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香港富豪田北辰体验清洁工的生活,感叹底层百姓居住状况不佳的综艺节目播出后,全世界都看到了“东方之珠”光鲜一面背后地狭人稠,住房紧张的现实。
倒退回1840年代,与当时沿海已经出现的诸多繁荣港口相比,香港岛还是蛮荒一片。只是从英国人割占之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灯红酒绿的“东方之珠”。土地紧张、扩张能力有限是早就写在香港基因里的必然。
东亚诸港中,广州,澳门都是繁荣了数百年的港口,上海、香港、青岛则是这个时代的后起之秀。
那为什么英国人会选择这样一个小岛作为敲开“老大帝国”大门的铺路石呢?
香港地形主要为丘陵,最高点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较少,约有两成土地属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别为元朗平原和粉岭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从原来狭窄的平地外扩张的填海土地。虽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岛,但香港最大的岛屿却是面积比香港岛大2倍多的大屿山。
纵观近代城市历史发展,香港如何做到从小渔村弯道超车?在最初1840年时,与当时的我国南边沿海地区的许多繁荣的港口相比,那时的香港,其实还是极为的落后的地区。而只有在英国人割占了香港之后才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东方之珠,而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状况其实也决定了香港地区,现今的土地紧张扩张能力有限等问题的出现。
鸦片战争之前的数千年的时间里,其实香港从来没有在我国的正史当中出现过,很长时间里香港其实是南方的一小块小渔村罢了。
1842年,香港开埠,什么都没有的小渔村在英系法律框架下,英国人引入了银行和央行,金融贸易的种子从此在香港生根发芽,自由免税撑起了全球自由港,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名。香港被称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超过了东京和新加坡,很多人对于超过新加坡没有什么疑问,但超过东京就表示不解了,毕竟东京的经济实力是香港的4倍,何况东京背靠整个日本。但在安全治安,经济自由度和法律完备体系上面,香港是远胜日本东京的。
香港为何能在短短100多年时间经济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英国在香港留下的英系法律体系,当然更要感谢当年被大清抛弃,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得益于日本经济发展的快车。在二战之后,日本经历了20年的经济腾飞,在1967年超越英法两国,在1968年超越联邦德国,称为资本主义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为了进行经济转型,就把低端制造业进行外包,只发展高端制造业,当时提出了一个理论叫“雁行论”,意思是说,日本占据高端制造业当中的雁头,雁身和雁尾就外包给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当时亚洲四小龙都抓住了这个机会,香港也不例外,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香港都是在生产玩具和衣服的,地产大王李嘉诚先生之前就是生产橡胶的,各种订单源源不断的从日本过来,那时候韩国釜山,香港,台湾高雄,新加坡是东亚地区最繁忙的港口了。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正式开启了改革开放。但是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内地市场得以放开,但内地投资环境差、政策不完善、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情况尤在,很多外商对于中国缺乏了解和信任。外资大都在犹豫观望,迟迟不敢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港商抱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来到内地进行投资,就此开启了外资在中国内地投资的大门。根据数据显示,直到现在,香港仍是内地最大的直接投资来源地。到2021年年底,内地累计使用香港、澳门资金1.4万亿美元,占引进境外资本总额的57.6%。1997-2021年,内地与香港贸易额由507.7亿美元增至3603.3亿美元,增长了6.1倍,年均增长8.5%;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由于内地对于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缺乏了解,因此,许多内地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和改革离都是在香港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展开的。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香港在改革开放中的角色也在不断演进。从早期吸引外资进入内地投资带动经济发展到内地企业发展壮大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香港始终是联系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重要纽带。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成为内地第一家到香港上市的企业。由此内地资本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翻开了新的历史一页。实际上,从改革开放初期直到现在,香港始终是内地最大的海外筹资中心。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包括H股公司、红筹股公司及非H股民营企业,总数已达453家,累计筹集资金超过1.9万亿港元。除此之外,香港还是内地企业进军海外的“首选平台”。不少内地企业迈出收购海外资产第一步,都是以香港为基地,借助香港特有的金融、法律、会计等服务优势,把风险降到最低。香港曾在60年代承接了从欧、美、日本转移的制造业。八十年代初最巅峰时,香港制造业曾占香港GDP的23%,雇用工人曾占香港劳动人口的41%。在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香港企业家利用内地生产成本较低的优势,把生产线迁移至内地,普遍拓展到更大的市场,相应的也积累到更多的财富。制造业生产线迁移至内地后,香港也顺势从制造业中心,迅速转型至以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等服务业为主的国际大都会。
如今,香港GDP中超过90%来自于服务业,制造业仅占香港GDP的1.4%。从最新的情况来看,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的位置仅次于纽约、伦敦,与伦敦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这主要得益于内地企业大量在香港上市,最近9年间,香港有5年新股集资额名列全球第一。同时,受益于持续的改革开放,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数据,香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支付在全球占比保持在70%以上,近90%境外银行和内地银行将香港作为境外人民币清算平台。从数据上看,改革开放后内地实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34倍,香港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美元计也增长了11倍,从40年前的3900美元达到了2017年的46200美元,已超越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先进经济体。近十年,香港平均经济增长率2.7%,比其他先进经济体的平均增长率高出一倍。与此同时,内地货物贸易总值增长198倍,香港出口也大幅增加了71倍。毫无疑问,香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中国内地的发展也成就了今天的香港。
香港GDP曾占大陆20%而今占3%但不代表落后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的香港GDP就已经能达到769亿美元,而彼时的大陆也只是得区区的3878亿美元,就香港一个地区的GDP就已经大大抛离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等四省的总和。
