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这个由乞丐朱元璋建立的朝代是一个奇葩的朝代,它有着许多堪称反面教材的制度,从宋元到明清,中华文明在明朝巨大倒退。而它们往往深刻的影响了国家的财政、军事和地方管理事物,最终成为可怕的无底洞。其中,又以针对皇室宗亲的管理政策,最为奇葩,它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还直接削弱了王朝实力。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有这样大的破坏力呢?
在明代以前数个朝代,中原王朝已经摒弃了以往的分封制度,但随着元朝统治的来临,中原大地再次有了分封制的土壤,以元朝继承人自居的朱元璋,不仅要对外继承过去蒙古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对内也搞了一套蒙古人分封几大汗国的封建模式,以维护朱氏家族的统治和皇权专制的根基。
分封的藩王要能保卫皇帝就必须有军事力量,所以他们都配备有数目不少的护卫,尤其是位于边境的几个藩王,更是具有傲视内地的军事实力,当然,光有卫队还是不够,所以除了自己的直属部队外,周遭地区的卫所力量,也都可以供藩王调遣,这样一来明初的藩王能够节制的总兵力就在40万以上。
有了军事力量的支撑,藩王们在政治上有着不小的地位,他们的孙们不仅可以世袭,甚至还能干预地方上的所有行政事务,除了有权有兵外,明初的藩王还享受着优渥的待遇,国家拨给的年薪和田产为他们锦衣玉食的生活提供了基础,亲王光每年的禄米就有1万石(1000万斤)之多,赐田的数量更是常常在一百顷以上,这些收入无疑养肥了朱家藩王,虽然朱元璋想要依靠这些手段仰仗他们保护中央,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些藩王威胁到了中央的集权统治,双方的矛盾升级成了你死我活。
基于集权的矛盾,藩王们在朱元璋死后逐渐被朝廷剥夺各类权力,建文帝的削藩,首先表现在削去藩王的军事权和行政权。规定亲王不得节制地方文武官员,禁止他们干预地方事务,并找借口处分、逮捕部分亲王。同时对身处北平的燕王进行监视。当时有人告发湘王朱柏意图谋反,后者就被吓得自焚而死。建文朝的削藩政策差一点就会最终完成,不过当他踢到了朱棣这个石头后,这个进程就被内战所短暂打断,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身为藩王的朱棣上台后,表面上恢复了一些宗藩的各种特权,但很快就翻了脸,并没有恢复朱元璋的思路,而是继续采取削弱藩王的策略,开始了建文帝未完成的削藩政策。朱棣用意很明显:藩王可以有钱,不能有兵有势,想要学他那样:“造反”“靖难”,绝不可以。朱棣首先拒绝了部分藩王不合理的请求,比如宁王朱权希望封在杭州的请求。接着收缴藩王的一些护卫,只保留了一些象征性的小部队。让他的藩王兄弟们变成老老实实享受富贵的“地主”。最后,大封靖难功臣,通过勋臣来监视部分藩王行迹。对违法的藩王,朱棣也予以较为严厉的打击,以儆效尤。不过碍于同族宗亲的身份,藩王并没有被彻底抹除。通过这些举措,明朝朝廷基本上消除了明初藩王对皇权的威胁性。于是,有明一代,养猪式的养藩王成为了既定国策。
到明宣宗时期,朝廷多次鼓励边军将官征调藩王护卫,继续削弱藩王的军事权力,最终几乎是完全收缴了藩王们的所辖护卫,在削弱他们的军事权力以后,明朝皇帝进一步减少藩王的权限,比如颁布禁止二王相见、禁止宗室与勋贵联姻、禁止宗室出仕、禁止宗室来京朝觐奏事、禁止藩王私自出城以及废止藩王其它一些特权等禁令。这样的过程从宣德年间起,一直持续,宗室们身上的禁锢越来越多,开始逐渐被包养起来。此后几任皇帝又继续出台了一些藩禁政策。
这样一来,宗室们除了国家给予的经济扶持,几乎丧失了一切权益,可以说是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整天只能游手好闲。虽说中央扫除了心腹之患,但藩王还是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因为他们属于皇室宗亲,在社会等级上高人一等,同时又有优渥的经济待遇,这就使得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吸民膏髓,严重损耗了国家财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成祖与后继者就给明帝国培养了一个庞大的寄生集团,吸食着帝国的精血。
在“制度”决定之下,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到明朝末年,王爷贵族达到数万人。而朱家有血缘的后代则繁衍到几十万。作为大明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皇族确实是“最幸福”的群体。但李自成兵锋所至,朱姓王爷几乎没有人能活下来。明朝大难临头朱胡子真庸儿有如此赀财而不设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政策最差的一种。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这么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分封制作为一项古老的制度,不论是西周也好,汉初也罢,还有明朝,这无数次的历史经验已经告诉了我们它的脆弱性。它的一个很大的弊端是忽视了人性中对于权力的渴望,纵使可以依靠分封子孙维持一段时间的统治,但时间一长,血缘关系淡化以后,整过国家就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了。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明皇族两百多年的狂欢宴席,原来不是免费的……朱元璋百万子孙大结局: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公元1368年,吴王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为了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办法,其实也是新瓶装旧酒,就是效仿西周或西晋大封宗室。西周诸侯、西晋诸王除了有自己的封国,还有听命于自己的军队。朱元璋就是这么做的,他在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宣布要封自己的儿子就藩于全国各地。朱元璋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诸王就藩于各地,一旦朝中有事,诸王可进京救驾。即使诸王有人谋反,推翻当朝皇帝称帝,也是朱家子孙。
阅读延伸:明朝皇帝列表
朱元璋的儿子的下场明皇族的人口爆炸
如果大明江山的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朱家子孙吃垮的。养不起生育能力太强的朱元璋子孙们大明就亡了.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他是大明王朝的创建者,某些程度上来说,他又是大明王朝的毁坏者。朱乞丐顶层设计明朝200多年也许只有一个皇帝。这个结论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来自于一个基本事实和朱元璋当初制定的基本国策有关系。小农皇帝朱元璋愚昧无知害苦了明朝拖累中国、朱元璋最勤奋越努力小农作风却换来最糟糕业绩
在后人眼里,一提起朱元璋来,大家脑子里会立刻蹦出这么一个形象来他冷酷无情、铁血手腕、滥杀无辜。其实这只是朱元璋历史的一个侧面。朱元璋对的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对大臣十分刻薄,尤其是对待贪官,贪污60两纹银就会处以剥皮萱草的极刑。为了朱家江山的长治久安,也冤杀了许多功臣。同时他认为元氏以宽失天下,因此他对治下的老百姓相当无情。
但是另一方面,他对他的朱家宗亲那真是厚爱有加。当年朱元璋实行这个制度,本意是让自己的子孙不要像自己一样过苦日子。可能跟老朱自己是孤儿有关,因此他对亲情格外重视。从朱元璋当皇帝那一天开始,他就挖空心思照顾朱家子弟。残暴的朱元璋对自己的亲戚是十分宽容的,可惜的是,朱元璋的家庭实在是太惨了,父母早已饿死,朱元璋发迹后是怎么对待兄弟姐妹的?自己的大哥大姐二哥也没能在乱世中存活下来,到了封赏的时候,朱元璋的亲戚仅有一个外甥李文忠,姐夫李贞,还有一个侄子朱文正,但老朱的这个侄子可是个狠人,朱文正在老朱平定江南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洪都保卫战中以一己之力对抗陈友谅60万大军的进攻,硬生生撑了两个月直到老朱回援。随后老朱击败了陈友谅,控制了整个江南,拥有了问鼎中原,推翻元朝的实力。战后,朱元璋要封赏他,朱文正推辞了,老朱当了真,便没有奖赏他,而是封赏群臣。朱文正便因此对老朱怨恨不已,打算率兵投靠朱元璋的死对头。朱元璋知道后大怒,用鞭子狠狠抽了他一顿,并打算把他杀了。多亏了马皇后在其中苦苦求情,才放了他一马。明朝建立后,虽然侄子朱文正因为谋逆被囚禁了,但他的的儿子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虽然是个郡王却享有亲王待遇。后来朱守谦经常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朱元璋也不忍废除他,而是多次批评教育,但毫无效果。虽然朱元璋对于臣子极尽刻薄,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可谓是溺爱至极。朱元璋乞丐思维千算万算失算了两次害苦孙子
对自己的侄孙都这么好,对儿子们便更不用说了。他的26个儿子全部封为亲王,手握重兵,王府内还配有大批属官,并有权干涉地方政务和中央政府。据明史记载,明初的亲王每年的俸禄高达5万石,后来降为1万石。要知道明朝初年的县令一年的俸禄也不过90石,连一品官的俸禄也不过1200石。由此可见亲王的待遇之高,在朱元璋眼里其他人包括官员真的只是他的奴仆。但如果政府只是养几个亲王,那负担虽然大,但财政还是可以支持得住的。但是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实在是太害怕自己的后代挨饿了。因此下令所有的宗室都由国家供养,授爵位,发俸禄,一个都不能少;
根据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从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到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这些宗室都是老朱家的后人,宗人府必须给他们提供从出生到结婚,从吃饭到睡觉的一切花销。本来这也无可厚非,历朝历代的皇亲国戚都是老百姓供着,养着,也没出什么大乱子,但明朝的宗室制度是有点特殊,宗室不能从事士农工商,连科举都不可以,平时没有圣旨不能出封地,简单点来说,就是把人当猪养,只不过猪有点多,洪武年间老朱去世时,宗室仅有不到百人(比我的点赞多,呜呜)后来朱棣削藩把各地的藩王都控制起来,这些藩王没事干就只能造人了,弘治年间宗室人口破万,嘉靖年间破十万,至崇祯年间人口居然近五十万。好家伙,这些人不仅不干活,还要吃喝嫖赌,兼并土地,鱼肉百姓,骚扰官府,连皇帝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因为老朱有令,除谋反外不得处死刑,就是触犯法律也是宗人府管。这还不是最离谱的,有皇帝非常喜欢自己的小儿子,但又不能把皇位传给他(因为老朱规定的嫡长子制度)怎么办呢,皇帝大笔一挥,一个字赏,所以有的藩王拥有土地上万顷,再干点走私,贩个私盐,强买强卖,哄抬物价,赚一个小目标很难吗?而且有的王府历史悠久,就藩百余年,两百年,树大根深,手下几十个郡王,数千宗室成员,妥妥的地头蛇。举个例子,在崇祯年间的开封府有亲王两个,郡王三十,宗室五千,在街上喊一声姓朱的,放马过来呀,基本上会有几十个人嗷嗷叫的过来揍你,整个河南有亲王八人,郡王百余人,将军中尉数万,比北京的科长还多;写到这里我很想知道当地的官员该如何与这般蛀虫打交道,试想一下,自己的辖区内有几万不受法律管控的街痞子,他们的领头人是上百个王爷,你每年收的赋税都有分一大部分给他们开工资,据嘉靖15年,山西巡抚给朝廷的奏报记载当地的税收只能和朝廷三七分,嘉靖一听不乐意了,怎么才给我七成,我还怎么炼丹,怎么办法事,山西巡抚赶紧上报说,皇上你弄错了,七成是人家的,宗室人口暴涨,再过几年可能连三成都没了,估计还要皇上你出钱给宗室们吃饭。
总之经过宗室们的敲骨吸髓,明朝财政在崇祯年间彻底奔溃,据明史记载,崇祯初年的税收大概是在400万两白银,宗室支出便要近200万两,军费支出需要2000万,这么个烂摊子崇祯估计也是操心不已,不过没关系。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朝灭亡,崇祯皇帝上吊自杀。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明史》太祖本纪张廷玉)
“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明穆宗实录》)在明朝建国之初,他分别封赏自己儿子23人,加上其他旁系子孙,共计49位:
这些得到封赏的宗亲,待遇十分的优厚。
1、政治待遇:皇族子孙不受一般法律约束,当地官府也管不了。他们的府第、服饰和军骑,仅仅次皇帝一等,连公侯大臣见了他们,都要“伏而拜谒”。
2、经济待遇:明朝建立后,规定了朝廷各级官员的工资标准。正一品官员年俸1000石、从一品860石……正七品90石。从历史上看,明朝官员们的工资标准,是历代王朝最低的。
开始再看看皇族的待遇:亲王,年俸万石以上,是明朝最高级官员的十倍之多。这些还不算,有时候还有另外的土地等大量赏赐。
每一个皇族后代10岁就可以享受朝廷俸禄。结婚时,国家负担婚礼费用;就是死了,还有一笔厚厚的丧葬费。
这些待遇是否羡煞众人?
不光是这一代人享受这种尊崇待遇,他们的子孙也一样:
“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如生一镇国将军,即得禄千石。生十将军,即得禄万石矣……利禄之厚如此,于是莫不广收妾媵,以图则百斯男。”
当然,事物都是两方面的,给了宗亲这些优厚的待遇,就是为了让他们消消停停的尽情去享受,不要再管国家大事。为了防止这些宗亲们谋图不轨,朱元璋又出台了种种规定,来限制他们的活动自由。
到后来,朱棣以藩王起兵夺得天下后,这种限制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为了防止王爷们联合起来共同作乱,这些亲王们终生只能生活在王府里,不得出王府一步。也就是说,虽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只要一受封,则终身不得相见这方面又显示出违背人伦的残忍。要想出城,必须事先向皇帝本人请示,就是清明节到城外扫墓,也要皇帝的亲自许可才行。
试想一下,这些王爷们整天吃的沟满壕平,而又限制了他们自由外出的行动,那些过剩的精力往哪里释放?于是就开始骄奢淫逸,整天奋战在床笫之间。并且生下的孩子还由国家抚养,何乐而不为呢?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这些王爷们也懂了如何提高效率,他们把妻妾们的生理期编列成表,按期临幸她们,以求提高效率。
于是一个个令人目瞪口呆的记录诞生了。
大明弘治五年(1492年),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帝明孝宗朱祐樘汇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截至这年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
正如朱佑樘所料,朱钟镒生殖冠军的称号不久之后就被他的一位后代,也就是另一位庆成王所夺取。这位庆成王光儿子就多达一百余,人数已经达到了163人;再到曾孙辈,更是多达510人。以致出现了这样尴尬的场面:每次节庆家庭聚餐,同胞兄弟们见面,都要先由人介绍一番,否则彼此都不认识。这就是史书上所谓的“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到了正德初年,庆成王府终于弄不清自己家的人口数了。正德三年二月,庆成王焦虑地向皇帝上奏:“本府宗支数多,各将军所生子女或冒报岁数,无凭查考,乞令各将军府查报。”就是说,如果皇帝不命令各将军府自己清查人口上报汇总,他已经无法弄不清他这个大家庭有多少人了。
这确实也是明代中叶以来许多王府遇到的难题。庆成王的儿子们也大多继承了父亲出众的生殖能力,比如他的长子的儿女总量后来也达到了70人。庆成王在儿女数创纪录的同时,孙子辈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63人,曾孙辈更多达510人。就是说他的直系后代这一年已达767人,再加上众多的妻妾女眷,整个庆成王府中,“正牌主子”就1000多人。庆成王肯定无法认全记清所有家庭成员。除非给儿孙妻妾们编号统计,否则很难想像他如何管理这个庞大的王府。
庆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长,仅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个缩影。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这些王爷好比种子,一二百年过去后,在各地繁衍出的数量都十分惊人:山西一省,洪武年间只有一位晋王,到了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经增长到一千八百五十一位。洪武年间河南本来也只有一位周王(明朝在河南一共封了十一位藩王五个传到明末),到了万历年间,已经有了五千多个皇族后代……据明末徐光启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数每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当代人口史学者推算的结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十倍。查明代皇家档案也就是玉牒上正式收录的人数,洪武年间是五十八人,到永乐年间,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而万历三十二年又增至八万多人。(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这仅仅玉牒上列名的高级皇族数目,不包括数量更多的底层皇族。据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男性直系后代已经繁衍到近十三万人之多。人口如此急遽膨胀,是由于背后强大的制度驱动。
明太祖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出身极低的开国皇帝,根据朱元璋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所记载:其为朱姓宗族,出自金陵句容(今江苏句容市),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上面几代都以农业为生。朱元璋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辈,都因为逃避重税,而无奈于淮河流域附近村庄到处流浪,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一个安稳的地方做佃户,勉强养家糊口过活即可。朱元璋小的时候,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就从小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从一介贫民曾当过和尚参加起义军,到最后建立大明王朝、北伐驱逐蒙元,其经历可谓励志。朱元璋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至为冷酷。他对百姓、对大臣、对故交、对妻妾,都冷血无情,完全是个屠夫。唯有在自己的子孙面前,他却满面慈祥,温柔体贴得无以复加。为了确保子孙们生活幸福,他绞尽了脑汁,毕竟穷怕了。所以抠门也就成为了明朝皇帝的基因,最后崇祯一朝亡于太抠门。崇祯皇帝死,其实都是应该的,崇祯北京城破之前的一两年,要军费的时候,他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实际上他私人国库里面还是很有钱的,他想逼着那些自己下属们出钱,可是大臣们谁都不出钱,最后他自己也哭穷,也不出钱,最后一帮富翁等于哭穷把自己哭死了。顺便说一句,明朝的国库是分内库和外库的,比如说如果这时候有一亿两白银,他自己估计都要留个六七千万两,留个两三千万辆放在外面外库使用。所以崇祯皇帝的死完全就是一毛不拔造成的。都底下都那么多造反的了,然后需要赈灾的时候依旧哭穷,北方边境需要打仗,然后需要用军费的时候,依旧在哭穷,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时候还是在哭穷,活活把自己哭死了。先天体制缺陷加自身无能。体制内部,能打倒利益集团的只有另一个利益集团然而当时没有。中国古代的利益集团,常见的按照对皇权的依附程度来排序,包括外戚(常和后几个合并),宦官,宗室,勋贵,文臣,武将。外戚、权臣、宦官专权轮流上演谁对皇权威胁最大?
在宗法专制社会里,皇帝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残酷压迫农民是统治的题中之意。即便是唐太宗这样公认的明君,但他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方面也毫不含糊,《贞观政要》记录着他说的话:“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而《贞观政要》就是给皇帝看的,这里面的含义,可以说不言自明。出生于贫民的朱元璋在剥削压迫人民方面,同样不遑多让。朱元璋给明朝的官员们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低的工资标准,给自己儿孙们制定的俸禄标准却唯恐不厚:皇子封为亲王后年俸万石,是最高官员的近七倍,每人赏赐田地40万亩(朱元璋24个儿子,全被封为亲王),这还不包括其他赏赐。为了让后代们充分享受幸福,他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一个皇族后代,所有消费需要都由国家承担:10岁起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结婚时国家发放房屋、冠服、婚礼费用,死后还有一笔丰厚的丧葬费。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护”,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以至于明人不禁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根源还在于世袭罔替,与历史上其他王朝相比,世袭罔替有明显的缺陷。秦朝实行的是宗室无功就无爵;汉朝藩王也很严重,刘彻推行了“推恩令”,远房宗室比如像刘备这样的只能靠编织草鞋为生;唐朝也封皇子为王,但只有皇子称号却没有土地,而且这些人都要住在皇城的住宅里,不能到外地去,比如唐玄宗的皇子们都住在“十王府”,皇孙们住在“百孙院”,唐代的王爵无法世袭,子孙们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爵位;元朝时世袭罔替,王爷一大堆,竞争十分激烈,导致98年换了14个皇帝,非正常死亡的就有5个,这也是元朝内斗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了明朝,宗室的外延很大。亲王嫡长子继承亲王爵,其余子嗣全部为郡王。而宋朝、唐朝和大部分朝代都是降爵制度,比如宋朝亲王嫡长子降成为郡王,其子降两级,成为国公,降爵制度有一个好处就是爵位不断的降低,最终宗室地位就会变成与平民无异。但是对于明朝来说,朱元璋实行保底爵位,这在世界上任何朝代都没有过这种做法。国家需要世世代代供养着这些皇族,而且数量会不断地增多,呈现几何式增长,其结果必然是国家无力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可是朱元璋识字已经很困难了,哪有时间学习数学?他是不懂这个的。
乞丐重八的帝国就是为他的子孙布的局,子孙藩王万万年,整个帝国都是围绕他朱家运转的,中央有个皇帝,各地封建诸侯王,且代代相传,代代供养,各种资源的优先级就是先保证他朱家子孙,如果这种统治能够持续到现在,估计全中国一半以上人都姓朱(十三陵免费对“朱”姓游客开放,朱明后人还有多少?)。而供养这些皇族的沉重压力,无疑都压在了老百姓身上,百姓不堪其苦,必然会铤而走险。尽管朱元璋制定了严刑峻法,规定“凡造反者株连九族,祖孙三代皆斩”,但仍然不能阻挡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据不完全统计,自洪武到宣德60多年里,大小农民起义达到411起。死都不怕,都要反,这是残酷的剥削与压迫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说到底,朱元璋和其他专制帝王一样,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有过之而不及。偏偏有人把他抬高到了“人民领袖”的地步,吹捧得极为过分,一厢情愿,这实在是太荒谬了。
朱元璋的皇族政策,只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他幻想着可以通过藩王掌握军队来捍卫朱家天下的安全,结果自永乐年间起,亲王引兵作乱不断。此状况导致明朝历代皇帝不断致力弥补这个漏洞。皇帝们一方面保证皇族生活的穷奢极欲,另一方面则极力强化对皇族特别是藩王的控制。到明代中后期,这种控制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为了怕王爷们联合地方势力作乱,后代皇帝规定,亲王们终生只能生活在王府里。若想出城遛遛弯,得专门派人千里迢迢向皇帝本人递出申请。如果没有皇帝的亲自许可,亲王连出城扫墓都不行。为了防止亲王们有串通的机会,后代皇帝又规定,亲王们终生不得相互见面,这就是著名的“二王不相见”。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王爷们被剥夺了几乎所有的自由,成了高级囚徒。由于不能从事任何社会职业,他们增加收入只有一个渠道,那就是多生孩子。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按等级多发放一份俸禄。所谓“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如生一镇国将军,即得禄千石。生十将军,即得禄万石矣……利禄之厚如此,于是莫不广收妾媵,以图则百斯男。”对于亲王来说,每多生一个儿子就多了一个郡王。如果多生100个,那么就是有100个郡王(汉朝中山王刘胜就有100多个儿子,实现起来并不苦难),一个郡王每年仅支米一项就是6000石,100个郡王就是60万石,也就是说生的儿子越多,亲王们过的生活水平越好,由此亲王琢磨出一条发财致富的方法,就是多生儿子。同时每个郡王还要有太监、奴婢伺候,享受郡王的各项待遇,因此明朝的太监也是历史上最多的。
虽然明朝宗室坐拥如此多的庄田,但朝廷仍然要再出一份俸禄赡养他们,这样优越的条件,让明代宗室成为了高级户口,为了享受国家的待遇,薅国家羊毛,宗室们将繁殖后代作为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标,因此在中期的嘉靖、万历年间,宗室人口呈现出了爆发性增长的趋势。嘉靖八年,栽入统计的宗室人口仅有8200人左右,但只过了75年,宗室人口就已扩大了19倍,达到了157000人了,按照这种速度推算,到天启四年,宗室人口的禄米总数与全国田赋总收入的逆差将达到143.338%。
尽管天启初年的户部尚书汪应蛟,反对向农民征税,鼓励征收商税。但无论是农税还是商税,和这宗室禄米相比,仍然是剥削自老百姓的腰包,并非好事。宗室藩王自己都不出力,有什么资格要求老百姓出钱出力?毕竟这天下是他朱家的天下,又不是老百姓的天下。
这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这在每省的岁支禄米上涨幅度中也可以看出,在嘉靖三十二年时,天下岁供京师禄米是400万石,需要承担的各处禄米总计数额却达到了853万石,万历初年的全国财政支出约是1854万两,其中用于宗藩禄粮的就有552万两左右,占比达29.76%。
这如此巨大的之初,大致相当于宁夏之役和播州之役的总军费,或者相当于万历四十八年为辽东战事所加派的田赋,由此可知,如果没有庞大的宗室寄生虫,何至于辽东战事无钱可用?这种入不敷出的财政情况,不但引起了朝廷财政危机,同时也引发了宗室子弟本身的生活困难,在嘉靖年间,不少地方已经无力支出宗室禄米了,甚至出现了宗室困苦饥寒,无门控诉的情况。其中不少人选择了铤而走险的作法,开始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史书中宗室冲击地方衙门,殴辱地方官,伪造官印的事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人合谋伪造官印,冒支禄粮。
“利之所在,人争趋之,如水之就下,不可止也”。在“制度”决定之下,明代中后期开始,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各地王爷们在床上拼命播撒种子,为了多生孩子招纳妻妾,强抢民女。他们把妻妾们的生理期编列成表,按期临幸,以求提高效率。在紧锣密鼓的床笫战争中,生育纪录一次次被刷新……由此藩王彻底成为了社会的寄生虫了。他们坐吃国家,毁掉基础,让朱元璋预想的“千秋大业”尚不足三百年就蹦出了“截止符”。
地方最赚钱的行业,都被皇族垄断
多子多福,本来是中国人的不二信条。挥霍和生殖,又是朱元璋给自己子孙规定的光荣任务。所以,朱氏皇族生得理直气壮,生得光荣坦荡,生得痛快淋漓。然而,对大明王朝的其他成员来说,皇室生育纪录的一次次刷新,可不只意味着为茶余饭后的八卦闲聊增添材料它更意味着每个老百姓负担的一次次加重。王爷的增加,必然导致王府的增加和圈地的扩大。天下最好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到皇族手中。明代中叶之后,全国人均土地不断下降,而同时,皇族占有土地却迅速扩大。许多王府拥有的土地动辄万顷:景王、潞王在湖广等地庄田多达4万顷,福王庄田2万顷,桂王、惠王、瑞王的庄田各3万顷。吉王在长沙,有地七八十万亩,长沙、善化两县田地的40%也归吉王所有。河南全省土地,居然有一半归各王府所有。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书中比比皆是,比如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地区,在万历六年时有潞王(卫辉府)、福王(河南府)、周王(开封府)、赵王(彰德)府、唐王(南阳府)、伊王(河南府)、郑王(怀庆府)、崇王(汝宁府)和徽王(钧州府)等九位宗室藩王。这些吸血鬼们的庄田,约占河南田地的10%还多,即便在全国都有1%的比例。这些粗略的统计,还仅仅是九个亲王的庄田,不包括其他较小的宗室。虽然可能还没达到总数的一半,但已经非常触目惊心了。
如此巨大的土地需求往往让就藩地无力承担,明神宗的第五子瑞王朱常浩就是一个典型,他在就藩陕西汉中后,朝廷赏赐他30000顷土地,但在汉中才搜刮到41顷52亩土地,即便算上西安的1500顷,距离30000顷的目标还差得太多,足见藩王对土地需求的巨大,可以说非常触目惊心了,也难怪卢象升会说:“贫者日益贫,富者日益富,大约贫民之髓富民实吸之。”
除了这9位藩王,其他藩王也占据了相当多的土地资源,有学者根据《明实录》中田土赏赐记载的不完全统计,证明湖广地区藩王田土数目约占万历六年湖广田土总额的5%之多。而湖广二十个藩王之中,除了几个无子国除的藩王外,其余像楚、辽、岷这几个大藩王的庄田还没有记录,其比例之大难以想象。当然,藩王并不只在河南、湖广,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也有着他们的身影,根据四川巡抚孔贞一的说法,成都府附近的土地七成属于王府庄田,二成属于军屯,民田仅占一成而已,天启年间《新修成都府志》中也感慨:“天潢派衍,腴田膏土,尽是王庄,贫民或为彼佃户,以偿租佣。此亦天府中之最可悯者!”
