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一生操劳,勤于政务,严于律己,不近女色,登基之初就扫除了天启年间作威作福的魏忠贤集团,也就是所谓的“阉党”。朝政在他的治理下,与前两任皇帝相比有了极大的改观。
可惜,大明王朝在崇祯年间,内有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外有辽东女真虎视眈眈。加上崇祯皇帝自己生性多疑,独断专行,哪怕六度颁布罪己诏,终究无法拯救已经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最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际,在北京煤山的一棵树上自缢而亡。
但在崇祯死前,竟然下令其庶母、皇嫂、皇后自尽,甚至还亲自拿着剑,砍伤砍死长平公主、昭仁公主。那么,为什么崇祯临死还要专门对自己的女性亲属痛下杀手呢?
崇祯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妻子儿女?
崇祯为什么在自缢煤山前杀光自己的妻女呢?崇祯在最后一刻选择用剑刺死自己的女儿被人指责不近人情。
李自成攻北京,明朝若迁南京,未尝不可划江而治。然很多论者已分析得明白,崇祯皇帝有此心,却无大臣愿给他搭台阶,算是对崇祯苛严臣下的报复。
走不了,乍办?唯死而已。
于是我们看到,崇祯在皇宫之内,杀杀杀。
杀谁?
杀皇后杀嫔妃。周皇后,与朱由检十八年夫妻情分。常有谏言,而朱由检基本未听从过。到得大难临头,朱由检命她自裁。她能不听吗?由是入宫闭门,香消玉殒她是殉国还是殉夫?按朱由检在她之后死,所以咱觉得,她是领旨殉国。殉了这风雨飘摇的大明国。其他与崇祯亲近的嫔妃,都被他亲手以剑砍死。又有袁贵妃,受命自缢。然却未死,崇祯便砍了她几剑,中左肩,还是未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吗?说是这样说,比起死去的,或许活着的,确实看到了历史浩浩荡荡向前喷涌之潮流她看到了李自成之失败,看到了吴三桂之背叛,看到了满清之入关,还被他们赠予宅第,好生伺候,至其终年她或许是幸运的,但内心之痛苦,可想而知。
周皇后自缢殉国
长平公主被砍去胳膊活了下来
杀完大小老婆,他又杀女儿。长平公主(朱媺娖,朱由检次女,母亲为孝节烈皇后,初封为坤兴公主,后改封长平公主,出生在崇祯三年的北京紫禁城内,所以封号“长平”大概寄寓了那时崇祯帝对天下长久太平的希望和这能够达到的信念了吧。但是他的愿望是一种奢望,最终还是在义军的愤慨和清军的野心下破灭了)、昭仁公主(时年6岁),都被他以剑加身。不过,长平公主命大,血泊中倒了五天,又活转了过来了。也许,她醒转时想起的第一句话便是父亲对他所说的“汝何故生我家”?若生在平民百姓之家,虽无锦衣玉食,呼风唤雨,但好歹能得善终可真的如此吗?崇祯或许是不知民间疾苦吧?若为农家子女便能好好活下去,李自成张献忠又岂会揭竿而起?那些未受过训练的农民们,又岂能怀着宁死向前的仇恨将你朱家打得支离破碎?然则,什么朱明王朝,什么李自成张献忠,最终都是为清朝做了嫁衣。而可怜这皇家妹子的顺治皇帝,又替她做了真正的嫁衣,把她嫁到了明亡前即选定的夫家。可惜,思亲太甚,未久,便追随父母而去了。
汝何故生我帝王家?明末太子朱慈烺下落之谜
倒是皇子们,最该跟着乃父一起殉国的,却被他送出宫去,太子被李自成捉住,封了宋王是否有点羞辱之意呢宋王者,送王也,你朱家的天下,送给我李闯王了即便如此,待到农民军挡不住清军,太子也跟其他兄弟一样,不知所终了是死是活,不知道。
长平公主的最后结局:死时有五个月的身孕
《鹿鼎记》这部影片相信大家都看过,影片中长平公主就是以“独臂神尼”出场,说也奇怪每部翻拍的《鹿鼎记》里长平公主都是断臂出场的,那么长平公主为什么会断臂?她的手臂又是什么人砍断的?