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90年代中期的大陆经济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开始有逐渐抛离香港的苗头,香港回归后,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但是只不过大陆经济发展太快了,香港逐步被甩在了后面。尤其是香港在2003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再遇上非典肆虐,雪上加霜的双重打击之下,香港的GDP一度下跌至1600亿美元,只占当时大陆GDP的11.5%,离最高峰时期降低了小一半了。
5年后时间去到2008年,大陆忙于筹备奥运会,大兴土木之下,大陆GDP已经跃升至4.3万亿美元,对比香港的2193亿美元,香港的占比已经下跌到5%,比2003年又是降了一半还要多。
再对比2013年的数据,大陆的GDP更是高达9.2万亿美元,而香港只有2737亿美元,即使有着世界金融中心之称,但增速仍变得相当的缓慢,只剩下大陆小数点后,占比更是历史新低,只有3%了。
对比数据可以知道平均每5年,香港占大陆GDP就要下降一半。而2018年大陆GDP900,309亿人民币,而香港也达到了2.3万亿人民币(3538亿美元),占比已经不足3%了,只有2点多了。而且这个水平,在省市排名中已经排到了10以后了,甚至深圳都超过香港了。其实本质上来说,香港年均3%的经济增速其实已经不低了,但是大陆原先太落后了,加上GDP水分大,造成发展太快的感觉,所以让香港占比逐步萎缩。
香港对内地投资占比变化(2009-2019)
下面这组数据来自商务部官网,是2009年以来,香港对内地投资占内地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
香港对内地投资占比
年份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香港投资(亿美元)
占比
2009
900
540
60.0%
2010
1057
675
63.9%
2011
1160
770
66.4%
2012
1117
713
63.8%
2013
1176
783
66.6%
2014
1196
857
71.7%
2015
1263
927
73.4%
2016
1260
872
69.2%
2017
1310
989
75.5%
2018
1350
960
71.1%
2019年1-6
707
501
70.9%
上述表格清晰地告诉我们,境外资金投资中国内地,主要是通过香港来进行的。而且在过去10年,这个比例还在趋势性上涨,2019年上半年比2009年全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
虽然内地经济发展很快,体量越来越大,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但香港的“超级联络人”角色不仅没有淡化,反而不断加强。
此外,商务部的还有一组数据也值得我们关注:截至2018年末,中国内地对外的“非金融类投资”存量达到了11818亿美元,其中对香港的投资占了52.7%。2018年当年,中国内地对外投资为1205亿美元,其中对香港投资为701亿美元,占比上升到了58.1%。
这说明:不仅外部世界对中国内地的投资,主要通过香港进行;中国内地对外部世界的投资,也主要是通过香港进行的。正因为拥有内地经济“超级联络人”的身份,香港才获得了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全球重要的航运中心、商贸中心。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是公认的优良深水港,与里约热内卢港和旧金山湾并成为世界三大优良深水港。
香港的起源
早在远古时代,香港地区就已经有人居住,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又派兵平定了越族聚居的岭南地区,将之纳入秦朝的版图,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地区就隶属于南海郡的番禺县。并从中原迁移了50万商人和罪犯到这一地区进行守卫和开发。自秦始皇开始,香港地区就一直在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内,直到英国侵占香港以前,从未间断过。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因为岭南太远,鞭长莫及,对赵佗采取了安抚政策,封为南越王。刘邦死后,赵佗又闹独立,朝廷多次征伐无功,只好再派人去赏赐慰勉,赵佗才除去帝号,臣服于汉室。汉朝在这里设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九个郡。香港地区划归南海郡博罗县管辖。此后,一直沿续到西晋时期。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
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
唐肃宗至德二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又归东莞县管辖。
宋元时期,我国发生了人口大迁移,北人南迁为当时的南方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香港地区迎来了大量的人口,这一时期,香港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繁荣发展。
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广东巡海道副使刘稳,奏准朝廷,将东莞县滨海地区划出另设一县,名为新安县。自此,香港地区改属新安县管辖。
清初为遏制郑氏台湾政权侵扰,厉行海禁,将沿海居民强制迁离,香港自不例外,却从此成为了海盗的巢穴(现在香港的太平山民间俗称“扯旗山”就是因为此处原是盗匪聚集之所)。
英商开展贸易和鸦片走私期间,因该地僻处海隅,将其作为避开清政府管辖的囤货码头。彼时的香港是货真价实的“法外之地”,聚集了各类不法之徒。
腐败无能的清廷对香港变成“走私天堂”一事倒也不是全然无知,深恐香港变成第二个澳门。但广东水师武备废弛,而且不少水师官兵都与走私商有勾结,根本无法胜任在伶仃洋面缉私和抵御英军的任务。清廷只能在九龙添置炮台2座,以为岸基防御措施。
比起香港英国人当年更想要的是舟山
清朝初期,为了遏制台湾的郑氏政权。因此,严厉的实行了海禁政策,将沿海地区的居民强制迁移到了更为内陆的地区,香港地区也不例外。
而这一搬迁使得香港真正成为了当地的海盗的居住地。英国开展贸易和鸦片走私时期,香港地区处于距离港口主区更远的地区,因此,成为了避开清政府管辖的码头,而当时的香港是极为的,真实的法外之地。基本都是那些海盗盗贼等的聚居地,而清廷对于相关的状况其实也不是不知道,但是当时的广东水师武力上极其的懦弱,并且当时的许多水师的官兵都和这里的走私商有着牵连,无法去彻底的遏制这一问题。当时的清朝政府,最多也只是在九龙地区安置了炮台一些,当做有限的防卫。
当时的香港,极为受到海盗和鸦片贩子的各式人的欢迎,但是,当时的英国高层却对香港并不是太过的有兴趣,更想要霸占的,却是舟山地区,最早在1793年的时候,英国代表团马戛尔尼来华就向清廷提出了要求(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看到大清的落后),把舟山附近的一个小岛让给当时的英国的商人存放货物和居住。舟山南接宁波、北接上海-长江口,西面杭州湾,如果要在海上建贸易基地,可以说是首选。乾隆皇帝并没有理睬这一请求,也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但是英人对舟山的觊觎之心从未中断过。
之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就提出了要求割让岛屿。当时的英国,其实在上层就提出了要割让就在台湾,海南,福州,厦门,舟山等地中选择。海南因为过于偏远,第1个被放弃。台湾地区虽然极为的重要,但是过于的大,并且当时台湾地区也具有着自己的守军,而且英军屡次窜扰台湾均被守备宝岛的达洪阿、姚莹率台湾军民迎头痛击,英国并没有那么容易攻陷台湾,无功而返,因此也不得不放弃。
当时的英国大臣帕麦斯顿(又译巴麦尊)就向英国的驻华外交代表义律,提出要在中国沿海永久占领一个岛屿,给了舟山和厦门两个选择,并且提出舟山更为的好。当时的香港距离,首都北京极其的远,并且相应的辐射地区也不是过于的大,经济价值并不太高,因此不在其考虑的范围之内。如果要从海上控制当时清朝的经济命脉控制,舟山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香港离北京太远,而且辐射地区太窄,经济价值不高,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英军主力攻至镇江(到镇江了)
在帕麦斯顿看来,占领舟山可谓好处多多,一是此地离清廷的政治中心北京不那么远,施加军事压力更加方便;二是从舟山无论上溯长江、运河还是杭州湾都非常方便,作为“海洋帝国”的英国自然不会忽视这个优势;三是舟山可以辐射江南重要的丝绸、瓷器、茶叶产地,富有商业潜力。
长三角、漳泉厦、珠三角三者必得其一
香港Or舟山?
