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张作假的照片:尼克松访华和周恩来握手修去了谁

一张作假的照片:尼克松访华和周恩来握手修去了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925 更新时间:2023/12/30 1:18:09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新华社资料图: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在机场握手(涉嫌修版,冀朝铸被海容代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张照片,自它被公布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摄影作品之经典。当美国总统尼克松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的第二天,它就跨出国界,很快登上世界各大报纸版面,旋即被西方人冠以“中美交往的珍贵瞬间”、“经典时刻”。但静心细品,方发觉这照片拍得的确精彩,拍摄者有对中国当时政治气候的独特把握能力。

如果说法国学家普鲁斯特凭一部《追忆似水年华》奠定了自己在国际文坛的独特地位,那么,拍摄出此照片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当时最活跃的摄影家杜修贤,完全可以凭此照片,跻身国际摄影家行列。原因之一就是:拍摄者可能与所有当时的西方摄影记者相比,有对当时中国政治时局更深的理解与把握;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拍摄,把这种理解与把握,酣畅淋漓地展示出来。

在数码相机普及到幼儿园的今天的年轻人眼中,老杜的那张照片,可能几乎没有什么太特别之处。不过就是周恩来有些往后仰,而尼克松稍微有些主动罢了。但就这一刹那间动作的捕捉,几乎是很多摄影记者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当年的周恩来所处的政治环境,在今天看来,可以说是很险恶的。周围几乎没有支持他拥护他的当年一起长征过来的老战友,他的周围,只有“四人帮”及其爪牙们。

在这种环境下,要不偏不倚地处理好对美关系,成为了周恩来一生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他私下曾叮嘱过老杜,一定要拍出美国人是“主动前来”拜访的味道的照片出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被“四人帮”抓住“倒向美帝国主义”的政治把柄。而如能拍出这种感觉,则要依靠老杜的临场发挥了。而且,关键一点是,老杜还不能出一点纰漏,因为,这是在全世界瞩目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彼此敌对与无交往,中美两国领导人的第一次握手,不可能有补拍的机会的。

结果,用当年的流行语就是,老杜胜利地完成了周总理交给他的政治任务,而且完成得非出色。

周恩来与尼克松的握手照,在国内所有大报纸上刊登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而几十年过后,当我们来到当年随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起来中国的美国著名杂志《生活》网站,找到当年美国拍摄者拍摄的照片后,不难发现,美国人的确比中国人简单多了,他们没有政治上的太多考量,也没有政治环境意义上的过多思考。他们关注的,不是谁主动谁不主动,而是更急着使自己成为在美国本土发出两国领导人握手照片的第一人。

显然,政治制度上的不同,和中美两国文化背景的大不相同,造成了彼此各自关注焦点的不同,甚至有些南辕北辙。

周恩来关注的,不是电视直播,因为当时的中国,不像今天,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家庭里,都没有电视。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还是报纸,而报纸中的王中王,不是别的,就是《人民日报》。而照片是第二天必须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所以,周恩来更关注的是静态的照片,而不是其他。因此,拍出一张不让自己显得主动的照片,就真的显得十分重要。

反观尼克松,他则把到达中国的时间,安排在美国的电视“黄金时间”。因为,根据《尼克松回忆录》,之所以这么安排时间,是因为他要给自己的连任竞选,打下更好的选民基础。

结果,中美在彼此交往中,取得了各自想要得到的:历史被创造了出来,世界被震动了一番。(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0年11月14日第B01版,作者:张放)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在机场握手的另一个版本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照片,由美国记者提供,尼克松总统的女儿后来寄给冀朝铸的

2月21日,有事外出,日报和晚报一并在晚饭后翻阅。见有日报一版刊发新华社大幅历史性照片,题:《40年前的今天,尼克松访华》。这是40年前的一件大事,是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图为那天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在机场握手(新华社注明:资料照片)。一看照片,我下意识一愣:这不是张做过假的照片吆?因为事有凑巧,就在上一天(2月20日)深夜,我看东方卫视纪实频道,在“往事”栏目,主持人访谈当事人担任此次翻译任务、被誉为“红墙第一翻译”的冀朝铸,就此次大事展示过两张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一张是有他在场翻译的真实照片;另一张,也就是这里提到的这张照片,作为“笑料”介绍说:这张当时公开发表的照片,是被做过手脚的。他说,你看照片后面有个女的,是翻译王海容(她可是风云一时的人物笔者)。王海容替代了他冀朝铸。时值“文革”疯狂岁月,冀朝铸当时还没“解放”,还在干校劳动,是周总理亲自点将临时召回他来京担此翻译重任。按当时“形势”严格规定,他的名字、形象还没有资格公开见报,有人想法调包换人啦。冀朝铸说,当时有美国友人对照外报所发的真实照片,开玩笑说,你们中国有高人“魔术师”呀(大意)。

