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的六国?

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的六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258 更新时间:2023/12/6 18:10:26

秦始皇的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领土疆域上,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疆域范围。

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迅速扩展,达340万平方公里左右,全盛时期,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为西汉巩固汉地奠定了基础。

其次,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并统一了度量衡。

为文化的传播,国家的统一,商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坚决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的封建帝国开创了先河。这些都是秦始皇统治下的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秦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的封建帝国,他又有着严重的不足或缺陷。

秦兵马俑

首先,秦始皇迷信武力镇压和严刑峻法。

这使得秦在统一后,原东方六国统治下的民众极不适应秦的残暴统治,为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奠定了人心基础。

其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滥用民力,开始奢侈享乐,大造宫殿楼阁,迷信长生不老,四处巡游,使民众不堪重负。

正如贾宜在《过秦论》中所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的六国?

贾谊的一篇《过秦论》天下闻名,其中有一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六世之余烈具体指的是哪六世?他们又有哪些“余烈”留于秦始皇呢?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的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秦朝。秦朝的建立,背后离不开秦国历代先祖的励精图治。所以在《过秦论》中,贾谊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那么,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呢?

既然说嬴政是继承六世的"余烈",那么这六世自然是秦始皇之前的六位秦国国君,即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这六人对秦国的发展并非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正是他们一代代积累,才成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国。

一、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秦国从此由弱变强,奠定统一六国之基础。

二、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六国,任用公孙衍、樗里子和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使得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更进一步。

三、举鼎身亡的秦武王,武王身体强壮,喜好比武角力,因此他任用了很多大力士为官,如任鄙、乌获、孟说等。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被大鼎砸断了胫骨,气绝身亡,享年23岁。

四、秦昭襄王嬴稷,他在位期间发动了著名的长平之战,使得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势不可挡。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魏人范雎为丞相,并采纳了范雎的建议,收回宣太后芈八子的政权,驱逐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这四贵。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军大举东出,攻占了大量城池,领土不断扩张。

五、秦孝文王嬴柱。公元前250年,嬴柱即位,是为秦孝文王。在位期间,他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但是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便去世了,成为了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国君。

六、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嬴楚。秦庄襄王在位期间,宣布大赦天下。公元前249年,东周文公与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知道后,命吕不韦率军攻打东周,最后,周朝最后的残余势力被铲除。

我们先看看秦孝公,可能有些人对他并不是很熟悉,但他在位期间提拔的改革家商鞅就称得上妇孺皆知了。秦献公四年(前381),秦孝公嬴渠梁出生,秦献公去世后,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君主秦孝公继位,成为了秦国国君。

据《史记》记载:"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继位之初,秦国内忧外患就不断,秦献公虽然想要改变现状,但有心无力。秦孝公继位后,各种矛盾和隐患进一步加深,于是孝公锐意进取。

当时的秦国,内部有人民热爱私斗,却不在对外战争中尽力;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无心耕作等问题;外部则有诸侯们自诩中原国家,瞧不起来自偏远西部的秦国的问题。为表示对弱小秦国的轻视,他们甚至在会盟时不邀请秦国参加,俨然将之孤立。

秦孝公深知变法需要人才,便颁布了《求贤令》,重金网罗天下贤士。商鞅便是响应秦孝公的《求贤令》而来到秦国。秦孝公力排众议,大力支持商鞅的变法,从而大大改善了秦国积贫积弱的颓靡姿态。商鞅的变法涉及范围极广,其影响也非常巨大。

比如,商鞅采用军功爵制,规定立功者受赏,大大提高了士兵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了秦军战斗力。他还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从而刺激了农民耕作的积极性。此外,商鞅严明法令、提倡法治的政策也使得百姓遵纪守法,秦国更加井然有序。

在商鞅的帮助下,秦孝公得以派遣战斗力强悍的秦军收复了曾经秦国被夺走的土地,恢复了秦穆公时期的领土,也完成了祖祖辈辈未竟的梦想。可惜的是,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励精图治的秦孝公病重去世,其子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

年仅十九岁的秦惠文王继位后不久,便在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将商鞅处死,但商鞅去世后,他并没有废除其变法,而是依旧依照法令治理国家。秦惠王十三年(前325),嬴驷正式称王,这反映了秦国随着实力提升,其地位也在各国中不落下风。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纵横家张仪,从战略角度对东方六国进行削弱。此外,他南征北战,击败过魏、楚,灭亡了蜀国,并攻取了出产良马的义渠国。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四十六岁的嬴驷逝世,其子嬴荡继位,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秦武王。