然而对于是否选择舟山在当地的英国军官和英国国内的政府高层的意见,并不太一样。
前线的英国军官认为舟山是最好的选择,本来义律和前线英军指挥官,驻华全权大臣懿律(义律的堂兄)也认为舟山是个不错的目标,义律甚至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就建议英国“不是在广州,而是在舟山以北建立根据地”。而在国内的政府高层从未没有到过舟山,而所能知道的,基本全只是在地图上的状况。之后在许多不同的妥协和演变之下。香港就被当时的英国占领,当时的道光帝也曾对英宣战,然而清军的战力实在是不堪入耳,因此根本无法收复失地。虽然在后来英军又重新想过占领舟山,但也因为当地的居民的极为强大的抗议和不满,最后退出舟山,选择直接占领香港地区。最后,在《南京条约》上香港被正式的划归为英国的地方。
清朝的舟山还是分属于浙江和江苏两省的
加上其关键性的位置,占领这里所面临的状况显然比岭南香港要复杂得多。
待1840年7月第一次占领舟山后,英军才发现此地港口水浅,难以停泊大船,而且懿律与清政府代表琦善会谈时发现对方对割占舟山一事坚决拒绝。加之英军在占领舟山后因镇压反抗和疫病肆虐而付出了沉重代价,于是不再坚持占领舟山,而是将舟山作为要求开放五口通商的谈判筹码。
在舟山病了五千多,死了快五百
1840年底,新任全权大臣义律(懿律因病去职)又同清政府钦差大臣琦善在广州谈判,要求允许从舟山退兵的英军“暂驻”香港岛。
在军事压力下,琦善答应拆除九龙的两座炮台,但对于英方“暂驻”的要求,经验老辣的琦善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梗,如果一松口,香港肯定会变成下一个澳门,因此拒不同意。
鉴于英人船坚炮利,琦善也不敢“当面扯皮”,于是含糊答应把义律的请求向上请示,实际却是虚与委蛇。久等之下,英国人发现上当了,于1841年1月占领了虎门要塞的两座炮台,广州告急。
围困登陆广州城
面对黑云压城之势,琦善只好与义律重开谈判,后者以归还炮台为条件提出占领香港,并草签了《穿鼻条约》。如此大事,琦善不敢自作主张加盖钦差关防大印,要求上奏道光帝定夺。但义律早已对这套大清官场的太极拳失去了耐心,不等条约生效就向外界公布,之后擅自派兵抢占了香港并宣布此地归英国所有。
穿鼻草约部分内容
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然而清军战力不佳,根本无法光复失地。从此香港岛成了英国人的“囊中之物”,在《南京条约》签订前一直处于英国军事统治之下。
英军炮轰广州城
然而义律的“战功”并没有给他本人带来任何好处。英国政府高层对义律寻求割占岛屿的谈判方针并无意见,但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在信中指示义律,强调要获得的必须是富有地理和战略价值的岛屿甚至沿海口岸,不料义律只占领了一个在帕麦斯顿看来是“鸟不生蛋之地,一间房屋也建不成”的荒岛,心理预期完全落空。
帕麦斯顿在政府中极具权势,惹谁也不要惹他。一怒之下,英国政府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义律革职,改以璞鼎查爵士接任全权代表职务。
从军事港口到商贸枢纽
璞鼎查接任前,帕麦斯顿指示其通过战争手段争取要么能迫使中国开放四至五个通商口岸,要么能割占一个“更有价值”的沿海岛屿。
璞鼎查(HenryPottinger)可是身经百战了
璞鼎查本是行伍出身,上任后立即扩大战争,占领华东华南诸多沿海港口,其中包括第二次占领舟山。但占领期间璞鼎查又吃到了义律尝过的苦头:英军军纪不佳,四处抄掠,招致本地的“黑水党”等民间武装反抗,而且引起浙东城乡居民杯葛,他们不向英军售卖淡水和食品,迫使英军只能从千里之外的澳门甚至新加坡获得补给,因后勤不继而叫苦不迭。
如果英国人吃得惯大黄鱼肯定不止如此
远道而来,水土不服,补给不畅的驻舟山的英军近一半染病,病死者多达六百人,超过战死者五倍,占来华英军的十分之一。
一贯主张军事扩大战果的璞鼎查也不得不重新考虑继续占领舟山的代价,最终作出了和义律一样的判断:选择香港而非舟山作为英国商民在中国沿海的“根据地”。
清军也并非就是用大刀长矛陆上打起来英军损失也不少
虽然当时的香港,无论繁荣程度还是地理价值都无法与舟山相比,但对于远道而来的英军却是一个难得的“避风港”。一是因为此地人烟稀疏,对占领者不会有太激烈的反抗;二是岛上淡水比较丰富;三是从澳门或从新加坡前来的海上补给线都比去舟山要短的多,即使面临陆上封锁也问题不大;四是香港港口水深,大型战舰可以靠泊,有利于建成海军基地。
这里未必就不是个好所在
璞鼎查同英属印度总督和新任外交大臣交换了意见,达成一致后向清政府提出了谈判条件割让香港岛,这就是《南京条约》的定案文字:“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面子上还是大皇帝怀柔远邦
璞鼎查代表英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璞鼎查本人则出任英属香港首任总督。至于舟山,由于五口通商包括了临近的宁波和上海两个商业价值极大的口岸,以舟山作为转口贸易港的设想已经没有多大意义,英人就没有提出进一步要求。
璞鼎查爵士(谈判桌右方)与耆英(谈判桌左方)
《南京条约》生效后,香港岛逐渐取代伶仃洋其他岛屿,成为世界最大的鸦片贸易集散地。但英占之后,很长时间内香港经济没有太大起色此地人口有限,基础设施也很不健全,大部分商业活动均仰赖驻岛英军的生活需求,岛内居民照旧以耕地和打鱼为生。
即使不算上外部竞争珠三角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一穷二白的香港也没有太多赶超的机会
事实上香港在鸦片战争期间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作为英军的军事基地存在的(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是,由于英军装备精良,缉捕得力,横行伶仃洋数百年的海盗消失了)。
英国军舰捕获的中国海盗,竟然如此猥琐
由于《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大部分中外贸易业务由珠江三角洲转移到上海,香港的贸易额自然大幅下降。只是后来随着鸦片贸易的兴盛和大量华南贫民出海打工,香港才得以重振,成为华南地区的物流中心和劳务输出口岸,从荒岛渔村变成如孟买和新加坡一样的贸易商埠。
当时上海的地位远高于香港事实上,香港在新中国建国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上海资本和企业家群体的大量转移。
港英政府的财政在1842年后的十多年间一直入不敷出,只好由英国政府提供财政补贴,至1855年香港才达到财政收支平衡。
随着电报线敷设和苏伊士运河的开通,香港才终于确立了远东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彻底的摆脱了小渔村的命运,确立了远东自由贸易港的地位。百年风云变幻,香港因为种种机缘成为了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会,成为现今我国经济辐射和侨商贸易等等发展的大都市。恐怕这是义律、璞鼎查、琦善等当年那段历史的所有参与者都想象不到的。
香港是怎么被英国侵占的
