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知推恩令是变相削藩 诸侯王们为什么无人反抗

明知推恩令是变相削藩 诸侯王们为什么无人反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534 更新时间:2023/12/31 2:01:05

汉朝立国后,刘邦选择:郡、国,并行治理天下,汉朝即有郡县,又有诸侯国。

郡县由始皇帝最先创立,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大量的贵族和士人,没有了升迁的道路,以往的诸侯王成了郡守,而郡守又都是中央直接委派。当时的士人却无法完全认同,这就留下了秦亡的隐患。

在汉初期,天下六十个郡,有四十个掌握在诸侯王手中,只有二十个在中央。从汉高祖之后,在文帝、景帝两位皇帝的时期,诸侯王权力过于强大的问题就一直存在着。

在那个时候,受中央控制的地区,甚至不到诸侯控制地区的一半,而受皇帝直接控制的人口,连诸侯控制的人口的1/4都不到。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比例,等诸侯国的力量远远超过中央的时候,就意味着诸侯王,只要慢慢强大自身,汉代早晚会重蹈周朝的覆辙。

汉太祖刘邦是花费了好大的精力,铲除了卢绾,英布,彭乐这些异姓王,同时又规定异姓不能封王,周就是姬姓限制外姓。

实施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统治方式,为确保刘家天下永世不绝,刘邦大封同姓王,结果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诸侯国实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统治。

汉朝的天下,这才安定下来,但是国中之国,是个大问题,诸侯弱小了起不了作用,做大了,同是高祖后代,为何我不能做皇帝?

汉景帝时期,牛人晁错主张,采取强硬措施削藩。汉景帝担心会引起诸侯反叛。

但不削藩是反,削藩也是反,为什么不主动去干呢?或许还会掌握主动权。

挑软柿子捏,随便找了个借口,一纸政令先将胶西王,赵王,楚王,这三股力量小的各自的领地削去大片,直接划给了中央。

这简直是从诸侯王的嘴里抢利益,无论有没有受到影响的其余各诸侯国,都产生了唇亡齿寒之感。

汉景帝时期,为了彻底解决藩国问题,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削藩。

吴王刘濞和汉景帝,有个人恩怨,看到削藩,心想早晚会轮到自己,还不如早反。

结果,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立即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国家迅速陷入动乱,史称“七国之乱”。

虽然在大将周亚夫的镇压下,“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息,但仍让大汉王朝损兵折将、损失惨重。但削蕃也失败了,他只能从权力上,给诸侯王一定的限制,而割据依旧没有解决。

由此可见,削藩稍有不慎,真的就会引火烧身。

(七国之乱形势图)

景帝之后继位的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的观点,首先在思想上,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推恩令: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阳谋”

到了汉武帝初期,虽然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已经相当强大,但诸侯国的势力仍不容小觑,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占地千里,更有甚者自恃实力雄厚,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巩固。

诸侯国问题一直是汉武帝的心头大患,武力削藩必将再酿动乱,听之任之又唯恐夜长梦多,正当汉武帝左右为难时,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在主父偃的谋划下,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他选择了一个最不耗费国力的“万全之策”,削弱诸侯的力量,用以安全有效解决诸侯国威胁中央的问题,这就是推恩令。

汉朝的诸侯王,实行世袭制,但是这个爵位只传给嫡长子,庶出的王子是没有封地的。这样诸侯王,就像是地方上的土皇帝,能永远的把这个爵位传下去。

但是只传嫡长子这件事上,是漏洞嘀,那庶出的王子该不该享有封地?推恩令就是抓住了这个弱点,武帝下诏:

都是兄弟,怎么能只有一个人获得家产,而看着其他人,一无所得呢?庶出的王子也享有封地。这样一来,虽然不会削减某一个诸侯王的土地,诸侯王只要儿子多,他的封地就会分下去,直到最后无地可分。而且,他并没有触动诸侯王的利益,你的封地还是你做主,只是分配方式变了。

但嫡长子能够得到的无疑变少了。把诸王除了长子以外的儿子,都拉拢了起来,本来啥都没有,现在居然可以有封地。

就算诸侯想强硬反对都不行,庶出的儿子们,就能为了封地,先反了他自己,让儿子们跟老子斗哎……

而封地小的地方被降为侯国,侯国与县同一个级别,隶属于中央管辖,这样诸侯国就会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侯国,从而都会隶属于中央。