皇族们的俸禄直接来自各地的财政收入,皇族人口的几何式增长,意味着财政支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山西晋王府,明初只需年俸1万石,到了嘉靖年间,增长到87万石。河南周王府,由1万石增长到69万石。湖广楚王府,由1万石增长到25万石……国家财富分配中,权贵们的比重迅速扩大,而底层百姓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在明朝太平时期,一石粮食相当于一两白银,就算战乱时期,两石粮食也就抵二两白银,由此可知仅支米一项,亲王一年换算成白银也有5万两,而普通的工农士商工资有多少,他们没日没夜地辛苦一年,收入仅为10到30两不等,大部分底层居民一年能有10余两白银已经非常地高兴了,明朝亲王的待遇究竟有多高,也就不言而喻了。古代的银子有多值钱?明朝人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到了明朝末年,这些以藩王为首的宗室,已经成了国家巨大的财政包袱,据《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介绍,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为1850余万两白银,而其中宗藩俸禄开支就高达550多万两,比例接近百分之三十。当然到了明朝末年就更恐怖了,超过50%了,而正在比例却不足1%。
这片江山上的亿万人民存活的真正意义,历来就是给朱姓一家一姓提供膏血。这本是中国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大明王朝的臣民对此也充分理解。然而,朱氏一家的生育率之离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从明代中期开始,各地的长官惊慌地发现,他们本地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够供养居住在本地的皇族。比如山西地方财政收入为152万石,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312万石。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需要供给王爷的是192万石。嘉靖年间的大臣们纷纷焦虑地指出,不久之后,以中国之地大物博,竟然可能举全国之力,也无法养活这一家一姓的荒唐场景:“王府将军、中尉动以万计,假令复数十年,虽损内府之积贮,竭天下之全税,而奚足以赡乎?”“将来圣子神孙相传万世,以有限之土地,增无算之禄粮,作何处以善其后?”
这仅仅是朱明皇族们招致民怨的一个原因。事实上,中国老百姓都特别“通情达理”。江山是人家老祖宗提着头打下来的,是用千万个人头换来的。所以,人家的后代享受一下特殊待遇,天经地义,理所当然。问题是,国家规定已经如此优厚,皇子龙孙们犹有不足。他们运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力,把触角伸向一切有油水的领域,无利不取,无所不为:
皇族往往与巨商相勾结,进行行业垄断。这些亲贵利用自己的关系,向朝廷要到特殊政策,转手批给商人,再从商人那里分得巨额利益。地方上所有最赚钱的行业,都被其垄断。许多地方的藩王利用特权,控制了当地的食盐销售。他们不顾百姓承受能力,任意抬高盐价,以致最底层的老百姓长年买不起盐吃。
所有稀缺的自然资源,比如土地、山林和矿山,只要证明有利可图,皇族就会通过向皇帝乞请或者巧取豪夺的方式,抢占到自己手里。各地王府所圈之地,“皆取之州县中极膏腴田地”。比如皇帝赐给福王两万顷土地,本来定在河南,但河南好地圈尽仍然不够,不得不跑到湖广、山东去圈占最好的良田。所以史书说,有明一代“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福王甚至还享有一定区域的盐铁专卖权,可以说富得流油。
各地王爷经常向皇帝哭穷,索要各种特利。许多地方的收税权陆陆续续划归了各地王府:周王拥有开封的税课权,潞王占有河泊所26处,潞城县的商税被赐给了清源王,屯留县的则归辽山王所有。平遥王说自己家口太多,生活不宽裕,皇帝命令,把黎城县一年的商税划给他……
通过种种巧取豪夺,皇族们山积了天下最多的财富。富甲天下的福王,“珠玉货赂山积”,金钱百万。陕西的秦王,富甲天下,“拥赀数百万”。大同代王府的前世今生故宫四分之一还早24年,居然拥有房屋1060所……
大奸臣严世蕃曾做了个“天下富豪榜”,结果蜀王众望所归,压倒一众藩王、太监、土司,成为大明版“福布斯首富”。不仅严世蕃,同时代许多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蜀府之富,甲于天下”。
垄断集团暴利滚滚的直接后果自然是民生的日益困顿。从明代中期开始,历代皇帝不断通过“加派”等手段,将宗藩费用进一步转嫁到人民身上。原本负担很重的百姓更加雪上加霜,有的农民甚至“废箸、鬻舍、捐妻,以供王国之禄”……明朝为何灭亡跟朱元璋子孙数量太大有直接关系
数量众多的宗室造成了明王朝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宗室不得参加科举不得经商。而不少宗室成员因为被禁锢,导致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的悲惨局面。当然还有大胆的“挟奏有司,擅入府县,凌辱殴置,习以为常”。难道明太祖就没注意到这样做的问题吗?明朝王爷和宗室一开始就是寄生虫?答案当然不是。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六个儿子,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七个王。虽然亲王数量不少,但是他们可不是寄生虫。早期那些藩王主要负责驻防区的保卫和屯田,一些在内地的藩王像齐王虽然封地在山东,但是每年还得去开平戍边。
有的藩王,比如秦王,因为频繁出塞作战,身染疾病,而蜀王还差点死于外地进犯。还有宁王的封地直接在最前线(封地在今天的赤峰)。因为这些藩王常年负责守边还有治理地方,所以他们除了一些比较荒唐或者资质平庸的,基本上都具有丰富的政治和军事经验。当时就流传着燕王善战、宁王多谋。而太子朱标去世后,明惠帝就像温室里的花朵,面对燕王这个身经百战的猛将,自己又骚操作,自然到了最后酿成“靖难之役”。
朱元璋设立藩王制度的初衷,是想让藩王们拱卫边疆和京都。朱棣从侄子手中夺位后,为防止别人效仿他,完全将藩王兵权剥夺,不再用他们拱卫京都。虽然藩王没有了兵权,但“世受皇恩”的优宠国策始终都在,朝廷一直用俸禄养着他们。
“明朝诸藩,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宗室不能参与政治,也不能参与士农工商四民之业,但每年都能得到大量的俸禄。”
明宣宗之后随着汉王造反,一些藩王开始内迁。最后,整个明宗室就像被圈养的羊群一样,数量在增加,但是质量很难上去。结果到了明末宗室人口高达二十万,作为对比的是,当时让明帝国头疼不已的满清八旗,核心人口有多少人呢?根据1988年第4期《历史档案》,安双成先生译的《清初编审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译》记载,顺治五年,八旗编审男丁册载,满洲八旗有男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丁,蒙古八旗在顺治五年则有二万八千七百八十五丁。这一数量对比不用说大家也看出来了,如果真按明太祖所想,让宗室保卫国家,光宗室的男丁就能解决后金问题了。然而,最后明朝宗室却成了国家的负担,国家空付出财富,却养出了二十多万无用之辈。养猪还能卖钱,明朝养二十万宗室能得到什么?
说到这里,有人会好奇了,既然这些藩王如此累赘,为什么这种奇葩制度就是更改不了呢?其实明廷也相应的对宗藩政策做出了一些调整,比如说明后期开放宗室科举,允许宗室子弟入仕的举措,就是一种改善宗室现状的政策;还有针对宗室人口的增长,朝廷早在弘治年间就出台了规定,以限制宗室妻妾数量;此外,还有加强对宗室子弟的教育等措施。所谓宗学,就是专门给未弱冠的宗室子弟开设的学校。
不过,这些不痛不痒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宗藩问题,而且它们不是出台的太晚,就是本身不够完善,比如说开放宗室出仕制度是,就有朝中的一些文官们所抵制,并成了党争的优良素材。所以到了真想改的时候,已经是积重难返,即使是下猛药,这些为数众多的宗室子弟,也会成为挑战明朝的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特权庇护:皇族成为黑势力保护伞
以上种种,毕竟还属“合法”或者符合“潜规则”。然而这仍然不能满足皇族们的欲望和冲动。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特权总要走到极端。明代皇族超出法律之外的为非作歹穷凶极恶为他们积累了更大的民怨。
虽然国家明确规定皇族不得干涉地方政务,但许多皇族都涉足地方事务,一旦有求不遂,就依仗自己的龙子龙孙身份对地方官员横加欺凌。代王府的辅国将军因为不满县官处罚他的仆人,公然当众殴打知县。晋王府的河东王等人辱骂殴打地方官更是常事,所谓“挟奏有司,擅入府县,凌辱殴置,习以为常”。嘉靖三十七年,宁化王府的宗仪,也就是小小管家,竟然动手殴伤了堂堂布政使这样的朝廷大员:“求索禄粮不遂,围布政司门,殴伤左布政使刘望之。”因为享有司法特权,有罪时“罚而不刑”,许多王府成为地方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甚至自身也沦为黑社会头目。嘉靖五年,庆成府的辅国将军藏匿大盗被人告发;隆庆二年,方山王府镇国中尉朱新垣“与群盗通,劫掠商货”;襄垣王府的辅国中尉、昌化王府的辅国中尉都“私出禁城为盗”,公然杀人劫财…
至于强抢民女之类的经典桥段更是无地无之。在特权庇护下,皇族已经沦为大明社会道德水准最为低下的一个群体。河南禹州的徽王朱载伦,“有美女子过府,掠入与淫,女幼不敢接,即大怒,投以与虎”。珉王朱企礼在武冈州“前后夺民妻女无算”。武邑王在父丧期间“居丧无礼,置酒作乐,召妓者歌舞,极诸淫纵,内使谏者,辄非法拷掠,或触其怒,以石鼓压胸,囊沙覆口,死者数人”……
天下养朱到天下杀朱
在明末凄风苦雨的困局里,养活宗室藩王的开支,堪称是一项沉重到叫人抓狂的累赘。
但首先需要纠正的事实是,明末的藩王并不多。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时候,皇室男性一共就九人:朱元璋本人、皇子子七人、朱元璋长兄朱重四之孙朱守谦。虽然之后陆陆续续有其他皇子皇孙出生,但终朱元璋一世,皇室男性不过五十八人。
因为在明朝的宗藩制度下,藩王是亲王,册封的“门槛”相当高,明朝历代皇帝在位时,真正册封的藩王不多。有明一世,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孙、世曾孙继位、或旁支入继后追赠父祖的亲王)。其中十六位亲王,因事被废、除封(晋王、周王、代王、岷王重新复封,齐王、谷王复而再废。岷、荆、唐府有亲王因事被废,由世子或旁支继位,因未除封而未计入),十五位亲王因绝嗣,除封。这其中有5位承继大统,即燕王朱棣、郕王朱祁钰、沂王朱见深、裕王朱载垕、信王朱由检;被追遵为皇帝的1位是兴王朱祐杬;
而且三个世纪历史上,也有很多藩王因犯罪等原因被“国除”,也就是被剥夺资格。于是一直到明末时,明朝的“藩王”也只有33人,比起明初时的24位藩王来,“增长率”似乎不高。但是其余郡王超过九百位。而将军、中尉、庶人,几乎达二十万。
这些明太祖的后裔,不能都是明朝财政的极大负担。藩王宗室有赏赐土地的收入,且不用承担赋税任务,朝廷还需要给俸禄,而能够提供朝廷赋税的土地越来越少,承担的赋税丝毫不减,甚至还要加征,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朱元璋24子为亲王;朱棣2子;仁宗9子;英宗7子;宪宗10子;世宗1子;穆宗1子;神宗6子。因为有的亲王当了皇帝、无子国除、犯罪国除等,还剩32位藩王。即秦王、晋王、周王、楚王、鲁王、蜀王、代王、肃王、庆王、岷王、韩王、沈王、唐王、赵王、郑王、襄王、荆王、淮王、德王、崇王、吉王、徽王、益王、衡王、荣王、潞王、福王、瑞王、惠王、桂王、定王、永王。28位国除藩王中,有18位都是因为没有儿子而国除。明朝藩王众多传承到明末还多少?绝嗣的又有哪些?
明朝宗藩和清朝宗室对比朱元璋真是养猪达人
乍看藩王的数字,似乎明朝养活宗室藩王,应该花不了几个钱。但且慢,如果把藩王以下的“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等宗室成员算进去,这数字就恐怖了:明朝开国时,明朝包括藩王和各级“郡王”将军““中尉”在内的各类宗室,总数不过58人。但发展到明朝嘉靖年间时,明朝登记在《玉牒》上的宗室人数,已经多达45115位。万历二十三年时的宗室人口,则达到十五万人之多。明朝亡国前有多少?按照这个增长比例换算下,数字必然更恐怖。
明朝藩王与之前王朝分封不大一样,没有实封,但是可以管理封地军政,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从事士农工商职业,亲王郡王可以世袭,镇国将军以下降封。
具体分封制度:
无嫡长子以庶长子,下同
皇子为亲王(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律授予亲王爵位)俸禄
亲王子为郡王(亲王之嫡长子世袭亲王,余子皆封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之嫡长子世袭郡王,余子皆封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之子皆降封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辅国将军之子皆降封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之子皆降封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之子皆降封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辅国中尉之子皆降封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之子皆封奉国中尉(奉国中尉诸子皆世袭奉国中尉,且世袭,不再降封)
因为每代皇帝除非因为意外状况,都会有儿子,然后被封为亲王,然后亲王的儿子封郡王世代相传。最后据统计,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孙、世曾孙继位、或旁支入继后追赠父祖的亲王)。实封亲王中,十六位亲王因事被废、除封(晋王、周王、代王、岷王重新复封,齐王、谷王复而再废。岷、荆、唐府有亲王因事被废,由世子或旁支继位,因未除封而未计入),十五位亲王因绝嗣而除封。至崇祯朝明亡,共计有亲王三十四位。
而除了亲王以外,郡王的数目更恐怖。明代郡王除了靖江王是明太祖所封,其他的来自各亲王王府。根据统计,各王府先后封924位郡王,其中秦府封15郡王(南明另封1郡王),晋府封28郡王,燕府封1郡王(后升为亲王),周府封75郡王,楚府封20郡王(南明封1王),齐府封3郡王(后均废为庶人),鲁府封23郡王,蜀府封21郡王,代府封29郡王,肃府封10郡王,辽府封24郡王,庆府封20郡王,宁府封11郡王,岷府封27郡王,谷府封1郡王(后废为庶人),韩府封36郡王,沈府封28郡王,唐府封19郡王,伊府封8郡王,汉府封8郡王(后均废为庶人),赵府封17郡王,郑府封15郡王,襄府封13郡王,荆府封14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德府封19郡王,崇府封7郡王,吉府封7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徽府封24郡王,益府封40郡王,衡府封14郡王,荣府封8郡王,潞府封1郡王,福府封2郡王,桂府封2郡王。这简直可以说是王爷遍地了。
比这更恐怖的,正是养活这些宗室藩王们的花费,那么,养这么多王爷要花多少钱呢?在明朝坑爹的宗藩制度下,大明皇室宗亲每添一个人口,国家就要从此多花一笔钱。宗室子嗣分为亲王(分镇各地的藩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8个等级;藩王禄米每年一万石,“郡王”每年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就连最低级别的“奉国中尉”,每年都有禄米二百石,远高于明朝一品官员的年薪。而且这还只是固定收入,不包括每年各种额外的特权赏赐,还另有锦,紵丝,纱、罗,绢、冬夏布,绵,盐,茶,马料草等其余待遇不等。
但这些仅仅是男性宗室,还有女性宗室。对于女子,亲王的女儿都叫郡主;郡王的女儿叫县主,孙女叫郡君,曾孙女叫县君,玄孙女叫乡君。明制,乃定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自后为永制。不光要养亲王和郡王、公主郡主县主,即使是那些因为犯罪革爵的,每个月也要供养,嘉靖中月支米六石,万历中减至二石或一石。各位朱家宗室血亲们,只要老实听话不造反,基本就是躺着都有钱拿。明朝早期宗室人口少的可怜,明太祖的经历大家都知道。他们家差不多都被饿死了。可以说是人丁稀薄。所以根据明朝玉牒和其他文献的记录,洪武年间整个宗室只有58人,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到永乐年间,宗室人口增至127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万历三十二年又增至8万多人。到了明末,加上家眷将近二十万人。
在明英宗之前,因皇室男性数量不多,所以禄米全额给予。至明孝宗时期,皇室男性经过数十年繁衍,数量暴增,已经达到明朝财政负担不起的地步。最终,在明世宗时,将禄米以四折支付,其余以宝钞替代(就是打白条),宗室子弟下层者因无法从事任何事情谋生,以致生活困顿、衣食不济,甚至有铤而走险、作奸犯科者。
至明神宗时,因繁衍太过巨大,所以将宗室岁禄再次减少,而且限制继承,以减低爵位拥有者待遇。如: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镇国将军入继者,其余各子仍袭辅国将军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继者,原郡封再袭之例也被取消。但是也起色不大,聊胜于无。后来更是出台:低级宗室,可以从事士农工商四民之业,但是已经到了明朝末年,成效不大了。
为了养活这群“躺着都有钱拿”的家伙,明王朝的国家财政,越到王朝后期越大出血。嘉靖七年时,明朝户部尚书梁材就上奏叫苦,明朝开国时,养活山西一地的藩王宗室,每年只需花一万石禄米就够。但到了嘉靖六年,养活山西省的宗室藩王们,竟要花去国家八十七万石钱粮。开支活活增长八十多倍。
到了嘉靖四十一年时,以御史林润的肉痛怒骂说:养活山西藩王宗室的开支,又暴涨到每年三百万石禄米,全国各省供应给宗室的钱粮,竟比供应给国库的钱粮多两倍。大明朝的血,都要被这些国家蛀虫榨干了。朱家的“猪”:大明藩王繁殖能力之冠儿子百余个
嘉靖年间尚且如此,到了八十多年后明末崇祯年间,情况可想而知。
而且对于藩王宗室们来说,国家每年供养他们的这些钱,竟还都是些小钱。享有特权的他们,虽说不能干涉地方政务,却可以肆意圈占土地。就以宗室云集的河南来说,仅开封城里,宗室们就有七十二家田产,号称“中州地半入藩府”。大批自耕农流离失所。为何明末大起义,会在河南越演越烈?宗室们的骄奢淫逸,就是神助攻。
甚至只看明朝养活宗室们的开支,就更可看到心酸的现象:哪怕以嘉靖年间的标准看,养活一省的宗室藩王,朝廷就要花去至少二百万石钱粮。而明初开国时,朱元璋发动收复辽东战役,二十万明朝大军长途远征,也不过花去了一百二十三万石米粮。明朝哪怕少养一个省的宗室,明末平定“流贼”甚至抗击清军的钱粮,基本就全有了。
万历三十五年,刑科左给事中曹于汴的奏疏中透露了万历三大征的军费情况:宁夏之役费饷金200万,东倭之役780余万,播州之役亦费300余万。也就是说,这些宗藩禄米如果都用作军费,可以让明朝再打一次宁夏之役、一次播州之役。万历四十八年为辽东战事加派田赋520万两,宗藩禄米也相当于这一年的辽饷份额。如果没有庞大的宗室寄生虫,何至于辽东战事无钱可用?
以这个意义说,大明王朝,就是被这群蛀虫,活活给吃死的。所以可以说,明朝藩王制度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兼并,并破坏了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明朝灭亡。
史学家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曾做过统计,在他所处时代的明朝皇族成员中,仅较大的藩王就有24个,其中郡王250多位,镇国、辅国、奉国将军7000多位,镇国、辅国、奉国中尉8900多位,郡主、县主、郡君、县君7000多位。这还仅仅是玉牒上列名的高级皇族数目,不包括数量更多的底层皇族。
王世贞据此推算,每过十几年,明宗室人数增加50%。而科学家徐光启的推算,明宗室人数,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
根据实际记载,朱元璋建国之初,宗室人数总共58人,永乐年间就增至127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至19611,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增至8万多人(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宗室人数并不多,整个洪武年间,只有58人,到了永乐年间,也不过只有127人。一百年后的正德皇帝上位后,明朝宗室人数是2980人。按照人口增长情况来说,基本也符合人口增长的曲线。可是到了嘉靖四十四年,明朝宗室一下飙升到了28840人。而且这里面还包括了宗室女眷。这是根据李春芳的《宗藩条例》记载得出的数字。可是,在嘉靖四十四年之后,关于明朝宗室的人口,就开始变得模糊起来。而后面,我们就算是引用被刻意修改了的《明神宗实录》的记载,到了1595年明朝宗室也不过有15.7万人。我们启用徐光启的数据来推论,也最多得到明末朱家宗室30多万的数据。因此,明朝灭亡之时,明朝宗室最多的人口应该在20万到30万之间。
对于明朝末年,朱家王子王孙们繁衍了多少代,到底有多少人,其实想要得出具体数字并不难。因为作为帝王之家,他们的族谱(也称玉牒)是很详细的,每十年就要修一次的,而我们想要得到数据,只要能找到崇祯年间的玉牒,那么事情就真相大白于天下了。但是,我们却找不到。因为这本玉玉牒丢了。而有意思的是,根据清代档案记载,顺治初年明代玉牒尚存,可这之后,这玉牒就神秘消失了。
这里就得出一个问题,一个人在近300年里能繁殖衍多少后代?明朝皇帝开国朱元璋,或许是一个生育极限。从他的第一个儿子朱标生于1355年开始算,明代宗室人口数,李廷机、叶向高留下的记载是:“万历三十三年(1605),《玉牒》宗支共一十五万七千余位。”宗室实际存活人口,约为11万。
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根据史料的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一百万人之多。这个数据有些偏颇,肯定是包含了家奴等。
这百万之众可都是高级寄生虫,他们大肆挥霍着国库内的钱粮,朝廷每年的负担可想而知。
还是以山西地方财政为例,当时山西全省的财政收入为152万石/年,但是宗室们的消耗却达312万石/年。
也就是说在山西,把全省的财政收入都拿出来,也不够养活本省宗室成员的。
明朝在河南一共封了十一位藩王五个传到明末
河南也类似,到了明朝中后期,河南的财政收入为84万石/年,而皇室的俸禄却需要192万石/年。
于是,嘉靖时期的官员就上书皇帝:“王府将军、中尉动以万计,假令复数十年,虽损内府之积贮,竭天下之全税,而奚足以赡乎?”“将来圣子神孙相传万世,以有限之土地,增无算之禄粮,作何处以善其后?”
也就是说,才到了明朝中后期的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朝廷即使竭尽举国之力,也已经难以供养皇族子孙了。
到了明末的崇祯,这么庞大的朝廷开支,加上小冰期的频繁活动造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国库已然告罄。明朝灭亡是偶然还是必然?体制积弊气数已尽!