香港割让三部曲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新界的租借,让当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1841年,英国为全香港岛进行人口统计,当时岛上只有村民约3,650人,聚居于20多个村落,他们是最早期的香港原居民。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在英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这部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共有十三款,涉及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和税款协商等内容,可谓字字都是泪,其中,第三款的原文是:“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香港岛被强占,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从此,一个泱泱东方大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部份纳入香港殖民地,交由英国管治。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从1898年7月1日起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通过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就是现在整个香港地区的面积。
为何强调香港并非英国殖民地而是英国占领地,其中有何深意?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于1972年3月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占领的中国领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该委员会随即作出决议,并经1972年11月第27届联大批准,将香港、澳门从联合国有关殖民地名单上删除。
1842年,香港开埠
此前近两千年,那里都是一个荒岛,南蛮之地,零星散布少量村夫和渔民。
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清廷战败,根据《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香港之割让是一项令人不悦之战利品,这是一块“细小、荒芜、不卫生、没有价值”及“比非洲的塞拉利昂更差,因为更不卫生而且离英国更远”。英国比较想得到舟山群岛、台湾等地方属“有价值”之战利品,而非这个在地图上指不到位置的岩石小岛。”
当时仍为英国全权代表的砵甸乍于1842年10月27日在香港发出告示,指“香港乃不抽税之埠,准各国贸易,并尊重华人习惯。”
其后维多利亚女皇在1843年4月5日颁发《英皇制诰》,《制诰》在同年6月抵港,而耆英与砵甸乍(HenryPottinger)于6月26日在香港就《南京条约》换约,砵甸乍遂依据《制诰》,正式成为香港首任总督。
香港开埠后,英国人引入银行和央行,金融和贸易的种子从此生根发芽。
自从香港于1842年成为自由港后,香港便成为区内一个重要的转口港。多间英国洋行在香港设立,也吸引不少华人从事与贸易相关的业务,如搬运及运输等。部份华商也来港设立南北行经商。
香港开埠初期政府不收取任何税款,只依赖卖地及牌照等收入。虽然自1850年代起收取小量税项,但由于一直不抽关税,故对香港经济发展影响甚微。
教育方面,香港政府于1847年推行公立学校教育制度,补助中文学校的经费,并于1873年将教会学校也纳入在内。而首间官立学校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于1862年开办。1887年,香港西医书院成立,为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
治安方面,香港殖民地警队于1844年5月1日正式成立。警队早期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泛,除负责治安外,还负责消防、人口登记、出入境、签发车牌狗牌、交通以及邮政。
1851年太平天国起,不少华南商人迁往香港逃避战乱。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3,000多人,增至1865年的12万多人。香港亦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沿海的主要转口港。除了货物的转运外,香港亦成为华南中国人移居海外的中转站。从1851年至1900年期间,超过200万广东人及福建人经香港移居海外,或被运往海地充当劳工。
咸丰十年即1860年,又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国强行租借99年,香港地区遂全部归英国人管理。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远东的中心依旧是上海。1949上海:远东第一大城市的逝去一个时代的结束
是战争给了香港机会。
到1937年,香港还只是一个拥有100万人口的广东人移民城市。抗战爆发后,内地人为避祸,相继来此,香港人口增至160多万,其中尤以上海精英为著。
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里说:“这两年,上海人在香港,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1941年底,日军侵占香港,待3年零8个月的日治结束,香港人口只剩下了60多万。
再往后,内战爆发,更多新移民涌入,香港成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野政客及富有商人在亚洲的最佳庇护所。”
当时香港著名大饭店的大厅内,一时挤满了从上海逃难而来的富商巨贾,一到喝茶时间,上海话不绝于耳。
1946年至1950年,从上海等内地流入香港的资金不少于5亿美元。仅1949年8月11日一天流入港澳的黄金即达2万两之多。
有人,还有资本,香港经济一日千里。
1947年香港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27.7亿港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增长了116%。1949年更是突破了50亿港元。
等到1953年,香港人口已经超过250万。“香港人”的身份认同逐渐树立起来。
学者陈冠中说:
香港的居民终于对香港有归属感了,但一半是被逼出来的。原来他们哪里都去不了,英国不是随便去的,内地还不是可以去的,他们不能自认英国人,也不愿意被人家认为是内地人……没选择,他们只能叫自己香港人,后来越叫越顺,引以为荣。
香港和上海的比较
很多人都喜欢把香港拿来跟上海比较,那嘻嘻网也来简单的说说:
香港全境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等3大区域组成。管辖陆地总面积1104.3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0多万人,人口密度居全球界第三。
上海面积6340平方公里,人口2400多万,上海的面积是香港的6倍,人口是香港的3.5倍,人口密度是香港的0.6倍。
香港外号叫”东方之珠”,上海叫‘东方明珠,经济总量上海远胜香港,人均GDP是香港大于上海的。1949年之前,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
