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脸是龙颜。所以即使是近臣,没有朕的“抬起头来”,是不能随便看的,也不能议论。其实,这是古代帝王彰显高高在上的天子权威、神化自己的一种谋略。但是,因为皇帝的脸不能随便看,就容易弄出“相貌问题”,有的至今争论不休。
一般认为,在两宋之前,中国历代帝王长相皆无认知。即便后来被传是唐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卷》里的13位帝王,也大都属于写意作品,除非画家赋予的细节特征,帝王面貌也大抵相同。到两宋之后,虽已有宫廷画师据实画像,帝王像写意的成分依然浓厚。蒙元帝王,沿袭宋式风格。明清两代,帝王画像大多较为写实,尤其清代康熙以后,先有擅长写实风格的西洋油画宫廷画师,后来又有照相技术传入。帝王容貌,现代人已经一目了然。
如秦始皇嬴政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史学界争议颇大。《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准,即古代相书中所言的鼻子,从记载中看,嬴政鼻梁并不完美,有缺陷,眼睛细长,说话声音怪异,是一个五官比例不协调,相貌丑陋的鸡胸男人。有人因此戏言,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皇帝,是帝王中的第一丑。
但北宋李昉等人主编的《太平御览》中记载又有所不同,称嬴政是“虎口”、“日角”、“隆鼻”、“大目”,这样说来他又是高鼻梁,大眼睛,相貌堂堂的帅哥级男人了。我因偶然的原因,多年前曾跟乡下的算命先生拎过几天包,粗知唐举、皇甫玉、袁天罡诸史上相术名流的故事,从中国古代传统的面相原理来看,“虎口”之人与“龙口”之人均为帝王相:“虎口阔大有收拾,须知此口必容拳,若然不贵且大富,积玉堆金乐自然。”可见,嬴政的相貌不是丑,而是奇,贵不可言。
另一个与秦始皇一样,给后世留下严重“相貌疑云”的帝王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皇帝列表)。有史学家称他是下巴奇长、耳朵肥大、满脸麻点的丑陋、猥琐男人,朱元璋才算是中国帝王中的第一丑;但有的人称朱元璋是五官超格、相貌超俗,乃大富大贵的罕见帝王之相。两种观点截然相反,目前外界能见到的画像也主要集中在这两类,即一丑一俊,但版本众多。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既有乞讨又当过和尚,登基后虽建树颇多却残杀功臣,正如对他的功过是非评价大不同一样,其长相美丑也大相径庭,存多重版本,可以说是历代帝王中画像最多的一位。
然而,在故宫南熏殿所藏的官方正式版历代帝王画像中,朱元璋的面貌却与民间通行的“猪腰子脸”大相径庭,反而显得天庭饱满,地角方圆,面如满月,不仅不丑,甚至还颇有英气。
民间曾有一个流传极广的朱元璋画像故事,说是朱元璋称帝后曾召集三名画师为其画像,前两位据实画像的画师都为其所杀,因为他们画的形神相似夸大了朱元璋的缺陷而被杀。第三位只是在形似的轮廓上刻意美化才博得朱元璋欢心,不仅免予一死,还大获奖赏。
这里重新提起,是因为我终于收集到了迄今最全的朱元璋画像,既有宫廷的,也有民间的,版本达16种之多,有的相貌很滑稽,十分新鲜。其中,有不少是我从南京明孝陵博物馆藏品中看到的。馆藏画像均已入收王前华、廖锦汉两位明孝陵文物专家主编的《明孝陵旧影》一书中,共有13种。廖锦汉先生向我介绍过,称“这些画像是第一次公开,有几幅是从民间新发现的”。我相信众多网友也是第一次看到下面图中的几张,因为即使明史学者也未必全看过呢。细细比较,主要是两类,一类是被“美化”的,一类是被“丑化”的。现辑录于此,供大家品读品味。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民间画像。
图为朱元璋宫廷标准像(中年)。
图为朱元璋宫廷标准像(老年)。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历代帝王,最传奇者莫过朱元璋。
老朱皇帝不仅身世离奇,人生经历离奇,就连长相也离奇得可以,直到现在,几百年后,也少有能人说清他到底长了个啥模样?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半身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面两幅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描绘了明太祖从中年到老年两个阶段,长相上还是一脉相承,除了岁月风霜留下的痕迹,没有太大出入。
但和下面几幅现在也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朱元璋画像比起来,长相迥异,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画的是同一个人啊!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元璋的画像,就其造型与构图,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天庭饱满,俊朗和煦,面颊光洁,四平八稳,目光如炬。
一类为下颚凸出,脸颊拉长,面颊布满黑痣,奇人异像。
两类画像可谓霄壤之别,在人物的造型方面竟无丝毫相近之处,这在历代帝王将相的肖像画中,称得上绝无仅有。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这个疑问也是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朱元璋请了几名画师,无论是画得像的还是过度美化的,都十分令他不满意,并杀掉了画像师,只有其中一名画得既像又不像,但有君主的气质最令他满意。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其实不丑。只是在清初,出于妖魔化明朝的需要,所以有意丑化他。在清代官方修撰的《明史》中,也将朱元璋描绘成一个嗜杀成性的暴君。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12幅朱元璋画像,除了最前面我们看到的两幅,其他皆是长相怪异!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底哪种画像才是朱元璋的真实面貌?
