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有时候是一个娃娃,甚至是襁褓中的婴儿,这在民主国家里是很不可思议的,然而在世袭的封建社会里却是天经地义的,儿皇帝的比例竟然高于百分之十以上。
有史可查最早的儿皇帝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他即为是十二岁,一个小孩子当然不能治理国家,所以周公旦就来辅政。
接下来是对十岁以下登基的皇帝的全盘扫描。在所有的皇帝中,年龄最小的是东汉殇帝刘隆,当时不足一岁,不满一周岁就去世了。
其次是西汉孺子刘婴,只有一岁,是王莽的傀儡,四岁时王莽称帝,西汉灭亡。
两岁登基的有两个:一个是东汉的刘炳,不过半岁而崩。
第二个是东晋的穆帝司马聃,十五岁时开始亲政,但真正的政权在恒温的手中,他亲政不到三年就死了。
三岁登基的也有两个:一个是西夏毅宗李谅胙。十二岁亲政,是早熟而有作为的皇帝,可惜二十一岁突然病死,一个是末代皇帝搏仪,登基时不到三岁,辛亥革命时被退位。
四岁登基的也有两个:一个是南宋恭帝,此帝很有传奇色彩。另一个是西夏崇帝乾帝,他十六岁时借助辽朝的力量鸠杀了专权的梁太后,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五十五岁去世。
五岁登基的有三个:第一个是东晋的咸帝,二十二岁崩于西堂,第二个是北魏孝文帝,二十岁时冯太后死后亲政,三十三岁讨伐齐返回途中崩。第三个是光绪帝,他十六岁时名誉上是已经亲政,但是实权落在慈禧太后的手中,三十八岁是病死,据说是慈禧太后害死的。
六岁登基的有三个,第一个是北魏孝明帝,二十岁是被其生母鸠杀,第二个是顺治帝,十三岁时亲政,二十四岁时病死。第三个是同治帝,他没有亲政,政权一直在慈禧太后手中,十九岁时病死。
七岁登基的有两个,第一个是北周静帝,在为不足两年被其外公杨坚一“禅代”的方法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后被杨坚所杀。第二个是后周恭帝柴宗帝,即位次年赵匡胤陈桥兵变,他被退位,死时二十一岁。八岁登基的有六位,第一个是西汉的昭帝,再位十四年,二十二岁去世。
第二位是东汉质帝,他岁年幼,但是很聪明,曾对朝臣说当时把握朝政的梁翼的不是,因而被梁翼毒死。在位只是一年。
第三位是北齐幼主高恒,在位不足一个月即国亡被杀。第四个是南宋的末代皇帝,在位次年南宋就灭亡了。他被元军逼入海中溺死。
第五个是西夏惠宗,在位十二年,二十岁去世。
第六个是康熙,在位六十一年。
当然我们还要说的是另一种“儿皇帝”别人俯首自称儿子
儿皇帝本是勇将
石敬瑭,唐朝沙陀部人,父亲名叫臬捩(音聂列)鸡,据说是汉景帝时丞相石奋的后代,但欧阳修在他写的《新五代史》中说他这个姓不知道最初的来历。
臬捩鸡很勇猛,也善于骑射,谋略也很远大,辅佐李克用和李存勖,屡立战功,升至刺史。石敬瑭为了表示自己是真正的汉人,就改了现在这个名字。他是父亲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读兵法书,而且非常崇拜战国时期赵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李嗣源对他很器重,而且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让他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左射军”,将他视为心腹之将。
此后,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转战各地,成为李存勖的一员骁将。在和刘寻对阵交战时,刘寻袭击还没有列好阵势的李存勖,军情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领十几名亲军驰入敌阵,东挡西杀,左冲右突,遏止住了敌人的攻势,掩护李存勖后撤。事后李存勖对他也大加赞赏,石敬瑭由此而名声远扬。除了救李存勖之外,石敬瑭还多次救过他的岳父李嗣源。在晋军和后梁军队激烈争夺黄河沿岸时,晋军先攻下了杨柳镇(今山东东阿东北),李嗣源却中了梁军的埋伏,危急时刻又是他这个爱婿率军拼死掩护他撤退,才得以领兵突出重围。不久后,梁晋又大战于胡柳陂,由于李存勖的冒险出战,使大将周德威不幸战死,石敬瑭又率领他的左射军和李嗣源一起重整军队,将后梁军队杀得损失殆尽。
超人的政治谋略