天下的百姓没有了活路,于是便揭竿而起。当时除了农民起义军之外,还有大量因拖欠军饷而哗变的军队也加入到反明的队伍中。失业的米脂驿卒闯王李自成四十二天“皇帝梦”
此时随着北方女真族的崛起,他们看准了时机入侵中原。内忧加上外患,大明王朝再也难以支撑,终于有一天轰然倒塌。
两百年的狂欢宴席原来不是免费的
虽然民怨深重,各地皇族们丝毫不予理会拼命享受,就是对列祖列宗提头血战最好的回报。作为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大明王朝,皇族确实是最幸福的群体。两百多年的飞扬跋扈、狂吸痛饮,high到极点,享受到巅峰了。
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纵横大地之后,朱元璋的子孙们突然发现,他们的宴席不仅仅是被打扰了一下,而是被宣告永远终结。更可怕的是,他们到这个时候才发现,这场两百年的宴席不是免费的,结账的时候到了。这些姓朱的亲王、郡王、将军们,是农民军最有兴趣的猎物。大大小小的农民军所过之处,皇族均在劫难逃。那些各地最壮丽的王府,在连绵全国的战争中,几乎无不灰飞烟灭。据太原总兵姜瓖亲见亲闻,农民军“凡所攻陷,劫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
朱元璋百万子孙大结局: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让我们先来看看皇族人口增长最快的山西。明末山西有晋王、代王两大藩王和西河王等多位郡王,皇族多达数万人。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挥军进入山西,每到一地,首先捕杀皇族。起义军攻陷山西平阳后,“西河王等三百余人遇害”;攻占汾阳后,也首先搜杀“宗绅”,以致“彼汾一方,几成罗刹鬼国”。
崇祯十七年初攻克太原后,李自成军“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这四百余人都是晋王一系的高级皇族。接着,因为“恐(中低层)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经过这两次杀戮,山西晋王宗室中的主要人物被杀殆尽。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军又攻取大同。6天之内,代王朱传齐以下的4000多名诸王宗室皆被杀。其他郡王也几乎没有幸免。姜瓖在启本中说:“云(今山西大同)之宗姓,约计肆千余,闯贼盘踞六日,屠戮将尽……”综计以上数次,李自成军仅在山西一地,就杀掉朱姓子孙10000多人。
山西一地仅是缩影。事实上,尽管李自成以“不嗜杀”闻名,但是他兵锋过处,那些朱姓王爷几乎没有活下来的。
明朝大难临头朱胡子真庸儿有如此赀财而不设守
而张献忠军本以玉石俱焚为特长,所到之处,诸王扫灭,更是题中之义。与众不同的是他在杀法上常有新创意。崇祯十四年二月,他攻取了襄阳,执襄王朱翊铭于南城楼。朱翊铭跪地乞生,张献忠赐给了他一杯酒,说:“吾欲借王头,使杨嗣昌以陷藩伏法。”接着“杀之城上,焚城楼,投尸于火”。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克武昌,俘获楚王朱华奎。这次,他想出了另一个新花样活沉西湖,宫殿楼阁近千间也被付之一炬……
与和平时期皇族的生育率最高相匹配,在明末战乱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创了社会各阶层之最。明末起义军诛戮明皇室成员,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坚决、彻底。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代,不论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获,不论立地不跪还是苦苦求生,不论拒不交待藏宝地点还是痛痛快快地献出所有财富,结果都是一样:一律诛灭。史书中涉及王府在兵锋下的遭遇,所用的词都是“尽”、“皆”、“合族”:张献忠攻占常德,“荣王宗室殆尽”。攻克重庆,蜀王朱常浩及其家人“尽杀之”。蜀王朱至澎“合宗被害”……史家总结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明皇族两百多年的为所欲为,积累了太多的民愤。他们已经完全站到了普通民众的对立面,不得不以自己这一代的鲜血和生命,为自己,也为以前数十代的“幸福生活”付账,就像以前每一个王朝的末期一样。从末代楚王朱华奎嫁女,来看明代郡主与郡马的婚礼流程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些宗室子弟吸着国家财政和地方的血,他们面对晚明如火如荼的农民军起义又是什么表现呢?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了逃跑,跑不了的才束手就擒,至于敢出来抵抗的,也只有极少数人。比如湖广地区的藩王,如吉王、荣王、岷王、桂王、襄王、惠王等,面对农民军袭来,均是望风而逃,陕西西安失陷后,震动汉中,当时地方官军直接抢掠民舍,随后波及王府,瑞王府帑金八十余万,悉为其所掠,瑞王仅与一妃逃出,奔至保宁,保宁闭关不纳,只得暂住舟中,驻泊河上,口中念诵着阿弥陀佛希冀能够保全性命。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宗室,毕竟身在紫禁城的皇帝也不是什么好人,比如崇祯帝一面严厉处置外逃宗藩,要求地方官护送外逃宗藩回原籍就藩,一面又将私自募兵勤王的唐王废为了庶人,关在凤阳监狱。于是这些左右为难的宗室们个个成为笼中困兽,坐以待毙。而他们直到如此危机的时刻,也仍然不和本地人一条心,他们甚至一毛不拔,完全不愿出资犒劳守城将士,比如秦王朱存枢,他在农民军大兵压境情况下,拒绝了官军恳请他出资给将士们购置棉衣的提议,官军们愤怒之下,选择了开门投降。还有洛阳的福王,他也是个爱财如命家伙,不肯出一金来守城,结果洛阳城破后,这位福王成为了著名的福禄宴。成都蜀王、武昌楚王也都是如此,宁可钱财堆积如山,也绝不捐金助饷,结果在张献忠攻占武昌后,全部便宜了起义军。不过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开封周王朱恭枵,他就在农民军三次围攻开封期间,积极出钱资军抵抗,但这个做了正常事的藩王,却是凤毛菱角。综上所述,明朝养宗室可谓是国营养猪的典范,但这么说,可能也是侮辱了全国各地的养猪场,毕竟猪还可以为民众提供营养。
但不要忘了,朱元璋正是高举“打倒元朝特权阶级”的大旗建立了明朝。明王朝这座大厦建立的地基,正是元王朝巨室、权贵、官宦之家的累累尸骨啊。
给子孙取名朱元璋种下的恶果
在创业的过程中,朱元璋后宫也没闲着,在所有皇帝中,朱元璋都算是很能生的。据《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记载,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女儿16个,共42子女,这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也不算少了。其中最小的皇子朱楠和最小的公主宝庆,就分别是他在六十六岁和六十七岁时所生,真是老当益壮。
当他的第二十四个儿子朱栋出世时,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都已经十一岁了。除了太子朱标(懿文太子)和幼殇的二十六子朱楠外,其余24子均封王:次子朱樉(秦愍王)、三子朱棡(晋恭王)、四子朱棣(燕王,即后来明成祖)、五子朱橚(周定王)、六子朱桢(楚昭王)、七子朱榑(齐王)、八子朱梓(潭王)、九子朱杞(赵王)、十子朱檀(鲁荒王)、十一子朱椿(蜀献王)、十二子朱柏(湘献王)、十三子朱桂(代简王)、十四子朱柍(肃庄王)、十五子朱植(辽简王)、十六子朱栴(庆靖王)、十七子朱权(宁献王)、十八子朱楩(岷庄王)、十九子朱橞(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二十子朱松(韩宪王)、二十一子朱模(沈简王)、二十二子朱楹(安惠王)、二十三子朱桱(唐定王)、二十四子朱栋(郢靖王)、二十五子朱木彝(伊历王)。这些藩王被派到全国各地,一部分授以兵权,如燕王朱棣、晋王朱棢等。藩王虽然没有封地的管治权,但拥有护卫军队,可以防御北边的蒙古势力,作为皇室的屏障。燕王之所以能够登基靠的是自己的努力,靖难之役武力篡夺了侄子的王位。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的赵王朱杞死于三岁,另一个皇子朱楠甚至刚刚满月就已夭折。此外的二十四子全部成年。不用说,这二十四子中,朱元璋最宠爱的就是太子朱标,另外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燕王朱棣等等也都深为其所喜。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长子朱标和四子朱棣,这两人一个本来是铁板钉钉的未来皇帝,但却走在了父亲前头,无缘帝位;另一个本来就是藩王命,但他起兵造反,最后成功把侄子拉下马,自己坐上了皇位,并开创出永乐盛世,知名度高也是正常的。
【中国亲戚关系表】朱元璋的五世祖(天祖)朱仲八仨儿子分别叫朱六二、朱十二、朱百六;朱元璋的四世祖朱百六(高祖)朱百六俩儿子分别叫朱四五和朱四九;朱元璋的曾祖朱四九4个儿子分别叫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有俩儿子分别叫朱五一、朱五四,朱五一是朱元璋的大伯,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四;朱五四(朱世珍)是朱元璋的父亲,朱元璋有兄弟四人,分别是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朱元璋是最小的那个朱重八。朱元璋发迹后给大哥更名为朱兴隆,给二哥更名为朱兴盛,给三哥更名为朱兴祖,给自己更名为朱兴宗,最后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兴隆祖宗”。朱元璋的对手张士诚原名叫张九四,开国将领汤和(朱元璋这屠夫杀光开国功臣唯独汤和大智慧躲过)的老爹汤七一、爷爷汤六一,常遇春的老爹常六六,爷爷常重五,这种名字可以说比比皆是,你要是在人群中大喊一声重八,没准能招来四五个叫这个名字的人。
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儿时的惨痛经历让他格外重视亲情。他不仅规划子孙后代永食朝廷俸禄的谋生之道,而且连后世子孙的姓名全部考虑好了。他对子孙后代的名字格外计较,坚决不允许再出现这样的贱名。于是朱元璋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有后代的23个儿子(八子朱梓无子,九子朱杞幼殇,二十六子朱楠幼殇除外,朱元璋的儿子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榑等名字都是木字旁),从孙子辈算起各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以下依此类推。在朱元璋为23房子孙所取派语分别是:
太子房: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房: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房: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房: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房: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房: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房: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房: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房: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房: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房: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房:赡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房: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房: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房: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房:徽音膺彦誉,定幹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房: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房: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房: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房: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房: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房: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房: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八子潭王无子,封国取消,无谥。
九子赵王朱杞幼殇。
二十六子朱楠幼殇,无子。
根据这个世系表,容易查得某个明朝的皇族属于哪一房,是第几代。清初曾经据此追杀过大量明朝的皇族,特别是最后几个皇帝的后代(近支子孙)。雍正年间进行大赦,朱元璋的后裔才安定下来。现在甚至还可以依据这个世系表验证某一朱姓人是否朱元璋的后代。清初四大画僧中有两个是明朝的宗室皇族。其中八大山人朱耷,又号雪个,明宗室,谱名统(上林下金)。从他的名字第一个字为统字,第二个子带金字旁查世系表可以知道他是第一代宁王的八世孙即朱元璋的九世孙。石涛,又号大涤子,名若极,小名阿长。查世系表正是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的十一世孙,他的父亲是亨字辈的末代靖江王朱亨嘉。在石涛作品上,常盖有「靖江後人」白文方印,或「赞之十世孙阿长」朱文长方印,以怀念他的十世祖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因为赞仪恭慎好学,永乐元年才能恢复朱守谦因触犯《祖训录》,亲近小人,毒害百姓等先后两次被废的郡王爵位,并得以之国桂林,从此家族在桂林定居下来。
朱元璋25个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都一致吗?
明太祖朱元璋封了哪些藩王?
左为藩王封号姓名,右为封地所在。
秦王朱樉陕西西安府。
宁王朱权大宁卫,燕王靖难后改江西南昌。
燕王朱棣北平,后来上位当了皇帝。
晋王朱棡山西太原府。
周王朱橚初封为吴王,藩地浙江钱塘府,后改为周王,改封于河南开封府。
楚王朱桢湖广武昌府。
齐王朱榑青州。
潭王朱梓建藩国于湖南长沙。
鲁王朱檀建藩国于山东兖州府。
蜀王朱椿建藩国于四川成都府。
湘王朱柏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后获罪削去湘王爵位,废除封国。
代王朱桂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肃王朱楧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又就藩甘州府,后建藩国于甘肃兰州府。
辽王朱植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辽宁广宁府,后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
庆王朱栴建藩国于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
岷王朱楩初建藩国于甘肃岷州府,后建藩国于湖广武冈府。
谷王朱橞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后改建藩国于长沙。
韩王朱松建藩国于开源,后改藩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县)。
沈王朱模开源潞州府。
安王朱楹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市)。
唐王朱桱河南南阳府。
郢王朱栋湖广安陆府。
伊王朱(木彝)河南洛阳府。
朱元璋有二十多个儿子,把他们分封到各地当藩王,并赋予很大的权力,可以节制当地文武官员,还握有兵权。他为什么要这样分封呢?因为他不信任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几乎把他们杀了个净绝!因此他手下乏人可用,就叫儿子们镇抚各地。一旦有急难之事,各藩王可以起兵保卫朝廷。
当时有人提醒他:西汉分封造成了吴楚七国之乱。朱元璋却无动于衷。他并非不料到儿子们会不服气长孙继位,但他认为儿子们不敢造反,因为整个大明帝国在长孙的手里,藩王手里能有多少兵马?就算较强的宁王朱权,也不过拥兵八万。一旦造反,也不见得各藩王会拧成一股绳来对付朝廷,因此长孙继位不会有问题。可是他不没有想到:朱允文削藩过于急切,一连削了好几个,还逼死了一个,这样一来,燕王反了,其他各藩王也明里暗里支持燕王,建文帝就完了!
燕王继位后,也实行削藩政策,把各藩王的兵权都收上了,但没有取消他们的经济特权,各藩王仍由国家财政优厚供养,随着皇族人数增多(明末已达好几十万),供养却如旧支给,终于拖垮了大明的财政!
明朝大肆封王当猪养着清朝限制亲王当狗养着
明朝宗藩和清朝宗室对比朱元璋真是养猪达人
明朝在湖北一共封了10位藩王,害苦了湖北的老百姓
明朝在湖北境内封了10位藩王,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4人,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3人;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2人,明世宗的儿子1人。延续到明朝末年的只有楚王、湘王、荆王3家,其余6家要么死后无子被废除,要么违法乱纪被撤藩。当然,兴王家有特殊原因,儿子当了皇帝,升级了。
第一位:楚王朱桢。朱桢出生于1364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1363年,朱元璋在江西鄱阳湖大败陈友谅,1364年初,陈友谅的儿子在陈理武昌出城投降,朱元璋占领了华东重镇武昌。洪武三年(1370年)封王的时候,朱元璋自然忘不了这档子事,就将攻占武昌那年出生的朱桢封为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17岁的朱桢离开父母,正式前往封地武昌就籓。朱桢当年坐镇武昌,率军平定了湖广一代的少数民族叛乱,并曾经将俘获的150名童男阉割,安排在楚王府做太监,这事被朱元璋知道后,大为火光,狠狠将朱桢教训了一番。朱元璋的宝贝儿子们真的不是什么好东西。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桢去世,享年60岁。这一年他的四哥明成祖朱棣也去世,兄弟俩在黄泉路上有个伴。楚王府人丁兴旺,朱桢生了10个儿子,在武汉繁衍了上万宗室人口。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攻占武昌,末代楚王朱华奎被张献忠活捉,关进铁笼沉入了长江,楚王府后来也张献忠被付之一炬,历时262年的楚王就此结束。张献忠下令将抓到的楚王宗室子弟全部扔进长江,一时间哀嚎震天,朱桢子孙的尸体喂饱了长江的鱼。楚王以阉割童男登场,沉尸长江谢幕。
第二位:湘王朱柏。朱柏是朱元璋第十二子,生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为湘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14岁的朱柏赴封地荆州就藩。朱柏在皇子中年龄排在中上,为什么没有成为九大攘夷塞王之一?因为他更为文气,所以朱元璋就让他到风景秀美的江汉平原享福。据说他经常骑一匹白马出没在荆州的好山好水之间,是位货真价实、能诗能画的白马王子。建文元年(1399年),有人告发湘王朱柏谋反,建文帝朱允炆派人叫他到南京接受朝廷问话,朱柏担心有口说不清、有去无回,为此一家人紧闭大门,自焚而死,封藩被建文帝撤销。朱棣登基后,恢复朱柏的名誉,并妥善安葬。
第三位:辽王朱植。朱植是朱元璋的第十五子,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就藩辽东广宁卫(今辽宁省北镇市)。朱植懂军事,会带兵打仗,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朱植没有支持四哥朱棣,而是听建文帝召唤回到南京,建文帝将他改封到湖北荆州。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对朱植当年不支持自己靖难而耿耿于怀,加之朱植能力较强,所以对朱植一直存在猜忌。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找了个借口,削除朱植的护卫,只留下300名服务员,当年拥兵8万的辽王朱植这下成了村长,俸禄也被降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后来,张居正的祖父在辽王府当护卫,有一次在辽王府陪辽王喝酒,醉死了。隆庆二年(1568年),隆庆皇帝朱载垕将第八任辽王朱宪废为庶人,并撤除辽藩,据说这事和张居正有关。从此辽王府再也没有恢复。末代辽王朱宪一直积极跟随隆庆皇帝朱载垕的父亲嘉靖皇帝朱厚熜信奉道教,颇受朱厚熜关心,朱厚熜还给他封了道教名号“清微忠教真人”,并颁给金印。但是道教并没有能让辽王府繁荣昌盛,被撤藩后,辽王的其他宗室交给封在武昌的楚王府管理。明末辽王后裔也很穷了,有的比张献忠的手下还穷,所以躲过一劫。
第四位:郢王朱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60岁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3岁的朱栋被朱元璋封为郢王,永乐六年(1408),20岁的朱栋离开南京,来到湖北安陆府(现钟祥市)就籓。永乐十二年(1414)去世,年仅26岁,有3个女儿,但没有儿子,因此郢藩被废除。
第五位:梁王朱瞻垍。朱瞻垍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子,生于永乐九年(1411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被封为梁王。宣德四年(1429年),18岁的朱瞻垍赴封地安陆府(现钟祥市)就籓,距离第一位来此就藩的郢王朱栋去世仅仅过去15年。梁王朱瞻垍用的王府是郢王朱栋的旧王府,住死人家的王府,心里总感觉发虚,肯定不踏实。果然,朱瞻垍走了郢王朱栋的老路,于正统六年(1441年)英年早逝,年仅30岁,也没有儿子,只有2个女儿,梁藩被废除,太可怜了。梁王墓在上个世纪被发掘,出土了5600余件宝贝,不少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稀罕货,现在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馆,有空可以去看看。
第六位:襄王朱瞻墡。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五子,永乐四年(1406年)出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被朱高炽封为襄王,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长沙府。也是奇怪,湘王朱柏就藩荆州,襄王朱瞻墡就藩长沙,感觉颠倒了,有点乱。朱瞻墡对长沙不太满意,要求北迁,经侄子明英宗朱祁镇批准,朱瞻墡于正统元年(1436年)从长沙迁到襄阳就藩,终于名正言顺了。朱瞻墡为人处事比较严谨,在藩王中颇有威望,明英宗对他也很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去世,享年72岁。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有人传言,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期间,因为朱祁钰没有儿子,于谦等人计划立朱瞻墡的长子为太子。英宗朱祁镇复辟后,朱瞻墡赴京当面向侄子英宗朱祁镇把事情讲清楚,并有上奏的文本为证,证明根本没有传说的这回事。明朝末年,张献忠攻破襄阳城,末代襄王朱翊铭及其家人被张献忠处死,在襄阳历时205年的襄王府就此结束。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历7朝3次被传成皇位继承人
第七位:荆王朱瞻堈。朱瞻堈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六子,原本封在建昌府(今江西南城县),但是他在这里呆不习惯,说是王府野蛇出没,要求迁到河南去,他的侄子明英宗朱祁镇一开始不同意,后来借进京见太皇太后之际,当面向侄子提出要求,朱祁镇没有同意这位六叔迁到河南,但是同意他湖北蕲春。正统十年(1445年),朱瞻堈迁到湖北蕲春就藩,8年后就去世了,早知道还不如不迁走。但是他的子孙就在这里住下了,直到明朝灭亡。第三任荆王朱见潚饿死母亲、打死兄弟,被废为庶人。但朝廷没有撤藩,而是将朱见潚的侄子朱祐橺封为荆王。老百姓打死弟弟、饿死母亲早就要被杀头了,皇家子孙优待如此,还嘲笑元朝将老百姓分为四等人,说元朝将老百姓分为四等人至今没有找到依据。第五任荆王朱厚烇是个老实人、老好人,爱读书,不事奢华,还要求朝廷减少自己的薪水。总的来说,荆王这一支好人不少,坏人也多。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的农民军攻破蕲州,抢掠荆王府后将其一把火烧掉,荆王在蕲州就藩的历史结束,前后历时198年。共传十任荆王,繁衍了成千上万的子孙后代,如今还有不少子孙存世。
第八位:兴王朱祐杬。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生母孝宸妃邵氏(惠皇后邵氏),明孝宗朱祐樘异母弟、明武宗朱厚照之叔、明世宗朱厚熜之父。生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即被封为兴王。弘治七年(1494年),18岁的朱祐杬到湖广安陆府(现钟祥市)就藩。朱祐杬在安陆共生了2儿2女,但仅仅成活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朱祐杬是个安分守己的书生,爱好读书,也信奉道教,身体不太好,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去世,享年43岁。儿子朱厚熜当上皇帝后,不惜打死打伤上百位大臣,追封父亲朱祐杬为明睿宗(少年天子嘉靖的认爹之路),排在明武宗之上(嘉靖皇帝为什么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后来,朱厚熜将安陆府改为承天府。目前,朱祐杬的陵墓明显陵还在钟祥市,是世界文化遗产。朱祐杬的子孙在明末清初被农民起义军和清朝全部处死,一个不剩。皇帝总想长生不老食“不老药”适得其反中毒而亡
第九位:寿王朱祐榰。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九子,生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弘治四年(1491年),3岁的朱祐榰被哥哥朱祐樘封为寿王。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四川保宁府就藩,四川太远了,他后来要求改封到内地,明武宗朱厚照上台后,同意九叔朱祐榰内迁,正德元年(1505年),24岁的寿王朱祐榰迁到湖北德安府(现在安陆市境内),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去世,享年64岁。因为没有儿子,寿王府被封除,当初真不该迁到这里,若是在喝喝五粮液、泸州老窖,没事打打麻将,说不定儿孙成群。
第十位:景王朱载圳。朱载圳是明世宗朱厚熜活到成年的两个儿子之一,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朱载圳仅仅比哥哥明穆宗朱载垕小1个月,要是早产1个月,皇位就是他的了。朱载圳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封为景王。嘉靖四十年(1561年),24岁的朱载圳来到湖北德安府(现安陆市境内)就藩,这个地方相当于是老家,距离老家安陆府很近,父亲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是从隔壁的安陆府走出来到北京当皇帝的。
嘉靖皇帝朱厚熜把唯一可以外出就藩的儿子封在老家附近,说明嘉靖皇帝真想老家了。朱载圳来这里就藩景王的时候,距离上一位在这里就藩的寿王朱祐榰去世才6年,真是晦气。但毕竟有旧王府可以利用,朝廷可以省点钱。朱载圳在这里只住了4年,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去世,年仅28岁,也是无子,景藩被废除。
明朝分封在山西的三位藩王,三个藩国都被李自成所灭
山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权碰撞的地方,明朝也不例外。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防范北方的蒙古势力,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封在山西地区。
明太祖一共有26个儿子,除了皇太子朱标和皇子朱楠早逝外,其余24个儿子全部封王。其中分封到山西的有三个藩王,晋王朱棡,明太祖嫡三子,母为马皇后,洪武三年封,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代王朱桂,明太祖第十三子,母为郭惠妃,洪武十一年年封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代王,同年就藩大同;沈王朱模,明太祖第二十一子,母为赵贵妃,洪武二十四年封,永乐六年就藩潞州(今长治市)。
分封在山西的三位藩王不仅享有丰厚的经济待遇,还拥有着相当的政治以及军事特权。山西的三大藩府为晋藩、代藩以及沈藩。
据不完全统计,山西三大藩府有亲王3位,郡王73位。其中晋藩共封有亲王郡王25位,代藩共封有亲王郡王25位,沈藩共有亲王郡王26位。
朱棡,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明朝攘夷九大塞王之一。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
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棡薨。晋王一共有十一位,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太原,最后一任晋王朱求桂投降。后来被李自成的农民军带入北京,后来不知所踪。
晋藩子孙分封于太原、交城、阳曲、方山、徐沟等地以及汾州府和平阳府内,从第一代晋王朱棡到明末最后一代晋王,晋藩共历11王。
朱桂,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母为郭惠妃,明代九大塞王之一。洪武十一年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代王,就藩大同。建文元年(1399年),因罪被废为庶人。明成祖即位,恢复其王爵。
代藩子孙分封于大同、广灵、山阴、灵丘、怀仁、襄垣、潞城等地,从第一代代王朱桂到最后一个代王朱传,代藩怖?11王。最后的代王朱传,于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大同,全家被杀。
朱模,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一子,母为赵贵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四日,被封为沈王。永乐六年(1408年)九月初四日,封地由沈阳迁至潞州,封号不变仍称沈王;同年十一月初五日,就藩潞州。
沈藩子孙分封于陵川、平遥、黎城、翟山、沁水、沁源等地。从第一代沈王朱模到最后一任沈王朱迥洪,沈藩共历14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部下攻陷长治,朱迥洪被俘,然后不知所终。明沈国灭亡。
明代山西藩府的数量是很庞大的“山西分封宗室独繁于他省,亲王郡王将军至郡县等主毋虑千余。”山西藩府人口增加速度之快世所罕见“时至嘉靖初年,山西己成为全国范围内拥有大数量的宗室人口的省份之一。据统计,隆庆初年时山西有亲王3位,郡王46位,将军2606位,中尉3760位,郡县主君3117位,庶人333位,合计9865位。”
这些藩王的后代都需要国家来养活。
王府宗室成员不仅享有政治上的优抚和优待,还在经济上享有朝廷的岁禄和朝廷的赏赐,但是这样还是不能得到满足,他们还想方设法的掠夺占有土地,对农民直接进行剥削。所以明朝中后期山西省土地侵占问题十分严重!