《明史.太祖本纪》描述朱元璋的长相时说他“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前四个字虽是溢美之辞,后四个字却也是隐晦描述朱元璋长得奇怪。
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下面再看看清朝乾隆帝画的朱元璋画像: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乾隆御制本
乾隆御制版半身像之面部则完全无胡须与毛发,干净光洁。画面中,脸上除左眼下端有两粒黑痣、鼻翼及额头上有数粒外,面部均无黑痣,但左耳之耳垂上有三粒黑痣。
看来乾隆帝还是比较笔下留情的……
被刻意丑化的朱元璋
其一,朱元璋的长相本来就有特点。
我们上面提及的民间传说,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起码传说透露出一个信息,朱元璋的相貌异于常人。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讲究威仪的帝王朱元璋?别说朱元璋,就是一般百姓,也不希望画师据实画出面貌上的缺陷,这是人性使然。所以有意识地暗示画师造假是可能的。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既然朱元璋对自己的画像要求极其严格,绝不充许不满意的作品流出。那么,民间何以会有这么多版本流传下来?
《明史.太祖本纪》描述朱元璋的长相时,也说他“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四个字尽是溢美之辞,后四个字却也是隐晦描述朱元璋长得有些特别,与常人不同。
其二,朱元璋的画像被美化或丑化。
朱元璋究竟容貌如何,无从得知。但笔者以为,真正的朱元璋画像既不像宫廷藏本画得那么慈祥英俊,也不可能像民间版本将其描绘的那么丑恶和不堪。真实的朱元璋长相,极有可能是面貌一般但有些特征较为独特,譬如大嘴巴、圆下巴等让人印象深刻。民间画像只不过夸大这一特征而已,就像现代人的漫画化。
说到美化,试想当时那么多御用画师,为讨龙颜大悦,既可能发财,还可能升官,何乐不为?说到丑化,也不是不可能,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杀人如麻,肯定得罪了不少文人,文人怀恨在心而借此泄恨,于是根据传说中的描述,故意夸张其面部缺点,丑化朱元璋,把本来相貌就一般的皇帝画得更加糟糕,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令人称奇的是,明朝皇帝忌讳颇多,典章甚严,就连当年到朱元璋孝陵前割猪草都可能被逮起来,这种画放在民间家中,该当何罪?别说画,连想都可能是不寒而栗的。那如此多的版本画像又是哪里来的?
其三,存在清朝将朱元璋恶搞的可能。
笔者很赞同这样的观点:自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到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检煤山被逼上吊自缢,历277年的大明王朝结束,清王朝开始了。清王朝是满族人的天下,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将后金政权易名而来。1644年清世祖福临赶走李自成,迁都北京后,清朝在好几个时期或轻或重,有步骤地开始“篡改运动”。为了统治的需要,甚至连《明太祖实录》这些书,都安排文人“修饰”,从文字上丑化前朝,歌颂大清万年江山。可以想见,在这种背景下,本来民间就传说相貌怪异丑陋的朱元璋,就很难逃脱被“恶搞”的结局了。一个王朝都倒下了,开国皇帝能不被嘲弄么?