石敬瑭不仅在战场上救岳父李嗣源,在遇到政治难题时又是他为李嗣源分析局势,指点迷津,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谋略。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劝李嗣源顺应时势,在兵乱时追求帝位。在赵在礼兵变魏博时,李嗣源被派去镇压,但到了魏州(今河北大名北)时,自己的军队也发生了兵变。李嗣源对李存勖没有二心,这时就想只身回去向李存勖言明真情。石敬瑭极力反对他这种不明智的做法,他说:“岂有在外领兵,军队发生兵变后,其主将却没事的道理?况且犹豫不决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势迅速南下。我愿领骑兵三百先去攻下汴州,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处。得之则大事可成。”李嗣源这才醒悟过来,立即派他领兵先行,自己随后跟进。最后终于像石敬瑭预料的那样登上帝位。石敬瑭也因功被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保义军节度使,还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任六军诸卫副使,这是亲军的最高副长官,可见李嗣源对他是非常宠信的。但石敬瑭却认为不好,因为正职是李嗣源的儿子李从荣,李从荣骄横跋扈,自认为是父亲的继承人,看不起旧的功臣们。石敬瑭预料他日后必然出事,所以就极力推辞这个副职,后来,李从荣果然因为急于继位而被杀。石敬瑭后来又去魏博任职,最后去了河东任节度使,并兼云州(今山西大同)大同军等地蕃汉马步军总管,掌握了河东这块后唐起源地区的军政大权。
治国干才
石敬瑭不仅在军事和政治方面有勇有谋,有韬略,在地方事务的治理方面也很有才干。到陕州、魏博、河东等地,他都很有政绩,而且断案也有奇招。到陕州时不到一年就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再加上他自己也很清廉,施政很得百姓人心。在魏博时,由于当地民风骠悍,诉讼案件很多,许多人认为难以治理。但他到了之后,就勤于政务,处理疑难案件,不久案子就大大减少了。尤其是在河东,石敬瑭所断案子更是让人心服口服。石敬瑭在任时异常节俭,不贪声色,也不设宴会听歌作乐,公事办完后,又召来幕僚议论民间疾苦以及政务得失,好多事他都要亲自处理,尤其是一些疑难的案子。有一次,一个小店的妇人和军士争执,告到官府,妇人说:“我在门外面晒谷子,被他的马吃了很多。请大人明断。”军士却说冤枉,但又没法证明自己的清白。石敬瑭就对断案的属吏说:“他们两个人争执不下,那用什么判断是非呢,你给我把马杀掉看看肠子里到底有没有谷子。有就杀军士,没有就杀妇人。”于是就将马杀死了,马的肠子里没有谷子,证明是妇人在诬陷军士,想讹诈他钱。石敬瑭就下令将那个刁妇处死了。处死确实有些重了,但五代时的法律就是这个特点:立法重,处刑残忍。像凌迟即民间说的千刀万剐这种残酷的刑罚也经常用。这次处死妇人以后,境内肃然,再也没有人敢耍刁欺负别人了。石敬瑭断案有时也用情理处理,这反而使一些棘手的事迎刃而解,当事人也都心服口服。有人卖地给他分居的哥哥,价钱没有讲好,弟弟就要卖给别人。买主为防以后哥哥找麻烦,就让弟弟拿哥哥同意转卖的书面文书来。哥哥不肯给,弟弟就告到官府。县令认为兄弟俩都理屈,然后送到石敬瑭那里请他处罚,石敬瑭说:“人之所以做不义之事,是由于我这个父母官新来,没有及时教育百姓,我很惭愧。如果论他们的是非,哥哥得到好地,弟弟卖个好价钱,说有理都有理,说无理则都无理,但哥哥作为兄长不对的地方多一些,应该重打哥哥一顿板子。至于地,就卖给出高价的人。”大家听了,都很佩服他将这个棘手的案子断得如此明了。
石敬瑭把河东地区治理得很好,但这时后唐却发生了巨变。李嗣源病死后,儿子李从厚继位,李从厚就是闵帝。石敬瑭被加授中书令,调任镇州(今河北正定)成德军节度使,让在陕西的李从珂任河东节度使。李从珂就发动了兵变,最后用眼泪使李从厚派去镇压他的将士归降于他,然后领兵杀向洛阳。李从珂又让石敬瑭去商议军国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从洛阳逃出来的李从厚,李从厚的随将嫌石敬瑭不保李从厚,短兵相接后,石敬瑭就将李从厚的随从全都杀死,然后将李从厚幽禁起来,去向李从珂请功。最后李从珂派人将李从厚杀死。
李从珂继位以后,虽然石敬瑭帮他除掉了李从厚这个后患,但并没有信任他,反而将石敬瑭当成最大的威胁来对待。想尽办法要将他调离河东这块根据地。
小心经营河东
