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史,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可谓是屡见不鲜,诸如大家熟悉的唐朝玄武门之变,还有清朝的九子夺嫡,都是相当有名的残酷夺嫡事件。
可以说夺嫡这种事在历朝历代都是常有之事,尤其是皇帝儿子多了的时候,就经常会出现几个野心勃勃之辈不甘于现状,而图谋夺嫡之事。
但并不是皇帝儿子多了,就一定会发生夺嫡之争的,也有各位皇子相处平安无事的情况。诸如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除却皇太子朱标仁慈宽厚以外,其他诸如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等亦是优秀之辈,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夺嫡之争,没有人出来与朱标争太子之位,甚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在洪武朝也没有与朱标争过太子之位。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历12世16帝,享国276年。说起明朝16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和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故事就很有趣,这对叔侄厮杀也是有趣,可谓是明初风云大事之一,结果是建文帝朱允炆败得一塌糊涂,使叔叔燕王朱棣成为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更是由燕王成为明成祖。几百年后的今天,再回首明初这段风云旧事,关于建文帝朱允炆之败,很多人都感到惋惜,因为建文帝这个明太祖朱元璋的继承人,可是有着仁君作风,若是没有败给叔叔朱棣,说不定可以创造另一个盛世呢。
再对比明朝之后,清朝赫赫有名的康熙帝,共有35个儿子,没有早夭,列入序齿的共有24个儿子。结果却有人与胤礽争太子之位,甚至发生了九子夺嫡乱象,可谓是差别很大。
那么明太祖朱元璋这么多儿子,为什么没有人敢跟朱标争太子之位,甚至连朱棣都不敢呢,清朝为什么会出相反的情况呢?
一、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时间是个关键
明朝的朱标之所以没有其他兄弟与他争太子之位,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明朝一开国,甚至在没有开国时期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像朱元璋还没有开国之时,在1364年称吴王之时,就立朱标为世子。到了1368年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成为皇帝,朱标这个世子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太子。
可以说明朝在一开始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朱标身为嫡长子,可谓是名分早定,储位稳固,这是没有人与他争太子之位的一个关键原因。
燕王朱棣身为老四,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上根本不占据任何优势。即使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以后,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不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从其他儿子中挑选的话,也轮不到朱棣,因为他前面还有秦王、晋王两位兄长。
而且朱棣虽然身为九大塞王之一,但是在洪武后期才因为屡获战功,才开始崭露头角锋芒毕露,甚至被朱元璋下令节制沿边军马。到了朱元璋在位的最后一年,随着晋王病逝,加之之前的太子和秦王病逝,朱棣才是成为“诸王之长”,是要实力有实力,要声望有声望。
不过在太子朱标活着的时候,很明显当时的朱棣羽翼未丰,不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没资格也没实力同朱标争太子之位的,所以朱棣自然没有自不量力的同朱标争太子之位。
我们再反观清朝,清朝初期的继承制度其实并没有确定,可以视为汗位推制。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并没有确立继承人,清太宗皇太极是当时四大贝勒之一,经过一番权力斗争,才是被推选成为新君。