1842年,香港开埠。1843年,上海开埠。
1876年,晚清文人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写道:“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和香港被拿来相提并论,不知是不是从那时开始的。当时有英文报道称,上海英商自认为高香港英商一等。许多在香港的英资都跑到上海来开公司,并以上海的业务为重。
比较或许早就开始了,而这两座城市真正发生联系,要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有一个数据称,1931年在香港的上海人只有3768人。当时,广东地区以外的华人尚未考虑大规模移居香港。所谓“省港一家”,在1949年以前,香港与广东在文化上是一体的。1937年的时候,香港是一个拥有100万人口的广东人移民城市。
直到抗战爆发,香港的吸引力才在全国范围内大增。1937年至1941年的四年间,香港人口增至160多万。香港第一次有了这么多广东以外的“外省人”,其中不乏南来的上海人。作家萨空了写道:上海人到港十几万。在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里,徐太太对住在上海租界孤岛的白家说:“这两年,上海人在香港,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香港似乎有些要赶超“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势头了。在香港的作家穆时英宣称,香港是“全国唯一的、最安全的现代城市”。萨空了甚至预言:“今后中国文化的中心,至少将有一个时期要属于香港……这个文化中心,应较上海更为辉煌,因为它将是上海旧有文化和华南文化的合流,两种文化的合流,照例一定会溅出奇异的浪花。”
可惜这次“合流”的时间很短,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后便戛然而止。1941年12月8日,日军突袭香港,之后,香港保卫战拉开序幕。但这场保卫战仅持续了十八天,就以英军彻底失败、日军占领香港而告终。1941年12月25日晚7点,时任香港总督杨慕琦签署了向日军无条件投降的文件,这一天成为香港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圣诞节。经过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到1945年,香港人口又只剩下了60万人。香港学者陈冠中认为:“香港到1949年前经济地位并未超过上海。”
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著名的开罗会议举行,中国、英国、美国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蒋介石位列三巨头之一。会后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根据宣言精神,战后日本所占一切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包括东北、台湾、澎湖等地区。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承诺蒋介石夫妇,战后香港回归中国。
但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并从中作梗。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多次找丘吉尔讨论香港问题,但之前光着屁股见罗斯福,并声称英国首相对美国总统毫无保留的丘吉尔拒绝讨论任何远东的话题。尽管如此,《开罗宣言》中还是明确规定了原日本所占一切原中国领土战后归中国。
在后来的雅尔塔会议中,由于为了换取苏联对日本出兵剿灭日本关东军,罗斯福对斯大林作出妥协,承认了外蒙古独立和外蒙古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且是在中国未参加的情况下。丘吉尔还一直鼓捣斯大林对中国多提一些不合理要求,并且希望苏联把中国的旅顺和大连直接拿走,因为这样,英国继续占领香港才显得合理。
后来由于丘吉尔的坚持,罗斯福没有强逼他一定要让出香港。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新旧政权的交替,下一个人口的涨潮更为猛烈。除了回流以外,更多新移民涌入香港。到1953年,香港人口已达250万,光1949年就增加了近80万人。
这一次,更多上海人来到了香港。陈冠中在《90分钟香港社会文化史》中写道:“1949年后,各省来香港的人多了,从山东威海的警察到跑单帮的台湾客,在本地广东人眼中都是外省人。其中,上海人最为瞩目。”
香港为什么那么发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论资源禀赋,论经济腹地和市场,论世界影响力,大陆都远胜香港和台湾。香港要资源没资源,本土市场比台湾还小,为什么香港发展的如此成功?香港人如此富裕?搞一些空壳的金融服务业就足以致富?为什么香港对于国际会有吸引力?新加坡实业发达,而且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比香港好多了。至于台湾,地理位置和菲律宾差不多,为什么台湾没有东南亚化?其他东南亚国家不能和台湾一样发达?
原因有一:
1982年9月,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原因有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
原因有三:
香港是当年世界封锁中国,中国只能在香港进口。香港就是大陆市场的中转站。
所以,香港富起来了,所以香港旁边的深圳也富起来了。
世界-香港-深圳-中国大陆,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原因有四: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10%,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韩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61年的47.4%降为1985年的15%,工矿业从16.5%上升为33.4%;台湾农业比重从1952年的35.7%降为1978年12.1%,工业比重从17.9%上升为40.3%。香港与新加坡也从转口港变为工业城市。
原因有五:
失业人数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8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与美、日等国相比较为平均。
原因有六:
西方价值观影响:香港与新加坡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在法律、教育、经济各方面都深受影响;而台湾和韩国则是在1950年代以后深受美国影响,能够和西方价值体系及经济体系接轨。
其实,说了半天,香港对祖国最大的贡献并不是逆天的经济价值,而是因为香港存在,我们的祖国才缤纷多彩!香港这缕独特的色彩,也带给了我们对祖国美好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想象……
能否把海南岛建成第二个香港?
