呢?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所谓帝国制度,实际上就是推动古代历史发展一种手段,是华夏文明用来传承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新制度的出现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阻碍,始皇帝的论断也并没有解决秦面临的所有问题,可是,在此基础上给华夏带来的利益也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秦制就是帝国制度的根基,是后世历史的发展基调,这是大秦帝国的贡献,也是始皇帝的贡献,如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

一、统天下,灭六国;车同轨,书同文。稳定了中华文化的传承,结束了百年的分裂局面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迁都至洛邑,长达549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拉开了序幕。在这段礼崩乐坏的时期,周王朝固有的奴隶社会制度土崩瓦解,周王室衰弱,受封于周朝的各诸侯国相继崛起,中央慢慢成为了一个摆设,群雄逐鹿,问鼎中原的局面逐渐形成。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历史上将此事定为春秋时期结束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从此开始,礼乐不复存在,开始了长达182年残酷的战争年代。

这段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强势崛起,天下分割,各诸侯国雄霸一方。其中固守函谷关的秦国并不算强大。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决心改革图强,开始广纳贤人,于是商鞅从魏入秦,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在其他国家还沉浸在自己的美梦中时,秦国已经在日益壮大之中了,自这次成功的变法之后,秦国的实力逐渐领先于其余六国,成为七国中的霸主。然而秦国的野心绝非如此。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亲政,重用李斯、王翦、王贲、蒙恬等人,历时10年,先后消灭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一大业。

春秋战国时期,有能力一统天下的诸侯国并不是没有,可是他们的想法却仅仅是要称霸天下,威服众人,而并非要灭掉其他的诸侯国。因为,统一天下是个风险很大的大动作,若其余六国合力抵抗,即使国力再强,与世界为敌也无异于以卵击石。从这方面,秦国的野心可见一斑,敢于打破百年来的稳定局面,并付诸实践,所以秦王嬴政做出了千百年来最伟大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由于六国属地不同,文化差异很大,各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轨道,王朝建立的初期面临着许多非常棘手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始皇帝嬴政制定法令,统一秦朝度量衡,改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与其不同的一律停止使用。秦始皇下令规定车辆两轮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即"车同轨",方便了轨道的运输和道路的建设。又统一沿用了秦相李斯等人整理的小篆文字,即"书同文",统一的语言和文字让不同地区人的沟通更加方便可行。这些做法大大巩固了中原文化的统一与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促使华夏文化中各民族团结一心。对比于欧洲千百年来的分裂状态,在华夏的领土上,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也不曾再现,秦文化基础上发展延续的汉族文化得以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所以,二世而亡的秦代,为后世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三(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前210)

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封建制度的开启:中央集权、"三公九卿"、郡县制的建立

除了统一六国之外,秦朝的建立还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没落:中华文化告别了千年之久的奴隶制时代,正式进入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时代。相比于思想开放的现代社会,封建制度仍然是一个漏洞百出、毒害人身心的落后制度,可是相比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意味着历史翻过了新的篇章,二世而亡的秦王朝开创了封建王朝的先河,作为了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承上启下。除了封建王朝的建立,秦朝还有很多的制度被后代一直沿用。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觉得自己的功业可与三皇五帝相比(也的确是这样),故在"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一字,称自己为皇帝,史称"秦始皇"。直到公元1912年,清末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历史上一共有大大小小366位皇帝,统治了中国近2000年的封建王朝。

秦朝采用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指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九卿"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秦设立郡县,隶属于三公九卿。最大的权利握在皇帝手中,皇帝统辖三公,三公管制九卿,九卿统领下属郡县,将权利集中中央,废除了分封制度,改成中央集权制。秦政策为后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无论是汉朝后来的三公九卿制,还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都是在秦政策的基础上,沿用改良及发扬的。其中三公九卿中的丞相一职,从秦第一个丞相李斯开始,至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最后一名丞相胡惟庸为止,传承了1600年。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也是秦王朝高瞻远瞩的一点。

秦吸取了周亡的教训,不再分封其余的诸侯国,削弱中央的力量,让他们同自己分庭抗礼,而是将天下归于自己的手中,设立郡县,将自己的子孙、功臣封到郡县帮助自己管理,而最终解释权仍归皇帝所有。极大地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将地方分权改成了树枝状的中央集权,为后来2000年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哪怕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34个省级行政区身上仍能看到秦朝时候郡县制的身影。14年而亡国的秦朝虽短命,他的制度却延续了2000年,一直被传承延续,维持社会的稳定。