在石敬瑭到首都参加完李嗣源的葬礼之后,也不敢提出要回去,害怕李从珂起疑心,所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当时有病,最后竟瘦得皮包骨,不像个人样。妻子赶忙向母亲曹太后求情,让李从珂放石敬瑭回去。李从珂虽然不是曹太后的亲生儿子,但曹太后从小对他如同亲生一样,又见石敬瑭病成这样,估计难以构成什么威胁,于是就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让石敬瑭回到了河东。没想到这次竟是纵虎归山,后唐亡于他手。
石敬瑭回去之后,更是小心防范,妻子有次回去参加李从珂的生日宴会,想早点回来,李从珂却醉熏熏地对他说:“这么着急回去,是不是要和石郎造反呀?”妻子回来告诉了石敬瑭,这使石敬瑭更加相信李从珂对他疑心很重,因为酒后人常说些平时不想说的话。从此石敬瑭就开始为以后做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在首都的来客面前装出一副病态,说自己没有精力治理地方政务,以此来麻痹李从珂;另一方面,他几次以契丹侵扰边境为名,向李从珂要大批军粮,说是屯积以防敌入侵,实际是为以后打算。李从珂被他蒙在鼓里,屡次上当,但石敬瑭的部下却看了出来,在朝廷派人慰劳将士时,有的人就高呼万岁,想拥立石敬瑭做皇帝以功邀赏。石敬瑭害怕事情泄露,就将领头的将士共三十六人杀死。
为防止以后有变,弄得措手不及,石敬瑭决定试探李从珂,就上书假装辞去马步兵总管的职务,让他到别的地方任节度使,如果李从珂同意就证明怀疑自己,如果安抚让他留任说明李从珂对他没有加害之心。但李从珂却听从了大臣薛文通的主意,薛文通说:“河东调动也要反,不调动也会反,时间不会太长,不如先下手为强。”李从珂就下令派石敬瑭去他处任节度使,这下刺激得石敬瑭慌不择路地勾结做了儿皇帝,从此留下百世骂名,成了臭名昭著的卖国皇帝。
石敬瑭先装病不走,然后又要求李从珂让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说李从珂是养子,不应该继承皇位。李从珂就下令罢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职,然后派兵讨伐,命张敬达领兵攻打太原。
为帝位不惜卖国土
石敬瑭早有计划,见兵临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按计划向契丹的耶律德光求救,许诺了卖国条件:割让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刘知远(即后汉高祖)认为条件太屈辱,没有必要许诺这么多,但石敬瑭在桑维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
图:五代十国的版图
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领兵来救石敬瑭,最后大败了后唐军队。让石敬瑭做了皇帝,建号大晋,石敬瑭就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则将十六州,即现在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了契丹。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音归)(原属北京怀来,今已被官厅水库所淹)、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灵丘)、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石敬瑭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再每年进奉帛三十万匹。被后人所谴责的主要是割让土地,不仅使中原失去大片领土,而且使契丹轻易占领了长城一带的显要地区,此后,契丹便可以长驱直入直到黄河,中间没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为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对于这个儿皇帝,历史上还是有人认为他是天意使他登上了帝位。这方面很普通的就是用一些离奇的传言附会他。石敬瑭原是后唐明宗的女婿,在宫中人们称他为石郎,在李从珂进攻洛阳时,石敬瑭也从太原领兵赶去,据说当时京城夜里有很多狼乱窜,不少跑进了皇宫里,李从厚便让人射狼。因为“射”与“石”音相近,“狼”又与“郎”同音,因此用这件事影射石敬瑭。还有一件事说在后梁初年,潞州(今山西长治)有百姓伐树,树倒后竟自己分成了两半。里面有六个字:天十四载石进。