把香港理解的太片面了,香港不是随便可以打造的。香港的金融体系,不是国家扔个一千亿就可以复制的,扔钱下去那可是无底洞的事情。
朋友弃游把王者号给我玩,我玩着玩着成了青铜,请问广大网友我重新建个号能完成王者吗?
从全岛经济特区到全岛自贸区,海南拿到多少特殊政策,就是起不来,值得深刻反思……
满清政府租借只肯99年是为了后世能收回?
纵观整个香港被割让给英国的事情来看,香港是分三次割让给英国的。第一次是南京条约,将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人。第二条是北京条约,将香港的九龙半岛永久割让给英国。而第三次则是和英国签订的新条约,将香港的新界租给英国使用,租期是99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前两次都是永久的割让,而第三次却是租借99年呢?
要知道,在国际法中,一个国家领土的变更需要经过五种方式,有先占、时效、添附、割让以及征服。学过历史的我们都清楚,清王朝后期的所有领土都是通过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给别国的。
但是,在翻开这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的时候,有意见特别有趣的事,就是,所有割让的土地年限最多均为99年。且有很多,比如说与德国签订的《胶澳租界条约》,割让青岛给德国,年限99年;与法国签订的《广州湾租界条约》,割让湛江给发过,年限99年;再有,与英国签订的《展拓香港界专条》中,英国占有新界的年限也是99年。
据说按照国际条约来看租借或控制一块领土超过100年,那么主权国就丧失了对这块领土的主权(但是笔者没找到出处)。如果清政府同意租借100年的话,那么日后英国就有理由不归还这块领土了。从这来看99年和100年的时间规定可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了。虽然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但是他们知道钱没了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赚,土地也可以租给英国,但是土地绝对不能拱手让给英国。
值得留意的是,在清朝政府力争之下,九龙寨城的管治权并没有交给英国。中国政府利用《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到1997年6月30日的租借期满,收回整个香港(当然包含"九龙半岛"和"新界",即《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内的租借地)。1997年7月1日,香港收复这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胜利。香港继续繁荣对中国是一大利好,但是如果把香港搞砸了,那是中国的损失和耻辱。
百年香港老照片
1850年,香港街景。
香港,某处码头,照片大约拍摄于1860-1861年之间。
1860年代,香港,复制照片,这在当时属于出口贸易。
在香港马场的大看台。照片大约拍摄于1861-1864年之间。
1868年,香港,街头闲聊。
1868年,香港跑马场。
1868年,香港九龙,这时的九龙只是荒野中的农田小村落。
1868年,香港,英国人。
1869年10月31日,在香港港口的船舶。
香港的红灯区太平山街。照片大约拍摄于1868-1870年之间。
1868年的香港老照片
1868年,香港,戴着头巾的少女。
1868年,香港某街边的一家商户。约翰·汤姆森(苏格兰)/摄。
1868年,香港,挽着发髻的老妇。
1868年,香港,街边休憩的人家。
1869年,香港植物园内一群少年合影。
1869年,香港摆花街,迎接爱丁堡公爵的访问。
1870年,香港,街头江湖医生。
1870年,香港,维多利亚城(中西区)。
1870年,香港,毕打街北段。
1870年代,香港天后古庙。
1872年,香港,尚未开发的九龙尖沙咀,这里就是今天的尖沙咀地铁站一带。
香港云咸街。埃米尔·鲁斯费尔德/摄,大约拍摄于1871-1874年之间。
左边挂牌子英文意思是"香港摄影室",其对面是日耳曼俱乐部。
1872年,香港,首批留美幼童。
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选派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批幼童原计划留学15年,但由于政治文化的差异,9年后就中途撤回,以失败而告终。
1874年,香港,簸箕湾。
香港,学生。大约拍摄于1872-1886年之间。
香港,一户五口之家。大约拍摄于1872-1886年之间。
香港,科克伦街。大约拍摄于1872-1886年之间。
香港,湾仔市场。大约拍摄于1872-1886年之间。
香港市政厅。大约拍摄于1872-1886年之间。
1880年,香港拱北楼。
拱北楼原名为"庄士敦楼",始建于1843年。该建筑原为香港前两任总督住所,先后还用作汇丰银行饭堂及俄罗斯领事馆。1890年,更名为"比更士菲楼"成为香港首座多层购物商场。1915年,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购入该建筑并拆迁重建成外方传道会大楼。
1880年,香港风光。
1880年代,香港早期消防队。
1885年,香港海港。
1889年,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1890年代,香港,一位农夫在池塘里放水牛沐浴。
1890年春节,香港,街头上的孩童。
1890年,香港中环,大会堂街上挑着担担的小贩。
1890年,香港中环进行填海时的情景。图中的堤岸,即今天干诺道中。
1895年,香港,跑马场。
1895年,香港,皇后大道。
1895年,香港,毕打街附近的洋行。
1895年,香港中环,维多利亚港。
1898年,香港,九龙半岛中英边界(今界限街)附近的哨站缉私员及守卫。
1899年3月,香港,新界勘界委员会。
1899年3月,香港新界,新界勘界委员会英方代表骆克及中方代表王存善在沙头角海岸边竖起第一块界桩。
1899年8月4日,香港新界屏山,港督卜力与新界绅耆会面,解释管治新界的原则。港督卜力向绅耆发表演说,辅政司骆克站于港督左侧,面向镜头者为通译。
1900年,香港,中环。
1900年代,香港,大潭笃水坝。
1900年,香港妇人。
1900年代,香港,华人苦力。
1900年代,香港,从温德姆酒店城景房看到的建筑风光。