图四(秦朝时期中国版图)

三、北击匈奴,南伐百越,修建长城,挖筑灵渠。动摇了王朝根基,却造福后世

很多人评价秦王朝的短命,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秦始皇的暴政和徭役,百姓受难于水火之中,再加上当时的严刑苛法,秦王朝虽成于始皇,却也在嬴政手中动摇了根基。在其晚年执政中,大肆兴建土木,建造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阿房宫以及骊山墓,百姓怨声载道,加速了秦的灭亡。笔者认为以上说法是无可非议的,秦始皇虽然功劳显赫,绝对可称为"千古一帝",但他在经历百年战乱后并没有选择休养生息,而是大兴土木,这种不当的做法的确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可是这大肆修筑土木也有造福于后代的成果,那就是我们今天还能再见到的雄伟建筑长城。

在中国的古代,我们一直都有这样一些"邻居",他们并不友好,常年累月地侵犯中原文化的边境。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哪个王朝,建立了就会去问候一下他们。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明时期的蒙古瓦剌部落,中原文化的进行似乎始终要与这样一些虎视眈眈的入侵者相对抗。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先后攻占了河南地和阳山等地,并设立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麻池古城)。即使这场胜利大快人心,秦始皇仍在担忧着来自北边匈奴人的侵犯,于是在秦朝时期,一项最大的工程诞生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嬴政下令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史称秦长城。

《史记·秦始皇本》有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放,夷去险阻。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共万余里,故又称万里长城。(我们所熟知的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并非秦长城,而是明长城)在无任何机械设备全凭人力的当时,这样宏伟的建筑堪称奇迹,所以中国长城也被世界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长城的修筑在当时代价惨重,数十万劳工夜以继日,风餐露宿,开山凿石才建筑了这伟大的功绩。

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正是体现了这样大的工程在当时不得民心。不过,在今天来看,长城的存在守护了中华文化千年来不受外族的入侵,巍峨的长城在北方如同守护神一般地屹立在群山之中,守卫着边戍,造福于后世。后代的中华文化,如同襁褓中的婴儿,在长城内得以不断繁衍生息。

图五、秦长城,我们印象中的是明长城

秦朝在北伐匈奴的同时,南边还在抗击着吴越,并在南越驻扎了50万的精兵,由秦将赵佗统领,直至汉武帝时期被收回,南越正式成为中原文化的一份子。南越民族的收复同样感谢秦朝的征伐,巩固了华夏文化的版图基础。2018年8月,秦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灵渠位于今日的广西桂林北部的兴安境内。公元前221年,秦将屠睢率领50万军队南征百越,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秦军粮草供给困难。秦始皇通过连接长江的湘江和南方最大的河流珠江横穿岭南,修筑灵渠。后人称赞"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也是造福后世的水利工程。由此可见,秦虽二世而亡,却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不可替代的伟大财富。

图六(秦始皇陵兵马俑)

结尾:

时至今日,当年的辉煌如今都做了土,徒有一纸空文,由后人评说。二世而亡的秦,因其苛政严律,为世人所诟病,可谁又能否定这短暂的王朝为后世文化所提供的帮助呢?秦王朝之后的汉王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秦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开创了传承千年、耀眼古今中外的汉文化,直至今日。谁又能肯定这辉煌与秦毫无关联呢?后人在评说其优劣功过之时,不能忘记这昙花一现般的辉煌帝国为祖孙后代做出的巨大贡献。秦虽二世而亡国,但它的子孙却在它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让华夏文化为世人所熟知,所热爱。

缺陷重重的帝国制度,为什么居然长存2000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

秦朝虽然寿命很短,但是继起的汉朝却延续了400年之久,而且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

此后的中国历史,便开始了治乱循环。但是,每次的乱后之治,基本上都是在复制秦汉制度,所谓“百代皆行秦政治”---直到1911年为止。

于是,我们在不经意间,就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我们的帝国制度,居然长存2000年还要多!