长平公主确实断臂了,之后不光崇祯,连所有的宫女从人都以为公主必因流血过多而死。尚衣监何新和宫女费氏怕公主尸体受辱,将昏迷中的长平公主抬出了宫,送到她的外祖父、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府中。周家将她安置在一间空屋,只等着她死去。不料公主生命力非常顽强,五天之后,居然转醒,并且度过了伤后感染等重重危机,活了下来。
活下来当然更不幸。
五天后她苏醒过来。当她醒来的时候,北京城已经成了大顺天下。周奎不敢收留她,就把她交给了李自成,李闯王见长公主居然死而复苏,感到很意外,于是将她交给刘宗敏救治。幸好,“大顺”只在北京城里呆了两个月,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李自成没有来得及带上长平公主,就在清军的追击下败逃远去。
多尔衮带清军入关后,为了笼络人心,下令,五月初六至初八,为崇祯帝哭灵三日,上谥号怀宗端皇帝,后来又改称庄烈愍皇帝。并将他和周皇后的棺木起出,重新以皇帝之礼下葬,葬在昌平明皇陵区银泉山田贵妃陵寝内,妃陵改称思陵,一后一妃陪着崇祯去往另一个世界。
清朝高层的政治策略十分精巧:他们公开悬赏寻找崇祯帝的男性后代,说“有以真太子来告者,太子必加恩养,其来告之人亦给优赏”。实际上是打算骗到手后斩草除根。而崇祯的女眷们,因为不可能被人拥立,所以倒真是受到了清政府的“优待”。清朝拨给公主很高的生活费用,命周奎善待公主,作为宣传清朝“恩仁”和统战反清势力的工具。
清顺治二年,长平公主向顺治帝及摄政王多尔衮上书:“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她希望自己能够出家为尼,断绝这尘世间的哀伤悲痛。然而,她是先朝长公主,为了让汉人归心,这个愿望,清朝廷是不会答应她的。
不但不答应,在长平公主上书不久,顺治帝的诏命就跟着下达了不许公主出家,而是让她与崇祯为她选定的驸马周显完婚,并且同时赐予府邸、金银、车马、田地。但仅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就病逝了,时为顺治三年,长平公主十八岁。赐葬广宁门外。所以《鹿鼎记》中长平公主出家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罢了。
据张廷玉的《明史.公主传》记载“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日,长平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
"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与上面的说法大体相同,另外,据《明史.流贼传》记载“长公主绝而复苏,舁至,令贼刘宗敏疗治。”基本上也可印证上面的说法。
想象长平公主短暂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际遇,历经了三个特殊的王朝。明、大顺、满清。也许她真出了家,选择了青灯古佛,青衣黄卷相伴终生。也许她一生都没有踏出过北京城一步,郁郁而终。可谓莫叹命运弄人,只怨身在帝王家!
朱由检杀妻杀女杀自己,却不杀儿子?
