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原来中国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是他们这对夫妻

原来中国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是他们这对夫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806 更新时间:2023/12/8 5:27:21

年号,是中国封建制度一大“发明”,古代皇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标志。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年号是汉武帝首创,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形式,年号一般不会频繁修改,每一次修改的背后必然是王朝或者皇帝遇到了重要的事情,需要通过修改年号来改一下政权的“命运”,故而封建王朝皇帝改元往往带有很强的政治意图,同时也能让人们能看出当时的政局变化。

一个政权使用另一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重要的标志之一。在中国四分五裂的时期,这种现象便经常出现。例如,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则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同时,诸多地方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军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史家因立场不同,著述所用年号多有歧异。如三国时,陈寿撰《三国志》,以三国年号并列,分别以各自年号纪年纪事;而习凿齿《汉晋春秋》,则认为蜀为大汉延续,故奉蜀汉为正统,用其年号纪年。

年号一般来说是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中国皇帝中使用年号数量排在前两位的是一对夫妻武则天和李治,冠军是妻子武则天,称帝后一共用了十四个年号,加上之前给儿子临朝称制四个年号,合计十八个年号。亚军是丈夫唐高宗李治,一共用了十四个年号。

最早的帝王纪年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刘彻,自武帝肇始以来,从此历代帝王即位,一般大多立有年号,直至袁世凯复辟帝制,他使用的“洪宪”年号是最后一个,也是最短命的帝王年号。而以前帝王纪年没有年号,只有年数,比如周武王二年。在明朝以前的皇帝,一般都有超过2个的年号,但是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便改了这一规矩,从他开始中国的每个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了,人们以后就更经常用年号来称呼某个皇帝了,比如崇祯帝、万历帝、康熙帝、宣统帝等等。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中国皇帝使用的年号排行榜吧。

原来中国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是他们这对夫妻

一、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18个年号

在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帝王,是中国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这位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六十七岁即位),在她当政的武周时期(690年705年),使用了十四个年号: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神龙;更为有趣的是在圣历三年,武则天三次更换年号。这可谓空前绝后。若再加上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683年690年)时期的四个年号: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前后不过二十一年的时间里,则共有十八个之多。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年号是中国的发明,世界上使用年号的国家曾经有日本、越南、朝鲜等),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年号

持续

干支

起止

备注

光宅

1年

甲申

684九月十二月

光宅、垂拱、永昌、载初一般视作武则天年号

垂拱

4年

乙酉

685688

永昌

1年

己丑

689正月十一月

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

载初

2年

己丑

689十一月690八月

载初元年起用子正

天授

3年

庚寅

690九月692三月

用子正,元年九月改国号为大周

如意

1年

壬辰

692四月九月

用子正

长寿

3年

壬辰

692九月694五月

用子正

延载

1年

甲午

694五月十二月

用子正

证圣

1年

乙未

695正月九月

用子正

天册万岁

1年

乙未

695九月十一月

用子正

万岁登封

2年

乙未

695十二月696三月

用子正

万岁通天

2年

丙申

696三月697九月

用子正

神功

1年

丁酉

697九月十二月

用子正

圣历

3年

戊戌

698正月700五月

用子正

久视

2年

庚子

700五月701正月

元年十月复用寅正

大足

1年

辛丑

701正月十月

长安

4年

辛丑

701十月704十二月

神龙

1月

乙巳

705年705年

二、唐高宗李治:14个年号

像改年号这么折腾的事儿,武则天排第一,谁是第二呢?当仁不让,必须是她老公,唐高宗李治!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曾在皇后武则天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故史称“唐天皇”,是亚洲第一位创制且采用“天皇”的皇帝。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年―683年),用过十四个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高宗在位前期立下赫赫武功。灭西突厥、将倭国逐出百济、征灭高句丽,帮助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使大唐帝国版图扩张到最大的程度,经济繁荣,国家太平,史称“永徽之治”。不得不说,夫妻俩差别还是很大的,唐高宗的年号,总体上显得比较有文化有内涵,不像武则天的那么浮夸。

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所有年号

650年永徽

656年显庆

661年龙朔

664年麟德

666年乾封

668年总章

670年咸亨

674年上元

676年仪凤

679年调露

680年永隆

681年开耀

682年永淳

683年弘道

关于唐高宗频繁变更年号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国事纪念论”,即每逢国家有大事发生,就要改换年号,像废立太子,亦或是天降祥瑞等影响大唐国运的事件,高宗认为必慎重对待,遂改国号以作纪念。