今天的我们,不能不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帝国制度,在全球独一无二地长存了2000年,它为什么会如此长寿?!

我们首先会思考:一个长寿的制度,一定会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否则不会被一代又一代人接连采用。

这确实是对的。至少,比起以前的诸侯分封封建制度,秦汉的制度,被现代的研究者称之为全球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制度!尤其是郡县制度,比起全球各地一直沿用的分封制度,有着巨大的优势。而科举制度,更成为近代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楷模。

因此,中国在制度上的早熟,是我们的帝国制度长存2000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从全球范围看,像中华帝国这样大一个国家,至少在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之前,的确没有什么比我们更有效率的制度。而从维护长治久安的角度看,我们的大一统制度,可以说是古代最好的制度---没有之一!

再次,我们的帝国创造了古代最辉煌的农业文明,这样的辉煌使得万国来朝,而既然它如此成功,那么再寻找缺陷,就似乎有点吹毛求疵了。总之,在成功的帝国,只允许寻找成功的原因,不允许寻找帝国的缺陷,否则就是“有异心”。

但是,缺陷不寻找,并不等于不存在。今天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帝国制度,有着与生俱来的巨大缺陷。即使在它诞生之初,这样的缺陷便已经暴露无遗。

欧洲文明的发展,是因为欧洲基本从未统一过,一直在战争,为了在战争中获胜,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社会的发展。而中国长期在大一统的环境中,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钳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二者反差导致了不同的进化路径!在古代,大一统与科学,似乎不可兼得!!中国得到了大一统,于是失去了科学;欧洲得到了科学,就不得不永久分裂。

比如,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确实可以保证大一统国家的稳定。但是,这样一来,国家的兴衰成败,大部分时间与皇帝一个人的能力高低,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雄主的横空出世,确实可以“一人兴邦”,比如汉武帝、唐太宗。但是,更多的时候,却是庸主,还有并不少见的乱主、顽主!再加上权臣、外戚、太监干政等等乱象,因此,帝国在大多数时期,都是举步维艰,甚至每况愈下,最终积重难返,轰然倒塌。

唐太宗以纳谏闻名,就说明他善于用柔和的手腕调和君臣关系,而不是以权威逼人;而秦始皇接纳李斯《谏逐客书》的意见,以及伐楚易帅也都说明,相比维护个人权威,听取臣子的正确意见改正错误,知人善任才是奠定霸业的基石。

还可以再看,忍得住臣子喷唾沫星子的宋仁宗毫无威势可言,却达成了“仁宗盛治”的成就;将皇权彻底压制的张居正则振衰起弊,给大明续命。

这些都说明中国古代绝大部分政权从来都是多方政治势力共同做功维系的。某一方势力(包括皇权)的暗弱退让,不意味着国势必然衰颓。只有多方出了毛病或互相恶斗才会让大局崩坏。

因此,从效率的角度衡量,这样的帝国制度,是一种效率非常低下的制度。按理说,它没有理由长期存在---聪明人没有谁会容忍这样的制度!

我们再看看这2000多年是怎么过来的。秦汉400年,之后是400年乱世,然后隋唐五代400年,宋代300年,元代100年,明朝300年,清朝不到300年(都是大约数)。在这两千多年中,短命朝廷不算,仅仅寿命超过250年的长寿朝代,就有汉、唐、宋、明、清5个。而从2200年前的汉朝,到300年前的清朝,时间过去了2000年,但是,我们的帝国制度却似乎凝固了---2000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也就是说,我们的帝国制度,在这两千年中,只是在原地转圈圈!---一个循环接着一个循环,转了一圈又一圈。

作为个人,我们都知道:一个只知道原地转圈圈的人,肯定不是一个聪明人。

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我们却一直在原地转圈圈!一转转了2000年!