清太宗皇太极之后的顺治帝还有康熙帝,也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选择,并非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或者幼子守灶的继承制度挑选的,而是因为各种原因才继承帝位的。
清朝到了康熙帝时期才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时候清朝已经历经三位皇帝,在康熙帝这个第四位皇帝时期再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很明显已经是有些晚了。
正因为没有一开始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所以康熙帝时期再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当时很多人,尤其是八旗之人都是理解不了,所以太子胤礽这个嫡次子(嫡长子早夭,胤礽是实际上的嫡长子)的储位一开始并不是那么稳固。
等到后来胤礽的兄弟陆续封爵以后,这些皇子有着各旗臣民的支持,自然是挑战太子胤礽的储君之位,可以说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过晚,是康熙帝时期发生九子夺嫡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明太祖朱元璋和康熙帝两人的教育方式不同
明太祖朱元璋身为明朝开国的皇帝,可谓是重典治国,对于儿子的教育亦是如此,不只是严格,而且很重视让皇子体验艰苦生活,还有尊师重道。
诸如皇子年长一些以后,朱元璋就派他们到凤阳老家居住,以理解民间百姓疾苦,这个教育可以说很是实用。多年以后,成为皇帝的朱棣是这般回忆凤阳的生活时光:“朕少时尝居凤阳,民间细事,无不究知”。
在聘请教育皇子的名儒之中,有一位老师叫李希颜,脾气古怪,皇子不好好学习了就是打,朱元璋也是理解,并没有发作。
即使后来李希颜打的皇子额头有了痕迹,朱元璋想要发作,马皇后一劝解,也就没有发作了。
朱元璋本就是杀伐果断的霸道皇帝,再加之如此教育自己的儿子,所以这些皇子包括后来的明成祖朱棣,自然是老老实实的,不与大哥朱标争太子之位。
康熙帝对于自己的儿子,则是溺爱居多。
诸如康熙四十六年,康熙检查皇子的学业,发现不尽人意,但并没有认为是皇子的问题,反而是下令将皇子的老师徐元梦,当着在京皇子的面杖笞30板。
皇子成年以后,经常派人干预当时的司法审判,诸如派人到刑部大堂上公然提人,还有动不动辱骂甚至殴打大臣。
结果康熙帝并没有做出具体惩罚,只是下了一项规定“稍有冤抑等情,即赴朕前叩告,朕且欣然听理,断不罪其人也”。鼓励大家直接到他面前告御状,但是谁又敢跑到皇帝面前告皇帝儿子的状呢?
康熙如此溺爱儿子,客观上也是造成九子夺嫡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明清分封制不同
明朝藩王分封的特点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一般来说皇子成年以后,就要离开京城,前往封地。
这样来看,就夺嫡来说,皇子分封外地,不在京城,远离政治中心,没有机会结交大臣,拉拢各方势力,是很难与太子相抗衡的,更不用说夺嫡了。
诸如朱棣在洪武十三年,正式就藩北平,远离南京政治中心,经常出塞征战,虽然为他以后靖难之役造反成功打下了基础。
但就当时环境来看,他是远远不及大哥朱标的,他这个藩王与太子差远了,威胁不到朱棣的太子之位,更不用说起争夺之心了。
清朝在开国以后,除却汉人降将封的藩王分封外地,诸如平西王吴三桂等。主要是采取了“封而不建”制度,也就是说皇子会封爵,但是没有封地,更不用去外地。
之所以这样做,是有鉴于清朝开国初期摄政王多尔衮擅政之事,所以清朝的皇子不外封,除非外出统兵,一般是没有兵权的,只有参政权,而且处于天子脚下的京城,被皇帝监视着,自然也就没什么威胁可言。
康熙帝时期,因为康熙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各项制度不完善,亦没有明确规定诸位皇子不得结交大臣之类的,所以这些皇子就借着在京城的便利,有着各旗支持,又拉拢大臣支持自己,有了实力,自然有了野心,于是就与太子胤礽争夺储君之位,因此九子夺嫡就这么出现了。
最后总结来说,明太祖朱元璋杀伐果断镇得住儿子,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在一开始就确定,加之教育得当,除却太子之外,其他儿子成年以后就分封外地,自然是没有人敢跟朱标争太子之位,没有夺嫡情况。
康熙帝是太过溺爱儿子,震慑力不足,纵容之下自然就有野心。更何况嫡长子继承制度到了康熙时期才确定,之前并没有这个制度,大家自然不服胤礽这个实际上的嫡长子,更有不少八旗臣民支持其他皇子。