这个说法能从史书工笔之上发现迹象,比如“含元殿前麟趾见”,便改国号为麟德,又好比“以陈州言凤凰见于宛丘”,于是又改国号为仪凤,由此可见,将变更国号视为一种大事记,亦未尝不可。

说了武则天和她老公,就不能不提她们俩的儿子。武则天有两个儿子当过皇帝,分别是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而且都是两次登基。其中唐中宗用过嗣圣,神龙,景龙三个年号,里面的神龙,是沿用武则天的。而唐睿宗用过4个年号,分别是文明、景云、太极、延和。虽然没有她们的爹妈猛,但是两个人加起来也用了7个年号。看来这一家子,对改年号都有着独特的爱好。

三、汉武帝刘彻:11个年号

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皇帝登基,为了与前任皇帝相区别,新皇给自己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建立年号这事,是从汉武帝刘彻他老人家开始的,而喜欢改年号的毛病,估计也是从他这遗传的。比如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年(西元前140年)叫做“建元”,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代表成立,“元”代表开始,所以叫做“建元”没毛病。汉武帝大概很满意这一项发明,他在位五十多年,前后一共使用了十一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延和(一作征和)、后元。汉武帝雄才大略,好大喜功,是个特别喜欢出风头的人,所以心情一变,也就喜欢换个年号玩一玩。比如,汉武帝出去打猎,打到一只独角兽白麟,大家说,这是祥瑞啊,就把年号改成“元狩”。又过了几年,有人献上一只三足宝鼎,当然又是祥瑞啊,还得改年号,于是年号被改成“元鼎”。汉武帝在位54年年,一共用了11个年号,平均5年一个。

四、晋惠帝司马衷:10个年号

晋惠帝司马衷(259年-306年),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的第二代皇帝(290年―306年在位),是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他任内发生了丑皇后贾南风专权、“八王之乱”,加速了西晋的灭亡。在任期间曾11次改元:永平(1)、元康(9)、永康(2)、永宁(2)、太安(2)、永安(1)、建武(1)、永安(1)、永兴(3)、光熙(1)

司马衷11次改元分别是

290永熙(1)

291永平(1)

291元康(9)

300永康(2)

301永宁(2)

302太安(2)

304永安(1)

304建武(1)

304永安(1)

304永兴(3)

306光熙(1)

晋惠帝司马衷在(304年)一年内4次大赦换了4次年号。正月初八,抄袭三国孙吴景帝孙休创建的年号”永安”;7月25日,抄袭东汉光武帝刘秀创建的年号”建武”;11月12日,恢复”永安”年号;12月24日,抄袭东汉汉桓帝刘志创建的年号”永兴"。”永安”重复使用一次。

这3个年号还有哪些皇帝用过

永安:三国孙吴景帝孙休[258年264年];西晋惠帝司马衷[304年];十六国北凉沮渠蒙逊[401年412年];北朝北魏孝庄帝元子攸[528年530年];西夏夏崇宗李乾顺[1098年1100年]

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25年6月--56年4月];西晋惠帝司马衷(304年7月-304年11月);东晋元帝司马睿(317年3月-318年3月);后赵武帝石虎(335年-348年);西燕帝慕容忠(386年3月386年9月);南朝齐明帝萧鸾(494年10月498年4月);北魏北海王元颢(529年5月529年7月)

永兴:东汉汉桓帝刘志(153年5月-154年);西晋晋惠帝司马衷[304年306年];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君主冉闵(350年闰2月352年4月);前秦宣昭帝苻坚[357年359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409年闰10月-413年12月);北魏孝武帝元修(532年12月)。

五、宋仁宗祯:9个年号

宋仁宗赵祯,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1018年,他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十三岁即帝位,共在位四十一年,使用过九个年号:天圣(1023年1032年)、明道(1032年1033年)、景祐(1034年1038年)、宝元(1038年1040年)、康定(1040年1041年)、庆历(1041年1048年)、皇祐(1049年1054年)、至和(1054年1056年)、嘉祐(1056年1063年)。

宋仁宗在位40余年,用了9个年号,平均一个年号使用不足5年。

姑且不说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年号就用了贞观一个,也不说唐玄宗在位40多年,年号就用了开元和天宝两个,单单看一下宋仁宗的爷爷和父亲在位时间和年号个数:宋太宗在位30年,使用年号4个;宋真宗在位24年,使用年号5个。如此看来,频繁更换年号不是宋仁宗打头,而是效仿自己的爷爷和父亲。

以宋仁宗为例,他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共42年,共使用9个年号,每一个年号修改的背后都是有着深意,政治意图也是比较明显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一窥宋仁宗的执政轨迹。