图集:尼克松访华彩色照片

还好,下午出版的晚报,选用了新华社另一张同题真实照片,避免了一次以讹传讹的尴尬。我松了口气。

并不清楚是不是新华社及时发现了这一差错,即时补发了真实的照片加以更正,抑或晚报及时发现了这一差错后选用了正确的照片。我由此想到的是:

对待有关的历史性照片,一定要慎重,要慎之又慎。这方面的失误和教训,已有多起。不说远的,即以粉碎“四人帮”之前的近30年里,政治运动不断,风风雨雨变幻莫测,仅照片、画作等“换头术”之类的把戏,已披露或尚待披露的,又何止N起!局外人难辨真伪的有的是。当然,历史最终会还其真相。

还应当看到,现在编报的很多年轻朋友,大多对以往的历史知之甚少,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事件没有感性印象,对一些相关人物张三四也弄不清楚,稍有疏忽一不小心很可能受蒙上当,铸成大错。这一次,不是连权威的新华社也受蒙上当出了洋相。一句话,对待有关历史性照片、文稿,一定要慎之又慎。这,或许就是这张作假片又一次留给我们的警示。

三联生活周刊

1972:跨过最辽阔海洋的握手

还没完全走到舷梯下面,尼克松就远远地朝周恩来伸过双手站在周恩来身后的冀朝铸,在38年后仍清楚记得这一幕。“总理马上迎上去,我也跟上去。我知道自己不能站得太近,也不能站得太远。”冀朝铸说,此前,周总理特地要求,“小冀近一点,每句话都得准确地听清楚,准确地翻译”。然后,冀朝铸替尼克松翻译出了那句有名的话:“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

那紧紧的握手,的确有太多的象征意义。广为人知的是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那一幕。“当时要谈一个全球和平的条约,当时各个国家元首、政府领导互相握手、认识,都很友好,看到杜勒斯过来,总理理所当然就走过去,伸出手,杜勒斯看到就走了。当时为总理做翻译的是浦寿昌,我也在场。”冀朝铸说。此事给中美关系投下的巨大阴影,尼克松显然心知肚明。“尼克松就是要向全世界表示,这次握手不是中国主动的,是美国主动的,洗刷了对总理的侮辱。”冀朝柱说。

1972年2月21日的这一瞬间被无数镜头定格。第二天,站在周恩来身后那位高大的翻译冀朝铸几乎出现在美国所有的报纸上。奇怪的是,在中方发表的所有照片中,周恩来的身后却变成了王海容,原本是冀朝铸的位置变成一小块空白。冀朝铸说,他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知道自己莫名其妙地“消失”的。而若干年后,尼克松的女儿朱莉特地给他寄来了美国记者所拍的照片,冀朝铸又“回”到了总理身旁。为此一直“耿耿于怀”的老人特地带我到他的书房,看那张被挂在显眼位置的照片,并叮嘱我,一定要澄清此事。冀朝铸并没有详细解释个中原委,这个小插曲似乎也是那个时期国内复杂政治斗争的微妙体现吧。

2月的北京依然寒,站在舷梯前的周恩来并没有戴帽子。尼克松考虑得的确很周到,也许怕失礼,尼克松女儿朱莉曾透露,飞机上尼克松就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周恩来是否穿了大衣。反馈回来的消息是肯定的,尼克松也穿了大衣走出飞机。下舷梯走到快一半时,周恩来开始鼓掌。尼克松略停一下,也按中国的习惯鼓掌相报。

尼克松的飞机是1972年2月17日10点35分,从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起飞的。与几个月前基辛格访华的秘而不宣相反,这一次是公开而高调。飞机先在关岛加油,按照中美双方事先达成的协议,在上海停留。在礼宾司工作的唐龙彬又成了迎接美国人的先遣队成员之一,不过这一次又增加了3位成员:乔冠华、章含之和一位警卫员。“我们7人小组从北京出发,2月20日下午到达上海。他们的飞机21点到达后,机门打开,我们7个人按礼宾顺序上去,第一个是乔冠华,第二是章文晋,第三是王海容,然后两个翻译章含之、唐闻生,还有我”,最后是一位警卫员。从事礼宾工作的人特别注重外交场合上的身份,唐龙彬说,由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亲自到上海迎接,也是破例的,“显示我们对其重视程度”的同时,其实也是“摸摸底”。

来华前不久,尼克松的专机刚从“空军一号”改成“76年精神号”,据说是为了纪念美国建国200周年。因为已经有了两次接待基辛格的经历,那时候,唐龙彬说他已经不紧张了。尼克松与夫人对中国客人给予了很大的礼遇:“他们带着我们从头参观到尾:最前面是总统套房,里面有床和卫生间,外面有个大会客室;第二个舱是高级官员乘坐的,有点像头等舱,可以坐六七个人;再后面是通舱,技术人员会在靠前位置,记者们坐在靠后位置,这样总统可以随时发布消息。”大名鼎鼎的空军一号并不是想象中那般奢侈,唐龙彬印象最深的是其内部设施的齐全。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官员第一次登上美国总统专机。而在美国方面,邀请被访问国官员登上总统专机,也是不多见的。