山西王府庄田基本上都是运用政治权力以及手中的特权以超经济手段获得的,在其兼并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破坏性和掠夺性。
清朝康熙皇帝即位后宣布将明代王府遗下庄田编入所在州县,给民为业,等于是承认了农民对于明朝藩王遗留下的土地的占有和耕种,因而称之为“更名田”更名田其实就是明代的藩封产业,也算是土地改革吧。
明朝在河南一共封了十一位藩王五个传到明末
朱镕基身世之谜:明太祖朱元璋直系后裔
比如中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镕”字位列岷王房(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为朱楩17世孙。其父亲名宽澍,为朱楩16世孙。
字派:
徽音膺彦誉,定斡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朱元璋御定字派)
祈京犹愈叔,珮守则微墉。亮秦贞年宅,亨含契化秾。(清末续定字派)
虽然在朱明一朝时,岷藩家族一支宗室成员,大都比较平庸,没有产生特别优秀杰出的人物。据记载,朱镕基家族就是出自第8代岷僖靖王世子朱干跬的一个名叫朱小鲁的儿子。这支家族后来从湖南武冈又向东北迁到湖南省城长沙安沙乡的棠坡,成为棠坡多福堂朱氏。朱小鲁生子朱其美,朱其美生子朱雍松,朱雍松生子朱崇相,朱崇相生子朱理泰,朱理泰生子朱原善,朱原善生子谘桂,朱谘桂生子朱访绪。朱访绪就是朱镕基的祖父。
朱访绪,号荷生,为光绪廿年举人,后任河南补用道。朱访绪有6个儿子,三儿子叫朱宽浚,号介侯,是朱天池的父亲,晚清曾任过江陵等县的县令,辛亥革命后归隐田园不仕。最小的儿子叫朱宽澍,号希圣,即朱镕基的父亲。朱镕基是朱宽澍的遗腹子,1928年,他出生后,伯父朱宽浚为其取字为“长庚”,含有长命和有文名的双重寄托,同时又按族谱为其取名“镕基”。
明太祖朱元璋(第1代)第18子岷庄王朱楩,岷藩王室的传递世系是:
一世:岷庄王朱楩(第2代)
二世:岷恭王朱徽糅(第3代)
三世:岷顺王朱音瀼(第4代)
四世:岷简王朱膺钚(第5代)
五世:岷靖王朱彦汰(第6代)
六世:岷康王朱誉荣(第7代)
七世:岷宪王朱定燿(第8代)
八世:岷王朱禋洪(第11代)(朱定燿曾孙)
九世:岷王朱企崟(第10代)(朱禋洪从叔、末代岷王)
朱干跬(第9代)(朱定耀庶一子,僖靖世子朱干跬)
朱小鲁(第10代)未按照祖制起名
朱其美(第11代)未按照祖制起名
朱雍松(第12代)
朱崇相(第13代)
朱理泰(第14代)
朱原善(第15代)
朱谘桂(第16代)
朱访绪(第17代)
朱宽澍(第18代)
朱镕基(第19代)
岷王世系:
明太祖朱元璋岷庄王朱楩(周妃生)朱徽焲(岷世子,废)、岷恭王朱徽煣(宣德四年封镇南王,景泰三年袭)、江川恭惠王朱徽煝、广通王朱徽煠(罪降庶人)、阳宗王朱徽焟(罪降庶人)岷恭王朱徽煣岷顺王朱音埑(成化元年袭)、南渭荣顺王朱音,安昌王朱音壆、黎山王朱音堂、沙阳王朱音壅、山阴王朱音达岷简王朱膺鉟(弘治元年袭)、充城王朱膺锟、唐年恭裕王朱膺录、遂安王朱膺镏、长寿王朱膺、绥宁王朱膺钺、南漳王朱膺锽、广济王朱膺鈨岷靖王朱彦汰(初封江陵王,弘治十七年袭)、南安王朱彦泥、南丰王朱彦激岷康王朱誉荣(嘉靖二十五年袭)、善化康简王朱誉桔、建德荣安王朱誉梴、建昌王朱誉本、汉川康定王朱誉榛岷宪王朱定燿(嘉靖三十四年袭)、祁阳王朱定岷僖靖世子朱斡跬(嘉靖四十五年封南充王,万历十五年改封世子)、青林王朱斡垣、常宁王朱斡坤(追封岷王)岷世孙朱企鉁(万历二十八年封世孙)、显王朱企谘、朱小鲁岷哲王朱禋洪(万历四十六年封世曾孙,天启二年袭)
善化棠坡世系:
朱小鲁(棠坡始祖)朱其美朱雍松朱崇相朱理泰朱原善(朱玉堂,字采鹄,)朱谘典(朱昌琳)、朱谘桂(朱昌藩)朱谘典(朱昌琳,字雨田,一作宇恬、禹田、宇田)朱访彝(字鄂生)、朱访纶(字乔生)、朱访德(朱恩绂fu,字菊生,鞠尊,光绪十四年戊子科举人)、朱访羲(字枚勋)朱宽炜、朱宽熊,朱宽道、朱宽寿,朱宽韫、朱宽焯朱谘桂(朱昌藩,字岳舲)朱访畴、朱访熹、朱访绪(字荷生,光绪二十年举人,河南补用道,取家族堂名为“多福堂”)朱宽济、朱宽泽,朱宽洽、朱宽泳、朱宽浚(介侯,江陵县知县,娶余氏)、朱宽濬、朱宽涛(字学方)、朱宽澍(字希圣,自号清醒上人,娶张氏)朱镕垂(朱天池)、朱镕墨(朱经冶)、朱镕垓(湘潭大学),朱镕坚(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朱鎔基(字长庚)朱匡宇,朱云来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岷藩开基始于朱楩,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楩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楩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1450年朱楩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岷王朱楩得罪了谁?封地贫瘠边疆还一直在路上!
岷藩后裔在武冈生息100多年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公元1643年,流贼攻陷武冈,第9世岷王朱企崟被杀,明朝岷藩王族灭亡。第10和11代没按照族规取名字,这个道理很简单,当时是清初,正处在大力打压“反清复明”的氛围中,谁还敢明目张胆地顶着个明朝直系后人的帽子到处走?肯定要隐姓埋名嘛,一直到12世才恢复祖制。
大文学家朱自清,乃是朱元璋第12子朱柏的后代。按“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排序,他是朱元璋第21代孙,属水;这样算来,朱自清与朱镕基祖上是一家人,而朱自清应跟朱镕基叫爷爷。
太祖朱元璋第十一皇子蜀献王朱椿第二十世子孙朱清时(1946年2月7日-)是物理化学家,四川彭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1998年-2008年),南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2009年-2014年)。
如今大家看元素周期表,好多字跟《明史诸王传》中朱家子孙的名字吻合,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元素周期表抄袭了朱元璋族谱?老朱真为化学界做了点贡献?辟个谣:化学元素中文译名,与朱元璋家谱无关
这些明朝王爷的名字合起来简直是一张元素周期表:
燕王(即朱棣)九世朱翊铕、朱翊铬
秦王四世朱公锡晋王九世永和王朱慎镭
鲁阳王朱同铌其子五世朱安汞
瑞金王朱在钠寿昌王朱均铁
宣宁王朱成钴怀仁王朱成钯
长阳王朱恩钠益阳王朱恩铜
沅陵王朱恩铈长垣王朱恩钾
庆王朱帅锌弘农王朱寘镧
蒙阴王朱帅钾韩王朱徵钋
稷山王朱效钛内丘王朱效锂
唐山王朱诠铍其后朱效钯
敢不敢通读下来,谁不打嗝我亲谁~
朱元璋为儿子起名设计的很好,第一个字好说,第二个字循环往复,第三个字就不好说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开始人少时,可以起名,但如果人多时,皇家姓名,又不能重复,就难起名了。明朝建国二百年时,明朝宗藩在籍人数达到了四万人,而《康熙字典》收录的汉字,仅仅47035个。而到了公元1604年,明室宗藩竟然增至八万多人,到了明朝灭亡之时,明室人数至少达到二、三十万人。这样强大的数字,取名字便成了最大的难题。
于是在起第三个字时,朱姓后人们只好搜肠刮肚,将中国汉字的所有生僻字都用上了。实在找不到了,就自己造字。反正只要符合偏旁是金木水火土这个规定就可以了。到了金字偏旁时,我们看到了许多史书上都不常见的字,比如: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安汞、朱在钠、朱均铁、朱成钴、朱成钯、朱恩钠、朱恩铜、朱恩铈、朱恩钾、朱帅锌、朱寘镧、朱徵钋……,被现代人戏称“金属藩王”,还有朱勤烷、朱孟烷、朱悦烯、朱定烷、朱琼烃、朱颙炔、朱厚烷、朱厚烃……,被戏称“有机藩王”,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从朱元璋的后人名字中,竟能找到相应的代号。这是巧合,其实也不全是。清代化学家徐寿确定元素周期表的汉字时,或许从朱元璋后人名字中,得到了启示呢。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皇帝年号、庙号、生卒年份和在位时间,在位年数
姓名
年号
庙号
寿命
年龄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1328-1398
71
1368-1398
31
朱允炆
建文
惠帝
1377-1402
26
1398-1402
5
朱棣
永乐
成祖
1360-1424
65
1402-1424
23
朱高炽
洪熙
仁宗
1378-1425
48
1424-1425
1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1398-1435
38
1425-1435
11
朱祁镇
正统
英宗
1427-1464
38
1435-1449
15
天顺
1457-1464
8
朱祁钰
景泰
代宗
1428-1457
30
1450-1457
8
朱见深
成化
宪宗
1447-1487
41
1465-1487
23
朱佑樘
弘治
孝宗
1470-1505
36
1488-1505
18
朱厚燳
正德
武宗
1491-1521
31
1506-1521
16
朱厚熜
嘉靖
世宗
1507-1566
60
1522-1566
45
朱载垕
隆庆
穆宗
1537-1572
36
1567-1572
6
朱翊钧
万历
神宗
1563-1620
58
1573-1620
48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1582-1620
39
1620-1620
1
朱由校
天启
熹宗
1605-1627
23
1621-1627
7
朱由检
崇祯
思宗
1610-1644
35
1628-1644
17
明朝皇帝简介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探究建文帝下落。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燳(1491-1521)
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熜(1507-1566)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明朝皇帝世系
明朝皇帝世系图
朱元璋26个儿子及后代简要情况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太子(朱标)→惠帝(朱允炆)明代建文帝墓仍是谜宁德上金贝古墓为一场闹剧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樉】秦愍王(朱樉)→秦隐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怀王(朱志均)→秦康王(朱志邅)→秦惠王(朱公锡)→秦简王(朱诚泳)→秦昭王(朱秉欆)→秦定王(朱惟焯)→秦宣王(朱怀埢)→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谊旐)→秦王(朱谊漶)→秦王(朱存枢)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棡】晋恭王(朱棡)→晋定王(朱济熺)→晋王(朱济熿)→晋王(朱美圭)→晋庄王(朱钟铉)→晋端王(朱知烊)→晋简王(朱新典)→晋惠王(朱慎鋷)→晋穆王(朱敏淳)→晋王(朱求桂)
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燕王(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代宗(朱祁镇、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燳)→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思宗(朱由校、朱由检)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橚】周定王(朱橚)→周宪王(朱有炖)→周简王(朱有爝)→周靖王(朱子垕)→周懿王(朱子驩)→周惠王(朱同镳)→周恭王(朱睦审)→周庄王(朱朝堈)→周敬王(朱在铤)→周端王(朱肃溱)→周王(朱恭枵)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桢】楚昭王(朱桢)→楚庄王(朱孟烷)→楚宪王(朱季堄)→楚康王(朱季埱)→楚靖王(朱均鈋)→楚端王(朱荣氵戒)→楚愍王(朱显榕)→楚恭王(朱英佥)→楚王(朱华奎)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1369年1370年),九子,赵王(幼殇)。洪武三年(1370)夏四月受封赵王,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殇,无谥号。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檀】鲁荒王(朱檀)→鲁惠王(朱泰堪)→鲁庄王(朱阳铸)→鲁端王(朱观定)→鲁恭王(朱颐坦)→鲁敬王(朱寿鏳)→鲁宪王(朱寿鋐)→鲁肃王(朱寿镛)→鲁王(朱以派)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椿】蜀献王(朱椿)→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党)→蜀和王(朱悦菼)→蜀定王(朱友垓)→蜀怀王(朱申鈘)→蜀惠王(朱申凿)→蜀昭王(朱宾瀚)→蜀成王(朱让栩)→蜀康王(朱承龠)→蜀端王(朱宣圻)→蜀恭王(朱奉铨)→蜀王(朱至澍)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桂】代简王(朱桂)→代隐王(朱仕廛)→代惠王(朱成炼)→代懿王(朱俊杖)→代昭王(朱充耀)→代恭王(朱廷崎)→代定王(朱鼐铉)→代王(朱鼐钧)→代康王(朱鼎渭)→代王(朱传齐)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柍】肃庄王(朱柍)→肃康王(朱瞻焰)→肃简王(朱禄埤)→肃恭王(朱贡錝)→肃定王(朱弼桄)→肃怀王(朱绅堵)→肃懿王(朱缙贵)→肃宪王(朱绅尧)→肃王(朱识鋐)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植】辽简王(朱植)→辽王(朱贵烚)→辽肃王(朱贵受)→辽靖王(朱豪墭)→辽惠王(朱恩稽)→辽恭王(朱宠氵受)→辽庄王(朱致格)→辽王(朱宪节)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栴】庆靖王(朱旃)→庆怀王(朱邃欻)→庆庄王(朱邃塀)→庆恭王(朱寘錖)→庆定王(朱台浤)→庆惠王(朱鼒枋)→庆端王(朱倪贵)→庆宪王(朱伸域)→庆王(朱帅锌)→庆王(朱倬纮)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宁献王(朱权)→宁靖王(朱奠培)→宁康王(朱觐钧)→宁王(朱宸濠)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楩】岷庄王(朱楩)→岷恭王(朱徽煣)→岷顺王(朱音瀼)→岷简王(朱膺钅丕)→岷靖王(朱彦汰)→岷康王(朱誉荣)→岷宪王(朱定耀)→岷王(朱禋洪)→岷王(朱企崟)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松】韩宪王(朱松)→韩恭王(朱冲或)→韩怀王(朱范圯)→韩靖王(朱范仰)→韩惠王(朱徵钋)→韩悼王(朱偕氵充)→韩康王(朱偕灊)→韩昭王(朱旭櫏)→韩定王(朱融燧)→韩端王(朱朗锜)→韩王(朱亶脊)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模】渖简王(朱模)→渖康王(朱佶焞)→渖庄王(朱幼学)→渖恭王(朱诠钲)→渖宪王(朱允栘)→渖宣王(朱恬烄)→渖定王(朱珵尧)→渖王(朱效钅庸)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桱】唐定王(朱桱)→唐靖王(朱琼烃)→唐宪王(朱琼炟)→唐庄王(朱芝址)→唐成王(朱弥鍗)→唐敬王(朱宇温)→唐顺王(朱宙栐)→唐端王(朱硕熿)→唐王(朱聿键)→唐王(朱聿镆)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鹥,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鹥】伊历王(朱鹥)→伊简王(朱颙炴)→伊悼王(朱諟钒)→伊定王(朱諟锊)→伊庄王(朱訏渊)→伊敬王(朱訏淳)→伊王(朱典楧)
朱楠,二十六子(早殇)
朱元璋26个儿子简介
那么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结局是怎样的呢?我们一一来看。对了,由于朱元璋自创文字,导致很多文字必须标注拼音,否则一般人根本不能读。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在决定封藩时,他有10个儿子。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驻守西安;将三子朱棡封为晋王,驻守太原;将四子朱棣封为燕王,驻守燕京。朱元璋之所以要这么安排,是因为西安、太原、燕京三地,是明朝北疆最重要的三个军事重镇,派年龄较大的儿子屏藩此处,可以最大限度的抵御北元。
皇太子朱标是肯定要留在南京的,以便将来继承皇位。
1、懿文太子,孝康皇帝朱标。38岁亡
朱标生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生母是马皇后(孝慈高皇后出),朱元璋的原配妻子,正是由于嫡长子的身份,所以朱标从小就受到朱元璋的重视,受到悉心教导,儒学造诣不低。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立朱标为皇太子。其实也没有其他人选,一来朱标是嫡长子,身份摆在那里;二来朱标为人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谁犯事了都是他去求情,所以在诸弟之间威望很高。
不过朱标没熬过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南京后,就因风寒病逝,享年38岁,谥“懿文太子”。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登基,追尊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但后来又被朱棣废除,南明弘光政权复称孝康皇帝,《明史》沿用。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太子(朱标)→惠帝(朱允炆)
2、秦愍王朱樉(shǎng)。40岁亡
朱标同母弟(孝慈高皇后),幼年聪慧,严毅英武,洪武三年(1370年)封秦王,时年十五岁,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樉就藩西安,成为明朝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朱元璋对定都南京一直不太满意,他认为西安比较合适成为新国都。关中有四塞之固,西有黄河,南有秦岭,易守难攻,朱元璋把皇次子封于西安也暗含此意。
朱樉镇守边关没什么问题,但平时小错一箩筐,朱元璋对此很是不满,将其召回南京,让朱标去巡视关陕。
要是按照朱元璋的本意,朱樉估计得在南京过后半辈子了,不过巡视回来的朱标极力维护朱樉,朱元璋一心软,这才放朱樉返回封国。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朱樉受父命率平羌将军宁正等人征洮州(在今甘肃),获胜,受赏赐甚多。
同年,朱樉去世,谥曰“愍”,这是一个带有同情性质的平谥。
【朱元璋的儿子朱樉】秦愍王(朱樉)→秦隐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怀王(朱志均)→秦康王(朱志邅)→秦惠王(朱公锡)→秦简王(朱诚泳)→秦昭王(朱秉欆)→秦定王(朱惟焯)→秦宣王(朱怀埢)→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谊旐)→秦王(朱谊漶)→秦王(朱存枢)
3、晋恭王朱棡(gāng)。41岁亡
朱标同母弟(孝慈高皇后出),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朱棡颜值很高,修目美髯,看上去就是威风凛凛,而且智商也很高,曾向宋濂学习文学,向杜环学习书法,这些都是当时名家,是朱元璋专门找来教导皇子的,朱棡因此接受了非常全面的教育。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棡封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明初,北元残余势力退守大漠,对明朝的北方构成巨大威胁。朱元璋很喜欢朱,但因性格骄纵差点被老爹治罪。之后,朱洗心革面,成为一代名王。由朱镇守太原,进可图北元,退可守山西。
朱棡文化水平不低,但素质实在难说贤能,他在前往就藩的途中就鞭笞膳夫(厨师),被朱元璋训诫,打谁都不能打厨师,你想被毒死吗?
不过朱棡的本性如此,朱元璋的训诫也就管几天用,他在封国内行事也是毫无顾忌,经常犯法,最后被人告到朱元璋头上。朱元璋大怒,想要治罪,又是朱标全力保护,才令其安然无恙。
经过此事后,朱棡做事变得成熟稳重许多,对朱元璋也越发恭顺,朱元璋因此更加看重朱棡,将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这些开国大将受其节制。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棡去世,谥号"恭"。
【朱元璋的儿子朱棡】晋恭王(朱棡)→晋定王(朱济熺)→晋王(朱济熿)→晋王(朱美圭)→晋庄王(朱钟铉)→晋端王(朱知烊)→晋简王(朱新典)→晋惠王(朱慎鋷)→晋穆王(朱敏淳)→晋王(朱求桂)
4、明成祖朱棣。65岁亡
朱棣至正二十年(1360年)生于应天府(今南京),生母疑云密布,一说硕妃,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但可信度备受争议。
洪武三年(1370年),十岁的朱棣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成为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朱元璋将老四封在元朝故都大都,也就是明初的北平,用意也非常明显。燕国地势非常重要,地近燕山山脉,北是北元,东是辽东、努尔干都司,是防御北元的战略重镇。
朱棣在北平曾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伐,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赫赫战功使得朱棣确立了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力。
朱元璋晚年,朱标、朱樉、朱棡先后去世,朱棣成为诸王之首,而他也满心认为自己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谁承想朱元璋确定侄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皇位与朱棣无缘了。
但缘分这东西,谁知道呢?在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策略逼迫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并成功打进南京,建文帝生死不知。朱棣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开始了自己君临天下的旅程。
朱棣在位期间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即省)、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命人编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五征蒙古等等,强化了明朝的统治,将明朝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回师途中于榆木川去世,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嘉靖帝时改为成祖。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燕王(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代宗(朱祁镇、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燳)→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思宗(朱由校、朱由检)
5、周定王朱橚(sù)。65岁亡
朱棣同母弟(孝慈高皇后),从小由成穆贵妃孙氏养育,孙贵妃去世后,朱橚守孝三年。
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吴王。后来朱元璋认为吴地乃国家财赋之地,不适宜建藩。而且吴王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的爵位,如果再封吴王,很容易让人误解自己要传位于朱橚。有司认为应该将朱橚的封地改在杭州,被朱元璋拒绝,说钱塘是朝廷财赋重地。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朱橚为周王。周国在哪呢?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朝的故都。周国的经济实力不如吴、越,但毕竟是古都,地位非常高。周王朱橚与燕王朱棣、楚王朱桢、齐王朱榑驻凤阳。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橚就藩开封,以宋宫故地为府。后曾奉旨亲率兵役赴北平府援送粮草。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橚因擅自离开封地前往凤阳获罪,被朱元璋迁往云南,其实就是流放。不过好在朱元璋不久即改变决定,留朱橚在南京,两年后将其放回封地。
朱允炆继位后,开始进行削藩。燕王朱棣作为诸王中兵力最强者,是削藩的重点,而朱橚是燕王朱棣同母弟,朱允炆担心他支持朱棣,对其重点关照。
朱橚本身也有想法,装疯离职,回家准备,但却被次子举报,李景隆率军突袭开封逮捕朱橚。朱橚被贬为庶人,流放云南蒙化,后被召回南京囚禁。
朱棣即位后,朱橚复爵,返回封国,后主动上缴兵权,安然藏书编书。
朱橚曾组织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医药典籍,并在流放云南时将典籍传播出去,为西南地区医药发展做有巨大贡献,甚至对明清时期的医药典籍产生重要影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引用了不少典籍中的内容。朱元璋这个倒霉儿子在大明是个笑话却名垂青史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朱橚去世,谥号"定"。
【朱元璋的儿子朱橚】周定王(朱橚)→周宪王(朱有炖)→周简王(朱有爝)→周靖王(朱子垕)→周懿王(朱子驩)→周惠王(朱同镳)→周恭王(朱睦审)→周庄王(朱朝堈)→周敬王(朱在铤)→周端王(朱肃溱)→周王(朱恭枵)
6、楚昭王朱桢(zhēn)。60岁亡
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楚王。母胡充妃。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武昌。
朱元璋之所以封朱桢为楚王,还有一个缘故。朱桢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这一年吴军(明军前身)攻克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今湖北武汉)。朱桢刚刚出生,朱元璋就得到捷报,高兴地说:“此子与楚如此有缘,就封为楚王吧。”武昌所在的湖北省东部在春秋战国时是楚国的核心统治区之一。
朱桢曾参与平定蛮夷、远征云南、征讨西蛮等战事,屡建战功。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桢去逝,享年60岁,谥号为”昭“。
【朱元璋的儿子朱桢】楚昭王(朱桢)→楚庄王(朱孟烷)→楚宪王(朱季堄)→楚康王(朱季埱)→楚靖王(朱均鈋)→楚端王(朱荣氵戒)→楚愍王(朱显榕)→楚恭王(朱英佥)→楚王(朱华奎)
7、齐恭王朱榑(fú)。65岁亡
达定妃所生。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齐王。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藩青州府(在今山东),封地在今山东省青州市附近。这里是春秋战国时齐国的主要统治区域,齐都临淄在青州府城西北不远。
朱榑不是个省油的灯,太会折腾。洪武年间曾参与曾跟四哥朱棣北征,因此以军功自傲,有能力但骄纵不法。建文帝时期,朱榑因罪被朱允炆削藩,废为庶人,囚禁在京城。
朱棣即位后,恢复朱榑王位,并令其归藩。但数年后再度因行为不轨,还私养刺客,弄来江湖术士装神弄鬼。被朱棣削藩,废为庶人,软禁在南京至死。
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有一名福建男子自称“七府小齐王”,意图不轨,后被镇压。通年,朱榑和三个儿子全部暴毙,享年64岁,无谥,南明时期追谥”恭“。
8、潭王朱梓。22岁亡
达定妃所生,洪武三年(1370年),封潭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于长沙。
皇八子朱梓情况非常特殊。朱梓被封为潭王,封地在湖南长沙,因长沙在唐宋时称潭州,故名。朱梓能诗能文。但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梓受胡惟庸案的牵连,带着王妃自焚而死。坊间一直传言朱梓的母亲达定妃(阇妃)是陈友谅小妾,陈友谅亡后,朱元璋占而有之,而达定妃已有身孕。难以让人理解的是,朱梓生于1369年,陈友谅亡于1363年,哪个女人能怀孕6年?比哪吒还牛么?再说,朱梓的七哥朱榑也是达定妃所生,朱榑怎么就没有传言是陈友谅的遗腹子?
