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在台湾去世后,副总统严家淦出任总统,旋即领衔推举蒋经国出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暨中常会主席,拱手将最高权力转移至蒋经国手中。
1978年1月7日,国民党中常会举行临时会议,同意严家淦建议,决议向十一届二中全会提案,提名蒋经国为第六任总统候选人。1978年5月,严家淦卸任总统,蒋经国成为民国第六任总统。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内容主要为商讨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并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两岸的交流。此次文告发表后在国内外引发重大反应,被视为是中央对台的最早政策转变。
1982年夏天,也就是蒋经国主政4年后,北京向台湾发出了一个友好的信号,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同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立即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当年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同窗的蒋经国先生写封公开信。于是廖承志便以电报形式,给台湾的蒋经国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廖承志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廖仲恺、何香凝之子,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此公开信最早刊发于1982年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当时大陆官媒很是熙熙攘攘了一番,被称为“廖公不计前嫌,虚怀若谷,令万民仰慕,赞誉不绝,而致蒋信亦成为中共开拓和平统一大道的一座辉煌的里程碑。从写作角度评价,致蒋信堪称上品佳作。析事论理、表情达意、布局用语及格式规范等皆恰到好处,令人叹服。”但后文如何,就没有人提了。事实上,看到这封信后,蒋经国并有回复。当时的蒋夫人宋美龄也是回了一封公开信给廖承志的,但内容实在太尖锐了,大陆也就只好装作不知道了。作为大家长的宋美龄在信中,言词不断教导廖承志,令人震惊。宋美龄还在最后说道:“倘执迷不醒,他日光复大陆,则诸君仍可冉冉超生,若愿欣赏雪窦风光,亦决不必削发,以净余劫,回头是岸,愿扪心自问。款款之诚,书不尽意。”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1982年7月24日)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
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①。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②,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
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③。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④、纬国⑤及诸侄不一。
顺祝近祺!
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注释:
①期期以为不可:语出《史记张丞相传》,后用以对某种意见或作法的坚决不赞成。
②旨哉斯言:这话说得太好了旨:味道美,引申为好。斯:这。
③“度尽劫波兄弟在”二句:语本鲁迅《题三义塔》诗。
④方良:蒋方良,蒋经国夫人。
⑤纬国:蒋纬国,蒋介石次子。
1982年8月17日,宋美龄致廖承志公开信,因为涉及敏感,故不刊出。
宋美龄致廖承志公开信后的第三年,74岁高龄的蒋经国在台湾再度当选连任总统。蒋经国在古稀之年,竟勇敢地走上了众人都没想到的一条新路。1986年3月,蒋经国下令成立“政治革新小组”研究政治体制改革问题。9月,蒋经国表示将要解除实行38年的戒严令,并开放党禁,开放报禁。此言一出,令岛内民运人士迫不及待地于9月28日集会,民主进步党成立。反对党公然成立这还了得?情治部门立即呈上反动分子名单,蒋经国未批,他淡淡地说道:“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
图:蒋经国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兰姆,表示台湾“将解除戒严、开放组党”。(1986.10.7)
10月7日,蒋经国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兰姆(Graham)女士时,告知台湾“将解除戒严、开放组党”。10月10日,蒋经国在“双十节”发表要对历史、对10亿同胞、对全体华侨负责的讲话后,指示修订“人民团体组织法”、“选举罢免法”、“国家安全法”,开启台湾民主宪政之门。马英九在听到蒋经国亲口说要开放党禁、报禁时,当即被一股“我们正在创造历史”的电流击中(总统的秘书生涯:马英九曾为蒋经国做过6年秘书),但国民党要人则纷纷质疑,“国策顾问”沈昌焕说:“这样可能会使我们的党将来失去政权!”,蒋经国却淡淡地回答:“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声音不大,语气轻微,但这一句话,分明如同万钧雷霆,振聋发聩。
这些只是为台湾结束党权世袭、一党专制提供了法律、理论基础,蒋经国实施的军队非党化、取消学生三民主义的政治考试、剥离政府部门的专职党职人员等措施则是结束党权世袭、一党专制的实际行动。1986年9月28日,“民主进步党”成立,结束了国民党长期“一党专制”的局面。宋美龄的回信可以说是仍充满敌意,但尽管表面上如此,实际上蒋经国在考虑台湾与大陆的和合问题了,他认识到“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他的密使已经启程赶赴北京了。到1986年10月,蒋经国的密使沈诚已经三度北上。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布台湾自1987年7月15日零时起解除戒严,开放对大陆探亲,打破台海冷战僵局,开启两岸交流之门。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因心脏病逝世。而他所开创的历史性变革以巨大的惯性继续向前。
资料图:1987年12月25日蒋经国最后一次公开露面照片,蒋经国当日在台北中山堂主持“行宪”40年纪念大会。
两岸开放探亲最经典照片:阔别40年老兵回家:1987年12月29日,72岁的台湾退伍老兵潘高镜回到故乡浙江舟山马嶴乡。
马英九在《怀念蒋经国先生》一文中对蒋经国的评价也许最为平正:“我们可以说经国先生是一位威权时代的开明领袖,他一方面振兴经济、厚植国力,一方面亲手启动终结威权时代的政治工程。我们崇敬他,就因为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历练乃至意识形态的局限,务实肆应变局,进而开创新局,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身影,不仅不曾褪色,反而历久弥新。”
《亚洲时报》方德豪写的评论说得好:“虽说蒋介石是独裁者没错,但这段历史早已过去,蒋家王朝最后一名强人蒋经国也把台湾民主化了;民进党不断重提历史伤痕,对社会的族群融合可谓是毫无帮助”。“众人皆知马英九属蒋经国隔代钦点的接班人,是国民党的太子党,但他却选择了族群融合,……马英九深耕台南,把两岸政策向中间路线靠拢。他的调整,符合了台湾民众渴望维持现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期许,切合到主流民意的最大公因数。所谓此消彼长,民进党这一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方德豪还说:“从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台湾这次选举说明了一点:只要有适当的条件(如言论及新闻自由,理性及教育素质良好的选民),民主选举是可以很好的制约和调节极端的政治路线的。台湾的选民,这次就用它们的选票说明了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作用,即民主可以有利于社会稳定;而这个证明,恰恰是发生在华人的社会内的。中华民族,绝对是有能力和应该推动民主,也是应该培养发展民主政制条件。”他说得很有道理。
蒋经国儿媳蒋方智怡称蒋经国晚年开放党禁、推动台湾“民主化”并非形势所迫,而是顺时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是蒋经国的开放党禁使国民党衰败,而是挽救了本来已在衰败的国民党。国民党放弃一党专政的威权统治,转为真正依靠民心、立党为公的政党,也才能更健康地生存下去。当初蒋经国顺应历史潮流,人民自然不会忘记他,诚如廖承志所言:“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蒋经国本人“可谓忠孝两全”。
在蒋经国身上有许多优良品质,但最重要的,还是他有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世间再无蒋经国:威权时代的开明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