秦武王对秦国的贡献没有自己的父亲及祖父高,原因在于他并不喜爱治理国家,只醉心于追求力量。他先是驱逐了张仪,又出兵攻打韩国。不过,他在位仅四年,便因为与大力士比赛举鼎时膝盖骨断裂,不久去世。

因为秦武王年仅二十三岁便意外逝世,还来不及留下儿子,众臣便拥立他的弟弟嬴稷继位,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时,文臣范雎、武将白起共同辅佐,并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后来,昭襄王更是直接进入洛邑,灭亡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

这一举动换来了其它诸国的联合抵制,再加上连年征战对秦军消耗巨大,昭襄王所创造的大好局面被迫失去。昭襄王的统治长达五十六年,他去世后,其子嬴柱继位,是为秦孝文王。但嬴柱继位仅仅三天后便去世,王位由其子子楚获得,即秦庄襄王。

子楚继位后,先是彻底铲除了东周政权,又继续积极地对外扩张。在位三年后,庄襄王也去世,其子嬴政继位,开了崭新的时代。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指的便是嬴政继承这六位国君留下的基业,从而建立了流传千古的秦朝。

很多人对这个六世国君有一定的误解,认为是秦国崛起过程中对秦国有贡献的六位国君,这样的情况下,有人将秦始皇放到了里面,有人认为秦孝文王在位仅仅三天没有什么功劳因此给排除了,也有比较了解秦朝的认为,秦武王和和秦昭襄王都是一辈,所以他们算一世。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道历史题,不如说是一道语文阅读理解题,这句话出自汉代贾谊的政论文章《过秦论》,只要把这篇文章翻出来看看就明白了。

在这篇文章中贾谊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奋六世之余烈”的前一句是“及至始皇”,也就是不包括秦始皇的。

至于包不包括秦献公,还是要看看贾谊在《过秦论》中是怎么写的。

很明显,贾谊的第一句话就是从秦孝公有吞八荒之心开始写的,在商鞅的辅佐之下,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而逐渐强大。

秦孝公死后,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个君主的努力,不断巩固秦国的内政,然后开始向东扩张,而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因为“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只是捎带一提。

所以“奋六世之余烈”的六位君主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

具体来说,这六位君主都有哪些功劳呢?

秦孝公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远远达不到战国七雄的水平,当时魏国经过魏文侯变法实力变得强大,吴起曾经率领魏武卒大败秦国,夺得秦国最富庶的河西之地。

当时的魏国并没有看上秦国的土地,在战略上进行了转移,更希望向东方的中原之地发展,这让秦国有了喘息之机。

秦孝公重用从魏国前来的商鞅主持变法,让秦国逐渐强大,当时虽然无法直接与魏国叫板,但是俨然已经为齐、楚、秦三强并立奠定了基础。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一直以来人们对秦惠文王都有一定的误解,商鞅因为变法成为备受推崇的人物,然而秦惠文王即位的时候就杀了商鞅,成为一大历史污点。其实我们看待历史应该有一个更加宏观一点的视野,秦惠文王杀商鞅应该有他的理由。

当然,无论秦惠文王杀不杀商鞅,都不能忽略秦惠文王对秦国崛起奠定的贡献,秦惠文王当政期间,不但打败义渠,还占据了巴蜀作为战略大后方,采取连横的策略积极东出,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秦武王

秦武王在位时间比较短,只有四年,23岁就死了,而且还是举鼎“绝膑而亡”,成为一大历史笑谈。

实际上秦武王并非是一个脑残,“武”字倒是符合他在位时期的功绩,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总体来说,就是死的太早了。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估计也是傀儡最长的君主,在位前四十年都没有亲政,完全是宣太后和魏冉专权,等到宣太后和魏冉都老了之后,秦昭襄王才亲政,任用范雎驱逐了宣太后和魏冉。

我对秦昭襄王是挺看不上的,尽管其在位期间是秦国快速发展,并且与山东六国此消彼长,先后削弱强楚,联合五国伐齐,最终使二强一蹶不振,形成秦国在战国中后期超级强国的地位,最后更是发动长平之战将对秦国最有威胁的赵国打败。

但是前四十年的政绩大部分都是魏冉做出来的,秦昭襄王在完璧归赵,绳池相会等外交事件中被蔺相如威胁和捉弄。执政晚年更是有点昏庸无道的感觉。

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

正是因为秦昭襄王晚年没有安排好后事,也使得从秦昭襄王到秦始皇这段时间,异常混乱,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都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就去了,如果秦国后来不是秦始皇继承皇位,再出现几个昏君,也够秦国喝一壶的了。