何况,我国历来就有成者王败者寇的习俗做法,其中脸谱化是极其明显的。且不说朱元璋,就拿孔子来说,当遵从儒术时把他画得仪表堂堂,一旦反孔时又画得猥琐不堪吗?笔者以为,朱元璋也难免受到同样的“待遇”。
民间通行流传的“鞋拔子”朱元璋画像,都是满清王朝为了丑化明朝而伪造出来的,并因此对满清大加挞伐。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不少朱元璋的“鞋拔子”画像中的服饰,都体现出鲜明的清代服装特点。比如下图的这张画像,朱元璋帽子上的那块白色“帽正”,就是典型的清代特征,在朱元璋本人所在的明代初期,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又比如下图这张画像,朱元璋的衣服领口(如红圈所示),也是典型的“广字领”,这样的衣服在明朝初期同样是没有的。
早在明朝中期,朱元璋的长相如何就有不少争议。在明朝人对朱元璋相貌的描述中,就有“奇骨贯顶”一词,或说他“生来异相”,甚至有明朝人的笔记说他“左脸颊有一十二颗黑痣”,这长相简直是匪夷所思。确实,在古人的迷信思维里,凡是帝王,长得一定会非同寻常,与一般人不同,这就是所谓“龙相”。比如《史记》说刘邦腿上有七十二个黑痣,又比如唐朝人传说唐高祖李渊有三个乳*头。那么,出于本朝人对朱元璋的崇拜之情,把他的长相描述成认为这个奇葩模样,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理解成是出于神化朱元璋的需要,并不一定就是清朝的丑化。
而且,在明代笔记《七修类稿》中,还有这么一种说法:朱元璋生性多疑,害怕刺客来刺杀他,所以故意派人画了很多奇怪的画像,四处散布,使外人无从知晓他的真实相貌,这样,刺客也就找不到下手目标了,这就是朱元璋“伪像”的来源。可见,即使是在明朝,朱元璋的“鞋拔子”画像就不少见。
孙中山到南京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寝祭拜用了朱元璋最丑照
西元1912年2月15日,就任临时大总统未久的孙中山,率领文武百官到南京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寝祭拜,告诉这位明朝开国皇帝,清朝灭亡啦。
孙中山与朱元璋,有着同样的使命。在朱元璋的讨伐元朝的檄文里,有“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之誓。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亦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方针。他们都完成了恢复中华的宏愿。
当然,他们的中华,都是包容的中华。虽在起事之时,以此号召,要将胡虏打跑,然在成功之后,却不绝蒙、满,而将之视为大一统国家之内,不可或缺的民族。
不过,咱发现,孙中山等人照相处明太祖的画像,却是那最不如人意的那张未用那些国字脸的。
干瘦,眼睛向左,下巴极为突出……
当年咱教科书上,在介绍朱元璋时,用的也是这张。当时觉得,为何他,长得如此不帅?为何他的后人,竟然没有美化他?
孙中山他们,之所以用这张,应该是他们认为,朱元璋,长得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他的真相。
《明史》当中,虽然也有明太祖的神迹,说他母亲才有喜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有神人给他一颗丸子,放在手上,发出神光,吞食之后,口有余香。出生之时,满室红光,邻居见之,以为起火,都跑过来相救但于朱元璋的相貌,却就只有一句“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
只是,我们看到的奇骨,却不在顶,而在下巴……
当然,相貌如何,乃是外在,本质在于,此次祭明孝陵,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尽管,或许,朱家的子孙,在几百年后,早都忘了自己家曾经的辉煌吧。
那么朱元璋到底长啥样呢?小编个人认为,还是故宫南熏殿的画像更加靠谱,理由如下。
首先,南熏殿的朱元璋官方画像有两张,一张中年,一张晚年,这两张画像高度相似,可见画师参照的应该是同一人的不同时期的长相,如果朱元璋的长相并不是这样,画师是很难做到把两个年龄阶段的画像都伪造的天衣无缝的。
明朝皇帝列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朱元璋的真实形象,应该与官方的正常版画像比较接近。而出现“鞋拔子”丑相,主要是因为古人对帝王异相的迷信和神化,而与满清的“抹黑”关系不大。
其四,朱元璋的容貌不会很丑的依据。
一是外国历史研究成果。在美国学者牟复礼和英国学者崔瑞德编写的《剑桥中国明代史》中,他们虽然体认民间传说的“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但也觉得朱元璋“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质量”。其实说朱元璋的气质神采非同一般。而在2005年出版的《剑桥插图中国史》中,美国学者伊蓓蕾(PatriciaBuckleyEbrey)则明显对民间丑化朱元璋的那些画像表达了质疑,她认为民间流传的那些画像是基于画师的故意丑化,认为“太祖和其它皇帝一样英俊”。
二是历史资料分析表明。这方面,笔者想提请大家注意两个细节,郭子兴乃朱元璋的仕途引路人,又是朱元璋马皇后的义父,想当年他之所以重用朱元璋并将义女马氏嫁于朱元璋,不可能仅是看好朱元璋的能力,而贸然将义女嫁给个长相如“外星人”的(毕竟,此时的朱元璋尚是个要钱没钱要长相没长相要地位没地位的卑微和尚)。再者说,从人类遗传角度说,朱元璋有二十多个儿子、明朝有十六位皇帝,怎会没有一位与“丑化”了的朱元璋画像相似?这于情于理于科学,都说不通。仅就现在故宫所藏历代明朝皇帝的长相图看,无论成祖还是其他皇帝,包括最后的崇祯皇帝,其面貌大抵相若,而他们和宫藏的朱元璋像倒都有几分相像。故而,我们不得不说,很难想象一个“丑八怪”的祖先,会生出那么多面貌特征都很正常,甚至看起来很是端庄的子孙来。据此而言,宫藏的朱元璋画像还是有几分可信度的。
透过以上分析,笔者不敢说已经找到了朱元璋画像背后是秘密,但已大差不离地可以看出,朱元璋之所以会有不同版本的画像存世的主要原因。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