还有清朝皇子不分封,留在京城,自然使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因此九子夺嫡便是出现了。
哪怕朱标当一天皇帝,再传位给儿子朱允炆,朱棣也不敢造反?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之败,很多人认为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建文帝朱允炆是以皇太孙身份继位的,资历太浅,压不住下面,所以叔叔朱棣才敢造反。如果他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没有英年早逝的话,哪怕只是当了一天皇帝,朱允炆再顺理成章继承皇位的话,朱棣是肯定不敢造反的,那么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一、朱标如果只当一天皇帝,那么建文帝会更难
如果朱棣当皇帝,再传位给朱允炆,那么肯定会使朱允炆的皇位坐的稳,肯定要比朱允炆以皇太孙身份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皇位要好。
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虽然这个利很清楚,但是弊端其实更大,以这个弊端来看,别说朱标当一天的皇帝,就是当一个月乃至一年的皇帝,都是对朱允炆来说弊大于利的。
为什么这样呢?这个我们将时间翻到洪武二十六年,这年太子朱标刚刚英年早逝一年,蓝玉就因为谋反罪名被杀,并且牵连甚广,是为明初四大案之一。
看似这两件事没有什么联系,其实联系很大,因为蓝玉是太子妃常氏的舅父,可以说是朱标的嫡系,但因为朱元璋立的皇太孙朱允炆母亲是吕氏,并非是常氏,加之朱允炆难以驾驭蓝玉这种桀骜不驯之人,所以朱元璋干脆将太子朱标的派系清洗了一遍,因此就有了蓝玉之死。
如果太子朱标没有英年早逝的话,那么他的派系就不会被明太祖朱元璋清洗,这样一来,朱标若是最多当一年皇帝,传位给朱允炆的话,那么别说削藩了,光是父亲朱标派系的蓝玉他都控制不了,到时候控制不住局面,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怕是直接就造反了。
所以说太子朱标如果真的活着当了一天皇帝,再传位给朱允炆的话,那么对朱允炆来说,其实是弊大于利的。
二、朱棣之所以造反,建文帝朱允炆霸道削藩是个关键原因
长期以来,关于朱棣造反有个争议,有人认为朱棣造反是蓄谋已久,早有不轨之心。有人认为朱棣是被逼无奈之下才造反的。
但不管是不是蓄谋已久,朱棣造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是将他逼反的,因为朱允炆在对朱棣下手之前,短短几个月就连削五王,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因此他对朱棣下手的时候,朱棣肯定不甘心坐以待毙,自然是要放手一搏。
所以说不论朱标当不当这一天皇帝,只要朱允炆继位,他还是肯定还是要削藩的,因为朱标在位时间太短,肯定改变不了朱允炆早就有的削藩想法,也不会给朱允炆营造出不用削藩的大好局面,所以朱允炆依旧会霸道削藩,依旧会逼反朱棣,最后当然是依旧会惨败。
最后我们回到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原因这个问题上面,其实不在于他是以皇太孙身份继位,所以压不住叔叔朱棣,最关键的原因是他打烂了一手好牌。
不论朱棣有没有反心,其实建文帝朱允炆当时对于朱棣这个塞王是有着绝对的优势的,不然也不会逼得朱棣要装疯卖傻来欺骗建文帝,还有拖延时间了。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不会用人,一直重用送人头的极品队友李景隆,而这个李景隆不只是一直打败仗,更是可以说是燕王朱棣一方的运输大队长,给朱棣送各种物资,最后更是在南京,联合谷王打开金川门,放朱棣入城,使建文帝彻底失败。
虽然朱元璋时代大规模清洗功臣,颇使建文帝朱允炆有些无人可用的窘迫局面,但建文帝继位以后,其实还是有着一定的选择的,诸如明太祖朱元璋曾经的义子猛将平安、中山王徐达长子徐祖辉、老将耿炳文(只因前期失利就被心急的建文帝换掉)这些人都是可以长期重用的,重用其中任何一个,都比重用李景隆好。
只能说建文帝朱允炆水平太低,不会用人,非要用李景隆这个无能之人,自己又缺乏谋略,所以才使不具备任何优势的燕王朱棣翻盘。
所以说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其实关键不在于他是以皇太孙身份继位的原因,而是在于他个人能力不足,打烂了一手好牌,跟朱标当不当皇帝其实没多大关系,除非朱标能在位时间很长,将削藩问题解决差不多了,才能避免建文帝朱允炆失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