我们幸运的是,在1500年之前,即使我们在转圈圈,因为我们的文明领先的优势足够大,所以后来者始终没有能够赶上来。

我们不幸的是,在1500年之后,率先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的欧洲人,开始加速追赶,并且在几百年之后,便远远超过了我们,长期的农业文明的辉煌,养成了我们的傲慢自大,乾隆皇帝“天朝无所不有”的自夸,可以作为代表。直接导致了我们在1840年之后的落后挨打。

标签: 秦朝秦朝制度秦制秦始皇

更多文章

  • 明朝与清朝的国祚都是276年?国祚怎么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清朝,明朝国祚,清朝国祚

    网路有说是明朝与清朝的国祚(存在的时间)都是276年,而且还煞有介事的比较了一番。但当时笔者觉得非常纳闷,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清朝明明只有267年的国祚,而明朝有276年,但为什么有人会传出这样的帖子呢?搜索引擎显示的二者国祚竟然都是276年。阎崇年在《百家讲坛》的《清十二帝疑案》中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国

  • 完颜宗弼为何又叫金兀术?金人为何有两个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完颜宗弼,金兀术,金朝,金国

    完颜宗弼(?~1149)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第四子(《大金国志》作第六子),女真族,生于哈尔滨阿城区海沟河畔,即金兀术(音wùzhú),也作斡啜,斡出、晃斡出等,是金朝大将,又是丞相,掌管着金国的军政大权,是“铁浮图”“拐子马&rdqu

  • 辽朝的复国史:北辽、西辽、东辽、后辽、后西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西辽,辽国,辽朝,契丹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历史上有很多王朝在灭亡之后,会由王朝宗室再复建起来,最出名的就是光武帝刘秀在汉(西汉)灭亡之后重新建立了汉(东汉),延续着刘氏江山社稷。但要说起,那个王朝灭亡后,由宗室复建的政权最多,那就得算由契丹族建立的大辽帝国了。国号辽的朝代不止一个,有多达六

  • 同一个世界不同梦想:中国落后于平行世界的PK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平行世界,清朝,中国是怎么落后的

    中西方的经济差距何时拉开?乾隆五十七年,纽交所成立。清朝嘉庆四年,乾隆和华盛顿去世。道光十七年,宝洁成立。道光二十九年,辉瑞成立。同治四年,诺基亚成立。同治八年,高盛成立。同治八年,门捷列夫创造出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同治九年,三菱成立。同治十年,奔驰成立。咸丰十年,JP摩根成立。光绪三年,AT&T成立

  • 最三国,中国历史上的五个三国对峙分裂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国,分裂割据

    在中国历史上,乱世比盛世更精彩,乱世中的三国对峙又比群雄争霸更精彩。下面,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图一魏蜀吴三国时代最出名的三国时代,不用说,肯定是魏蜀吴三国对峙。当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魏蜀吴三国对峙,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三国对峙和最精彩的乱世。图

  • 乾隆修四库全书不是为传承中华文化 是为了毁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四库全书,乾隆修四库全书,毁书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易代修史、盛世修书”的传统。修书可以彰显当朝统治的强盛,于是在唐朝有《艺文类聚》,宋朝有《太平御览》,明朝有《永乐大典》等等。在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也有《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和《大清会典》等一些书籍,使得这些文化的传承得到了那么好的发展。自古盛世修

  • 中国简史:快速讲解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简史,中国朝代,历朝历代

    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却始终焕发生机和活力。【原始社会】最初,在云南发现至今170万年的“元

  • 明朝第一个皇太子朱标 被朱元璋害得快绝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标,朱元璋,明朝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大明帝国皇太子,副皇帝朱标病逝,时年三十七岁,这个从封吴王世子起,被精心培育近三十年的长子去世,令朱元璋悲痛欲绝。与此同时,皇储之位的空缺成了年过花甲的朱元璋最担忧的问题。太子朱标是怎么死的?太子朱标是生病死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朱标受命巡抚陕西。朱标自

  • 为什么“秦、晋、齐、楚”这四个封号中当皇帝的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亲王,封号,秦王,晋王,齐王,楚王

    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把秦朝到清朝的两千多年历史称为“封建社会”。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所谓“封建社会”,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实行“分封制”。可是从秦朝到清朝的这些更迭的朝代中,大部分朝代根本不是实行“分封制”,而

  • 水浒中的高俅高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高俅,高太尉,水浒传

    现今的人们认识到高俅此人,应该都是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作者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中了解到。高俅是《水浒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彻头彻尾,让人生厌的大反派。他陷害忠良,睚眦必报,善用职权,以权谋私。只是因为高俅的养子高太尉看上了林冲的娇妻,他就利用自己的职权设计让林冲因为宝刀误闯白虎堂,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