朱梓英敏好学,善于写文章,平常也喜欢召集文人写诗宴饮,再加上其封地并不在边境,所以悠闲得很。
不过这种悠闲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被打破,这一年,胡惟庸案案发,朱元璋大开杀戒。朱梓的岳父于显大舅子于琥全都被卷入胡案,丢了性命,了解父亲为人的朱梓极为不安。
不久朱元璋派人慰问朱梓,还召其入宫,朱梓吓得半死,最后一咬牙,带着王妃于氏自焚而死。无子,封国取消,无谥。
9、赵王朱杞(qǐ)。2岁亡
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赵王,同年十二月夭折,年仅三岁,无谥号。
10、鲁荒王朱檀。20岁亡
郭宁妃所生,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仅仅两个月就封鲁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檀就藩于兖州(在今山东)。
朱檀的封国可不一般。兖州有孔子的家乡曲阜,朱元璋封皇十子在兖州,用意不言而喻。朱檀的文化水准很高,倒是能文能诗,为人也谦恭下士,不敢年轻人容易受到诱惑,就藩不久,这位十六七岁的年轻藩王就迷上了炼丹术,数年内接连服食金丹,导致毒发伤目,朱元璋非常生气。要是当了皇帝就好了,皇帝总想长生不老食“不老药”适得其反中毒而亡。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年仅二十岁的朱檀去世,朱元璋十分厌恶他的行为,给他定谥号为"荒",属于恶谥。
【朱元璋的儿子朱檀】鲁荒王(朱檀)→鲁惠王(朱泰堪)→鲁庄王(朱阳铸)→鲁端王(朱观定)→鲁恭王(朱颐坦)→鲁敬王(朱寿鏳)→鲁宪王(朱寿鋐)→鲁肃王(朱寿镛)→鲁王(朱以派)
朱以派(?-1642年),字衍宗,号干山,又作鲁孝王,山东省兖州府滋阳县(今山东省济宁市)人,明朝第十代鲁王,肃王朱寿镛庶三子。崇祯十三年(1640年)袭封鲁王。他在位两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入塞攻破兖州府,朱以派自缢而亡,长子及弟朱以洐、朱以江一并殉难。两年后其弟朱以海嗣位,曾在南明政权担任监国。南明朱以海监国坚持抗清十八年最后怎么死的?
11、蜀献王朱椿(chūn)。53岁亡
郭惠妃所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蜀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受命驻中都凤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成都。
朱椿爱好文学、举止优雅,与名士多有往来,应该是朱元璋儿子中学识最高的,被朱元璋称为“蜀秀才”。
不过,朱椿最早被父亲派往中都凤阳居住,时间是1385年,5年后才去成都就藩。朱椿性格文雅,对上对下都能彬彬有礼,又博学多才,深得朱元璋的喜爱,称为蜀秀才。朱椿与世无争,朱棣即位后对十一弟也非常放心,后平安而终。
朱椿在蜀地进行低赋税的文治,使得蜀地文化、经济大为繁荣,也是因为没有经营军队,朱椿成功躲过朱允炆和朱棣两拨削藩,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安然离世,享年53岁。谥号"献"。
【朱元璋的儿子朱椿】蜀献王(朱椿)→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党)→蜀和王(朱悦菼)→蜀定王(朱友垓)→蜀怀王(朱申鈘)→蜀惠王(朱申凿)→蜀昭王(朱宾瀚)→蜀成王(朱让栩)→蜀康王(朱承龠)→蜀端王(朱宣圻)→蜀恭王(朱奉铨)→蜀王(朱至澍)
12、湘献王朱柏。29岁亡
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湘王。母胡顺妃。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于荆州。
朱柏文武双全,不仅每天读书到半夜,还喜欢交谈军事,膂力过人,精于骑射,同时府中也招揽了不少人才,很是不安分。
朱柏曾带兵平定常德叛乱,还曾同楚王朱桢讨伐古州蛮。不过在讨伐过程中,朱柏充分表现出他的道家倾向,自号紫虚子,趁机去游山玩水。
朱柏虽然倾向道家,但对于国家大事他也不忘,这显然就是皇帝所担心的藩王,所以在朱允炆在位时期,朱允炆以私印钞票为由召朱柏问询。
朱柏知道此行多半凶多吉少,干脆自己了断,关起门来自焚了。时年二十九岁,谥曰”戾“,无子嗣,封藩夺除,永乐初年改谥号为”献“。
13、十三子代简王朱桂(1374年-1446年)。73岁亡
郭惠妃所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代王,就藩大同,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曾率兵出塞,立有战功。朱桂性格暴躁,再加上势力不算太小,正是朱允炆削藩的首选,在建文元年(1399年)即被废为庶人。
朱棣即位后,恢复了朱桂的王爵,但朱桂的性格注定他还是会挨刀,是朱棣削藩的重点整治对象,不过总算没丢命,一直活到他曾孙辈的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离著名的土木之变也不过三年。
朱桂是个财迷,搜刮百姓有一套。因为朱桂的王妃是朱棣徐皇后(徐达之女)的妹妹,所以朱棣对十二弟能忍就忍,有罪也不问。
【朱元璋的儿子朱桂】代简王(朱桂)→代隐王(朱仕廛)→代惠王(朱成炼)→代懿王(朱俊杖)→代昭王(朱充耀)→代恭王(朱廷崎)→代定王(朱鼐铉)→代王(朱鼐钧)→代康王(朱鼎渭)→代王(朱传齐)
朱桂享年73岁,谥曰”简”。
14、十四子肃庄王朱柍(yǎng),现代又作“楧”。44岁亡
洪武十一年(1378年)获封汉王,母郜氏,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肃王,就藩兰州,九大攘夷塞王之一。相对其他王爷的封国来说,平凉相对落后一些。
朱棣在位时期,朱楧因锤杀卫卒三人以及私自接受哈密卫的献马,被朝廷惩罚。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楧去世,谥号“庄“。
【朱元璋的儿子朱柍】肃庄王(朱柍)→肃康王(朱瞻焰)→肃简王(朱禄埤)→肃恭王(朱贡錝)→肃定王(朱弼桄)→肃怀王(朱绅堵)→肃懿王(朱缙贵)→肃宪王(朱绅尧)→肃王(朱识鋐)
15、十五子辽简王朱植。48岁亡
母韩妃,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辽王,就藩广宁州(在今辽宁),也就是辽宁省西部,地近北元,为军事重镇。因宫室没有营造好,暂驻大凌河北,为明朝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因为封地接近东北边境,朱植常年备战,熟悉军事,屡建战功。朱棣起兵造反时,朱允炆担心朱植会支持朱棣,所以召朱植到南京。朱植从海路前往南京,被改封到荆州。
朱棣夺得帝位后,因为朱植,没有支持自己,所以不喜欢他,削其护卫,只留下杂役。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植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谥曰“简”。
【朱元璋的儿子朱植】辽简王(朱植)→辽王(朱贵烚)→辽肃王(朱贵受)→辽靖王(朱豪墭)→辽惠王(朱恩稽)→辽恭王(朱宠氵受)→辽庄王(朱致格)→辽王(朱宪节)
16、十六子庆靖王朱栴(zhān)。61岁亡
母余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为庆王,九大攘夷塞王之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栴先到封地庆阳(在今甘肃),也就是现在甘肃省东部“大尾巴”部分的庆阳,随后改藩宁夏韦州,建文三年(1401年),就藩宁夏(今宁夏银川市)。
朱栴好学忠孝,安然度过六朝,在正统三年(1438年)去世,享年61岁,谥曰"靖"。
【朱元璋的儿子朱栴】庆靖王(朱旃)→庆怀王(朱邃欻)→庆庄王(朱邃塀)→庆恭王(朱寘錖)→庆定王(朱台浤)→庆惠王(朱鼒枋)→庆端王(朱倪贵)→庆宪王(朱伸域)→庆王(朱帅锌)→庆王(朱倬纮)
17、十七子宁献王朱权。71岁亡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母杨妃。两年后,朱权就藩大宁,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驻守大宁(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附近),麾下有强悍的朵颜三都卫,实力强于燕王朱棣。
大宁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一大军镇,朱权手握八万大军,更是统领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
也是因为实力强悍,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朱权被朱棣瞄上,给朱棣拖下了靖难之役的浑水,最终挟迫朱权同反叛朱允炆。不过,朱棣在事成后食言,认为大宁距离北平太近,不能让朱权拥有重兵,对朱权大加防范,将其改封于南昌,并不断施压,无可奈何的朱权只好将心思寄托于道教、戏剧、文学,郁郁而终。
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去世,谥号“献”。
正德帝时那个谋反的搞笑王爷朱宸濠,就是朱权后代。
宁献王(朱权)→宁靖王(朱奠培)→宁康王(朱觐钧)→宁王(朱宸濠)
18、十八子岷庄王朱楩(pián)。72岁亡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岷王于岷州(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母周妃。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改镇云南。
建文元年(1399年),朱楩被西平侯沐晟告发,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朱楩恢复爵位,回到云南。后被削除护卫、官属。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朱楩其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州(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县),堪称是皇子中的流浪王爷。岷王朱楩得罪了谁?封地贫瘠边疆还一直在路上!
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朱楩去世,谥为“庄”。朱楩很高寿,景泰元年(1450年)才去世,活了72岁(虚岁)。
【朱元璋的儿子朱楩】岷庄王(朱楩)→岷恭王(朱徽煣)→岷顺王(朱音瀼)→岷简王(朱膺钅丕)→岷靖王(朱彦汰)→岷康王(朱誉荣)→岷宪王(朱定耀)→岷王(朱禋洪)→岷王(朱企崟)
19、谷王朱橞。58岁亡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为谷王,母郭惠妃,统领上谷郡和长城九镇之一的宣府镇,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谷地就是明朝北方的军事重镇宣府(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因古代称为上谷,所以称谷王。朱橞在燕兵进入南京时曾开门迎接,深得朱棣好评,拿到了长期饭票。朱橞后来出事该杀时,朱棣还是留了他一命。
朱穗自幼聪颖好学,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在封地构筑长城,戍边御敌,做出巨大贡献。
在靖难之役中,朱穗把守南京金川门,见大势已去,边开门迎朱棣进南京,被朱棣改封长沙。朱穗自恃功高,骄横霸道,陷害忠良,被废为庶人,宣德三年(1428年)在狱中去世。
20、韩宪王朱松。28岁亡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韩王,母周妃。建藩开原(今辽宁开原市,辽宁省铁岭市代管的),但是未就藩。
朱松为人谨慎,博览群书,永乐五年(1407)病逝于南京,享年28岁,谥号“宪“。
【朱元璋的儿子朱松】韩宪王(朱松)→韩恭王(朱冲或)→韩怀王(朱范圯)→韩靖王(朱范仰)→韩惠王(朱徵钋)→韩悼王(朱偕氵充)→韩康王(朱偕灊)→韩昭王(朱旭櫏)→韩定王(朱融燧)→韩端王(朱朗锜)→韩王(朱亶脊)
21、沈简王朱模。52岁亡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沈王。母赵贵妃。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于潞州(今山西长治)。
宣德六年(1431年)去世,谥号"简"。
【朱元璋的儿子朱模】渖简王(朱模)→渖康王(朱佶焞)→渖庄王(朱幼学)→渖恭王(朱诠钲)→渖宪王(朱允栘)→渖宣王(朱恬烄)→渖定王(朱珵尧)→渖王(朱效钅庸)
22、安惠王朱楹。35岁亡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安王。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平凉(在今甘肃)。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去世。谥”惠“,无子,国除。
23、唐定王朱桱(jìng)。30岁亡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唐王。母李贤妃。永乐六年(1408年),就籓南阳。
永乐十三年(1415)去世,谥号”定“。
【朱元璋的儿子朱桱】唐定王(朱桱)→唐靖王(朱琼烃)→唐宪王(朱琼炟)→唐庄王(朱芝址)→唐成王(朱弥鍗)→唐敬王(朱宇温)→唐顺王(朱宙栐)→唐端王(朱硕熿)→唐王(朱聿键)→唐王(朱聿镆)
24、郢靖王朱栋。26岁亡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郢王。母刘惠妃。永乐六年(1408年),就籓安陆(在今湖北)。
永乐十二年(1414年)去世,谥号"靖",无子,国除。
25、伊历王朱(木+彝,发音yí)(一个字,实在是输入法打不出来)(葛丽妃出)。26岁亡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为伊王,建国于洛阳。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于河南府。
永乐十二年(1414年),去世,谥曰”厉“。
【朱元璋的儿子朱?】伊历王(朱?)→伊简王(朱颙炴)→伊悼王(朱諟钒)→伊定王(朱諟锊)→伊庄王(朱訏渊)→伊敬王(朱訏淳)→伊王(朱典楧)
26、朱楠。1岁亡
出生一个多月即夭折,未封爵。母不详。
朱元璋25个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都一致吗?
朱元璋儿子分为几个大类
九五至尊:嫡长子懿文皇太子朱标、嫡第四子成祖文皇帝朱棣。
名声尚佳:嫡第三子晋恭王朱棡、嫡第五子周定王朱橚、第六子楚昭王朱桢、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第十四子肃庄王朱楧、第十五子辽简王朱植、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第十八子岷庄王朱楩、第二十子韩宪王朱松、第二十一子沈简王朱模、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
荒唐无道:嫡次子秦愍王朱樉、第十子鲁荒王朱檀、第十三子代简王朱桂、第二十五子伊厉王朱?。
以罪除国:第七子齐庶人朱榑、第十九子谷庶人朱橞。
无嗣除国:第八子潭王朱梓、第十二子湘献王朱柏、第二十二子安惠王朱楹、第二十四子郢靖王朱栋。
早夭而亡:第九子赵王朱杞、第二十六子朱楠。
明朝藩王世系
【1】秦王
封地:西安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樉
世系:秦愍王(朱樉)-秦隐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怀王(朱志均)-秦康王(朱志邅)-秦惠王(朱公锡)-秦简王(朱诚泳)-秦昭王(朱秉欆)-秦定王(朱惟焯)-秦宣王(朱怀埢)-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谊旐)-秦王(朱谊漶)-秦王(朱存枢)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李自成攻破西安后,末代秦王朱存枢被俘,死。
【2】晋王
封地:太原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棡
世系:晋恭王(朱棡)晋定王(朱济熺)-晋王(朱济熿)-晋王(朱美圭)-晋庄王(朱钟铉)-晋端王(朱知烊)-晋简王(朱新典)-晋惠王(朱慎鋷)-晋穆王(朱敏淳)-晋王(朱求桂)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李自成攻陷山西后,末代晋王朱求桂被俘,后被李军携入北京,不知所终。
【3】周王
封地:开封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橚
世系:周定王(朱橚)-周宪王(朱有火敦)-周简王(朱有爝)-周靖王(朱子垕)-周懿王(朱子驩)-周惠王(朱同镳)-周恭王(朱睦审)-周庄王(朱朝堈)-周敬王(朱在铤)-周端王(朱肃溱)-周王(朱恭枵)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冬,李自成攻开封,末代周王朱恭枵出告示,称“杀贼一人者,赏黄金50两”,李军久攻不克解围散去。(1642年)四月,李自成再围开封,决河灌城,死者数十万,城破后,朱恭枵及其家眷被明军救出,不久去世。其孙南走,被清军死于广州。
【4】楚王
封地:武昌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桢
世系:楚昭王(朱桢)-楚庄王(朱孟烷)-楚宪王(朱季堄)-楚康王(朱季埱)-楚靖王(朱均鈋)-楚端王(朱荣氵戒)-楚愍王(朱显榕)-楚恭王(朱英佥)-楚王(朱华奎)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张献忠攻湖广,兵至武昌,俘虏末代楚王朱华奎,残暴将其一家沉入江中,他的子嗣无幸免者。
【5】鲁王
封地:兖州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檀
世系:鲁荒王(朱檀)-鲁惠王(朱泰堪)-鲁庄王(朱阳铸)-鲁端王(朱观火定)-鲁恭王(朱颐坦)-鲁敬王(朱寿鏳)-鲁宪王(朱寿鋐)-鲁肃王(朱寿镛)-鲁王(朱以派)鲁王监国(朱以海)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但南明时出了一个监国。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兖州,鲁王朱以派被俘,死。其弟朱以海来到绍兴,称为鲁王(监国)。后来,清兵攻绍兴,朱以海入海,窜死。
【6】蜀王
封地:成都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椿
世系:蜀献王(朱椿)-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党)-蜀和王(朱悦菼)-蜀定王(朱友垓)-蜀怀王(朱申鈘)-蜀惠王(朱申凿)-蜀昭王(朱宾瀚)-蜀成王(朱让栩)-蜀康王(朱承龠)-蜀端王(朱宣圻)-蜀恭王(朱奉铨)-蜀王(朱至澍)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张献忠攻陷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与妃妾们投井自杀,全宗也都被杀【7】代王
封地:大同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桂
世系:代简王(朱桂)-代隐王(朱仕廛)-代惠王(朱成炼)-代懿王(朱俊杖)-代昭王(朱充耀)-代恭王(朱廷崎)-代定王(朱鼐铉)-代王(朱鼐钧)-代康王(朱鼎渭)-代王(朱传火齐)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大同,末代代王以及他的全宗都被杀。
【8】肃王
封地:兰州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楧
世系:肃庄王(朱楧)-肃康王(朱瞻焰)-肃简王(朱禄埤)-肃恭王(朱贡錝)-肃定王(朱弼桄)-肃怀王(朱绅堵)-肃懿王(朱缙贵)-肃宪王(朱绅尧)-肃王(朱识鋐)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李自成攻破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被俘,全宗的人皆被杀。
【9】庆王
封地:银川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旃
世系:庆靖王(朱旃)-庆怀王(朱邃欻)-庆庄王(朱邃塀)-庆恭王(朱寘錖)-庆定王(朱台浤)-庆惠王(朱鼒枋)-庆端王(朱倪贵)-庆宪王(朱伸域)-庆王(朱帅锌)-庆王(朱倬纮)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流贼攻宁夏,末代庆王朱倬纮被俘,下落不明
【10】岷王
封地:武冈府
始封组:明太祖的儿子,朱楩
世系:岷庄王(朱楩)-岷恭王(朱徽煣)-岷顺王(朱音瀼)-岷简王(朱膺钅丕)-岷靖王(朱彦汰)-岷康王(朱誉荣)-岷宪王(朱定耀)-岷王(朱禋洪)-岷王(朱企崟)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流贼攻武冈,末代岷王朱企崟和全宗的人全部被杀。
【11】韩王
封地:平凉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松
世系:韩宪王(朱松)-韩恭王(朱冲火或)-韩怀王(朱范圯)-韩靖王(朱范仰)-韩惠王(朱徵钋)-韩悼王(朱偕氵充)-韩康王(朱偕灊)-韩昭王(朱旭櫏)-韩定王(朱融燧)-韩端王(朱朗锜)-韩王(朱亶火脊)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流贼攻陷平凉,末代韩王被俘,死。
【12】沈王
封地:潞州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模
世系:沈简王(朱模)-沈康王(朱佶焞)-沈庄王(朱幼学)-沈恭王(朱诠钲)-沈宪王(朱允栘)-沈宣王(朱恬烄)-沈定王(朱珵尧)-沈王(朱效庸)-沈王(朱迥洪)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明末,李自成的大将刘芳亮攻城,把年纪尚小的末代沈王朱迥洪掳走,下落不明
【13】唐王
封地:南阳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桱
世系:唐定王(朱桱)-唐靖王(朱琼烃)-唐宪王(朱琼炟)-唐庄王(朱芝址)-唐成王(朱弥鍗)-唐敬王(朱宇温)-唐顺王(朱宙栐)-唐端王(朱硕熿)-唐王(朱聿键)-唐王(朱聿镆)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南明时却出了皇帝。崇祯九年(1636年),唐王朱聿键率军倡义勤王,却被勒令回国,废为庶人,幽之凤阳,改封其弟朱聿镆为唐王。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陷南阳,朱聿镆被杀。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沦陷,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释放了朱聿键。顺治二年五月,南京被清军攻破,朱聿键行至杭州,南安伯郑芝龙等人拥立他为监国,立政权于福州,年号隆武。顺治三年,清军克绍兴,鲁王朱以海逃往海上,福建大乱,郑芝龙假言海寇至,率兵航海逃去。清军入福建,俘虏唐王朱聿键
【14】赵王
封地:彰德府
始封祖:明太宗的儿子,朱高燧
世系:赵简王(朱高燧)-赵惠王(朱蟾塙)-赵悼王(朱祈镃)-赵靖王(朱见氵爵)-赵庄王(朱佑棌)-赵康王(朱厚煜)-赵穆王(朱常氵臾)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流贼攻彰德,末代赵王被俘。
【15】襄王
封地:襄阳府
始封祖:明仁宗的儿子,朱瞻墡
世系:襄宪王(朱瞻墡)-襄定王(朱祁镛)-襄简王(朱见淑)-襄怀王(朱佑材)-襄康王(朱佑櫍)-襄庄王(朱厚颎)-襄靖王(朱载尧)-襄王(朱翊铭)-襄王(朱常澄)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攻陷襄阳,襄王朱翊铭死。他的儿子朱常澄寄居九江府
【16】荆王
封地:蕲州府
始封祖:明仁宗的儿子,朱瞻堈
世系:荆宪王(朱瞻堈)-荆靖王(朱祁镐)-荆王(朱见潚)-荆和王(朱佑橺)-荆端王(朱厚烇)-荆恭王(朱翊钜)-荆(朱常氵言)-荆康王(朱常火由)-荆定王(朱由樊)-荆王(朱慈火畐)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张献忠攻陷蕲州,末代荆王死。张献忠的军队围宫,尽掠而去。
【17】淮王
封地:饶州府
始封祖:明仁宗的儿子,朱瞻墺
世系:淮靖王(朱瞻墺)-淮定王(朱佑启)-淮庄王(朱佑楑)-淮宪王(朱厚焘)-淮恭王(朱载坮)-淮顺王(朱载坚)-淮王(朱翊钅具)-淮王(朱常清)-淮王(朱由榛)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南明时,立淮王朱常清为监国。同年桂王永历帝登基,使节至,淮王取消监国及年号。后来,淮王下落不明。
【18】德王
封地:先是德州府,后来搬到济南府
始封祖: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潾
世系:德庄王(朱见潾)-德懿王(朱佑榕)-德恭王(朱载墱)-德定王(朱翊馆)-德王(朱常洁)-德王(朱由枢)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二年(1640年)正月,清兵攻克济南,末代德王朱由枢被俘
【19】崇王
封地:汝宁府
始封祖: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泽
世系:崇简王(朱见泽)-崇靖王(朱佑樒)-崇恭王(朱厚耀)-崇庄王(朱载境)-崇端王(朱翊钅爵)-崇王(朱由樻)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五年(1643年),李自成攻汝宁,俘虏末代崇王朱由樻,封他做襄阳伯。崇王不从,被杀。
【20】吉王
封地:长沙府
始封祖: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浚
世系:吉简王(朱见浚)-吉定王(朱厚冒)-吉端王(朱载均)-吉庄王(朱翊镇)-吉宣王(朱翊銮)-吉王(朱由栋)-吉王(朱慈煃)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六年(1644年),张献忠入湖南,烧吉王府,末代吉王朱慈煃南窜。明亡后,吉王死在缅甸。
【21】益王
封地:建昌府
始封祖:明宪宗的儿子,朱佑槟
世系:益端王(朱佑槟)-益庄王(朱厚烨)-益恭王(朱厚炫)-益宣王(朱翊鈏)-益敬王(朱常迁)-益王(朱由本)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有些疏远。明亡,末代益王朱由本组织抗清失败,逃往福建,窜死
【22】衡王
封地:青州府
始封祖:明宪宗的儿子,朱佑楎
世系:衡恭王(朱佑楎)-衡庄王(朱厚燆)-衡康王(朱载圭)-衡安王(朱载封)-衡定王(朱翊镬)-衡王(朱常氵庶)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有些疏远。明亡,清兵攻陷山东青州,末代横王朱常氵庶逃亡,下落不明。