宋仁宗使用过的九个年号分别是: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

1、天圣1023年1032年(10年)

2、明道1032年1033年(2年)

3、景祐1034年1038年(5年)

4、宝元1038年1040年(3年)

5、康定1040年1041年(2年)

6、庆历1041年1048年(8年)

7、皇祐1049年1054年(6年)

8、至和1054年1056年(3年)

9、嘉祐1056年1063年(8年)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赵恒驾崩于延庆殿,十三岁的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宋真宗死前考虑到赵祯年幼,于是留下圣旨,要他的皇后刘娥暂时处理朝中事务,朝堂之上刘娥垂帘听政,“乾兴元年二月戊午,真宗崩,遗诏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权处分军国事”。

在封建王朝时期,新皇帝即位当年都是不修改年号的,一切皆出自“孝道”,宋仁宗也不例外,他在位第一年用的是他父亲的年号“乾兴”。宋仁宗即位第二年,他有了自己的年号“天圣”,那时候他还小,年号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大臣们代劳,大臣们选用这个年号是非常有深意的。刘娥垂帘听政,仁宗小皇帝端坐龙椅之上,这是两个人共同主政,大臣们选用天圣,即意为“二人圣”,实实在在就是为了拍皇太后刘娥马屁,刘娥自然是高兴的。

天圣九年,仁宗和大臣们决定将次年改元“明道”,这一次改元没有什么特别经历,有人认为是宋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年号使用不能超过九年,当年宋太宗在开宝九年、太平兴国九年时就改了年号,宋真宗也曾在大中祥符九年修改年号,“国朝百有馀年,年号无过九年者。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太平兴国九年改为雍熙,大中祥符九年改为天禧”,或许仁宗的心态就是不超过爷爷和父亲吧。“明道”和“天圣”其实是异曲同工,“明”为“日月并”,说得也是刘太后和仁宗共同执政,这天下是皇帝的,也是太后的。

明道二年,刘娥去世,宋仁宗终于在二十多岁时亲政,连年大旱加之亲政,仁宗决定改元“景祐”,希望通过改元得到上天对宋朝的庇佑,“改元诏意冀以迎和气也”,这是宋仁宗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年号。

景祐五年,“五年,因郊又改元曰宝元”,宝元内涵吉祥如意。不过,“宝元”并没有给宋仁宗带来好运气,宝元元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宋夏两国关系破灭,次年,宋夏边境爆发战争,宋朝军队连连失利,宋仁宗越看“元”字越是火大,遂改年号为“康定”,取“安康稳定”之意,然而,朝堂之上有多事的官员认为“康定”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吉祥,“康定乃谥尔”,是给死者的谥号,用作年号不妥,于是“康定”用了不到两年就改为“庆历”。

“庆历”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年号,范仲淹等人变法就是在庆历年间。庆历这个年号同样用了九年,本来也应该修改,偏偏那一年北方大旱,河北受灾极其严重,百姓死者有八九成之多,于是宋仁宗希望皇天庇佑,遂改元为“皇祐”。

皇祐六年四月初一,发生日食,古人认为日食是天狗吃太阳,非常的不吉利,仁宗再次改元,这一次改成了“至和”,取其本意“极和谐、安顺”。至和三年,宋仁宗大病一场,很久之后才康复,他觉得自己生病是上天不满,于是做出了执政期间最后一次改元决定,次年用新的年号“嘉祐”,和景祐、皇祐一样,嘉祐也是期望上天的降福和保佑。

然而,一直希望老天庇佑的宋仁宗,始终没有儿子能够继承皇位,而他晚年反而继承了自己父亲疯疯癫癫的样子,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崩逝,其养子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

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高薪养廉出清官包青天包拯年薪千万?),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宋仁宗曾一度推行“庆历新政”,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未克全功。死时讣告送到敌对国家辽国,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使者的手嚎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足见仁宗之“仁”。

六、汉桓帝刘志:7个年号

汉桓帝刘志,东汉第十位皇帝(146年167年在位),十五岁即皇帝位,在位二十一年,曾七度改元:即位第二年改元建和,三年后改元和平,仅一年又改元元嘉,三年后改元永兴,二年后改元永寿,四年后改元延熹,十年后又改元永康。由于外戚专权,梁太后临朝听制,前十三年基本上是一个傀儡皇帝。