事实却并非如此,崇祯不敢让她们活着。
原因有三:
其一,崇祯帝知道国破家亡后,亡国之君的家族女眷落入敌方手中会是什么下场。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另一场亡国事件靖康之耻。靖康二年(1127),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女真建立的政权金朝,攻陷了北宋的京师开封府,灭亡了北宋。掳走了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以及几乎全部宋太宗一系的皇室成员、后妃、官吏及逾十万首都平民。
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俩,被贬为庶民,一直扣留在北方致死,终生再未回到宋朝领土。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下场竟如此悲惨。而被掳走的后宫女眷则下场更加凄凉。
据《开封府状》记载:“选纳妃嫔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准金一千锭,得金一十三万四千锭,内帝妃五人倍益。”其他诸如嫔御、王妾、宗姬、御女、近支宗姬、族姬、宫女、采女、宗妇、族妇、歌女、贵戚、官民女等身份的女性,也都有着自己的价格。
也就是说,那些被掳到北方的女眷们,被一一明码标价,像是牲口和商品一样,被肆意买卖。而金朝的文武大臣们纷纷下手挑选自己中意的女子,一些王妃直接被赐给了完颜家族的成员为妻。这些还是遭遇比较好的。更有甚者,像宋高宗的母亲韦贤妃等人,被贬入了专门为皇族储备女人的地方浣衣院。(其实说白了就是妓院)中国历史上最耻女俘:贵妃公主下场竟惨如娼妓
其二,明朝是一个社会风气比较保守的朝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推崇程朱理学,甚至将其直接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把朱熹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唯一指定教科书”。过分推崇程朱理学导致社会对于“三纲五常”看的极其重要,以至于当时涌现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观点。
其三,我国古代是父权社会,女性地位低下,通常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庸。女性在古代被要求遵循“三从四德”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女子未嫁之时从父,女子出嫁之后从夫,女子夫亡后从子。可以说,在古代,女子并不具有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资格与权利。
所以,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时,绝望的崇祯帝明白,如果皇家的女眷留在世上,只能为已经亡国的大明朝增添耻辱,哪怕被自己杀死也比活着受辱强。为了维护大明王朝最后一点体面,崇祯帝在生命的最后,才会化身杀人狂魔,对自己的亲眷痛下杀手。
李自成不是义军,是流寇
事实也是如此,土匪终归是土匪。根据明末《流寇志·绥边纪略甲申朝事小纪》记述,李自成大军所致,奸淫妇女不计其数,明朝妇女守贞烈节纷纷自杀,北京城陷落,宫中宫女自尽者甚众。《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肆意劫掠妇女赏赐给诸将领,一人可得30名。《明记·北略》明确记载,大顺军在街头,裸孕妇于前,开膛破肚以戏之的暴行;各地县志也记载,李自成一路上劫掠未婚妇女为妻,淫辱之后居然作为军粮吃食。这也就不难解释崇祯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女儿了,不然这些女人落入农民种手中,将堪比靖康之耻中的宋朝公主们一样,成为待宰羔羊,逃不了凌辱的宿命。
知道真相后,后人都觉得崇祯还算有骨气做得好。《甲申传事录》与《明史纪事本末》记载那一日,北京城内跟随崇祯殉国者自杀官员有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左副都御史施邦耀、大理寺卿凌义渠、太常寺卿吴麟征、左中允刘理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驸马都尉巩永固全家自杀,太监自杀者以百计,战死在千人以上,宫女自杀者300余人。
