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十朝都会”之称,建都史已有近500多年,与洛阳、西安、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南京旅游资源丰富,尤以历史遗迹众多,像我们常提到的故宫,多指北京故宫,其实在南京也有一座故宫,而且面积比北京故宫还要大,但却一直不为人所知。
故宫俯瞰图(图片来自《太和殿》)
如今大家一提起故宫,大家第一反应一般都是北京故宫。其实,除了北京紫禁城,在民国旧都南京也有一座和故宫建筑形制相类似的皇宫。它就是南京的明故宫。
南京明故宫遗址
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是明朝首都应天府也就是今天南京的皇宫。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明洪武廿五年(1392)建成,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比现存的北京故宫还要大约30万平方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南京明故宫是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在当时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
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南京明故宫是遵循礼制秩序的典范,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北京故宫就是依照南京明故宫为蓝本所建,但北京故宫的面积远不如南京明故宫面积大。
公元1366年,身为吴王的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兴建“吴王新宫”。因为当时朱元璋未称帝,故新宫建筑规模有限。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正式即位后,改应天府为南京,并开始全面地建设都城与皇宫。宫殿建设几经反复,最终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成完整的明南京皇宫。
南京明故宫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皇宫,即使在永乐十九年后都城迁到北京后,此地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十分重要。
南京故宫奉天殿复原图
不仅南京故宫在当时的地位很重要,而且建筑形制丝毫不逊于当时的北京故宫。明朝后期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在游览过北京故宫后,认为此一城市(北京)之规模,其房舍之布置计划,其公共建筑物之结构,以及其防御工事等,均远逊于南京。南京明故宫及城市规模可以想见。
可惜的是,随着明朝政治中心的北移,南京故宫由于缺乏修缮而逐渐损坏。再加上明清易代、太平天国等战争的影响,南京明故宫遭到极大的破坏。时至今日,南京故宫远不及北京故宫那样保存的完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有网友表示:也算是北京故宫的老大哥了,朱元璋子孙3代曾在此登基,而且建造的时间要比北京故宫早,就是有点可惜了,如果不被破坏现在应该可以和北京故宫齐名吧。
但遗憾的是,如今的南京明故宫只剩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地上的建筑基本已经毁坏,南京政府在明故宫遗址上建立了明故宫广场和午朝门公园,供来往游客观赏残存下来的遗址。
也有网友表示:都已经变成遗址公园了,说明重要的都已经被破坏了,啥都没了,还看什么,这样的地方游客自然是不喜欢去的,尽管免费但是都没看点,去了也是白去。
还有网友表示:主要是没有什么看的,基本上都毁完了,所以去的人自然少了。不过政府把它重新建立的话说不定会有这游客去看一看,毕竟也是故宫啊,看一看和北京故宫有什么差别。
然而,现在的南京明故宫仅存柱础、城门等部分遗迹。那么,明故宫究竟毁于谁手?
并非毁于太平天国
为什么曾经举止瞩目的宫殿会被毁的丝毫不剩呢?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了解历史的小伙伴应该会有些思绪。
其实南京明故宫的毁坏,是历史长期作用的原因,明、清、太平天国以及民国时期的共同作用,让明故宫的风貌不再。清朝初期,清军攻占南京,毁掉了大部分明代建筑,后来天平天国运动攻占南京,让明故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是:南京明故宫毁于太平天国。但这一说法并不严谨。康熙在公元1684年初巡视江宁(今南京)时,就曾感慨“道出故宫,昔者风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断壁矣”。可见,早在太平天国之前的180多年,南京的明故宫就已经是一副残垣断壁的样子了。
几十年后,乾隆南巡至江宁,途经残破的明故宫,还作诗评论过一番:“六朝崇构早摧残,基剩明宫烟草寒。木凤已闻翔北阙,石鲸无恙枕春澜。”诗中引用“明成祖朱棣拆南京宫殿巨材北上,用以建筑北京皇宫”的传闻,把毁坏南京明故宫的责任都推给了前朝。
但乾隆的说法同样不靠谱。朱棣北迁时,并未拆走宫殿木材。毕竟如此明目张胆地拆除父亲宫殿的行为是为宗法不容的。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50多年后,万历年间成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仍然感慨:“我还没见过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皇宫像南京的皇宫这样宏伟!”