【23】荣王
封地:常德府
始封祖:明宪宗的儿子,朱佑枢
世系:荣庄王(朱佑枢)-荣恭王(朱载墐)-荣王(朱翊鉁)-荣王(朱常溒)-荣宪王(朱由枵)-荣王(朱慈炤)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有些疏远。明末,张献忠入湖南,末代荣王朱慈炤和母亲姚氏逃走,不知所终。民间传说朱慈炤后来隐姓埋名,以当私塾先生为生,康熙18年在山东汶上县被清军捕获,全家被杀,清朝为政治需要硬把他说成是“朱三太子”朱慈炯。
【24】潞王
封地:卫辉府
始封祖:明穆宗的儿子,朱翊镠
世系:潞简王(朱翊镠)-潞王(朱常淓)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略亲。南明时,末代潞王差点被东林党人立为皇帝(可惜后来是福王被立为皇帝)。清军南下时,朱常淓也当了几天监国,顺治二年六月,南京被清军攻破,朱常淓投降,后死
【25】福王
封地:洛阳府
始封祖: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洵
世系:福恭王(朱常洵)-福王(朱由崧)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很亲。明末,贪婪的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杀死,他的血被做成了“福禄酒”。他的儿子朱由崧南窜,后来用计当上南明皇帝,荒淫无度。顺治二年五月,清军渡江,朱由崧逃到安徽芜湖被俘,被清军押赴北京处死。
【26】瑞王
封地:汉中府
始封祖: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浩
世系:朱常浩(就一代)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很亲。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攻重庆,朱常浩被俘,死。
【27】惠王
封地:荆州府
始封祖: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润
世系:朱常润(就一代)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很亲。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张献忠攻长沙,朱常润在战争中下落不明。
【28】桂王
封地:衡州府
始封祖:明神宗的儿子,朱常瀛
世系:桂端王(朱常瀛)-桂王(朱由榔)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很亲。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攻陷衡州,桂王朱常瀛逃往广西,顺治二年死在苍梧。其子永明郡王朱由榔继位,第二年当上了南明的永历皇帝。顺治十六年,朱由榔被缅甸人俘虏,顺治十七年,清军抵达中缅边境,缅人交出朱由榔,第二年(1661年)朱由榔被吴三桂杀死在云南。
※【29】宋王
朱慈烺,崇祯皇帝的太子
结局: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北京,俘虏朱慈烺,封为宋王,后山海关战败,李自成撤出北京,太子不知所终
爵以美号、封以良邑明太祖诸子的封国与封号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皇子二十六人,其中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夭折,未来得及受封。其余二十四子,均被册封为亲王,绝大部分在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出镇藩地,为王室屏藩。
太祖以诸藩地名为王号,分别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次册封诸皇子。前期所封诸王,基本王号与地名一致;后期诸王,因有横跨靖难之役原因,原藩地被改封或者移藩,造成王号与藩地不相符,下面详细叙述。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登基为帝、建立大明已经三年。为稳固社稷,国本有序,于是在这一年,太祖将膝下已经出生的十子一一赐封,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以诏告天下、大明后继有人外,其余九子均受封亲王,各择藩地,以备日后就藩,拱卫皇室。
太祖次子朱樉,受封秦王,藩地陕西西安;西安,即秦汉时的长安,秦国国都咸阳之东。陕西为古秦地,朱樉“秦王”封号,实至名归。
太祖第三子朱棡,受封晋王,藩地山西太原;太原故称晋阳,山西为春秋晋国之地。朱棡据太原封晋王,名副其实。
太祖第四子朱棣,受封燕王,藩地旧元国都北平;北平,春秋燕国国都蓟城所在,后世辽燕京、金中都、元大都,世称燕地。朱棣燕王封号,完全符合因地封王原则。
太祖第五子朱橚,先受封吴王,藩地苏州。但是太祖后来考虑到自己当过吴王,而苏州为畿内重镇,确实不方便册封朱橚在此地,于是改封朱橚为周王,移封河南开封。开封,五代之时曾经为后周国都,朱橚周王封号,算是王号、封地一致。
太祖第六子朱桢,受封楚王。朱桢出生时,太祖正统兵讨伐陈汉残余势力,大军包围武昌城,预备一举攻克之。就在破城前夕,太祖接到第六子出生的消息,大喜,于是许下诺言“儿及长、即以此城封之!”武昌即古楚疆土,所以朱桢长大后,便因此被册封为楚王,封藩于武昌。爵号、藩地一致。
太祖第七子朱博,受封齐王,建藩山东青州。按理说,朱博受封齐王,藩地应该是济南府。但是当时济南为山东首府,地位重要,暂不宜封王。而青州紧靠故齐国国都临淄,所以朱博就藩青州,也不算爵、地有差,其齐王封号,基本副实。
太祖第八子朱梓,受封潭王,藩地湖广长沙府。长沙,隋唐时称潭州府,所以朱梓因其藩地旧称,封号潭王,王号与藩地一致。
太祖第九子朱杞,原封赵王。但是朱杞命薄,三岁时就因病夭折,还来不及就藩。以太祖册封其赵王王号来看,朱杞如果不死,将来很大可能是就藩邯郸、或者河间等地(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古赵国疆域所在。)
太祖第十子朱檀,受封鲁王,藩地山东兖州。兖州紧邻曲阜,即古鲁国国都。朱檀因鲁地而为鲁王,名副其实。
以上诸王,均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其时,年纪最长的秦王朱樉不过十五,最幼的鲁王朱檀还不满百日。
此后,年长的秦、晋、燕诸王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率先就藩,周、楚二王就藩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齐王就藩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潭、鲁二王则于洪武十八年(1385)就藩。至此,太祖第一次分封诸王全部就藩于封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后续诸子已陆续出生。所以就在秦、晋、燕三王出外就藩时,太祖第二次册封皇子,这一次受封的共有五位皇子。
太祖第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建藩四川成都府。四川,为古蜀地。成都则是天然的四川首府。蜀地政权,无一不以成都为国都。所以,朱椿封号蜀王,藩地成都,高度一致,爵、地相符。
太祖第十二子朱柏,受封湘王,但是藩地却是湖广荆州府。荆州为古荆楚之地,楚国古都在此。朱柏封号湘王,应该建都长沙,但是长沙已封赐与潭王朱梓。所以朱柏要不然建藩岳州府、衡州府(都毗邻湘江),要不改封荆王,以符合王号。但是朱柏还是以湘王爵号,建藩荆州,所以其王号与藩地不一致。这是太祖诸子中,第一个爵号、藩地不符的亲王。
太祖第十三子朱桂,起初封豫王,建藩江西南昌府。这个起初的封号其实是不符合封地的,朱桂豫王封号,应该封藩河南诸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为太祖要选年长皇子驻守北方边塞,统管地方,拱卫大明,于是豫王朱桂被改封代王,移藩山西大同府,驻扎北疆,成为九边塞王。大同为古代地,所以朱桂的代王爵号,和藩地一致。
太祖第十四子朱楧,起初受封汉王,预备建藩于陕西汉中。后来与代王朱桂一样的原因,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改封为肃王,移藩甘肃甘州卫(今甘肃张掖),驻防西北。但是朱楧封号肃王,应该是建藩肃州卫(今甘肃酒泉)才对;或者要与地名相符的话,那就是改封甘王。为什么朱楧王号肃而建藩甘州,这个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太祖诸子中,第二个封号藩地不一致的。后建文年间,朱楧上书建文帝,经过批准后,移藩兰州府,就更加王爵、藩地不符了。
太祖第十五子朱植,起初受封卫王,预备的藩地是河南濮阳(古卫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与朱桂、朱楧的原因一样,朱植被改封为辽王,移藩辽东广宁镇(今辽宁北镇)。广宁为故辽中京显州所在,所以朱植的辽王封号与地名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朱植受建文帝诏令,自海路返回京师(南京),被建文帝改封于湖广荆州府,成祖靖难后,也没有让朱植返回广宁旧藩地。于是辽王藩封自此改驻荆州,这也造成了辽王爵称与地名不符。
以上所封皇子,蜀、湘二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代、肃、辽三王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藩,各镇一方,拱卫大明。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因不断生下皇子,所以第三次册封皇子。此时太祖已先后有二十五子(太祖共二十六子,长子朱标为皇太子、而此时第二十六子朱楠尚未出生),于是除第一次、第二次已封诸王外,剩余九子全部册封为亲王。
太祖第十六子朱栴,受封庆王,建藩宁夏镇(今宁夏银川),为九大边塞亲王之一。宁夏镇为旧西夏国都,古称兴庆府。所以朱栴的庆王封号算是与地名一致。不过朱栴封地有多个名称、故称,所以其实他被封为宁王、夏王、朔王,都是可以的(宁夏旧朔方之地)。
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受封宁王,建藩大宁卫。大宁,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与古时传统中原相隔甚远,所以太祖因地授封,策命其为宁王。朱权不是因爵号而得号封地,而是先定封地,之后因地而建王爵,自然是爵、地一致。
太祖第十八子朱楩,受封岷王,建藩甘肃岷州卫,也是和朱权一样,因地而得赐王爵名号,起初算是王号与封地一致。但是之后朱楩先是被改藩于云南,又在建文时被削爵,迁移至福建漳州,靖难后成祖再次改封其至湖广武冈府。所以最后朱楩的岷王王爵与实际藩地风马牛不相及,王号、藩地不一致。
太祖第十九子朱橞,受封谷王,建藩于宣府镇。宣府古时旧名为上谷,所以朱橞的谷王封号与藩地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被建文帝召回京师勤王的朱橞,在成祖大军围攻南京时,开金川门放燕军入城,因此立下大功,所以被成祖论功行赏,改封朱橞于湖广长沙府,由此使得谷王朱橞的王号于藩地不一致。之后朱橞居功自傲、骄横不法,乃至生出作乱之心,成祖粉碎其阴谋,废朱橞为庶人,其谷王爵位被削去,此后也不存在王爵、地名的关系了。
以上四王,均于太祖生前被安排出外就藩,前往封地,算是实封亲王。
而自太祖第二十子朱松起,至第二十五子朱止(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不满月即夭折,未封王),因为年纪幼小,暂时不能承担镇守藩地、拱卫皇室的重任。所以仅仅受封王爵,而没有出外建藩,一直被留在京师。期间度过了太祖去世、建文削藩、成祖靖难等大事,直到永乐年间,才逐一被允许就藩。
太祖第二十子朱松,受封韩王,但是太祖给他安排的藩地却是辽东开原卫(今辽宁开原)。朱松的王爵与藩地毫无相关之处。之后朱松留居京师,度过诸多大事,一直没有外出就藩。永乐五年(1407年),朱松在京师去世,他至死也没有能够前往自己的藩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松的嫡长子朱冲或(火旁),才被成祖改封于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原安王朱楹藩地(朱楹已经去世),而韩王封爵与甘肃平凉没有任何关系,王爵、地名不符。(其实将韩王封于河南新郑,那才是符合王爵名称的)。
太祖第二十一子朱模,受封沈王,预定的藩地是辽东沈阳府(今辽宁沈阳),确实是名副其实。但朱模与朱松的原因一样,也没有出外建藩,而是一直留居京师。知道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才遣朱模外出就藩,但是藩地改为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这样,朱模的王爵与实际藩地也不相符,也不知成祖是怎么想的(如果朱模改封潞王,那倒是名爵符合了)。
太祖第二十二子朱楹,受封安王,藩地甘肃平凉府。这个安字王号,不知道和平凉府有什么联系,所以王号与藩地不符合(如果朱楹封凉王的话,那就符合了)。和朱松、朱模一样,朱楹也没有在洪武、建文年间出外就藩。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朱楹才在兄长兼连襟身份的成祖安排下,前往平凉府藩地。不过九年后,朱楹就在平凉藩地去世了,才有前面所说的:平凉藩地被改赐于韩王之子的事情。
太祖第二十三子朱桱,受封唐王,藩地河南南阳府。按道理,朱桱王号唐,那么即使不在西安建藩,也得在洛阳就封。但朱桱不过太祖庶二十三子,基本不可能占据天下有数的大城,成为强藩。所以虽然封号唐,也只能于永乐六年(1409年),出外就藩,在南阳这样的府城就封。南阳,在宋元时期称唐州,明初于此建唐县,所以朱桱的王爵和封地一致(其实要是按照古地封王制度,朱桱最好是按爵号就封山西翼城,因为那里才是正儿八经地古唐国所在地)。
朱桱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于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受封为王,他的封号是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唐,藩地在南阳。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唐王朱桱的一生过得十分平淡,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中,最为透明的一个,其在史书上的记载,除了记载一些出生、就藩、死亡以及他的几个后代之外,其余的都没有相关的描述。
“唐定王桱,太祖第二十三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永乐六年就藩南阳。十三年薨。子靖王琼烃嗣。”《明史列传六》
从另一层面来看,唐王朱桱也定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太平藩王,要不然他的履历不可能这么简洁。
当朱桱于洪武十九年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五十八岁了,按照正常的惯例,这个儿子在成年之后便需要跑去藩地居住了。可朱元璋并没有那么长的命,在唐王朱桱还没长大成人都的时候,朱元璋便去世了。
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大行激烈的削藩政策,使得燕王朱棣打起了靖难之役,所以别说唐王朱桱此时才十一二岁而已,就算已经成年了也无法去就藩,因为国家正在忙于战事,根本无空去管理这些藩王的就藩问题。
四年后,朱棣打赢了靖难之役,成为了永乐皇帝,此时的唐王朱桱已经十五六岁,按照古代的说法,已经算作是成年了,是时候去就藩了。
可朱棣屡屡找借口将其就藩问题该搁置起来,因为朱棣实行的也是削藩政策,只不过比起朱允炆来说,手段更加高明且温和一点,所以他从心底里是不愿意再有亲王去就藩的。
所以,唐王朱桱只能继续留在南京城内接受教育,与他同种遭遇的还有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等。
不过等到永乐五年的时候,韩王朱松就因为待在南京城过于无自由,心情郁闷而死,享年方才二十八岁。
所以,一向打着对自己宗室成员好为旗号的朱棣,此时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便在第二年便同意了唐王朱桱、沈王朱模、安王朱楹的各自前往封地就藩,毕竟这时候朱棣的统治基础也已经比较坚实了,不用再害怕别的藩王学习自己造反了。
由此,朱桱终于离开了南京,前往了南阳,在当地早已经建好的唐王府居住下来,此后直到死去,他都很老实本分,没有做出贡献,也没有干出一些违法的事情,就这样直到永乐十三年病逝为止,享年方才三十岁。
整个唐藩其几任亲王都向朱桱这般老实本分,代代顺利传承下去,既无大功也无大过,直到明朝末年的时候,出了一个叫作朱聿键的人,他作为朱桱的八世孙,在崇祯皇帝自缢身亡,且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弘光政权也被清军攻灭之后,在郑芝龙、黄道周等人的扶持下,朱聿键于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
然而,仅仅两年后,清军便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掳,为了彰显自己的气节,最终选择绝食身亡,享年四十四岁。
太祖第二十四子朱栋,受封郢王,建藩湖广安陆府(不是今天的湖北安陆市,而是钟祥市)。安陆,即古楚国国都郢都,所以朱栋的王爵与封地一致,正经的郢王。但朱栋在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安陆后,不过在位六年即去世,也没有儿子继承爵位,郢王王爵被除封,此后安陆府虽然陆续就藩过数代皇子,但再也没有以郢为王号的亲王了。
太祖第二十五子伊王朱,受封伊王,预备的藩地是中原富庶大城---洛阳。朱是太祖实际上最小的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不满月夭折),老皇帝喜爱幼子,所以才越过他的诸多兄长,把洛阳这个富藩封给他。洛阳南龙门又名伊阙,伊水穿洛阳城而会合洛水,所以洛阳也叫伊洛。朱的伊王封爵,名副其实。
以上,就是太祖二十四子的王号和藩地对比细述。总体来说,前期所封诸王,基本上王爵和藩地一致,也是以历代封爵中,名号显贵的王号来册封的。中后期册封诸王,因为显号、美号王爵俱已封授,所以不得不因地建立名爵,名号制度上稍微有不符实际的情况。而经历靖难之后,若干亲王需要移藩、改封,更加造成太祖诸子藩地与国号不符,这也是太祖诸子中有相当一部分藩地与王号不相符合的原因之所在。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下场总结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有7个儿子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死了,其余大部分死于永乐朝,少数几个寿命长的活到了明代宗景泰帝时期。
从1370年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朱杞去世,到1450年朱元璋最后一个儿子岷王朱楩去世(岷王朱楩得罪了谁?封地贫瘠边疆还一直在路上!),历时80年,每个孩子往下都传了4辈儿了,这要搁平常人家早就没关系了。
明朝几个藩王享尽荣华富贵但是死后却带恶谥
朱元璋最厌恶的儿子后代延续了明命脉
如果说,朱元璋最厌恶的,应该是第十子鲁王朱檀。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元璋这二十四个儿子,死后获恶谥的只有两人,一个是鲁王朱檀,另一个是伊王朱(木彝)。
鲁王朱檀的谥号为“荒”,伊王朱(木彝)的谥号为“防”。虽然都是恶谥,但鲁王朱檀的更为低格下贱。
而且,鲁王朱檀的谥号为“荒”是朱元璋亲自钦定的;而伊王朱(木彝)的谥号为“防”却是永乐六年(1408年),不厚道的明成祖朱棣给兄弟定的,所以,区别大得很。
鲁王朱檀死于洪武一十一年(1389年),其时只有18岁,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却是气愤多于悲伤,上谕礼部尚书李原名说:“父子天性,谥法公义,朕不得以私恩废公义,可谥曰‘荒”。
曾几何时,鲁王朱檀也是朱元璋喜爱的儿子,其为郭宁妃所生,诞于洪武三年(1370年),诞后两个月就被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兖州,辖四州二十三县。
按照史书记载,朱檀为人应该是不错的,“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好文礼士,善诗歌”。那朱元璋后来为什么会厌恶他呢?
以后来朱元璋称帝后,汤和之女汤氏就被朱元璋选为儿媳,大有表彰汤和的意思,嫁给自己的第十子朱檀。这本来是一对看着非常完美的小夫妻,哪料却出事了。
自两人成亲后不久,王府来了一位道士,也不知对两口子都说了些啥,反正很快朱檀就丢掉了诗文,开始追求成仙,汤氏更是如此。于是在王府内养了一批道士为他们成仙服务。很快就有道士宣称:想成仙,就需一百个,被阉割的8岁男童!不过,这有点难!
汤氏一瞪眼:我公公是朱元璋,老爸是汤和,老公是鲁王,别说一百个,就是一千个有何难?
老百姓遭罪了,经常有男童丢失被拐等,搞得人心惶惶,天怒人怨。很快消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顿时气疯了,命郭英:把这两个畜生给我抓到南京来!
郭英领命,押着朱檀和汤氏赶赴南京的路上,偷偷对朱檀说:“外甥啊,你老爸已经气疯了,看样子非杀你不可。你去了后就说不知情,都是你媳妇干的,也许还能保命。”
就这样两人来到京城,朱檀把所有事都推给汤氏,言称自己不知道。朱元璋明白吗?自然明白!但毕竟是自己亲儿子。于是传旨,对朱檀实施髡刑就是刮干净身上的毛发,是当时最带有羞辱性的惩罚,然后废了其鲁王封号。
至于汤氏则二话没说,要实施“凌迟处死”。有众多大臣求情,看在汤和面子上,放汤氏一命,但当看到“白条鸡”一样的朱檀后,也都闭嘴了。
朱元璋怒杀儿媳的理由很简单:倒行逆施,人神共愤!
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390年1月2日),因服金石药过度而薨,“饵金石药,毒发伤目”,仅活了18岁就中毒身亡。
朱元璋是个不信天、不信命的斗士,平生憎恶神神鬼鬼一类东西,没有想到儿子居然迷上了这一套,在收到鲁王死亡噩耗后,气得连骂“该”,并赐恶谥曰“荒”。
可叹朱元璋如此憎恶仙道一类装神弄鬼的活动,其后代却出现了嘉靖帝(如何理解“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的说法?)之类比鲁王还要出格的不肖儿孙。
鲁王朱檀的王妃是开国功臣汤和的女儿,没有生养,他的侧妃戈氏则在他临死前生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的鲁靖王朱肇辉。朱肇辉长寿,在位有六十四年之久,成化二年(1466年)七月十五日薨逝,年79岁,谥曰“靖”。由长子朱泰堪嗣爵。鲁王后代人丁兴旺,共传十代十三王,前后延续达283年,至明末国亡。明末监国的鲁王朱以海是其九世孙,是南明重要的抗清力量
因为邪恶被削去爵位的藩王
伊厉王朱(木彝)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五子,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生,封伊王,居在洛阳,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卒,故称伊厉王。葬在魏山,史载与其妃刘氏合葬。《明史·诸王》伊厉王有传:“王名木彝,太祖第二十五子。建文三年封,永乐六年就藩洛阳,十二年薨。”
在历史上,“厉王”往往是暴虐之君的谥号。那么这位葬在此处的王到底做了什么事,以至于得了这样一个骂名呢?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镇守各地,目的在于“西北辽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他则分王内地用资加辅焉”。但这位伊厉王既没有去抵御外敌,也没有帮助他的父亲治理天下,而是干了不少荒唐事。
做伊王后,朱木彝便在洛阳城胡作非为,残害百姓。他好武厌文,喜欢砍杀。经常挟弹带剑到市效游猎,遇到躲避不及的人,动辄斩劈,弄得血溅一身,而且生活荒淫。他死之后,明朝礼臣还奏请剥去他的爵号。
伊王作为一个世袭的爵位,他的继任者们,也颇像其祖。传到第六任伊王朱典楧时,更将恶的传统发展至顶峰。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朱典楧终于在朝廷上下和洛阳百姓的同声谴责下,被明世宗削去伊王爵位,贬为庶人,终身囚禁在河南开封。多行不义必自毙,明代的伊藩王国就这样夭折了。
朱高炽后世世系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出生于1378年。他生性沉着稳重,喜好读书;但体态肥胖,行动不便。
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继位。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其长子朱瞻基继位。
明仁宗朱高炽共有10个儿子,他们的封号及封地如下:
长子朱瞻基,太子,大明王朝接班人。
次子朱瞻埈,郑王,封地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后改封怀庆府(今河南焦作)。
三子朱瞻墉,越王,封地衢州府(今浙江衢州),去世后无子封地被消除。
四子朱瞻垠,早亡,追封为蕲王。
五子朱瞻墡,襄王,封地长沙府(今湖南长沙),后改封襄阳府(今湖北襄阳)。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历7朝3次被传成皇位继承人
六子朱瞻堈,荆王,封地建昌府(今江西南城),后改封蕲州(今湖北黄冈)。
七子朱瞻墺,淮王,封地韶州府(今广东韶关),后移至饶州府(今江西鄱阳)。
八子朱瞻垲,滕王,封地云南,去世后无子封地被消除。
九子朱瞻垍,梁王,封地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去世后无子封地被消除。
十子朱瞻埏,卫王,封地怀庆府(今河南焦作),去世后无子封地被消除。
明朝有多少藩王大明王朝历代册封藩王一览
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皇子)
序
姓名
生母
封王/谥号
封地
长子
朱标
孝慈高皇后
懿文太子
直隶应天
二子
朱樉
孝慈高皇后
秦愍王
陕西西安
三子
朱棡
孝慈高皇后
晋恭王
山西太原
四子
朱棣
孝慈高皇后(有争议)
初封燕王,即明成祖
北平
五子
朱橚
孝慈高皇后(有争议)
周定王
河南开封
六子
朱桢
胡充妃
楚昭王
湖广武昌
七子
朱榑
达定妃
齐恭王
山东青州
八子
朱梓
达定妃
潭王
湖广长沙
九子
朱杞
不详
赵王
未就封
十子
朱檀
郭宁妃
鲁荒王
山东兖州
十一子
朱椿
郭惠妃
蜀献王
四川成都
十二子
朱柏
胡顺妃
湘献王,初谥戾
湖广荆州
十三子
朱桂
郭惠妃
代简王,初封豫王
山西大同
十四子
朱楧
郜妃
肃庄王,初封汉王
陕西甘州
十五子
朱植
韩妃
辽简王,初封卫王
辽东广宁
十六子
朱栴
余妃
庆靖王
陕西宁夏
十七子
朱权
杨妃
宁献王
大宁
十八子
朱楩
周妃
岷庄王
陕西岷州,后改云南
十九子
朱橞
郭惠妃
谷王
北平宣府
二十子
朱松
周妃
韩宪王
辽东开原
二十一子
朱模
赵贵妃
沈简王
辽东沈阳,建文后改山西潞州
二十二子
朱楹
不详
安惠王
陕西平凉
二十三子
朱桱
李贤妃
唐定王
河南南阳
二十四子
朱栋
刘惠妃
郢靖王
湖广安陆
二十五子
朱?
