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多情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后人。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时谥炀皇帝,其孙皇泰帝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夏主窦建德谥闵皇帝。即位之后,他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在位期间北定突厥、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西巡张掖、经营西域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
如果这些事平均摊在三个皇帝身上,个个都是令主明君!
可惜,炀帝贪心不足,非一个人都干了,而且非一起干。结果就是,老百姓忍不了了。“譬如辽东死,断头又何妨?”在中国历史的“短命王朝排行榜”上,秦朝十五年,冠军;隋朝三十八年,亚军。
但是,他却是历史上妇孺皆知的荒淫之君,甚至,其荒淫之君的名声完全盖过了他伟大的建树。
隋炀帝初继位,便决定迁都洛阳。他下令大规模营建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以及整齐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都城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隋炀帝又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秋万代。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修建长城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把两个文明连接在一起。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609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个人玩乐的。因为西部自古大漠边关、自然条件环境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此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也狼狈不堪,在路上吃尽苦头。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炀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这更是举世创举。
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
以上这些建树,不论放在哪一个君主身上,都是彪炳史册的功绩,这足以让一个君主在历史上赢得千古圣君的美名。可是,隋炀帝却没有。相反的是,对于他的这些建树,历史竟然无情地视而不见。
隋炀帝造京杭大运河有功,但是他太耗费民力,每次一召一百万人民,男的没了召女的,民心惶惶:后来他又费了大量民力,造大船南游,这是他后来灭亡的导火索之一。同时他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赴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太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可看出。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
从背上“炀”这个谥号那天开始,就被无底线的泼脏水。
什么叫“炀”?《谥法》的解释是“好内远礼”,也就是说,喜欢女人、好色,不按照常理出牌、不守礼法。这是非常坏的一个谥号,仅仅比桀纣强点有限。当年陈后主(陈叔宝)死后,隋炀帝当时送了陈后主这个谥号,因此陈后主也可以称呼为“陈炀帝”。不过当时的隋炀帝恐怕做梦也没想到,他“千秋”之后,也落的和他老丈人一样的谥号(注:隋炀帝有两个妃子是陈后主的女儿。所以,陈炀帝是隋炀帝的老丈人……)
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毕竟隋炀帝也有把柄落在了史官的手里。在南征陈朝时,杨广听说张丽华是个大美人,便派人告诉将领高颎,务必把美女张丽华留下。高颎担忧张丽华的绝美容颜,会使国家灭亡,就说:“从前姜子牙蒙面斩妲己,今日岂可留下张丽华这个红颜祸水。”于是把张丽华斩了。这事让杨广怀恨在心,声言日后必报此仇。
他还承担了杀父的罪名。据《资治通鉴180》载,在仁寿四年7月,文帝卧病在床,杨广于是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文帝手上。文帝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也哭诉杨广在她来途中调戏她,使文帝顿悟,拍床大骂:“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急忙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
杨广得知后将柳述、元岩抓入狱,并让右庶子张衡入文帝寝殿侍疾并将文帝周围的侍从打发走。不久文帝便驾崩。杨广弑父在《隋书列传第十三》杨素传,《隋书列传第十》杨勇传、《隋书列传第二十一》张衡传、《隋书·后妃列传》等《隋书》章节中也有多处记载。唐代人马总在《通历》中记载隋文帝被张衡“血溅屏风”,而赵毅在《大业略记》中记载隋文帝被张衡毒死。
杀兄的恶名也安在了他的头上。晋王杨广继位后,假传文帝遗嘱,逼迫兄长自尽,将杨勇处死。杀了兄长杨勇和弟弟杨谅后,于大业三年3月4日,便诛杀侄儿长宁王杨俨、又把剩余的侄儿安城王杨筠、安平王杨嶷、襄城王杨恪、高阳王杨该、建安王杨韶、颍川王杨煚、杨孝宝、杨孝范贬到岭南,在路途中全部被处死。
从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出,隋炀帝确实是为中国历史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后人的赞扬,“千古圣君”隋炀帝为何被扭曲?就是因为他一生中不仅建立了不朽的功业,还留下来了种种劣迹,而人往往都是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的,所以,落下个千古唾骂的臭名。
隋炀帝流传1400年的谣言:后宫千万荒淫无度,都是谁编排的?
隋炀帝继承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大好局面,在位仅仅十三年就亡国了,人们惋惜隋朝亡国的同时,都习惯于指责炀帝。这个锅让炀帝背,这是历史定论,是不容辩驳的。
炀帝败家亡国,主要原因应当是政策出了问题,跟个人作风并没有太大关系。但是1400年来,却有很多人指责隋炀帝荒淫好色,说他后宫成千上万,还到江南大量采集秀女,整日就是沉湎酒色。甚至有人编排了一句隋炀帝的名言,说什么“生我者、我生者不可,其余无不可”,真可谓令人发指。
那么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呢?隋炀帝真的好色无度吗?