利玛窦本人是北京故宫的常客,却依旧坚定地认为,南京明故宫在明朝前中期破坏是有限的。
经历400年终消亡
事实上,南京明故宫的消亡,并非单次事件造成的,而是经历了明、清及近现代的多次损毁。
最早的毁坏发生在明初。燕王朱棣为夺取皇位发起的靖难之役(13991402年),使得“都城陷,宫中火起”。这场大火中,奉先殿被烧毁。
随后,成为明成祖的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决定迁都北京。伴随着南京政治地位的下降,南京明故宫也逐渐败落,但未被废弃,直到明末还有一些修葺、维护的记录。
然而毕竟国力有限,明朝中后期,南京明故宫经历过多次灾难、风吹雨打,最终因为明朝国力的衰退和南京地位的不断弱化,维修与保护也越来越少了。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崇祯的弟弟福王朱由崧逃至南京建立南朝小朝廷时(),奉天殿已经不在,太庙也已焚毁,皇帝只能“即位于武英殿”“祭告于奉先殿。”
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后,对南京明故宫进行了花费不少的修缮。可惜的是,正月宫殿才修成,五月清兵就杀到了长江北岸。
而清初对南京明故宫的毁坏是最彻底的。清军进入南京,焚毁了大部分的明代宫殿建筑。这一破坏行为,清朝正史少有提及。
其次是南京明故宫在清朝灭亡后,就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从一个皇家宫殿逐渐沦为荒无人烟的场所。因为无人重视管理,这里曾遭受多次火灾,将藏经阁、内务府等全数烧毁。在各种历史作用的因素下,这座辉煌一时的皇家宫殿如今只剩些许遗迹,虽为一大遗憾,但凭借人力也难以改变。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定都南京,又拆走了南京明故宫的宫墙砖石、木料构建等用于建造天王府。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军几次焚烧了南京城,对南京明故宫的破坏就更彻底了。
民国时期,南京民国政府在南京明故宫的西南修建、扩建机场,拆掉了西华门、毁坏了社稷坛等遗迹。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南京明故宫又被几经破坏。
到了现代,曾经雕梁画栋、气象万千的南京明故宫只余下残垣断壁的遗址了。而今南京政府意识到明故宫的可贵之处,将它妥善保护,没有再遭受更严重的毁坏。
虽然南京明故宫被毁坏,但它却开创了皇宫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这种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既是南京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然,也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建设的杰作。整体布局、建筑形制都成为后来明中都和北京城的设计蓝本,并深远的影响了中国明代王府、韩国首尔景福宫、越南顺化紫禁城、琉球国首里城等宫殿建筑的布局与形制。其建筑风格、装饰风格作为中国明清官式建筑的母版,影响深远。
从后来600多年南京的发展来看,明故宫对南京城市的格局及其他明朝建筑的布局设置均产生深远的影响,足以可见南京明故宫的地位深重。如今的南京虽没有了明故宫的加持,但古都的名号依旧响亮,尤其在南京境内大量的名胜古迹是历史爱好者游览的绝佳之地。像明孝陵、明城墙、朝天宫、夫子庙等等,数不胜数的历史遗迹为南京增添了更独特的魅力。
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虽然南京不像其他城市充斥着繁忙与嘈杂,但这里更多的是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与历史,让你在游览间感受文明古都的文明与洗礼。
有关南京明故宫遗址的几则传说
近期,由河南和安徽的两家考古单位对明故宫遗址西北侧的内务诸库旧址(专门掌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展开了新一轮考古发掘,由此引发了众多市民对南京明故宫的再一次聚焦和关注。
明故宫在明清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破坏,地面遗迹已所存有限,然南京民间却赋予了它们许多故事传说,其中虚虚实实真假难辨,让这座几近湮没的皇城至今仍然散发着无限神秘的气息。
梳妆台
南京白马石刻公园内,有一组拱形石构件,共五座,前后排列,似乎是一个通向某处的券门,每座券门由数块太湖石拼合而成,表面有精心打磨的水波纹,石块之间则由榫卯相扣,使拱形结构非常稳固。这组石构件被南京人俗称为“马娘娘梳妆台”,是明朝初年南京明故宫遗物。
“梳妆台”最早发现于明故宫武英殿遗址以北,据考证,其所在的具体位置应该是在明故宫西北角的一座御花园里,位于大善殿与九五飞龙殿之间。当年,大善殿是“太祖览读之所”,殿后有石假山,下假山为望江楼,楼后为九五飞龙殿。学者推测,“马娘娘梳妆台”应该是花园假山下的券洞构件。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正宫,居住在坤宁宫,地处明故宫的中轴线上,与大善殿相去甚远,这组石构件不可能是马娘娘梳妆台。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政严酷,滥杀大臣,马皇后在谏阻杀戮、保护功臣方面,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当时南京人眼里,马皇后就是一位乐于救世的“活菩萨”。南京的许多史迹都被民间附会为“马娘娘梳妆台”,如明孝陵里的明楼、观音阁前的平台等,加之马皇后又长期被朱元璋任命主持后宫,而那一带保存下来的遗迹,只有这一组石构件,很可能因此被后世民间传为马皇后的梳妆台。