望着一片焦土的北京崇祯最终只能履行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的祖宗旨意,以身殉国。
下文摘自《追寻历史的真相》,作者:中国散文学会编选张秀枫主编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1644年3月16日,崇祯刚刚被太监侍候着穿好龙袍,这时有太监来报:“皇上,李自成所率的叛军打到昌平了!”崇祯大惊失色,无奈之下,只好召集群臣,商讨对策。然而,大殿上静寂无声,好久没有人说话,后来,不知哪位大臣哭出声来,接着哭声连成一片。崇祯拍案大怒,才喝住了哭声。
不久,昌平失守的消息传来,一时间君臣大惊,大殿上悲凉的景象再次重现。
17日,北京城被围。而此时,负责北京城防的明军对起义军的围攻已无抵御之力。在这种情况下,崇祯自知已回天无力,召集群臣商议也是于事无补,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然后,一边仰天长号,一边绕殿环走,不停地捶胸顿足,痛哭失声。整整折腾一夜,直至天明。
3月18日,天色刚黑,崇祯心神不宁地等着守城明军的消息。这时,有一个太监神色紧张地跑来,跪地向崇祯报告:“皇上,内城也被攻破了!”崇祯忙问:“守城的官兵到什么地方去了?守城提督李国祯又在哪里?为什么会守不住?”太监回答道:“守城的官兵早已逃散。”接着又说:“皇上您还是赶紧设法逃走吧!”崇祯还想再问一些情况,这名太监转身便逃。崇祯连喊几声,可那太监连头都不回便径自走了。
崇祯只得亲自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紫禁城的最高点煤山。他放眼一看,只见京城内外,火光冲天,四周喊杀声阵阵传来,炮声也隆隆作响。见此,崇祯不禁仰天长叹,泪如雨下,很久才下山回乾清宫。回到乾清宫后,崇祯决定准备后事。他提笔亲手写下给内阁的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辅佐东宫太子,提督内外军务。然后命太监将谕旨送往内阁,可是,没多一会儿,太监跑回来报:“皇上,内阁中早已空空如也!”崇祯闻言,撂下笔,不禁感慨万分,想到以往的前呼后拥,想到以往的群臣跪拜、山呼万岁,看到今天的凄凉末日,崇祯再一次痛哭失声。这时,崇祯已经苦闷到了极点,对未来再也不抱任何幻想。
过了许久,崇祯愤然站了起来,他先把周皇后叫来,又让太监把袁贵妃叫来。此时,崇祯已是精疲力竭,状近疯狂。他大声叫喊要左右把酒送上来,连呼倒酒,一口气饮下了几十杯酒,然后又泪流满面地长叹道:“朕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负我百姓!”周皇后、袁贵妃见此,也陪着流泪不止。喝完这番悲怅失意的酒,崇祯又将太子慈、永王慈、定王慈炯召来,准备将他们托付给各自的外祖父家,希望能够给自己留下一点血脉。那时定王才13岁,永王12岁,对当时的险境还全不知情,身上穿的还是平时的华衣美服。
见此,崇祯含泪说道:“皇儿啊,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不赶快将绸缎锦衣脱掉,这会给你们招来杀头的危险!”说完忙命左右寻来破衣,崇祯心情悲愤地对他们说:“大明社稷就要完结了,这实在是父皇的罪责和过失,但朕已经尽力了。皇儿们今天还是皇子,明日就是百姓了,在战乱离别的时候,千万要记得隐姓埋名,不要出头露面,见到年纪大的人要称呼他们长辈老翁,见到年纪轻的要喊他们伯伯叔叔。万一保全了性命,一定要给父母报仇雪恨呀!千万不要把父皇今天的告诫给忘掉了。”说罢,崇祯将他们紧紧地搂在怀中。对此,太子和两位皇子含泪应诺。周皇后上前搂住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和定王,又将田贵妃的儿子永王扯来,四个人哭成一团,最后三人由太监领出。
托孤的事情完了之后,崇祯转头对周皇后道:“大势已去,你作为皇后国母,应当自尽了。”周皇后听了,痛哭起来,说:“为妾侍奉陛下十八年了,最后,连劝你南迁的一句话你都不肯听,以至于到今日这步田地,这也是天命啊!今日能为大明社稷殉身,对我来说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说完,周皇后径直跑回坤宁宫自尽身亡。这时,崇祯又赐白绫给袁贵妃以及西宫众嫔妃,对她们说:“皇宫马上就会被敌人攻破,嫔妃一定不能落到闯贼的手里。你们应当小心谨慎地守住贞节,以保全列祖列宗的礼制。”说完,崇祯挥挥手示意:“自尽吧!”