诸侯虽然明白,这是削弱自己的软刀子,却被儿子们的利益牵制,而无法反抗。分家产的手段真是高明,皇帝让你一碗水端平了,这大概就是,最有智慧的阳谋了吧。

它让诸侯国没有反对的理由,只能任由被肢解,在推恩令的法令下,诸侯国分裂成完全无力与中央抵抗的小国,并且还会在内耗中消耗掉。

自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以后,汉宣帝,汉昭帝又继续实行,从而让西汉的中央集权越来越强。推恩令对中央好,对诸侯王的庶子们有利。此之后,各诸侯国逐渐衰落,直至彻底消失……。

后世有观点认为:

用推恩令进行削藩完全正确,比晁错高明无数倍以上。只是汉武帝找借口,废掉绝大多数的小诸侯,则是完全错误的,它加速了汉朝的灭亡。

假如汉武帝在实行推恩令的同时,想办法把这些小诸侯迁徙到边疆地带,则既开发了边疆地区,又用一大群小诸侯制衡了朝廷里的外戚宦官以及军功集团,那汉朝的江山,,,,则,千秋万代。

须知,哪有不完的江山,总会出问题,月有阴晴圆缺,历史总是这样嘀。

(《大汉天子》汉武帝剧照,扮演者:黄晓明)

汉朝初期,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都是由其嫡长子单独继承的,而其他幼子、庶子则分毫土地得不到。所以,无论过了多少代,诸侯国的实力都不会改变。

按照推恩令的规定,以后不再由嫡长子单独继承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而是所有子弟都可在原封国内封侯,分别拥有自己的侯国。

按照汉朝的法规,王国独立存在,不受地方管辖,而侯国地位相当于县,直接由各郡管理,隶属于中央,而不再隶属于诸侯国。

如此一来,王国不但化整为零,越分越小,而且新诞生的侯国脱离了诸侯王的统治,直接成为中央管辖的一个县。不出几代,原本庞大的诸侯国就会被分解殆尽,彻底失去与中央抗衡的实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就达到了,而且不费一兵一卒。

(推恩令示意图)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所谓的推恩令,名义上是施恩惠,实际上则是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是一种变相削藩。对此,你我尚能看透本质,当时的诸侯王自然更加知晓其中厉害。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么多诸侯王,竟然没有一人奋起反抗,来阻止推恩令的颁布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简要分析如下,如有不妥或不足,欢迎留言共同探讨。

当年,汉景帝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这是因为,削藩侵害到了诸侯王的利益。毫无疑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同样也侵害到了诸侯王的利益,诸侯王没有反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我们知道,由于生活安逸,妻妾众多,古代的王爷比皇帝还能生,儿孙数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比如,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之兄),《汉书》记载,他仅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刘备之所以敢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正是因为他后人太多,无从查明真伪。

仍以中山靖王为例,汉武帝的推恩令,损害的只是诸侯王以及他的嫡长子的利益,但对于其他一百二十多个幼子和庶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恩惠。原本,他们得不到分毫爵位和土地,但有了推恩令后,他们大小也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侯国,所以,他们无疑会成为推恩令最直接的受益者,以及最忠实的拥护者。

诸侯王如果要反叛,要抵制推恩令,第一个跳出来反抗的就是这些幼子和庶子,他们人数众多,如果联手对付老爹,想必诸侯王还没等起兵,早已被亲儿子砍杀在家中了。

所以,诸侯王们纵然知道推恩令是糖衣炮弹,也不得不叩头谢恩,欣然领旨。

(汉武帝画像)

另外,由于文景两朝对诸侯国的一次又一次打压,到了武帝时期,他们的实力确实也大不如前,纵然是真的奋起反抗,也没有全胜的把握,与其以身试险,不如苟且偷生,至少,可以保证自己在世时的利益,至于子孙后代,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综上,同样是削弱诸侯国势力,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却非常顺利,这都是有历史原因的,只能说,主父偃比晁错高明,汉武帝比汉景帝幸运。