朱温将树藏到库中,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等到石敬瑭当了皇帝,就有人出来说,从后唐李存勖建国到石敬瑭称帝正好十四个年头,“天”指的是李存勖在天右二十年继位。而“石进”指的是石敬瑭建立后晋,“进”和“晋”同音。还有人说,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老家镇州(今河北正定)祖居旧屋的旁边有座寺庙,庙里的一尊石像无故摇动起来。以此来影射石敬瑭要动摇后唐的江山社稷。在封建社会,神灵和迷信盛行,有的是百姓用巧合的事附会,有的却是当权者或者皇帝本人授意他人故意编造的。不管怎样附会,石敬瑭的恶名在历史上很难抹掉了。
儿皇帝窝火不好当
图:石敬瑭画像
石敬瑭虽然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这个儿皇帝并不好当,隐忍得有时候也觉得难受。但契丹的使者来后,无礼骄横、横加斥责时有不得不卑躬屈膝地应酬。大臣中除了桑维瀚少数几个人外,都对契丹人有气,主张抵御契丹。石敬瑭也曾动摇过,但看了桑维瀚的长篇奏折,又觉得当儿皇帝好处较多,所以一直到死也没有自己扔下儿皇帝这顶帽子,还是他的儿子为他出了一口恶气。虽然石重贵最后由于主将投降而流亡契丹,但两次战胜契丹兵还是对于中原人民的抗辽斗争起了鼓舞和促进作用。石敬瑭卑事契丹,每年进贡帛三十万匹,也不能绝对说没有一点好处,他当皇帝的六年在客观上为中原人民带来了短时的安定,但是,割让十六州又使他的这一点点小功劳化为乌有,因为他的儿子在抗击契丹时已经没有险要可守,终使中原又遭战火蹂躏。
在称帝之前,石敬瑭不管是自己还是治理地方政务,都很节俭,但做了皇帝后就开始奢侈起来,他的宫殿都用黄金、美玉、珠宝等物装饰得富丽堂皇,原来的首都在洛阳,后来又嫌其破旧,就将都城迁到了汴州(今河南开封),将汴州升为东京开封府。为了镇压百姓的反抗,他又下令制定了许多残酷的法律,施加的刑罚也多是一些残不忍睹的方式:割舌头,将人支解,灌鼻子,放在锅里蒸煮等等。此外,他对于士人也不信任,觉得他们不为国家着想,只知道为自己的子孙谋利,所以石敬瑭又像后唐那样重用宦官,使宦官势力重新抬头。
石敬瑭靠契丹的支持,也是靠武力得了帝位,和他原来一样的各地将领们也想做这个皇帝宝座,所以反叛的接连不断。再加上石敬瑭称帝后,用人和施政措施不当,民心开始背离,这又给属将们作乱提供了借口和有利时机。镇守魏州的节度使范延光觉得总被石敬瑭猜疑,为防以后生变,就先在魏州叛乱称帝了。石敬瑭派去的杨光远不但没有攻击范延光,反而和他合伙反叛,石敬瑭的两个儿子也先后被杀。最后叛乱虽然平息,但两个儿子却失去了,叛乱给石敬瑭的打击很大。后来,镇州的节度使安重荣也在北方叛乱,他对石敬瑭卑事契丹非常不满,经常斥责路过的契丹使节。最后安重荣由于部将投降而失败,自己也被杜重威杀死,但这两次大的叛乱使本来心里就对仰契丹人鼻息而憋气的石敬瑭更是急火攻心,对于其他的将领也无法信任了,病情也开始加重,在安重荣叛乱的第二年,石敬瑭就死去了,给儿子留下了一堆烂摊子,儿子石重贵继位后,仅四年后晋就被叛降的将领和契丹一起灭掉了。
正反两面成一生
石敬瑭的一生分成两个阶段,称帝之前还算是让人佩服的,但为得到帝位竟想出下下策,结果一次失算,终生受累,而且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千古恶名。不管如何,石敬瑭还是有些地方值得肯定的,除了他以前治理陕州、魏博、河东时的政绩外崐,石敬瑭的节俭也是很得民心的。在称帝后,就是奢侈的时候,也没有像后唐庄宗李存勖那样贪财贪得将国家都丢掉了。有一次,百姓从地下挖出了几块黄金,地方官交给了石敬瑭,石敬瑭说:“地下所藏之物,又不是国家需要的宝物,不必归公。”然后命人将黄金送回给挖出黄金的百姓。如果是李存勖和那个不认父亲的皇后,黄金肯定早就装入自己腰包里了。还有,石敬瑭对于年龄在八十以上的老人也加以照顾,免除一个人的差徭。各地有旱情的时候,也知道下令减免租税五分之一。
对于石敬瑭的评价,《旧五代史》的说法还是比较合理的。先肯定了石敬瑭的节俭,说他能礼贤下士,能纳谏。但是不该为图帝位引契丹进中原却给人民带来灾难,致使以后后晋灭亡,一家人都被迫流亡,客死异乡。这如同“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最后为石敬瑭惋惜,说他如果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得到帝位,即使功德超不过前人,也能成为一个仁慈勤俭之主。假如终究代替不了现实,石敬瑭最少也是一个卖国土求荣的反面典型。