接着,崇祯又想到了公主。他想:“闯贼打进宫内,也不能让他们污辱了公主。”于是,崇祯提剑直奔宁寿宫长平公主的住处。长平公主见父皇满脸杀气地撞进来,便知道大事不妙,她扯着崇祯的衣襟大哭不止:“父皇,我是大明的公主、您的女儿啊!您不能杀我啊!”听到女儿这般撕心裂肺的哭喊,崇祯心如刀绞。但有什么办法呢?崇祯“嗖”地一下拔出剑来,一边用袖子遮住自己的面孔,一边悲怅地喊道:“汝何故生我家?”随后,手起剑落,一剑砍去!长平公主被吓呆了,本能地举起胳膊去挡剑,结果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上。这时,崇祯皇帝的脸上、身上到处溅满了女儿的鲜血,可这位皇上已经形同无心的铁皮人,完完全全地没有了感觉。
接着,崇祯皇帝又来到了昭仁公主的住处,他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不顾宫女嫔妃们的拼命阻拦,像个杀红了眼的恶魔一样,一把将昭仁公主抓在手里,没容她再作挣扎,剑已刺进公主的胸膛。杀完公主后,崇祯又径直来到坤宁宫,刚进大殿,便有一个宫女向他报告说:“周皇后自缢了!”崇祯面无表情地走上前去,抬起手摸摸周皇后的尸体,已经凉了,只听他喃喃地说:“好……好……”接着又转身来到了西宫。不知为什么,当崇祯走进大殿时,袁贵妃自缢的绳子突然断了,整个人跌在地上。崇祯见状,二话没说,拔剑连刺三下,袁贵妃也倒地身亡。
这时,来了一个太监向他报告:“郭宁妃、庄妃割脉而亡;李淑妃、吴康妃跳水而死;王贤妃、郑裕妃等五人准备出逃,已经被擒。”崇祯听后大怒,命令将这五名妃子带到他面前,然后,他手持长剑,一个一个全部杀死。
此时,崇祯的精神已经完全崩溃,杀完亲人嫔妃,他茫然地坐在地上,呆呆地望着沾满鲜血的长剑和衣襟,整个人都痴了过去。这时,“轰”的一声炮响,崇祯皇帝猛然惊醒,他这才发觉已经是半夜了。他知道,下一个该死的是他自己了。他叫来大太监王承恩,吩咐他准备行装,崇祯自己也换上了便装。
之后,崇祯和王承恩混在太监中,出了东华门,来到朝阳门,但城门却被严密把守。王承恩只好假说奉命出城,但守城门的人却请他到天亮时验明身份再出城。无奈之下,崇祯和王承恩只得由胡同绕出紫禁城,奔向正阳门。在那里,只见三盏白灯高悬在城门之上,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皇上,正阳门已被叛军攻陷,咱们转向安定门吧!”此时,崇祯早已龙颜扫地,一路上缄口无言,由王承恩搀扶着,主仆二人又朝安定门走去。可到那儿一看,安定门城门紧闭,根本无法开启。这时天色已亮,崇祯长叹一声道:“走不了啦,回宫吧。”不过,回宫前,崇祯还心存侥幸,执意来到皇极殿前,亲自敲响了景阳大钟,他想召集群臣,再商出逃之计。但大钟响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前来。
此时,大臣们早已逃之夭夭,哪还能听到皇帝的召唤。崇祯大骂百官贪生怕死,该杀!走投无路之下,崇祯已无意再回皇宫,只想一死了之。他命王承恩在前,他踉跄跟在后面,主仆二人登上了煤山山顶。
经过一夜的奔波,这时的崇祯已是狼狈不堪:身上只穿着白色内衣,长发披散,右脚光着,只有左脚还穿着一只鞋。来到山顶寿皇亭,崇祯回首望去,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崇祯知道北京已完全陷落,不由感到万分沮丧,更加心灰意冷,他用手扶着寿皇亭的柱子,不禁悲伤怨恨了起来:平时对大臣们都不错,可现在却没有一个人跟随在左右,真的是可怜可悲到极点了。想不到当年祖宗出于象征江山永固而堆筑的万寿山,竟然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两百多年的大明天下竟要在自己手里失去,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呢?想到这里,崇祯停了下来,伸手解下衣带,又用颤抖的手将它搭在寿皇亭下的一棵枯树的树枝上,然后转头吩咐王承恩:“等朕死后,要将朕的脸部遮盖起来,以示无脸面见列祖列宗之意。”然后,自缢而死。(嘻嘻网历史编辑注:上述这段戏说成分太大,崇祯帝已死,王承恩跟着殉葬,再无旁观者,如何还有这般心理反应?)