所以真正要说到对秦国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六个太多,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这四位差不多,其他的都有些差强人意。

我们大致总结一下秦国能统一天下的原因吧。

首先,秦国从秦穆公时期就有向东发展称霸中原的梦想,虽然没有彻底的实现,可也一直在苦练内功。

其次,从秦孝公开始,秦国已经为统一天下做准备了,之后历代的秦国君主都一直以此为己任,把这个目标当做遗产传了下去。

最后,虽然中间秦国出现了几次危机,可都有人挺身而出为秦国抗了过去,比如宣太后,比如吕不韦。

秦国能一统天下,是远大目标的支撑,是几代人的积累,当然了,也离不开好运的伴随。

秦灭六国,其实是一家人在争夺霸权,秦国不过是拳头最大的一个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遣大将王贲率领灭亡齐国,自春秋以来近500年的纷乱局面,华夏大地再次归于一统。

比较有意思的是,秦灭六国后并没有对六国王室斩尽杀绝,虽然有部分国君和贵族为秦始皇嬴政下令处死,但是还有相当部分的六国贵族投靠了秦国,秦始皇也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只是将六国王室迁徙到别的地方,以防他们复国。

例如,秦国灭韩国后,将韩国王室贵族迁徙到下邑,灭赵后将赵国王室贵族迁徙到现在的四川广元,灭亡楚国后则将楚国王室贵族迁徙到陇西。

秦始皇没有对六国王室鬼斩尽杀绝,其实有两个原因。

一.六国王室在其国家仍有相当的影响力,斩尽杀绝会引起六国之人的仇恨和反抗。

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立国久远,国祚最短的韩、赵、魏也有近200年的历史,最长的楚国、燕国、齐国则立国近800年,秦始皇刚统一六国的时候,六国的王室王贵在六国民众仍有相当部分的影响力,仍得民心,特别是南方的楚国,在楚国灭亡后,楚人一度想复国,并奉楚国王室后裔为楚王。

所以,在秦始皇灭亡六国后没有对六国王室贵族赶尽杀绝,正是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

二.六国王室贵族与秦国王室贵族有亲戚关系,秦国要留下他们祭祀祖先宗庙。

春秋战国时期及之前的夏、商、西周,是宗法制形成、鼎盛、衰弱、消亡的时代,在宗法制没有彻底消亡时期,各国征战都保留一个原则,那就是灭其国,但是保留其王室贵族以祭祀其祖先宗庙。

西周初年,周王分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宋国,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国,封夏的后代于杞国,周王分封他们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其祭祀其宗庙。

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七国之间或多或少都有血缘关系。

周初分封的国家

秦国王室与赵国王室都是飞廉(蜚廉)后裔。

秦国的开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赵国国君则是嬴姓赵氏,其始祖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就是说赵国王室的祖先与秦国王室的祖先都是名将飞廉(蜚廉)后裔的后裔。

韩国王室姬姓韩氏,魏国王室姬姓魏氏,燕国王室姬姓

韩国开国始祖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而晋国的首任国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的弟弟,也就是说韩国王室是武王姬发的后代。

魏国王室的开国始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而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

燕国王室的立国始祖燕召公姬奭则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之子。

韩、魏、燕三国的始祖都是周文王,是不是很惊奇?

楚国王室是颛顼帝的后裔。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这里的帝高阳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

赵国和秦国的祖先飞廉(蜚廉)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后裔。

此外,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公亶父则是轩辕黄帝第16世孙,就是说姬姓的韩国王室、魏国王室、燕国王室、秦国王室、赵国王室、楚国王室都是轩辕黄帝的后裔。

而齐国祖先姜太公,姜姓吕氏,是炎帝的后裔。

在太史公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到:

也就是说姜子牙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

而田氏齐国的先祖田和则是陈国贵族陈完的后裔,陈国王室妫姓陈氏,是虞舜的后裔,而虞舜则为轩辕黄帝的九世孙。

是不是很神奇,战国七雄中的六雄秦、楚、燕、韩、赵、魏的祖先都是轩辕黄帝,而田氏齐国的先祖也是轩辕黄帝,姜氏齐国的祖先则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所以说,秦灭六国,不对六国赶尽杀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拥有同一个祖先轩辕黄帝。