葛丽妃
伊厉王
河南洛阳
二十六子
朱楠
葛丽妃
未封
未就封
朱元璋十六个女儿(皇女)
序
姓名
生母
封号
驸马
长女
朱镜静
孙贵妃
临安公主
李祺,李善长子
二女
朱氏
孝慈高皇后
宁国公主
梅殷,梅思祖从子
三女
朱氏
不详
崇宁公主
牛城
四女
朱氏
孝慈高皇后
安庆公主
欧阳伦
五女
朱氏
不详
汝宁公主
陆贤,陆仲亨子
六女
朱福宁
孙贵妃
怀庆公主
王宁
七女
朱氏
不详
大名公主
李坚,李英子
八女
朱氏
郑安妃
福清公主
张麟,张龙子
九女
朱氏
不详
寿春公主
傅忠,傅友德子
十女
朱氏
不详
未封,称十公主
未嫁
十一女
朱玉华
林氏
南康公主
胡观,胡海子
十二女
朱善清
郭惠妃
永嘉公主
郭镇,郭英子
十三女
朱氏
不详
未封,称十三公主
未嫁
十四女
朱氏
高丽韩妃
含山公主
尹清
十五女
朱氏
郭惠妃
汝阳公主
谢达,谢彦子
十六女
朱氏
张美人
宝庆公主
赵辉,赵和子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宣国公李善长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後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後改福州卫指挥使。
庆阳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之子)女,嫁黄琛(淮安卫指挥使)。
明仁宗即位,汝阳公主与宁国公主、怀庆公主、大名公主、南康公主、永嘉公主、含山公主、宝庆公主皆进称大长公主。此后诸帝即位,公主进封长公主、大长公主形成了制度
明朝分封制变革
明太祖朱元璋登上帝位的时候,对国家的政治进行了大整改。包括皇位的传承,子孙后代的培养等等。他刚登基不久就封自己的长子朱标为太子,值得一提的是,朱标乃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爱子,朱元璋对他十分上心。朱标因病离开人世后,朱标长子朱允炆被名为太子,这足以看出朱元璋的偏爱。但过度的宠爱也为后来的靖康之变带来了诸多隐患,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明朝分封制
燕王朱棣乃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靠着宗藩之力起义成功的皇帝,他的政治才能毋庸置疑,但起义成皇帝的这段道路却没有那么顺畅。我们知道,明朝建立后不多年,靖康之变给整个大明王朝带来了不小的动荡。它也在无形之中改变了明朝分封制和宗藩力量,而朱棣在中间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明朝最开始的分封制度是这样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民生。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封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国家未来的规划有了很深远的考虑,他的每步行动都把番王考虑得极为周全。但这种过度周全,给皇家主权造成了极大威胁。
刚刚登基时,朱元璋旗下的孩子就已经不少了。后来随着后宫的扩充,他的皇子数量达到恐怖的25位。在分封制的基础上,诸多皇子被派遣前去分封地点成为了藩王。在自己的领土上,藩王的权力是很大的,他们需要随时配合上层的指令,在关键时候配合武将们抵御外来侵略,而且还有权力监视这个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这多少有点领域统治的味道。
这种分封的方式有好有坏,朱元璋想要依靠以家治国的方法把明王朝根基打牢。一为“西北边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悍外患”,意在让这些藩王抵御蒙古骑兵的入侵;二为“屏为皇室”,诸王有举兵“清君侧”的权力,“以资夹辅”,防止朝廷内部出现篡夺皇位的奸臣贼子。但朱元璋没想到,给藩王们这么多的权力,也是在无形中给皇室带来压力,谁也无法预料到下一步藩王会做出何种事情来。
朱棣发动叛变
朱棣本身就是一位实力出众的皇子,他在自己的分封地区更是积极培养军事力量。说白了,朱棣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皇朝太子之位从朱标到朱允炆,没有一个能达到他这般高度。不过朱元璋还在位的时候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想要通过手中权力控制藩王们的力量,为此还颁布了《黄明祖训》。只可惜,朱元璋还没来得及大肆行动就离开人世,留下朱允炆对抗诸多藩王。很明显,朱允炆力量太过薄弱,根本抵不过外来藩王的进攻。
就这样,朱允炆稀里糊涂地坐上了皇位,这个位置坐如针毡,每天面临着尔虞我诈,以及藩王们的觊觎。感觉到局势的危机性后,朱允炆开始对藩王地区进行整改,他削去一些实力相对弱小藩王手中的军事力量。在这之后,朱允炆就盯上燕王朱棣!没曾想,这一举动竟然会彻底惹怒朱棣,靖康之变也正式开始了。
不过实话来说,朱棣本身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早在很久以前他就开始思考是否要抢夺朱允炆的帝位。这次朱允炆大动干戈也算是引出了导火索,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必定在所难免!时间线回到1402年,燕王朱棣带领百万大军气势汹汹的攻破了南京城门,朱允炆在一阵唏嘘中离开皇宫,自此以后,明朝再无朱允炆这号人物。有人说,他是得到他人庇佑逃到了日本一带,也有人认为他早已惨死在朱棣的刀刃挥剑下,尸体不知所踪。
朱棣登上皇位后为自己的国号改为永乐,他本希望国家可以顺从自己的想法,永乐一世,那么现实真的能随了他的心愿吗?要知道,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有了谋权篡位的想法,而且不止他一个有这般想法。不过真正能做到朱棣这样的,中国历史上可能仅此一人,后世想要效仿,却被分封制压制地死死的,未能成功。登上帝位后,朱棣继续跟着《黄明祖训》忙活于削藩事业,他的后半生精力大多用在这上了。
朱棣的政治举动
不过朱棣的采取方式和朱允炆完全不同,他想要用捧杀方式,将藩王们手中的权力一一化解,没有过多矛盾就是比较耗损精力和财力。比如那些曾经被废去封号的几位藩王,在朱棣的扶持下都恢复了封号,他们的等级待遇只增不减,相比较朱允炆时期确实好了太多。每年朱棣都奖赏藩王们大量岁米,让他们保持当地一带的经济繁荣,达到拉拢藩王们的意图。等到这些藩王真正得到了优等待遇,也明确不会对朱棣产生坏想法的时候,朱棣就要开始收笔行动,他要将一众人的军权夺回来!
想法固然好,但变成现实可就没这么容易了。那个时候刚刚经历战乱纷扰,百姓们的生活局势算不上稳定。如此情况下,明朝皇室的生活下降也大幅度下滑。皇家没有那么多的经济来源,反而要奖赏藩王们充分的岁米。那么问题来了,钱从哪里来呢?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百姓就成为朱棣分封诸王岁米的牺牲品,他们每年都需要承受极大经济压力,再加上工农商之间矛盾加剧,让原本就岌岌可危的经济体系再度遭到破坏。朱棣在位时期没有看到明显的隐患,但这些都为后世明朝的没落埋下了隐患。
政治局势终于有所稳定,朱棣开始制定相应的削藩政策,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将他们严格管束。面对一些比较靠远的藩王,朱棣会让他们入主内地,直接受皇家看管。除此之外,朱棣也会积极参加一些军事战争,比如六次北征蒙古等,这些战争极大提升了他的影响力,但也导致国家经济发展更加困难,百姓民不聊生局势也更明显。对比下来,洪武时期皇家过度任由藩王节制,让藩王们手中的权力更甚,确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更多原因在于朱棣的个人力量,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如果没有靖康之难他的影响力可能会同明君李世民等人相提并论。只是可惜了,朱棣的诸多行动在后世眼里算不上优秀,人们受靖康之变影响太重了。甚至到了后期,朱棣给自己的儿子增加兵权,给他们提升一定地位。等到朱棣驾崩离世后,三个儿子起兵造反,他们想要效仿朱棣的靖康之变,但无一成功。只能说时代不同,时过境迁罢了。
不过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朱棣在位时期做出来的诸多措施,让藩王们感到了深深的无奈。他们不论政治还是军事都遭到限制,除了一个空壳,别无用处。如此情况下,藩王们只能尝试扩大庄田,每天享受着天人之乐堕落至极。要知道,当时明朝的土地兼并情况已经十分严重,诸多藩王的举措,更是给国家带来了灾难。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明初时期国家曾达850万公顷,至弘历期间仅仅只有420万公顷,吞并速让人望而却步。
靖康之变的祸患
当年的一场靖康之变,其实就已经为后来明朝的低谷埋下了严重的隐患。诸多藩王叛变起义,更是让削藩制度变得严谨。然后越来越多的藩王享受犬马声色的生活,逐渐蜕变成为奢侈腐化的阶层群体,这样的明王朝还能坚持多久呢?只是可怜了百姓们,恶性循环下百姓就成为了被压榨的主体,一代又一代,永无翻身之日。
大明王朝,本应该按照朱元璋“上卫国家,下安臣民”的发展下去。可惜了中途朱棣的突然“加入”,让这场局面逐渐变得负面化。百姓们生活苦楚,压力极大,上层则虚晃度日,这样的差距如何不让人感叹呢?就像那句话说的:明之亡,非万历、非崇祯,实则起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这句话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也算是推动了社会发展,人们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也不免为一件好事了。就是诸多英明藩王沦落至此,和其他朝代形成鲜明对比,这些人完全可以成为国家栋梁啊,可是最后都成了猪。明朝宗藩和清朝宗室对比朱元璋真是养猪达人
明朝藩王往事
明朝宗室制度本来按着朱元璋的计划,是要承担出镇地方、领兵作战等军事任务的,不过这一计划随着燕庶人朱棣的逆袭成功而破产,从此诸王几乎丧失了一切选择,天生一条富贵命,又不能出城远游,否则就有谋逆之嫌。所谓安逸生事端,这些富贵的天潢贵胄每根底,一天天这么闲着,就有三条路可选,或者碌碌无为当富家翁,或者潜心向学搞学问,或者无恶不作当霸王。绝大多数选了第一条路,有不少选了第三条路,也有一些选了第二条路。路怎么走,你们自己选。
楚王一系传承速度很慢。第一任楚王朱桢作为朱元璋第六子,楚藩理论上朱元璋第四子一脉的朱棣后裔保持差不多的传承世系才对,但很有趣的是到明末的时候两边拉开了好几代人的差距。崇祯十六年被张献忠扔到长江里喂鱼的那位楚王爷叫朱华奎,他是和隆庆皇帝一辈的,时任皇帝的崇祯朱由检见了他按辈份得叫他一声太爷爷。而这位朱华奎死了之后,继承楚王王位的是他的弟弟朱华壁还是太爷爷辈的。要知道,当时藩王的普遍辈分就是朱由检那一辈以及太子朱慈烺的辈分,最小的是韩王家的朱韶?,是崇祯的孙子辈。
肃王是明代藩王家族中计划生育先进集体。提到明朝宗室,很多人都会想到明朝那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宗室,不是养猪了,而是养老鼠养兔子了,其实宗室具体数字已不可考。王世贞记载了万历中后期各府人数,当时河南开封周王家包括亲王1人、郡王46人、将军1349人、中尉2559人、郡县主君1265人、庶人15人,拢一块5235人,这还不算媳妇、女婿。然而与初代周王同为太祖之子的肃王家族,却只有亲王1人、郡王5人、将军6人、郡县主君8人、中尉6人、庶人1人,拢共27人。很神奇。肃王四代单传,战战兢兢。第一代肃王朱楧只有一子一女,去世时儿子朱赡焰还只有14岁,无法继承王位。一直等到永乐二十二年九月,朱棣都挂了,明仁宗朱高炽才册封朱赡焰为肃王。说来朱赡焰也算是各不孝子,他父王永乐十七年去世,他怎么着也得守孝三年到永乐二十年吧。结果他的儿子朱禄埤在永乐十九年就出生了,而他本人当时也不过17岁,朝廷都还没正式册封王妃。但是直到天顺八年十二月以57岁的年纪去世,除了朱禄埤,朱赡焰也没能再生个儿子。成化四年五月,48岁的朱禄埤被册为第三任肃王。成化十五年,59岁的朱禄埤去世,膝下不但没有嫡子,连庶子也只有汾川王朱贡錝一人。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六月,31岁的汾川王朱贡錝被册封为第四任肃王。此时朱贡錝膝下也仅有朱真淤一子,传承了近百年的肃王府,始终在一线单传的钢丝绳上跳舞。别的王府大宗绝了以后还有旁系可以继承王位,比如秦王府、周王府、楚王府、蜀王府等。但是肃王大宗绝嗣的话,那就要除国了。好在位列明代最长寿的几位王爷之一的朱贡錝一直活到了嘉靖十五年,享年80岁,生了6个儿子,彻底解决了困扰肃王府百年的继承人问题。兰州肃王府旧址,兰州的肃王府,是中国唯一保存比较完好的明代亲王府。新中国成立后,由甘肃省人民政府进驻。其后花园(即中山公园)由中共兰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进驻。王府被分成两级政府了,有意思。
鲁王差点绝嗣,却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传承时间最长的宗藩。初代鲁王是朱元璋第十子,洪武三年出生,却在洪武二十二年就吃丹药吃死了,二十岁不到,死的儿子朱肇煇一岁半,按那时候的死亡率这保不齐就绝了,结果朱肇煇活了78岁,子孙后代更是开枝散叶一大群,到万历时王世贞统计的时候,鲁藩亲王1人、郡王8人、将军160人、中尉170、郡县主君249人、庶人6人,拢共594人,虽比不得周王这种奇行种,但跟肃王一比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儿。鲁王从洪武三年开始受封,末代鲁王朱以海在东南辗转抗清到永历十六年,时间长达292年,应该是明朝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藩。朱以海的儿子几乎全部死在跟清军作战中,到他死的时候,媳妇肚子里还有个遗腹子,在他死后才出生,叫朱弘桓,按理说朱弘桓应该承袭鲁王之位的,但当时永历已死,延平藩就以没有皇帝诏令为由,拒绝让其承袭,所以朱弘桓就只好以鲁王世子的头衔坚持到了永历三十七年台湾降清,然后被清朝安置在了内地。
庆王家族很倒霉,赶上两次叛乱。首任庆王朱栴是朱元璋十六子,出镇韦州,后移镇宁夏,往后传了五代六王到正德五年的时候叫朱台浤,运气不好,赶上安化王朱寘鐇叛乱了。朱寘鐇按辈分算和朱祁镇一辈,是朱台浤、朱见深的叔叔、朱祐樘的爷爷、朱厚照的太爷爷,他是在宁夏城反的,所以朱台浤为了活命,向其稽首行君臣礼。所以在平叛之后诏削护卫、革禄三之一、戍其承奉长史。结果好死不死,到了万历二十年,宁夏又反了,哱拜之乱。当时袭位不足一年的庆王朱伸域刚死,他儿子朱帅锌还没承袭,正好赶上这事,最后庆王妃方氏把朱帅锌藏在地窖中,自杀身亡,朱帅锌才得以保命,三年后袭封庆王。估计要是朱伸域没死的话,要么被杀,要么就再向叛贼行礼,那平叛之后可能就被削了。
末代岷王去了泰国。岷王朱楩,朱元璋十七子,封地在岷州卫,属于广义上出镇吐蕃的宗王(别笑,元朝出镇吐蕃的宗王也是在这附近的河州),后来改驻云南昆明。岷王家族传承不多,只有九任岷王,但在南明的时候又续上了。末代岷王朱雍□,名失载,岷王朱禋氵纯之子,南明时期袭封,后辗转入暹罗,不知所踪。
今天要重点说的王爷,是个郡王。
朱元璋十五子辽简王朱植,洪武二十六年就藩广宁,后移藩荆州。这老哥第五个儿子叫朱贵煊,建文二年封为巴东王,老小子有个骚操作是“尝告其父有异谋,及父死,又不奔丧”,于是仁宗即位后“废为庶人”。景泰三年卒,年五十三。子孙不准袭,国除。
朱贵煊废为庶人不代表他这支就绝了,所以,到了南明的时候,永历元年七月,永历帝找到了朱贵煊的后裔朱俨钰,一翻家谱确系无误,便恢复了巴东王这一藩封。按辽王家的字辈“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来算,这个朱俨钰跟万历皇帝朱翊钧是同辈的,永历帝朱由榔论辈分得喊他一声二爷爷。
这是这个故事的背景。
永历六年的时候,昭宗幸安龙,这位二爷爷也跟着去了。当时安龙行在条件简陋,皇帝能混的上三间砖瓦房的地主大院,而太监、宫女只能在其他人家的房子里借宿。
然后,女主角出场了。
这姊妹儿以前是太监夏国祥的对食,对食就不用解释了吧。在安龙的时候,她才十九岁,长得那叫一个漂亮啊,金发闭眼,还一身好武艺,史称“能击剑走马”,也算女中豪杰了。(似乎有电视剧里还出现过此人)
这时候,男二号出场了张应科。这位小哥是孙可望的心腹,看着小璞子长得漂亮,于是色胆包了天猪油蒙了心,反正大家都在村里住,干脆就搬家到了小璞子的隔壁,每天帮人打打水啊之类的,套套近乎。
小璞子跟巴东王的王妃关系不错,这王妃是谁就不知道了,反正是关系不错,张应科绝对是不敢打王妃主意的,毕竟巴东王还在。但借力用力还是会的,于是就喊这王妃为嫂子,整天嫂子长嫂子短混个熟脸,一来二去王妃也就真把他当娘家人了,这时候张应科再说小璞子的事,这嫂子也是猪油蒙了心,居然还真撮合了这事,史载“因得通于良璞”,这就入了港了。
按道理说这属于睡了皇帝的马子,偷偷摸摸的也就罢了,神不知鬼不觉或许还能遮住。关键是王妃当个马泊六,保不齐是在哪天晚上吹了灯夫妻夜话的时候,就把这事给那位二爷爷说了,那位二爷爷也是混账,不仅没举报,反而是“暱就之”,真把老张当成了舅子。
小璞子以为攀上高枝了,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肆意人生好不痛快,居然“昼入王第,夜宿应科署,益无忌惮”。
安龙行在虽然名义上叫安龙府,可实际上就是个千户所,北京周边有不少千户所城,其实就一个村的规模。这屁大的地方,发生点什么还指望瞒得住谁?
所以很快永历就知道了,很生气,可生气归生气,一点办法没有。张应科是孙可望的人,自己都不过是孙可望的一个傀儡,傀儡能做什么?一刀剁了他?疯了么那不是。不过,张应科动不了,还动不了你个宫女?于是下令杖毙夏良璞,连带着“知情不举”的太监李国安一块打死当场。
张应科知道自己的妞被打死了,怒由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领着十多个马弁就去了司礼监,质问司礼太监庞天寿:
小璞子四天前在安龙,被反动派打手杀害啦,她犯了什么罪,竟遭到如此手段!
张应科质问的是:小璞子有什么罪,你们杀了她?!
庞太监也是响当当的一条好汉,临危不惧:这是皇上的事,关你嘛事?!
张应科闻讯大怒,登时就要把刀抽出来,准备霍霍了老庞。
老庞这边估计早就知道会有这出,早做打算,不知道从哪弄来了一伙子军汉站自己后头跟自己撑腰(要没要这帮人我估计他不敢这么叫板),张应科看到这种场面心里也犯嘀咕,砍?不砍?如是者三,终究没敢动。场面一度十分尴尬,然后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到了,“唉唉哎这为嘛许的,都是误会都是误会……”,算是解了围。
后来永历专门给孙可望写了封信,如此这般把这事说了一通,估计大致意思就是“你手下做了这事,我给你个面子,你看着办吧。”让手下给孙可望递过去。
张应科早就把这事给孙可望说过了,孙可望早就知道。接了信,给传信的这位说:“哎,这何苦呢,因为一个宫女,不至于,我这就处理一下这小子,太不像话了!”然后下令在朝门外把张应科暴打一顿,革去官职,发配前线军中效力。
这事就算这么了了。
哎?那位二爷爷呢?