1900年7月,李鸿章访问香港,与港督HenryBlake在九龙至广州的火车开通典礼上合影留念。
1901年左右,香港,童工挑夫。
1901年,香港,歌伎。
1902年新年,当天的香港皇后大道。
清末,香港,街边小吃摊点。
清末,香港码头裸身游泳的孩童。
1908年左右,香港,麻将馆里的大杀三方。
清末,香港,街上的黄包车。
1909年,香港,皇后大道中。
1910年,香港,皇后大道。
1910年代,香港警察,这时的警察由印度人和香港本地华人组成,冠英女皇的名。
1910年代,香港,永乐街。
1910年,香港,维多利亚港。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的香港街头。
1914年,香港,尖沙咀火車站。
1915年,香港高等法院大楼。
1915年,香港,时任警方新界助理总监宝灵翰(前左三),组队围捕老虎成功。
1920年,香港,西环码头。
1920年代初,皇后码头。照片来源:DavidHui。
1922年,香港,爱德华皇储乘坐八抬大轿经过干诺道中。
1920年,香港,中环街市。
1920年代,香港,填海前的轩尼诗道。
1923年2月20日,孙中山应邀在香港大学演讲,与部分校师生合影。
1925年,香港,德辅道中与遮打道交界处。
1927年,香港半山区坚道,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照片来源:DavidHui。
1929年,香港,西街和高街岔口处的行人。
1930年代,香港,两位外国旅行者。
1930年代,香港,九龙城寨。
1930年代,香港中环,毕打街皇家码头。
1930年代,香港,尖沙嘴弥敦道。
1935年,香港,北河街与鸭寮街交界处。
1935年,香港,海边湾仔第一俱乐部及码头。
1937年,香港,港龙舞者。
1937年,日军侵华,许多无家可归的大陆难民涌来香港。
1939年,香港中环,宋庆龄女士与一部获英国友人捐赠的救护车。
1940年代,香港毕打街,一家四口的外籍人士。
1940年代,香港,莊士敦道和轩尼诗道交界处的加油站。
1940年代,香港,在田地里劳动的妇女。
1940年代,香港,戏院海报。
1941年,香港,九龙某宾馆。
1941年10月,香港,看小人书的孩子。卡尔·迈当斯/摄。
1941年10月,香港,卖鱼小贩。卡尔·迈当斯/摄。
1941年10月,香港,修鞋铺。卡尔·迈当斯/摄。
1941年,香港湾仔,日军进攻前,庄士敦道,看上去还一片宁静与祥和。
1941年,日军占领新界后继续进攻香港岛。
1941年,香港,墙上海报。哈里森·福尔曼/摄。
1941年12月26日,香港轩尼诗道,日军进行入城巡行,陆军司令酒井隆(领先骑马敬礼者)向在路边列队的日军士兵敬礼。
1942年,香港德辅道中,中环街市前的日军。
1942年,香港,梅道。
日占时期,"香港占领地总督部"门前,香港总督矶谷廉介。照片大约拍摄于1941-1945年之间。
1945年夏,香港,盟军反攻日本时的启德机场繁忙景象。
1945年,香港,日军投降,排队交出武器。
1945年,日本投降后,香港举行升旗仪式。
1945年9月16日,香港总督府,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华民国、英国及日本代表联合签署受降文件,正式代表了日本在香港的投降,香港重光。
1945年,在香港的印度人。其背后是日占时期,日本人搞的"株式会社協同组香港支店"的招牌。
1946年,香港,年轻的母亲背着熟睡的孩子。
1946年,香港,高等法院。
1946年,香港,街头人力车夫。
1946年,香港,咸鱼干货店。
1946年,香港,神态自若的市场小贩。
1946年,香港,中环的石板街。
1946年,香港,裝卸货物的苦力,这里有很多未成年孩子。
1946年,香港,小港旁小贩夹道。
1946年,香港,汇丰銀行大廈(中间的白色高层建筑)与高等法院(右边圆顶建筑)。
1946年,香港,远处是维多利亚港,近处是皇后行和太子行。
1946年,香港,一位老妇人的神情。
1946年,香港,交通枢纽尖沙咀。
1946年,香港,从半岛酒楼望向九龙东北方。
1946年,香港矿石山下,在小路和田园间有一个小村庄。
1946年,香港,杂货铺內的工人忙着分类筛选新到的货品。
1946年,香港仔,渔民船只。
1946年,香港大学的主教堂在战火中被烧毁。
1946年,香港,跑马地广场连接铜锣湾。
1946年,香港,街市略影。
1947年,香港,卖报纸的妇女。
1947年,香港,筑路工人修马路。
1947年,香港的军事法院,审判日本战犯。
1947年,香港,德辅道。
1947年,香港,繁华的文咸西街。
1948年,香港,蔡廷锴在他的书房,此时他已经下野。
1948年,香港,永昌银行内繁忙的外币兑换业务。
1948年,香港,中央饭店夜总会内的舞女们。
1948年,香港浅水湾,英国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在海滩沐浴。
1940年代末,香港尖沙咀,天星码头的电影院广告。
1948年,香港,皇后像广场。
1948年,香港,九龙尖沙咀码头,右侧为今天的星光行。
1949年,香港,英国增加香港驻军。
1949年11月2日,内地与香港边界,难民排队领取进入香港的通行许可证。
1949年,中英街,英国士兵和解放军士兵在界碑两侧对视。
1950年代,香港,衣着。
1950年,香港启德机场,在登机柜台前,服务人员微笑服务。
1950年,香港威灵顿街,拥挤的路道。
1950年代,香港汇丰银行总行门前,三位美女合影照。
1950年代,香港,旧公屋。
1953年,香港,铜锣湾渣甸坊。
1954年,香港,一户陈姓人家的除夕。
1955年,香港,街头摄影摊。
1955年,香港,街边一对老年夫妇。
1955年,香港,街上的行人。
1955年,香港警察驱赶街头摆摊的小贩。
1955年,香港,九龙街头小吃摊前的食客。
1955年,香港,双层公交巴士。
1955年,香港,街头穿街而过的人群。
1955年,香港交警。
1955年,香港,某户居民家的厨房。
1955年,香港高档高层公寓。
1955年,香港,正在练习写毛笔字的小女孩。
1955年,香港,九龙港港口起重机。
1959年,香港,九龙城。
1961年,香港旺角。
1960年代中期,香港,上环荷里活道东望。
1960年,香港,舞厅里的的士高。
1960年代,香港,长辫女士。
1960年代,香港,大排档。
1960年代,香港中环,穿旗袍的女子。
1960年代,香港,双层大巴电车。
1960年,香港,夜景下的皇都戏院。
香港屏山,上图1960年的聚星楼,下图2011的聚星楼。
1962年,香港,拖儿带女逃港的难民。
1960年代,香港九龙,作揖。
1962年5月,香港,大陆难民在香港的简陋居所。
1962年,香港,被迫在歌厅卖唱的逃港难民女童被警方带离遣返。