大家都是炎黄子孙,这句话可不是瞎说的,而是有着明确的历史依据的。

所以,秦灭六国其实是一家人在争夺霸权,秦国不过是拳头最大的一个。

更多文章

  • 买不起酒、吃不起饭?这种皇帝是真穷还是作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皇帝,作秀

    在很多人心目中古时候的皇帝意味着位高权重、指点江山、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事实上并非全是如此,历史上就有不少穷皇帝。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贫穷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家几乎都曾经有过“吃土”的人生经历。但当贫穷降临到皇室贵族身上,那滋味就要比寻常百姓煎熬百倍不止了。金朝第二任皇帝完颜吴乞

  • 看看德军占领下的巴黎 该打打该杀杀日子照常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法国巴黎,法国,巴黎,二战,德军占领下的巴黎

    看看德军占领下的巴黎,超乎想象,该打打、该杀杀,但日子照常过1940年6月14日,纳粹德国的大军占领了法国首都巴黎这座不设防的城市。不过那种军人之间的打打杀杀丝毫没有影响这里普通百姓们的正常生活,毕竟日子还得照常过!德军战胜法国当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始向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发动进攻时,谁都不

  • 谁说太监只能遗臭万年 唐朝张承业就是光芒万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承业,太监,好太监,坏太监,唐朝

    宦官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向来拥有一个非常不光彩的形象。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构成:一方面是因为封建时代的话语权基本掌握在士大夫阶层手中,对于他们来说,像宦官这种所谓“刑余之人,阉患遗丑”,竟然敢与自己争夺权力,自然是没有什么客气对待他们的必要,大力的抹黑他们的形象,让他们遗臭万

  • 青铜器时代的残酷战争:商朝人是怎么打仗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青铜器,商朝

    战争是伴随人类历史的永恒话题。今天这节课聚焦的就是这个话题,看看商朝的仗是怎么打的。我们研究的结果,商王朝是分不同时期。早年刚刚创国之初,它不可能有很大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力量壮大了,它就要朝外扩张,比方说从中原出发往南扩张,或者从中原出发往四周扩张。所以你看这张图,为什么分早中晚?早期它比

  • 中国古建筑防火是短板 看历朝历代古城如何防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城如何防火,防火,火灾

    和大家一起聊聊中国古城和古建的一些前尘往事。火灾是所有城市的噩梦据考古学家推测,人类最早开始自己使用火的时间应该在大约100万年以前。火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10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迹。人类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人工取火发明以后,原始人掌

  • 山东为什么叫山东,古代山东和现在有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山东,古代山东,山东名称来历

    第一种说法,以崤山(“崤”读“xiao”二声)为界,崤山以东,就是山东。崤山在哪?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南面,崤山长约一百六十多公里,南有洛水。在春秋时期,崤山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处在晋国与秦国的南端,往东就是东周王室所在地,以及郑国。谁控制崤山,谁就能掌握

  • 秦灭六国 但楚人项羽灭掉秦朝楚人刘邦建立汉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灭六国,秦朝,楚汉争霸,项羽,汉朝

    楚国,一般认为存在了800多年。从初建的公元前1067年(有说公元前1115年之说),到前223年(楚王熊负刍第五年),秦将王翦、蒙武率秦朝大军所灭。楚国自鬻熊受周朝封为子爵,建立楚国,共传45世,844年而亡。楚国的国家虽然亡掉了,但是,楚国的南公留下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亡秦必楚】这儿的

  • 南北朝的正统之争,为何不能判出胜负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北朝的正统之争,南北朝,正统之争,正统

    在中国古代,正统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标志。历朝历代多以皇朝名称之,为何这一历史阶段称为“南北朝”?关于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到底谁是正统的争议。其实,从南北朝这称谓上,就已经表明南北朝都获得了后世的肯定。作为被承认的正统政权,后世通常称其为“朝”或&ld

  • 朱元璋百万子孙大结局: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子孙,朱元璋儿子,朱元璋,明朝藩王,朱元璋

    1大明弘治五年(1492年),山西巡抚杨澄筹向明孝宗汇报了一个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在这一年生下了第94个孩子,与此同时,庆成王朱钟镒的孙子辈人数也已达到163人,曾孙辈更是达到了510人。也就是说,仅仅这一年,光庆成王朱钟镒一个人所传下的嫡系子孙,就已经达到了767人之多。而加上其他妻妾女

  • 青藏边缘的吐谷浑王国是个怎样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吐谷浑王国,少数民族政权

    弘化公主一直生活至698年去世,可能是人们想着把她葬在韦州有些孤单,就把她送到了武威,葬于青嘴喇嘛湾。武威距青海相对近一些,多少可以给弘化公主一些“安慰”。新发现的慕容智墓位于天祝,或许也有着这层意思:一方面,天祝是吐谷浑的故地;另一方面,也有“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