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时的台州府城,大体是个长方形,被城墙包围。
站在如今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宋代的城市是怎样的。
有一个地方却是例外台州府城临海。因为这里的千年古城墙,还保存完好。
由南宋陈耆卿编纂的《嘉定赤城志》里,有一幅台州府城的罗城(大型城郭的外城)地图。拿着这张宋代地图,对比今天的府城墙,景观大致无差。
宋代时的台州府城,大体是个长方形,被城墙包围。如今,府城墙保持三面合拢的状态:北边的城墙靠山;西、南边的城墙临江;紧挨东湖的东城墙,因为市区的东扩,于上世纪50年代拆除,留下了“崇和门”这一地名。
府城东南,有座巾山,山上大小两座文峰塔,并立相对,为城内一景。罗城图特地有所标识。
从南边的镇宁门进入,穿过一条长长的街,来到府城西北角的台州医院。在宋代,这里是衙署的所在地,并建有子城,即大城中的小城。
子城里,有州治、衙楼、司法厅、推官厅、司户厅、通判厅、州学等衙门的重要办事机构。
?子城外,则由15坊、5巷、11市组成。始建于唐代的台州府城,最初实行坊市制,就是居民区的“坊”与商品交易区的“市”严格分离。所有交易都必须在市场中进行,市场之外严禁交易。?
到了宋代,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街区、坊巷连成一片。道路两旁,既是民居,又是店铺,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市井就跟现在的紫阳街一样。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唯独在宋朝,政府立法保障商人利益、鼓励商业发展。商人有渠道表达利益诉求,他们的子女也能入学、参加科举。
于是乎,商业化的浪潮席卷宋朝国境,当然也包括台州。府城内,不说全民皆商,至少也是各个阶层的人都参与经商。有人卖粮食蔬菜鱼肉,有人开餐饮店、旅店,有人做蜡烛、玉器等手工业,也有人从事放贷、典当等金融行业。甚至于,台州州衙“仪门之两庑”,都出租给商户做生意这番图景颇具象征性,意味着权力对商业的包容与妥协。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印刷术的普及,宋代的图书市场十分发达,文人们能够鬻文为生。
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一生没做过官,也不事生产,但漂泊江湖四十年,衣食无忧,其一部分生活经费就来自稿酬。他自嘲:“七十老翁头雪白,落在江湖卖诗册。”不过他诗名大振,是个畅销书作者,诗册刚刚印刷完毕,就在全国流传,还卖到海外去。
繁荣的工商业,让台州府城的人口剧增,文学家楼钥有诗为证:“顷年登临赤城里,江绕城中万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