1960年代,香港,街头照相馆。
1964年,香港,铁匠。
1964年,香港旱灾,食用水供应不足,香港政府施行限制供水,这是市民们在排队打水。
1960年代,香港中环天星码头,俊男靓女。
1965年,香港,黄包车上的外国游客。
1960年代,香港,中环的高楼大厦。
1960年代,香港,时髦女子。
1960年代,香港,手拉车。
1967年5月6日,香港左派工会暴动,手拿红宝书的抗议游行队伍。
1967年5月6日,香港左派工会暴动,参与镇压的港英政府警察。
1967年,香港,出售毛主席像章和著作的专柜。
1967年,香港中环,警察与香港左派暴动者。
1967年,香港,无线电视位于广播道的第一代总部。
1970年代,香港,校巴。
1970年代,香港,喇叭褲,鬆糕鞋。
1970年代,香港青年郊遊。
1972年,香港,街上行人。
1970年代,香港九龙,屋邨的"万国旗"。
1978年,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片场,吴宇森。
1978年,香港,在维园玩滑梯。
1980年代,香港,警署派出所。
1980年代初,香港,开往文锦渡的巴士。
1982年,香港,开发新界沙田新市镇。
1982年,香港,少数民族孩子的服饰。
1982年,香港,街上鳞次栉比的店铺招牌。
1983年,香港,警车。
1986年3月25日,香港,李嘉诚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法律博士学位,并参与该校第127届学位授予典礼。
在位期间,英国女王曾两次访问香港,第一次是在1975年5月,在为期四天的访问中参观了多个地点,如皇后码头、香港大会堂、嘉咸街、摩士公园、何文田爱民村、红磡站、香港大学、葵涌货柜码头、荃湾工业区、跑马地马场。他们还欣赏了这座城市自1967年骚乱以来的首次烟花汇演,然后于5月7日上午启程前往日本。
其次是在1986年10月。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作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英国君主访问中国后,乘坐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访问了香港。抵达城市后,女王骑着马穿过梳士巴利和漆咸道,同时与人群打招呼,然后参观了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体育馆。她亦参观了纪念碑、立法会综合大楼、汇丰总行大楼、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沙田马场及沙田隆亨村。
她第一次到访香港,启发了伊利沙伯体育馆的兴建,该体育馆位于湾仔摩理臣山,由香港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督麦理浩爵士于1980年8月27日启用。
伊丽莎白女王学校
在她访问这座城市之前,香港已经建立了两个以君主命名的场地。第一个是位于旺角洗衣街的伊利沙伯学校,该学校于1953年构思,即伊利沙伯二世加冕的同一年。学校于1954年开办,是该市第一所公立中英合校中学。
伊丽莎白女王医院
另一个地点是位于油麻地加士居道的伊利沙伯医院,是全市最大的急症综合医院之一。1959年3月7日,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作为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首次正式访问香港,为医院奠基。该医院于1963年9月6日由时任香港总督罗伯特·布莱克开设。
1986年10月2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香港赢得伊丽莎白二世杯冠军后与骑师陈朝阳交谈。
1986年10月2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听取香港总督尤德的讲话
1987年,香港,电车车厢广告。
1988年,香港维多利亚港,中银大厦正在建设中。
1993年前的九龙城寨
1995年,香港北大屿山,兴建中的填海建造的赤鱲角机场,造价约为100亿美元,至今仍然是全世界造价最昂贵的机场。
1997年,回归前夕,香港居民在大街小巷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李开远/摄。
1997年6月30日,香港英军添马舰基地,工作人员正拆除英国皇家徽章。
1997年6月30日,香港,"末代港督"彭定康一家步出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香港,一群菲佣坐在印有董建华画像的站台前。
1997年6月30日,香港港督府,举行降旗仪式,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接过港英旗帜。
1997年,香港,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香港回归前后48小时,这些鲜为人知的点点滴滴
1990年代末,香港,国泰航空飞机飞越九龙城。
2005年9月12日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幕(HongKongDisneyland)开幕。
1999年2月,华特迪士尼公司与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就兴建香港迪士尼乐园进行谈判。10月31日,双方达成协议,合夥成立香港国际主题公园有限公司,在大屿山竹篙湾发展包括香港迪士尼乐园第一期的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11月2日,前行政长官董建华与迪士尼公司高层於香港礼宾府正式宣布有关协议。
2003年1月12日,香港迪士尼乐园正式动工,计划耗资141亿港元兴建,由华特迪士尼幻想工程师团队设计。但截至2007年,光是香港政府对乐园的投入已经达230亿港元。
2004年9月23日,园内的地标建筑睡公主城堡举行平顶典礼,整体建筑于2005年年中完成。6月12日首次开放招待员工家属试玩。
2005年9月12日由中国国家副主席ZQH、行政长官曾荫权及迪士尼高层主持开幕仪式,并于同日下午1时正式开放。
2016年,香港,一位男士在屋顶锻炼身体,做俯卧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