割让燕云十六州使中原便失去有缓冲作用的防御重地以及长城之险,埋下宋朝之世积弱,亦开启了北方(辽、金、蒙古)长期进攻中原的契机。
相关链接:燕云十六州
图:燕云十六州地图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是指中国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耶律德光与石敬瑭约为父子。作为条件,两年后,即公元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之地献出来,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岸。
燕云十六州是指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擅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河北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很明显,从地理上看,石敬瑭为契丹南下侵掠中原打开了门户,而且他还向契丹人奉献出了一座粮仓。
石敬瑭是怎样让契丹主耶律德光鸠占鹊巢的?
唐明宗李嗣源手下有两员心腹大将,一个是他的儿子李从珂,一个是他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两个人虽至亲关系,但又互相猜忌,互不服气。长兴一年(公元934年)五十岁的李从珂做了后唐皇帝(末帝)之后,两人终于公开破裂,常疑石敬瑭必反(即夺取后唐政权)。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李从珂徙石敬堂为天平节度使,拟分其权,石敬堂拒不受命,李从珂削其官爵,命马步军都指挥使张敬达率几万人马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晋阳城(今山西太原城)。石敬瑭抵挡不了,晋阳十分危急。有个谋士桑维翰给他出个主意,要他
那时候,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已经死去,他的儿子耶律德光接替了契丹国主(太宗)之位。时任掌书记的桑维翰帮石敬瑭起草了一封求救信给耶律德光,
石敬瑭的投降活动遭到他的部将们的反对。部将刘知远说:“您向契丹求救,称臣还说得过去,但拜他做父亲未免太过分;再说,答应给他们一些金银财宝还不要紧,不应该割让土地给他们。”
石敬瑭一心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哪儿肯听刘知远的劝阻,急急忙忙派桑维翰带了这些卖国条件去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本来正想向南扩张土地,听到石敬瑭提出这样优厚的条件,真是喜出望外,立刻派出五万精锐骑兵去救晋阳。石敬瑭在契丹军的增援下,从晋阳城出兵夹击,把张敬达率领的唐军打得大败,解除了晋阳之围。
契丹太宗耶律德光来到晋阳,石敬瑭亲率官属出城迎接,并兑现事先承诺,表父子之义,
石敬瑭还假惺惺推辞,经部下一劝说,就高兴地接受了。同年,
石敬瑭依靠契丹的支持,继续趁胜带兵南下攻打洛阳。唐末帝李从珂部将见势纷纷投降,接连打了几次败仗,李从珂被契丹的声势吓破了胆,意志消沉,成天边喝酒边哭泣,等待灭亡,哪儿还有反抗的勇气。石敬瑭的兵还没进洛阳,唐末帝李从珂已经在宫里烧起一把火,带着一家老少投在火里自杀了。
石敬瑭攻下洛阳,灭了后唐,正式做了中原的皇帝,国号叫晋,建都汴。这就是后晋高祖皇帝。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驻汴梁(今河南开封),自称大辽皇帝(这一年契丹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接受百官朝贺。至此,自契丹主耶津德光在洛阳宣布石敬堂为大晋皇帝,至他在汴梁(开封)自称大辽皇帝为止,先后占居我汉人之“鹊巢”长达十一年之久。
退出鹊巢
京城百姓听到辽兵进城,纷纷逃难。辽主耶律德光登上城楼,派人用汉语宣布说:“大家别怕,我也是人嘛。
辽兵被迫退出中原北还,途中病死在栾城(今河北栾城)。但是,被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仍旧被契丹贵族占领,成为后来他们进攻中原的基地。
详见《五代史演义》第27回至31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