赐巴东王及妃皆自缢。
这……
勿以恶小而为之啊。
汉明两代的宗室制度,造就了不同的结局
汉代树人,明代“养猪”
人的欲望是可以无限膨胀的,然而无限膨胀的欲望背后,必然是彻底的毁灭。
中国古代最幸福的群体是何阶级?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会是皇族。确实作为天横贵胄、金枝玉叶,帝制下的皇族的确能够凭借特权,过上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然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依,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皇族又是中国古代最不幸的一个群体。一方面皇族身为皇帝的血亲身处权力的焦点,权力的焦点也必然会是权力斗争的中心点,一旦被卷入权力斗争,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以至于在残酷斗争中丢掉性命。
另一方面,在王朝承平之时,皇族能够凭借特权剥削百姓,享受穷奢极欲的生活,可一旦王朝崩溃,这些“权末代”们往往会不得不用鲜血和生命,为自己及祖先的“幸福生活”还债,遭受到比普通人更加悲惨的命运。
明代“国营养猪”式宗室制度
明朝的皇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明代空前膨胀的皇权的支持下,明代皇族拥有极其优厚的物质待遇,以及包括犯错后官员,不得处罚在内的种种特权。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为防止自己幼年的苦难,在子孙后代身上重演,做出了让自己的“龙子龙孙”全由朝廷奉养,而不得从事任何职业的决定。
靖难之役后,篡权夺位的永乐帝朱棣,为防止藩王叛乱再次发生极力削藩,并对藩王加以多重限制(如不得踏出自己的封地一步,就连出城祭祖扫墓,都必须向皇帝报备)并弱化藩王教育,与此同时为安抚藩王,永乐帝给予了藩王更多的物质利益。
在皇族特权与日益败坏的藩王教育之下,明代皇族大多日趋流氓化,沦为大明王朝道德水平最低下的一个群体,利用特权欺压下民、为非作歹之人屡见不鲜。如郑靖王朱瞻墉,“暴厉、数毙人杖下”、鲁端王朱观“游戏无度,挟娼乐、裸男女杂坐,左右有忤者,锥斧立毙、或加以炮烙”,到了明末万历帝的爱子福王朱常洵更是广占良田、与民争利,“官校藐法,横行洛中,驾贴捕民,格杀庄佃,所在骚然”。
为了执行朱元璋的奉养宗室政策,有明一代朝廷始终承受着沉重的财政负担。随着明朝宗室人数的不断扩张,到了明朝中后期甚至出现了,竭一省之财力而难以供养宗室的局面,到嘉靖年间就有官员指出:“王府将军、中尉动以万计,假令复数十年,虽损内府之积贮,竭天下之全税,而奚足以赡乎?”、“将来圣子神孙相传万世,以有限之土地,增无算之禄粮,作何处以善其后?”。
为了应对供养不断膨胀的宗室带来的财政压力,明代皇帝只得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盘剥,到了晚明,农民甚至不得不“废箸、鬻舍、捐妻,以供王国之禄”。
在承平年代,明王朝的宗室们可以凭借权力恣意妄为,然而到了明末天下大乱之时,王府的高墙就如同纸糊的一样脆弱不堪。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之中,明朝皇族的死亡率远高于其他社会阶层。
无论是在闯献的农民军面前,还是在入关的清军面前,明朝宗室无论是拼死抵抗还是主动投降,最后的下场只有一个“尽杀之”。如李自成军进入山西后“凡所攻陷,劫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攻克太原之后,出于对朱明皇族的极度仇恨,李军更是“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几乎杀尽了整个晋王一脉。
在享受了两百多年的荣华富贵之后,对百姓敲骨吸髓、极尽盘剥的朱明皇族终于在帝国大厦将倾之时迎来了最冷酷无情的血腥清算。朱元璋尽养宗室的宗藩制度,非但没能永保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反倒换来了大明帝国在沉重的财政压力下土崩瓦解,“龙子龙孙”也被屠戮殆尽的结局。
汉代推恩令下的宗室平民化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为笼络人才、赢得战争胜利封了一大批异姓王,西汉建国后,刘邦又铲除了这些异姓王,并规定非刘姓者不得封王。然而到了汉景帝时代,王国问题却成了西汉朝廷的心腹大患,甚至一度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执政后未解决王国问题而颁布“推恩令”,以让宗室子弟均享皇帝恩德的名义,将王国越分越小,到最后无法分到封地,且已与皇帝血缘关系较远的宗室不得不沦为平民,如东汉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都是沦为平民的汉宗室。
汉代底层宗室的平民化不仅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同时底层宗室子弟也在民间生活得到了锻炼,将来一旦朝廷有难,这些流着皇室血脉的平民,就能够成为朝廷中兴的力量。
如王莽篡汉后,光武帝刘秀崛起于民间,并最终在新朝末年的战乱之中扫平群雄,恢复了汉室的江山。昭烈帝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于东汉末年的战乱之中夺取益州、割据蜀中,在川蜀之地为汉王朝延续了四十余年的国祚。
相比较之下,明代的宗室制度一方面给朝廷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最终成为明代衰亡主因之一,另一方面也让那些有进取心、矢志报国的宗室子弟报国无门。
如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八月,清朝王爷阿济格率兵攻打北直隶,紧逼京师,报国心切的唐王朱聿键(即后来的南明隆武帝)自行招兵买马前去勤王,中途与农民军交战,互有胜负。
猜疑心重的崇祯非但没有表彰唐王的勤王之功,反而一怒之下将唐王废为庶人,囚于凤阳高墙。由此观之,汉明两代宗室制度孰优孰劣,一眼便知。
汉代树人,明代“养猪”,汉明两代截然不同的宗室制度也造就了两个朝代不同的命运。前者从西汉、东汉再到蜀汉多次复国,且复国后国祚较长,享国405年(加上偏安益州的蜀汉,有447年之久),亡国后宗室子弟基本得以保全。
后者末代皇帝殉国后复国政权,除永历外大多数年而亡,享国276年(加上南明有294年),亡国后宗室子弟遭诛戮殆尽。人的欲望是可以无限膨胀的,然而无限膨胀的欲望背后必然是彻底的毁灭。
明末清兵横扫中原时那些朱姓藩王们在干什么?明代藩王的结局
天下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明末诸王投降了很多,捣乱的、没骨气的,都有,但这不是全部,正如同不是全部的诸王都反清了。你一句“他们都在窝里斗”,抹杀的是那些愤而反击的仁人义士。有溥仪殷汝耕汪精卫之流,就会有张自忠左权戴安澜之辈,一棍子打死不是科学的,也不是正确的。
清兵横扫中原,那就是明朝北京政府灭亡之后的事了。以崇祯十七年五月壬寅十五日弘光即位为起始点,挨个说。
1、太祖诸子
1.1、秦王系
(1)秦王朱存木釜,弘光元年五月为孙守法奉之起兵汉中五郎山抗清,称汉中王,永历三年为赵荣贵奉称秦王,攻阶州兵败,投河自尽。
(2)永寿王朱存梧,永历三年袭封,永历五年往赴联络秦、豫两省义兵起事抗清,事败被杀。
(3)宜川王朱敬鑃,永历六年起兵紫阳县抗清,兵败被杀。
(4)崇信王朱谊?,永历四年起兵惠州,兵败被杀。
1.2、晋王系
(1)晋王朱审烜,崇祯十七年为李自成所俘,后降清,永历二年被清廷杀死。
(2)西河王朱敏淦,隆武二年福州城陷被杀。
1.3、周王系
(1)周王朱伦奎,朱恭枵孙子,弘光元年袭封,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2)遂平王朱绍焜,弘光元年请往河南联络义兵抗清,南京陷后依附松江吴志葵起兵抗清,吴志葵兵败,走太湖依吴易抗清,吴易兵败,入闽,为叛徒劫入清营,永历元年被杀。
(3)原武王朱肃氵?,南京亡,出家为僧,永历元年起兵淮安抗清,兵败后入海,后再攻淮安,兵败被执,死。
(4)鄢陵王朱肃汭,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5)颍川王朱在钅集,隆武二年降清。
(6)义阳王朱朝墠,南京城陷,与黄蜚等据崇明抗清,后兵败往依郑成功,永历十二年同郑成功北伐,舟敷羊山港,落水死。
(7)堵阳王朱在?鐻永历二年起兵和州,兵败被杀。
(8)召陵王朱在钺,福州城陷后三度起兵抗清,永历六年奉命联络福建义师,兵败被杀。
(9)东会王朱肃泳,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10)保宁王朱绍火巳,依益王抗清,后降清被杀。
(11)安昌王朱恭木枭,依附隆武帝,力阻郑芝龙降清不果,曾往日本征兵不果,福州沦陷后走舟山,不知所踪。
(12)东平王朱在钅其,弘光时同黄毓祺守江阴,兵败后依吴胜兆,永历五年出任监国鲁王麾下的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督师江北,赐尚方剑便宜行事。永历八年起兵通州、泰州,响应张名振,被部下出卖,被杀。
1.4、楚王系
(1)楚王朱华壁,往福州依隆武帝,与淮王朱常清共同会审被俘的靖江王朱亨嘉。出居衢州,城陷被杀。
(2)楚王朱华堞,南京城陷后力说潞王监国以谋恢复,潞王不从,裂冠带掷地,发誓“不复中原则以此老地下”,弘光元年闰六月起兵杭州反清,后被鲁王任命为督师浙直义师,隆武二年袭封楚王,三年六月恨于国事,持刀自刭。
(3)楚王朱华尘,永历三年七月袭封,将乐城陷,被杀。
(4)永安王朱华堧,转战广西抗清,永历十年势蹙降清。
(5)荥阳王朱蕴钤,隆武二年八月起兵徽州,永历二年二月率苗兵恢复贵州黎平,永历十一年二月云南府陷,降清。
(6)通山王朱蕴钺,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7)通山王朱蕴釪,依附永历帝,因反对刘承荫而被打掉牙齿,后从瞿式耜守桂林,桂林城陷,不知所踪。
(8)通城王朱英焀,与瞿式耜同守桂林,桂林城陷,不知所踪。
(9)江夏王朱蕴铗,永历时与陈奇策起兵海上。永历十三年入广西,联络土司抗清,为南宁知府出卖,被杀。
(10)东安王朱盛蒗,依附夔东十三家。刘体仁、郝永忠等人兵败,夔东覆灭,不降被杀。
(11)武冈王朱华增,南京城陷,起兵徽州,兵败不知所踪。
1.5、鲁王系
(1)鲁王朱以海,辗转东南沿海抗清,永历十六年病逝金门。
(2)鲁王世子朱弘桓,居台湾,永历三十七年同郑克塽降清。
(3)嵫阳王朱弘懋,李成栋反正后起兵惠州响应,称“翊运大将军”,拥众数万,请出师北伐。李成栋北伐,弘懋遣众助守南雄。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弘懋被执,骂贼而死。
(4)巨野王朱寿钅朐,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5)邹平王朱寿碒,衢州城陷,被杀。
(6)乐陵王朱以泛,永历三年十月被执,不降被杀。
(7)翼城王朱弘橺,福州城陷,被杀。
(8)阳信王朱弘楅,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9)东原王朱弘橞,崇祯十七年五月清军入山东,降。
1.6、蜀王系
(1)蜀王朱至澍,崇祯十七年六月张献忠破成都,被杀。
(2)华阳王朱至潓,清军陷九溪,被执,械送北京,行至武昌,自尽。
(3)内江王朱至沂,张献忠围成都,至沂出私财守城。城陷,不知所踪。
(4)德阳王朱至濬,同贺珍抗清,兵败入安南莫朝,永历十四年降清。
(5)石泉王朱奉钅舍,永历十六年五月马湖沦陷,被杀。
(6)庆符王朱宣?,成都陷,走董卜韩胡宣慰司,永历十四年,郝承裔奉之起兵雅州,兵败,不知所踪。
(7)富顺王朱平檙,居贵阳,永历三年十一月为孙可望所杀。
(8)太平王朱至渌,张献忠陷成都,投井自尽。
1.7、代王系
(1)山阴王朱鼎济,永历二年四月,武大定奉之起兵汉中毛坝关,三年二月兵败被杀。
(2)枣强王朱鼎氵册,降清。姜瓖请嗣藩大同,清廷不听。不知所踪。
1.8、肃王系
(1)延长王朱识钅穿,永历二年三月丁国栋米喇印奉之起兵反清,五月被执凉州马家坪,被杀。
1.9、辽王系
(1)辽王朱术雅,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2)远安王朱俨?,弘光元年六月起兵据郴州,为曹志建所杀。
(3)巴东王朱俨钰,永历六年从幸安龙,淫乱后宫,永历帝令其自裁。
(4)巴东王朱尊江,朱俨钰之子,后依郑成功,永历三十七年自台湾降清。
(5)松滋王朱俨钅宰,隆武二年福州城陷,被杀。
(6)松滋王朱俨鍢,朱俨钅宰之弟,从昭宗入缅甸,死于咒水之祸。
(7)益阳王某,南京城陷,起兵严州。后走广州,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8)光泽王朱俨铁,与总兵杨祥转战广西抗清,兵败退入安南,为安南人执送清军,被杀。
(9)宁靖王朱术桂,依附郑成功,永历三十七年郑克塽降清,自尽。
1.10、庆王系
(1)济王朱帅钅炊,北京城陷,为德州谢陛等人奉之起兵山东直隶,称济王,崇祯十七年六月降清。
1.11、宁王系
(1)翼王朱议氻,谋起兵山东长清,永历三年被执,被杀。
(2)瑞昌王朱议沥,弘光元年六月同卢象观起兵,攻溧阳、宜兴、金坛,谋复南京,隆武十月被手下出卖,被杀。
(3)瑞昌王某,瑞昌王朱议沥之子,永历十四年九月扈从昭宗幸缅,慷慨有鲠直,结怨马吉翔。永历十五年七月愤恨吐血而亡。
(4)宜春王朱议衍,南京城陷,出家为僧。永历二年四月,邹华等奉之起兵汀州,三年十二月兵败被执死。
(5)乐安王朱议淜,永历八年八月某起兵江西,兵败被杀。
(6)乐安王朱议濬,乐安王朱议淜之弟,依郑成功,永历三十七年降清。
(7)石城王朱议氵?,永历三年十一月守将军寨,城陷被杀。
(8)弋阳王朱议澳,入连州山区结寨抗清,永历四年城陷被杀。
1.12、岷王系
(1)岷王朱禋氵纯,弘光元年闰六月袭封,永历元年清军逼近武冈,刘承荫挟之降清,被杀武昌。
(2)岷王某,岷王朱禋氵纯之子,扈从昭宗入缅,后辗转入暹罗。
(3)黎山王朱禋氵穹,永历中居贵阳,永历六年八月为张献忠所杀。
(4)南安王朱企钰,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5)南安王朱禋黎,南安王朱企钰之子,起兵隆回,遥应滇黔,昭宗崩,不知所踪。
(6)善化王朱禋潬,永历中居贵阳,永历六年八月为孙可望所杀。
(7)祁阳王朱禋泞,两广陷落后入广西土司自保,不知所踪。
1.13、韩王系
(1)韩王朱璟溧,同夔东十三家共保夔东,永历十六年兵败自杀。
(2)长沙王朱璟湲,永历十八年五月降清。
1.14、唐王系
(1)唐王朱聿键,即位福州抗清,隆武二年被俘,绝食而亡。
(2)唐王朱聿钅粤,即位广州抗清,隆武二年被俘,自缢而亡。
(3)唐王朱聿锷,同将军王兴据文村抗清,永历十三年城破时服毒而亡。
(4)邓王朱器?,弘光即位时袭德安郡王,隆武即位晋邓王,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5)陈王世子朱琳渼,隆武的侄子,汀州城陷,不知所踪。
(6)安阳王朱器埈,弘光即位后居无锡,后与弘光一起械送北京,次年被杀。
2、太宗诸子
2.1、赵王系
赵王朱由棪,弘光元年夏与黄蜚起兵太湖,隆武二年冬为李士琏奉之监国,后降清,永历元年通陈子壮,事发被杀。
3、仁宗诸子
3.1、郑王系
(1)郑王朱常瀓,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2)郑王某,郑王朱常瀓之子,依郑成功台湾,永历三十七年降清。
3.2、襄王系
(1)襄王朱常澄,朱翊铭之子,弘光元年袭封,居九江,后徙汀州,不知所踪。
3.3、荆王系
(1)荆王某,居九江,城陷被执,械送北京。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2)荆王朱常巢,弘光元年十二月起兵复太湖,永历二年三月城陷被杀。
3.4、淮王系
(1)淮王朱常清,依郑成功于厦门。
(2)永丰王朱由桐,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3)德兴王朱由枍,弘光元年夏,起兵江西,兵败不知所踪。
(4)高安王朱常淇,隆武元年十二月起兵婺源,次年十二月兵败被杀。
(5)嘉兴王某,永历元年起兵江西都昌,兵败被杀。
(6)金华王朱由?,福州沦陷后起兵饶州,兵败被杀。
4、英宗诸子
4.1、德王系
(1)德王朱由栎,崇祯十七年六月济南陷,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2)泰安王朱由木弼,崇祯十七年六月济南陷,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4.2、崇王系
(1)崇王朱慈爚,隆武二年六月衢州陷,被杀。
(2)怀安王朱由札,北京陷,留居河南,隆武元年九月降于清。
4.3、吉王系
(1)吉王朱慈某,长沙城陷,同桂王朱常瀛走梧州,十七年六月病逝。
(2)吉王朱慈煃,南京亡,辗转闽粤,永历四年朝梧州行在,扈从入缅。永历十五年咒水之难,自缢。
(3)长沙王朱常淠,永历二年全州陷,被执死之。
(4)谷城王朱由木害,南京陷,起兵,兵败被杀。
(5)德化王朱常汶,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4.4、徽王系
(1)徽王朱常渰,隆武元年十一月居都匀,永历六年六月为孙可望所杀。
(2)新昌王朱载墇,隆武元年九月起兵海州云台山,兵败被杀。
(3)隆平王某,康熙二十八年起兵福建浦城,兵败被杀。
(4)怀庆王朱常濯,永历二年七月在浙江被俘,被杀。
(5)延津王朱常湌,南京亡,起兵旌德,后归福州。隆武二年六月起兵攻婺源,兵败,不知所踪。
5、宪宗诸子
5.1、益王系
(1)益王朱慈炲,南京城陷。起兵抚州抗清。后依隆武帝福州,福州陷,走广州,广州城陷被杀。
(2)舒城王朱慈火者,依附鲁王,后入东宁,永历三十七年降清。
(3)阜平王朱翊钅兴,李成栋陷广州,自尽。
(4)铜陵王朱由榳,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5)筠溪王某,同郧西王朱常潮入闽,永历二年三月于沙珵被执,被杀。
(6)罗川王朱由木玄,从益王起兵,兵败战殁。
(7)德化王朱慈烨,永历元年二月起兵平和,复漳州。三年十一月兵败被杀。
(8)郧西王朱常潮,永历元年四月入闽,起兵复建宁、邵武,二年三月兵败被杀。
(9)泸溪王某,南京亡起兵抗清,福州陷,入郑成功军。永历五年六月被执潮州,被杀。
(10)泸溪王朱慈爌,泸溪王某之子,依郑成功东宁,永历三十七年降清。
(11)峡江王某,南京亡,起兵江西,兵败不知所踪。
(12)安义王朱由枻,南京亡,起兵江西,兵败不知所踪。
(13)新建王朱由模,永历元年八月起兵福建永安,四年三月兵败被杀。
(14)奉新王朱常涟,福州沦陷,绝食七日而死。
(15)仁化王朱慈?,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16)兴安王朱由橦,起兵建宁,兵败后从郑成功军。
(17)和顺王朱常火疑,福州城陷不知所踪。
(18)嘉祥王朱慈火若,崇祯十七年被执。
(19)嘉祥王朱慈莹,嘉祥王朱慈火若之弟,隆武元年八月兵败被杀。
(20)昌王朱由木惪,起兵江西,兵败被执械送北京,至卢沟桥自尽。
5.2、衡王系
(1)衡王朱由棷,崇祯十七年五月起兵复青州,七月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2)玉田王朱常洦,自山东降清,隆武二年四月自刎。
(3)高唐王朱常泽,降清。
(4)齐东王朱常漎,降清,隆武二年四月自刎。
(5)平度王朱常湍,降清。
(6)宁阳王朱翊钅漱,降清。
5.3、荣王系
(1)荣王朱由桢,江西陷,居湖广辰州。辰州陷,走苗峒土司,被执死之。
(2)贵溪王朱常滮,永历元年冬起兵永宁,兵败被杀。
6、穆宗朱子
6.1、潞王系
(1)潞王朱常淓,南京陷,监国杭州,未几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2)宝丰王朱常?,潞王降,常?不从,走入闽,不知所踪。
神宗诸子
6.0、福王系
福王朱由崧,崇祯十七年五月入南京,先监国后即位,改元弘光。弘光元年五月被执送清军大营,隆武二年五月被斩于北京。
6.1、瑞王系
瑞王朱常浩,居重庆。崇祯十七年六年张献忠攻重庆,城破被杀。
6.2、惠王系
惠王朱常润,南京陷后走广州,隆武二年城陷被杀。
6.3、桂王系
(1)桂王朱常瀛:弘光即位时居梧州,病重不起,同年十一月病逝。
(2)桂王朱由木爱,桂王朱常瀛之子。隆武二年三月病死。
(3)桂王朱由榔,桂王朱常瀛之子。即位肇庆,年号永历。永历十六年被俘,六月缢杀于昆明。
7、崇祯诸子
7.1、太子朱慈烺:失踪
7.2、定王朱慈炯:失踪
7.3、永王朱慈炤:隐于民间,康熙四十七年在山东汶上县为清廷捕获,全家处斩。
8、靖江王系
(1)靖江王朱亨嘉,隆武元年八月自称监国,为两广总督丁魁楚所平。械送福州,被杀。
(2)靖江王朱亨歅,靖江王朱亨嘉之弟,同瞿式耜守桂林,城破时自缢。
····················································································
这五个,襄王朱翊铭、福王朱常洵被杀于崇祯十四年;楚王朱华奎、唐王朱聿镆被杀于崇祯十六年,而且此人在现存的明末文书原件里是叫朱聿鏼;崇王朱由樻被杀于崇祯十四年。
这五个,秦王崇祯十六年被俘,晋王十七年被俘,二者都在清朝入关之前,而且,朱存枢的墓志铭已经发掘了,这货崇祯二年就死了,末代秦王不是他;晋王倒是说对了,朱审烜,但是下面的引用是错的,朱求桂的墓志铭也被发掘了,崇祯三年十一月就死了,不知所终也不对,清实录里有记载给他衣服的事,说明这货降清了。周王、代王时间不对,他死于清军入关之前;鲁王对了。
这十个,肃王朱识鋐是崇祯十六年被李自成弄死的,岷王崇祯十六年就死了,赵王死于清军入关前,末代沈王叫朱效镛,荆王被杀于崇祯十五年,朱由榛倒是对了,可人是淮王,不是准王,朱由枢是崇祯十二年清军入关劫掠的时候俘虏的,崇祯十五年死于塞外。
这八个,益王朱由本崇祯七年就死了,病死的,组织抗清是他儿子;青州的是衡王,不是横,而且朱由棷也没有下落不明,他的下落很清楚;潞王降清是在杭州;朱常浩被杀是在重庆;朱常润的下落是被杀,但是说法各异,有说死在北京的有说死在广州的。
那藩王的下场怎么样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特等奖,去台湾继续当王爷
一等奖,隐姓埋名当富翁
二等奖,平民
三等奖,砍头
参与奖,做成肉酱
李自成和张献忠分别杀掉了明末多少位藩王?
朝廷的腐败、藩王们的贪婪剥削,促燃了明末的农民起义的烈火,起义军刀锋所指,自然是蜕变为剥削阶级的朱家皇族。
处于明末乱世的一些宗遥彩亲笥椅选?
他们一不能养兵掌握军队,二不能随意离开藩地,只能坐以待毙。还有的是坐看朝廷笑话,不愿出一点财力支援军队镇压民变。
崇祯五年在河南南阳府袭封唐王的朱聿键,看到农民大起义陆续爆发后,向朝廷要求借兵3000前去参与镇压,崇祯帝怕其他藩王趁机叛乱而予拒绝。
朱聿键一时兴起,便自行在南阳招兵数千,亲自寻找农民军作战,结果被打得大败。
朝廷因他违反祖制国法而降罪,把他废为庶人,囚居于凤阳老家。
明末宗室中著名的福王和蜀王,在藩王中是数一数二的富贵。但当得知朝中有人要求他们把钱拿出来犒赏军队来抵御农民军时,这两位王爷立即变成了“铁公鸡”,干脆一毛不拔。
虽然对付朝廷和地方官吏可以“耍赖”、“使横”,但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义军面前,藩王们就一文不值了,都落得人财两空,遗臭万年。
一、被李自成杀掉的藩王大致有十二位:
封地西安府的末代秦王名叫朱存枢,李自成攻破西安后,朱存枢当了俘虏并被处死。
封地太原府的名为晋王。李自成攻陷山西后,末代晋王朱求桂也是被俘虏后处死。
封地开封府的为周王。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冬,李自成率兵围攻开封时,朱恭枵贴出告示,宣称“杀贼一人者,赏黄金50两”。
这一招起了作用,使得李自成久攻开封不克,只好暂时撤兵。
转年四月,李自成发兵再围开封,决河水灌城,淹死数万人。城终被攻破。而朱恭枵及其家眷幸运被明军救出,但不久忧愤死去。其孙南走,也死于广州。
朱恭枵是藩王中比较有血性的一位,属于间接死于李自成之手。
封地在大同府的代王,其始封祖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桂。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兵马攻入大同,末代代王朱传jì以及他的全宗都被诛杀。
肃王,封地在兰州府,始封的祖辈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楧。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兵马进攻兰州府,末代肃王朱识鋐毫无防范。走投无路之下,他选择屈膝投降。但李自成毫不怜悯,下令将朱识鋐及全宗室全部诛杀。
封地在甘肃平凉府的韩王,始封祖先是朱元璋儿子朱松。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陷平凉,末代韩王朱亶塉王府上下尽被屠灭。
分封在彰德府的赵王,祖辈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高燧。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彰德,末代赵王朱常??被俘虏后斩杀。
崇王封地在汝宁府,这一支系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后代。崇祯十五年,李自成攻下汝宁,俘虏末代崇王朱由樻,封他做襄阳伯。因朱由樻不从命而被杀死。
沈王朱迥洪,封地在潞州府。潞州被李自成攻破后,沈王府即被屠灭。年纪尚小的朱迥洪被掳走,从此下落不明,恐是凶多吉少。
庆王朱倬纮的藩地在宁夏,李自成起义军席卷宁夏时,银川府被攻破,朱倬纮被杀死。
有关明末福王朱常洵的结局下场流传很广。福王朱常洵真的是被李自成煮作“福禄羹”吃了吗?
二、被张献忠杀掉的藩王有七位:
封地武昌府的为楚王。张献忠兵马进攻湖广,很快拿下武昌,末代楚王朱华奎被抓。张献忠命将其一家驱赶到江边,强令投水自尽,老少妇孺无一幸免。
史载,张献忠“尽取楚王宫中金银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还笑着骂道:“有如此赀财而不设守,朱胡子真庸儿!”
蜀王封地成都府,张献忠攻陷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与妃妾们吓得投井自杀,全宗活着的人则都被杀。蜀王府随即被张献忠作为皇宫。
在明末藩王之中,蜀王朱至澍最富有。但听闻是张献忠发兵入蜀的消息,朱至澍只吝啬地拿出二万两银子劳军。
崇祯帝在京城自杀后,蜀中官员推举朱至澍为监国,他却搪塞推迟,不堪大任。官员们请他出资募集兵马,又被他严词拒绝。
张献忠攻破成都城后,下令把已经投井自杀的朱至澍打捞上来,亲手对他的尸体连砍数刀,而后扔尸江中。
封地在武冈府的是岷王。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下武冈,末代岷王朱企崟和全宗人全部被杀。
襄王的封地在襄阳府,其始封祖辈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墡。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出其不意攻袭襄阳府。破城后,诛杀了末代襄王朱翊铭及贵阳王朱常法,并放火焚烧城楼,焚其尸体。
荆王封地在蕲州府。崇祯十六年正月,张献忠攻陷蕲州,末代荆王朱慈烟被杀死。张献忠派人尽掠王府财宝而去。
封地在汉中府的瑞王,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朱常浩。崇祯十七年,张献忠攻下汉中府,朱常浩被俘虏后遭杀头。
惠王的封地在荆州府,他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朱常润。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攻进长沙,朱常润在战乱中被杀。
三、余下的朱元璋后代宗室的王爷们皆被入关的满清朝廷除掉。
前面叙述的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等起义军杀死的明末藩王,看起来杀得十分血腥,人头纷纷落地,但只是一部分。最终下手斩草除根的,是入关后的满清朝廷。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以朝廷的名义发出两道谕旨。
第一道谕旨明确说:“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于明,且为明报君父之仇,自古取天下之正,未有如此者!”
不久,在幼年顺治帝的《登极诏》中,多尔衮又颁发第二道谕旨说:“前朝宗室首倡投诚、先来投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以昭朝廷兴继之意。”
康熙帝继位后,颁发第三道谕旨说:“如朱明宗族改易姓名隐藏逃避者,俱令回籍,各安生理,勿仍前疑惧。”
在满清朝廷“情真意切”的感召下,残存的明朝宗室纷纷主动向投向清朝怀抱,
清朝最初给予他们的待遇着实可以,但只要有一点是非借口,他们都难逃一死。
顺治三年(1646年),朝廷以“私匿印信”为借口,下旨杀死鲁王、荆王、衡王世子等11人;顺治五年,又杀掉周王、晋王、德王、潞王等人。
仅从顺治三年到顺治八年五年间,清朝皇家陆续杀掉明代郡王以上的宗室50多位,而且对他们的家室也全部诛杀,致使一万多朱家的血脉被根除。
人的欲望是可以无限膨胀的,然而无限膨胀的欲望背后必然是彻底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