参考资料:《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汉书·武帝纪》等

标签: 汉武帝推恩令削藩诸侯

更多文章

  • 开封府尹究竟是个什么官?包拯真的能斩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开封府尹,包拯,宋朝,宋朝官吏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跟海瑞相提并论的清关,世称包龙图。有小说《三侠五义》(评书界叫《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1993年台湾华视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或许是家喻户晓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为百姓做实事的父母官,百姓永远也不会忘记!包拯在百

  •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汉皇帝,宗庙,庙号

    一建武十九年宗庙礼议与“四亲庙”问题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割据势力利用当时人心追念汉德的思潮,或拥立刘氏宗室为主,或立西汉帝庙以为号召。刘秀为了获取舆论、道义上的优势,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自称是西汉高帝九世孙。东汉自建国伊始,就以西汉王朝法统上的继承者作为立国的基本国策。

  • 虽然朕的大清都亡了 但是朕七位老师都是名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溥仪的老师,帝师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有七八位:陆润庠、陈宝琛、罗振玉、王国维、朱益藩、梁鼎芬、袁励准等,这些人里,不是状元就是翰林出身,学术造诣非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溥仪老师的书法!陆润庠同治十三年,殿试中陆润庠一举夺魁,成为大清王朝第一百零一名状元,辛亥后,留清宫,任逊位末代皇帝溥仪之师。陆润庠温和平易近人

  • 皇帝也靠联姻收买人心 姑侄三人嫁给同一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皇帝,后妃,皇太极,孝庄

    众所周知,在封建时期,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尤其是对于贵族和官宦家庭而言,政治联姻更是扩大己方势力的重要途径。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古代,很容易就会出现近亲结婚或是姐妹共侍一夫的情况。事实上,即使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需要通过与臣下联姻的方式巩固统治和收买人心。在历朝历代,都不乏姐妹一同入宫的实例,甚至还

  • 古代为何要有“嫡”“庶”之分?掰掰历代皇帝的出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嫡出,庶出,正妻子,小妾,皇帝,皇帝出身

    古人是很看重地位的,也很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嫡”代表正统、传承,“庶”代表旁支。这主要是和用来衡量政治地位以及个人身份的。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在古代通常是嫡出子嗣(即嫡子)继位,因古代有立嫡,立长的规矩。庶出,庶,旁支

  • 南明定武帝是否真的存在?史学界对此争论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南明定武帝,南明,定武帝

    野史中关于定武帝的记载野史中关于定武帝的记载:朱本铉是明朝宗室,继承韩王爵位。正当南明政权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永忠(原名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

  • 女皇武则天自创18个汉字 只有这1个字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则天,武则天造字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一位传奇女性,也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性的皇帝,古代出过很多影响天下,权倾朝野的女人,比如说吕后,还有慈禧,但是她们还是不能像武则天一样达到一个唯我独尊的地位。或许只有在开放的唐朝,才能接纳武则天这样的女人登上皇位吧,武则天从624年出生,再到690年即位,期间经历了三位皇帝,

  • 清朝皇帝生育能力越来越差 到最后都生不出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皇帝,皇帝生育,皇帝生育能力,皇帝子女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到清王朝的覆灭,在这么多年的历史当中,留下了辉煌的成绩。要想王朝长治久安,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传宗接代,每个王朝都重视这个问题。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掌管的朝代,以数十万人统治数亿人。清朝的政权有很多弊端

  • 《康熙微服私访记》里于世龙的原型清官于成龙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康熙微服私访记,于世龙,于成龙,清官

    十几年前,《康熙微服私访记》也被誉为暑假神片,连续重复播放多年,保持了极高的收视率,更是一口气出了四部。讲述康熙皇帝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的故事,每次结束一场事情的时候,总会有“快递先锋”于世龙送上帝王龙袍来作为正身份的结尾,那么历史上真有于世龙这个人吗?如果你翻阅康熙时期的历史会

  • 76年一次的哈雷彗星出现时 当时中国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哈雷彗星

    人类对于外天空一直是非常向往的,因为太空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等着大家来发掘。在浩瀚的星空中,有太阳,有其他恒星,有地球这样的行星,有月亮这样的卫星,还有一些彗星,比如著名的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编号:1P/Halley)。哈雷彗星是人类第一个观测到的周期性绕太阳运行的彗星,由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