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明的形成方式千篇一律,而一个文明国的消失却各有各的不同。有的文明消失得悄无声息,或许它们曾经求助过,留下过什么讯息,但在岁月的风沙中,它们的呻吟很容易就被掩埋了。现在卓越的探险家、考古家们穷其一生,或许也只能窥探历史真相的万分之一。
一、活在诗里的楼兰古国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太耳熟能详了,因为它太霸气太有力。曾经很长时间小编一直以为楼兰国至少在唐朝时期还在,后来才明白这首诗歌不是一首写实之作,它只是想借此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事实上,它做到了。
楼兰国原名鄯善国,《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此外唐玄奘在其旅行末尾也做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在汉代西域是一个非常强悍的民族,楼兰人民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罗布泊的西北,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繁华的城邦。楼兰国虽躲不过最终被黄沙掩埋的命运,但曾经它的身边有烟波浩渺的罗布泊,有茂密的胡杨林。
西汉王朝的衰落导致楼兰与中原渐渐失去了联系,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时,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城的消失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丝绸之路”的改道
两晋之后,丝绸之路改走北道,中原在楼兰的驻兵和屯田事业也从此向北转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楼兰古城便慢慢被废弃,最终销声匿迹。
其二、缺水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塔里木河中游的主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断水了。水资源的缺乏使得人们的卫生状况恶化,抵抗力减弱,于是瘟疫爆发,楼兰古城居民为了生存只得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
其三、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楼兰处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导致大片森林被砍伐,同时因地理位置优越,人口的增加使屯田开荒需要大量烧荒,手工作坊、民用炊火都要砍伐大量的林木。这个说法也是最为流行的说法。
楼兰国消失后的千百年,它只存在于零星的典籍记录中,当它再度回到人们的视线,是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西方探险家偶然发现了消失千年的楼兰古城,由此掀起了各国考古探险家对楼兰古国新一轮的探查。
那么楼兰人到底源于哪里呢?有人说楼兰人属于印欧部落人种后裔;有人说属于雅利安人;甚至有学者提出楼兰人更接近阿富汗人。无论如何,这个问题注定扑朔迷离了。
二、活在成语里的夜郎
许多人知道夜郎国都是因为“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然而,读了《史记》才知道夜郎不过是背了一个锅,事情其实是这样的:
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印度的通道,便派遣使者出行,到达了云南的滇国。滇王问了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经过夜郎时,夜郎国君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其实夜郎国本身就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小国,他只是想要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本身是人之常情,但却被后世曲解为向汉王叫板,着实比较憋屈。
据记载,夜郎国灭于西汉末期,主要是它国家小脾气大,和南方其他小国发生争斗,又不服从朝廷的调解。于是汉朝新上任的郡守深入夜郎腹地,斩杀了夜郎的末代国王,平定了叛乱。从此,夜郎国就好像消失一般不再见于史籍。
夜郎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很简略,只说"临牂牁江",其西是滇国。牂牁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据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国都邑番禺(今广州)的记载,考订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多数人认为,夜郎国的地域,主要在今贵州的西部,可能还包括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区。
楼兰、夜郎两大古国,一个活在诗里,一个活在成语里,最后都成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