一切都结束了,在煤山寿皇亭旁的歪脖子树上,崇祯皇帝自缢而死,在他的对面,太监王承恩对着自己的皇帝行了最后一次大礼后也自缢身亡。
天空阴雨连绵,不时夹带着几片雪花。李自成毡笠缥衣,骑着乌驳马,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西军开进了北京城,在一片狼藉的皇宫之中,李自成开始命人寻找崇祯皇帝的下落,留在宫中的太监和宫女恍若惊弓之鸟,一个个只知道摇头。
于是,大规模的地毯式搜索在紫禁城展开,依旧一无所获。在寿宁宫中,李自成看到了全身被血浸透的长平公主,他以为长平公主已经没救了,顺水推舟安排人将她送到了外公周奎的家中。李自成发布命令,凡是献出明朝皇帝的,赏万金,封伯侯,有敢隐匿者,诛灭九族。
五天后,宫中的人终于在煤山发现了皇帝的尸体。那一刻,在场的人都留下了眼泪,现场的狼狈和惨烈是触目惊心的。大明天子头发散乱披在脸上,穿着零乱的蓝色衣衫,一只脚穿着靴子,一只脚就这样裸露着沾满了泥浆,衣服前面写着:“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衣服后面还有一段话:“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流寇大西军将领刘宗敏闻讯赶到现场,命人用椅子把崇祯和周后的尸体抬到东华门外,停在道旁临时搭起的席棚之中,由三名老太监守在旁边,周后苍白的脸上,鼻孔略微渗出乌血,下身衣服被针线层层缝死,望之令人心酸。第二日,李自成发出檄令:葬崇祯皇帝皇后于明陵。安葬的经费没有,负责的官员只得到处筹钱,雇佣民伕挖开已故的田妃墓,将帝后梓宫放入,才算完事。
脑洞大开的说法:崇祯其实跑了!
但是,有人说,崇祯帝其实并非在煤山上吊自杀的。
其证据是一部署名为聋道人所著的《遇变纪略》。
该书记载云:“十八日,……吾乡刘光禄坐守东华门,是夜五更鼓返寓,遣使密与涂公曰:‘皇上并中宫太子三鼓以轻骑逸民间……李自成入大内,见帝踪迹,令诸将南追。……是日,知帝与太监王承恩并缢于煤山,遗有血沼一纸,皇后尸亦在宫中抬去,俱停于东华门侧棚内。”
这“聋道人”以甲申之变亲历者的身份著作《遇变纪略》,称:三月十八日,自己的同乡刘光禄负责把守东华门,当晚五更时分派人汇报御史涂必宏,说亲眼见崇祯帝与太子已于三更时分轻骑逃逸入了民间。接着,聋道人又别有深意地把自己听闻的“煤山上吊”之事的日期记录了下来。
为什么说是别有深意呢?因为崇祯皇帝是在三月十八日半夜时分出逃的,而崇祯煤山上吊的消息是在二十二日才传出的,中间隔了三四日。
那么,这两个日期有没有旁证呢?
对比一下同为甲申之变亲历者的著作。
《烈皇小识》记: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率军进入承天门,进入了皇宫,便迫不及待地搜捕崇祯帝,悬重赏,申严诛,称:“献先帝者万金,封伯爵,匿者,夷其族。”过了三天,“二十二日庚戌得先帝遗魄于后苑山亭中,与王承恩对面缢焉,先帝以发覆面。”
《甲申纪事》也记:“二十二日贼搜得先帝遗弓于煤山松树下,与内监王承恩对面缢焉。……发俱乱,内相目睹,为予言也。”
通过这两条,便知李自成的确是在十九日入城、二十二日才搜出“崇祯尸体”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崇祯皇帝真的在煤山上吊了,而煤山属皇家后苑,地方并不大,为什么李自成几十万人展开了地毯式搜查却要花了三日时间才发现尸体?
还有,这尸体真是崇祯帝本人?《烈皇小识》记“以发覆面”,即面部被长发遮盖住了,现场的人都看不清楚。
根据这两个疑点,再结合《遇变纪略》所记来看,“崇祯帝煤山上吊”之说是有可能属李自成造假,即崇祯帝早已逃出了北京城、藏匿在了民间。
要知道,李自成虽然攻陷了北京城,但如果没有崇祯皇帝确切的下落,民众向明之心不死,则李自成就没法坐稳龙庭。这也是李自成入城后为什么急吼吼地要搜捕崇祯帝的原因。可是,诚如《遇变纪略》所记,崇祯帝早于三月十八日与太子轻骑逃逸入了民间,李自成遍搜不获,只好造假,用一具“以发覆面”的尸体,谎称崇祯皇帝已在“煤山上吊”,魂归天国。
至于崇祯帝逃出北京后为何始终没有现身,主要是南京已拥立了新皇帝,而满清又风火入关,形势变化得太快,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在南逃路上死于乱军之中了。
其实,崇祯帝煤山自尽之说早已是定论,别的其他说法不过开一时之脑洞,博君一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