汉桓帝不仅改元多,皇后宫女也多,后宫宫女多达万人,先后册封皇后三位:梁、邓、窦,所封贵人有十几人之多,才女更是无数。但是,她们只为桓帝生下三位公主而没有子嗣。

七、梁武帝萧衍:7个年号

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使用了7个年号,其中就有两个三字年号,中大同和中大通,此外还有大同、大同和普通,是的,萧衍用过“普通”做年号,而且普通了8年。出过四次家的萧衍一定都不“普通”。萧衍虽是皇帝,但喜好佛法,甚至曾多次舍家企业出家为僧,据说这些莫名其妙的年号跟他尊崇的佛法有关。

皇帝

年号

时长

干支(改元)

公元

梁武帝萧衍

天监

18年

壬午(四月)

502519

普通

8年

庚子

520527

大通

3年

丁未(三月)

527529

中大通

6年

己酉(十月)

529534

大同

12年

乙卯

535546

中大同

2年

丙寅(四月)

546547

太清

3年

丁卯(四月)

547549

八、宋理宗赵昀:7个年号

赵昀,南宋皇室亲戚而并非皇子,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他的前任宋宁宗赵扩死后,宰相史弥远矫诏废太子赵竑,立贵诚,即为宋理宗(1224年―1264年在位。共使用过以下7个年号:宝庆(1225年―1227年),绍定(1228年―1233年),端平(1233年1236年),淳佑(1241年―1252年),宝佑(1253年―1258年),开庆(1259年),景定(1260年―1264年)。在宋理宗任内,内部腐败不堪,金灭蒙进,唇亡齿寒。随着蒙古新汗忽必烈迁都燕京,厉兵秣马,挺进江南,预示著南宋的灭亡指日可待。

九、宋徽宗赵佶:6个年号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因兄长宋哲宗无子,死后传位于他,在位二十五年(1100年1125年)。是史上有名的书画皇帝,独创“瘦金体”书法,同时也是有名的青楼天子,私会色艺双全的京城名妓李师师,后来因为国亡而被俘,最终受折磨而死。在位二十五年,用过六个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北宋徽宗年间的年号为:

1、建中靖国:建中靖国是北宋时期,宋徽宗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只在1101年的时候,使用了一年。

2、崇宁:崇宁是北宋时期,宋徽宗使用的第二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102年到1106年,崇宁这个年号使用了五年。

2、大观:大观是北宋时期,宋徽宗所使用的第三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107年到1110年,共使用了四年。

4、政和:政和是北宋时期,宋徽宗使用的第四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111年到1118年的十月,共使用了八年。

5、重和:政和是北宋时期,宋徽宗使用的第五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118年十一月到1119年的二月,共使用了两年。

6、宣和:宣和是北宋时期,宋徽宗使用的第留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119年到1125年,共使用了七年。

使用5个年号的皇帝

此外,还有多位皇帝皇帝拥有五个年号,如汉朝最后一任皇帝――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189年-220年在位),曾使用过永汉、初平、兴平、建安、延康五个年号,其中被曹操挟持的二十五年(196年―220年),年号均为建安。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大帝孙权,他于西元222年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在位期间,共使用过黄武(称吴王期间)、黄龙、嘉禾、赤乌、太元五个年号。宋太宗赵光义(976年997年在位)则使用了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五个年号。宋真宗赵恒(997年1022年在位)则使用过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五个年号。

明清一帝一号

由于年号太多难免有导致纪年混乱之弊。所以自明至清,历任帝王,从登基到驾崩,只使用一个年号(明英宗朱祁镇除外,1436年1449年、1457年1464年两次在位,分别使用正统、天顺年号),这也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清圣祖玄烨虽然在位长达六十一年,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执政时间最长者,而其年号“康熙”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后人也拿其年号称之为康熙皇帝。其它类似还有很多:执政时间长达六十年之久、号称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弘历“乾隆”(年号)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在位四十八年,是明代在位最久的皇帝,年号万历,史称万历皇帝;在位四十五年的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差点丧命后宫的嘉靖皇帝。这些皇帝因为在年号上没有什么新的创意,也正因为如此才得以让今人能够如此清楚地记住他们的年号,但往往不知其名和諡号、庙号。

其实改年号这事,是相当麻烦的。对于老百姓还好些,因为他们大部分都用干支纪年。但是对于政府机关来说,可是一件大事,要经常发公文,还要整理档案,年号改起来的事情太多。所以到了明清两代,皇帝改年号这个臭毛病慢慢的也就没有了。明清的皇帝,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比如崇祯、嘉靖、康熙、乾隆,以至于我们都习惯用年号来称呼一个皇帝,忽略了他们的庙号和谥号。乾隆,其实应该是清高宗,康熙是清圣祖,崇祯是明思宗,嘉靖是明世宗。这样一辈子只用一个年号的皇帝,比起武则天一家子的个人爱好,是不是略显无趣呢?