“梳妆台”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在明故宫遗址西侧,清代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呼为圪垯山”。1986年南京体工队在其址建造田径场,“梳妆台”被编号拆卸,存放在田径场的东侧围墙边。到了2000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在紫金山和玄武湖之间原白马村建成白马石刻公园,收集南京各地散落的石刻,“梳妆台”遂被重新组装,整体搬迁到白马公园内。
血迹石
在今明故宫公园奉天门遗址前,有巨石平卧,云纹雕饰,隐约可见。细看石面,中间部分有许多不成形状的淡红斑块,参差错落,相连成条。这是奉天殿之云龙陛石,南京民间相传,石头上的“血迹”,是方孝孺不肯草诏,被敲齿血溅石上成影,每逢雨后,血色鲜红欲滴,嗅之似有腥味!因名“血迹石”。
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率领将士自金川门入京城(今南京老城区),推翻了他侄儿朱允炆的统治,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史称“靖难之役”。朱棣一即位,就召翰林学士方孝孺入朝,命他起草诏书,宣告新帝登位。方孝孺忠于旧主,不肯草诏,掷笔于地,且哭且骂,“上怒,命抉其吻,剔其舌,孝孺犹噀血犯御座”。据说,现在看到的血迹石,就是当年方孝孺向朱棣噀血的痕迹。
其实此石是朱元璋营造宫室时,采自应天府(今南京)郊区的大连山中,又名南京红或金陵红,是在三亿年前的石炭纪海底沉积而成。由于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遗体侵入,又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相作用,出现绛褐色的团块和条纹。此类岩石遇雨血色愈深,甚至有“流血”现象,其实是含铁矿物质随水渗出所致。
清光绪八年(1882),两江总督左宗棠为明初在靖难之役中死难的方孝孺等四位忠臣建四君子祠,血迹亭是该祠的核心,亭中立有血迹石和血迹碑,碑记为左宗棠亲撰。祠、亭成为清末江宁(今南京)颇有影响的纪念建筑,中外游客探访明故宫遗址时无不入内参谒。民国时期,四君子祠和血迹亭均已毁圮,1915年,民国政府在明故宫遗址上建南京古物陈列所,血迹石就立于陈列厅中央。抗战时期古物陈列所毁于战火,馆藏文物尽遭洗劫,只有这块血迹石竟在原址上历劫而存。
五凤楼
登上南京午朝门公园的午门城楼,你的眼光立即会被数列整齐排列、体量巨大的柱础所吸引。时光回溯到明朝,这城楼之上曾有一座正楼和四座方亭,柱础就是它们的遗存。据记载,楼和亭均是黄瓦金顶,重檐彤饰,形若朱雀展翅,蔚为壮观,俗称五凤楼。相传,朱元璋晚年十分害怕当年随他一起征战的功臣在他死后谋反,于是密谋屠杀功臣:他以庆功为名,将所有功臣召集到午门的五凤楼上,然后用轰天大炮将他们一网打尽,五凤楼也因此化为焦土。
其实,这个故事完全是子虚乌有,它源于清代的一些小说、评书、戏剧之中。类似的说法还有炮打功臣楼、火烧庆功楼等。
那么,午门顶上的五凤楼是如何消失的呢?据史料记载,当是在明清易代之际毁于清兵之手。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占领南京,在明故宫午门前,筑起八旗兵驻防城,五凤楼等建筑开始遭到八旗兵丁破坏。到了清代晚期,在文人的笔下,“昔之五凤楼、文华、武英殿基不过指识其处而已,惟紫禁城内正殿旧址,阶级犹存。”五凤楼已经只剩下地基了。
九龙藻井
普陀山,中国四大名山之一,观音菩萨的道场,山上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架构成观音道场的主体。其中法雨寺九龙殿的藻井上,有一组九龙戏珠的立体图案: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根垂柱昂首舞爪而下,正中悬挂一盏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是普陀三宝之一。据传,九龙藻井是清康熙年间为割断明室龙脉,从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的金銮宝殿之上拆卸、搬迁过去的。
这个传说十分接近历史真相。据《普陀山志》记载,法雨寺是康熙三十八年重修的,寺名也是康熙所赐,那年三月,康熙南巡至杭州,特意传旨全国,说普陀山乃朝廷香火之地,他自己带头捐献金鼎建设普陀山寺,还号召天下臣民捐钱捐物,共种福地。
当时,康熙接见了法雨寺的住持别庵性统,对其建寺工作大加褒奖,并下发了“拆金陵旧殿以赐”的圣旨,即将明故宫宫殿拆来用于建普陀山寺。为了将明故宫的大殿完整地拆运到普陀山,工匠们将拆下的建材一一编号,然后打包装箱,由水路从南京运到舟山,再在普陀山重新组装、拼接,最终完成了这座大殿的重建,它就是法雨寺的九龙殿。
九龙殿为双层重檐歇山顶,屋脊上各有六只神兽,最前面的神兽是仙人骑鸡,这是皇家宫殿特有的规制。九龙殿的黄色琉璃瓦、九龙藻井和大殿下面的龙形柱础,都是明故宫的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