1972年2月21日11点30分,飞机准时降落在北京天竺机场。三军仪仗队的最高规格为151人,而此次欢迎的仪仗队员是这一规模的两倍。他们排成整齐划一的人群,对15人组成的代表团行注目礼,尼克松后来说,“是我看到过的最出色的一个”。“虽然两国没有建交,但我们还是铺了红地毯。”唐龙彬说,尼克松为了突出自己走在红地毯的形象,还特地嘱咐同机官员晚一点下飞机。

更多文章

  • 吃麦当劳就等于为美军贡献一颗射向苏联的子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麦当劳,莫斯科第一家麦当劳,苏联

    1989年末麦当劳将在莫斯科开业的消息传开,年轻人对美式快餐的热情令当局非常不安。苏共有关部门开始制造舆论,说你们每吃一次麦当劳,就等于为美军贡献了一颗射向苏联的子弹,结果,苏联人顿时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赶着去吃麦当劳。1990年1月31日,麦当劳开业那天迎来了3万人,营业额超过15万卢布,创造了麦当劳

  • 历史十大篡位者 一个比一个毒为了皇位手足算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篡位,皇帝,皇帝,中国皇帝

    1、嬴胡亥作为中国封建皇权历史上第一个篡位者,嬴胡亥并未给人留下老谋深算富于心计的印象,除了一颗勃勃野心之外,他似乎一无是处。也许这唯一和其父皇相同的一点,让他得到了始皇帝的欢心,得以随侍左右,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篡位良机。这是嬴胡亥本人的大幸运,也是他的兄长嬴扶苏的大不幸,更是两千万秦朝人民的大悲

  • 林彪“第一号令”被误解:疏散领导人是主席的决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林彪第一号令,林彪,第一号令,文革

    1969年10月18日下午,林彪背着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借口"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让其秘书张云生向总参谋长黄永胜传达了所谓"紧急指示"。黄永胜于18日下午,布置阎仲川向下传达。阎仲川将林彪的"紧急指示"定名为"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命令",要前指作战组立即用电话向全军传达。林彪和最高领袖19

  • 同样是中原王朝南迁 为什么南明不如南宋旺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明,朱由崧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落下帷幕,失业驿站工作人员李自成的起义击破了大明的帝国梦想。或者说,二百七十多年的大明朝算是垮了一大半。另外一小半暂时还没有垮的原因是,侥幸逃出生天的明朝遗老遗少们很快又聚集在旧都南京。在这里幸存的文官

  • 脚趾分成两瓣和李渊有关系?可能是鲜卑族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脚趾,脚趾分瓣,小脚趾分瓣,跰趾

    打开这篇文章的亲们,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沟通,请先将鞋脱掉,拔掉袜子,请仔细盯着脚的小拇指观察三分钟,请看脚趾是不是分叉的!?是的话,请继续看下去;不是的话,也请看下去,将这段子传播给你朋友有档次,又显得智慧。这样的脚趾被称为跰趾,又叫“复甲”,百度百科还傻乎乎定了一个&ldqu

  • 崇祯的三个太子去哪了 朱慈烺的归宿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崇祯皇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皇帝,明朝灭亡,明太子,朱慈烺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其实就是一部王朝更替,家族换位,权力交接的历史。一个王朝的兴起就是一个家族的兴起。而每每到了王朝末年,改朝换代之际,对于昔日的皇族来说,只能是以逃命为根本,隐名换姓,只愿能够生存。因此,几千年朝代更替,虽然被杀的皇族很多,但是活下来继续传承的并不在少数。自古以来,末代皇帝的下场都

  • 中国古代民族去哪儿了?——柔然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柔然,古代民族,民族大融合

    柔然的名字听起来似乎非常的柔弱文雅,其实柔弱崛起后,对于内地王朝的威胁一点不比之前的匈奴、鲜卑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柔然是北方唯一能与中原王朝抗衡的游牧民族政权。传说中的花木兰代父从军,抗击的就是柔然。柔然存在于中国历史记录的时期大致是从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4世纪中叶起,柔然开始自称柔然

  • 中国何时称为“中国”?“中国”这个称呼始于何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中国正统,中华,中国在古代被称为什么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l

  •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叫中国这个名字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中国什么时候叫中国,中原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

  • 西汉东汉北宋南宋这样的称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朝代,西汉,东汉,北宋,南宋,中国历史朝代,朝代前缀

    不知道诸位读者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朝代叫东晋西晋,南宋北宋,前唐后唐,难道这国号听着不难听么?更让人疑惑的是,显然北宋开国难道知道后面有南宋,所以才叫北宋?朝代里的前后南北东西究竟是怎么个规律?为什么这些朝代要这么叫?本来是没有前缀的其实啊,这些朝代的国号并没有前面的那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