更多文章

  • 他和他弟还有她,竟然都可以称之为六味地黄丸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六位帝皇丸,六位帝皇玩,萧皇后,李旦,李显

    这俩兄弟是六位帝皇丸家喻户晓的中药六味地黄丸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皇位争斗的例子比比皆是,一般都会经历一下腥风血雨,踩着竞争者的头往上爬,然而有两个人却不太愿意当皇帝,被人戏称为“六位帝皇丸”历史上的李显和李旦这两位皇帝,父母兄侄一家人全是皇帝自家人轮流做皇帝。先说唐中宗李

  • 年近50的萧皇后如何让唐太宗甘拜于其石榴裙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萧皇后

    小时候听评书,迷上了单田芳的《隋唐演义》。瓦岗寨的草莽英雄就是要推翻荒淫残暴的隋炀帝。那个衣冠禽兽,竟然娶了一位花容月貌的老婆萧美娘。一对狗男女有商有量地祸国殃民,老百姓对这两口子恨之入骨,评书判词也“败坏”了萧美娘在民间的声誉。虽然她很美,却极坏,就像《西游记》里的白骨夫人

  • 老山战役当事人:战士以血肉之躯撑旗照是假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摆拍照,老山战役

    《收复老山战役“牺牲”旗手31年后被发现仍健在》一文的配图,经核实并非现场照片,系后人演绎。澎湃新闻网刊发的《收复老山战役“旗手”:不在意“被牺牲”,活着就是最幸福的》报道。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30日电(记者吴楚实习记者魏孝庭)&

  • 这才是真正六位帝皇玩 一生嫁过六位帝王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六味帝皇玩,六味帝皇丸,六位帝皇玩,六位帝皇丸,萧皇后

    今天出差的路上,顺手带上了《万历野获篇》,在飞机上随手翻到了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个历史上传奇的女性萧氏,正如标题所示,她的一生颠沛流离,先后嫁给了六个帝王,也堪称中国历史上改嫁最多次的皇后。被人戏称“六位帝皇玩”,他叫六味帝皇丸。公元581年(大约),后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萧氏出

  • 谥号的来历规则:历数中国历代皇帝谥号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代皇帝谥号大全,中国古代谥号,谥号,中国历代皇帝谥号,中国历代谥号,谥号,庙号,谥号,尊号,年号,谥号大全,谥法

    谥号(读音:shì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

  • 宋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在位时间历史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宋朝皇帝列表,赵匡胤,赵光义

    宋朝皇帝列表,谥号庙号在位时间及历史评价皇帝名字生卒年份(公元)庙号历史评价北宋·赵匡胤927976宋太祖陈桥兵变龙袍加身,创立大宋国、励精图治整治江山北宋·赵匡义939997宋太宗政绩有为、不善武功、晚年教循规蹈矩,致积贫积弱北宋·赵恒9981022宋真宗

  • 谥号的学问:《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译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谥号,文人谥号,皇帝谥号,中国皇帝谥号

    【题解】谥,据生前行事评定褒贬,给一称号。此篇言给谥的法则。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民无能名曰神。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德象天地曰帝。静民则法曰皇。仁义

  • 赵匡胤后代在哪里?哥弟后代平分宋朝18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网上年检,工商年检

    烛影斧声,赵匡胤死的不明不白,弟弟赵光义做皇帝后一直到北宋灭亡都是弟弟的后代继承皇位到北宋灭亡,政权南迁时,宋高宗之子在“苗刘之变”后夭折,继嗣无人。高宗帝终于收养了太祖后裔为子,即后来的宋孝宗。至此,皇位终于又回到了太祖后裔的手中。据说赵构晚年梦到太祖托梦与他,告诉他斧光烛

  • 深圳赤湾: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少帝魂魄归依之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皇帝,宋朝皇帝列表,宋少帝,赵昺

    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少帝赵昺魂归何处?这是历史学家一直探究的问题,然而,谁又能想到,这个古老的话题却在一个座落南海边的一夜新城被发掘出来了。这个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新城就是深圳。说起文天祥,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他的这首诗《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

  • 萧皇后经历的事情可以说“年龄对她只是一个数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萧皇后

    她,就是南朝梁明帝萧岿的女儿萧氏,人们一般称她为萧皇后。萧皇后是历史上一位奇女子,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却总是让那些君王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这样的女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萧皇后一生共经历了5次婚姻,隋炀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小妾,两代突厥可汗的爱妃。如果李世民真的纳她为昭容,就是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