一、隋炀帝贪淫好色的谣言
关于隋炀帝好色的谣言,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娶陈后主妃子。这条谣言发生于隋炀帝当年当晋王时,炀帝挂帅南征陈朝,破陈朝后,他久闻陈后主宠妃张丽华美貌绝伦,要纳张丽华为妃。结果正直的老臣高颎不许,抢先杀了张丽华。杨广因此记恨高颎,当上皇帝后终于把高颎杀死。
此事《隋书·高颎传》以及《资治通鉴》都言之凿凿,后世许多演义小说都以之为依据,演绎出炀帝好色的形象。
虽然出自正史,但这个传言根本经不起推敲。589年隋平陈,当时炀帝只有20岁,而张丽华已经当了十六七年的陈宫妃子,儿子都15岁了,年龄大概在32、33岁左右。炀帝年少时代成长很正常,娶妻也很早,其妻萧皇后也是有才有貌之人,炀帝没有理由对一个半老徐娘感兴趣。
这条记载大概是撰写《隋书》的史官为抹黑炀帝,而故意泼的脏水。同时代的《北史》《陈书》都不予采信,都称杀张丽华本身就是炀帝下的命令。
二是家室不伦的丑闻。分别是强娶父亲之妃、逼奸亲妹妹。
娶父妃之事同样出自《隋书》记载。隋文帝病重期间,炀帝在宫中侍疾,一来二去与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眉来眼去,勾搭成奸。炀帝去世后,二妃都被纳为贵人。二妃之事的确是炀帝一大黑点,但究竟是不是像传言中说的那样,炀帝垂涎二妃的美貌,其实个中尚有蹊跷。
炀帝早年为了争当太子,一直刻意表现出一副清心寡欲的态度,家里连妻带妾就两三人而已。文帝病重时,炀帝与两位夫人眉来眼去确有其事,而且即位后,确实也把两位妃子纳为自己的后宫,但炀帝不会在文帝未死之时就急不可耐地通奸,弄不好这会前功尽弃,毕竟文帝还掌握着最高权力,随时可以废立太子。
之所以出现勾搭的事,是因为炀帝为了打通宫中的消息源,才对陈、蔡两夫人百般示好,最终目的只不过是控制局面,防止杨勇利用文帝病重东山再起。
陈、蔡二夫人被炀帝强占后,并没有多受宠爱,陈夫人过了一年就忧郁而死,蔡夫人后来也没有什么消息,两位妃子也没有给炀帝产下一儿半女。所谓的“烝母”本质上是炀帝夺位斗争中的一环,与贪淫好色并无多大关系。
所谓的逼妹是兰陵公主。兰陵公主是炀帝之妹,小名阿五,长得非常漂亮。炀帝与兰陵公主有不伦之事,最初是《旧唐书·李密传》中记载的。李密率瓦岗军起义,让他的记室祖君彦写了一篇声讨炀帝的檄文,“磐竹难书”的典故就是出自这篇文章。文中给炀帝列了十大罪状,其中一条说的是“兰陵公主逼幸告终”,兰陵公主被炀帝强行临幸,最终耻辱而死。
这是纯粹的诬蔑。《隋书·列女传》记载了兰陵公主的经历。文帝起初把她嫁给功臣之子,不料丈夫很早就去世了。炀帝起初建议文帝,把兰陵嫁给萧皇后之弟萧玚,但后来文帝改了主意,把兰陵改嫁于柳述。柳述是炀帝的政敌,炀帝即位后将其发配岭南,又强令兰陵改嫁。兰陵守节,誓死不从,兄妹二人于是闹掰。兰陵气得发病而死。
过程清清楚楚,哪有什么不伦之事?所谓逼幸亲妹妹,只不过是瓦岗军捕风捉影随意附会罢了。
三是肆意宣淫。这类谣言来源甚广,说的也非常杂。有的说炀帝大采秀女,宫中女子成千上万,只要是炀帝看上的,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统统抓到宫里供其享用。炀帝还发明了开裆裤,让宫中女子全都穿上,方便炀帝一有兴致马上临幸。还有的说炀帝下江都,让江南女子拉纤,一路享尽艳福无数。隋炀帝的“荒淫”在历史上,那是相当出名。从“欺娘戏妹”,到“调戏庶母”,到“御女车”,到“童女拉纤”等等,关于他的色情段子,能编本书。
这种谣言过于离奇,连一向喜欢抹黑炀帝的唐朝史官都没有记载过。那么在后宫生活方面,炀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出来恐怕你会大吃一惊。
二、隋炀帝后宫真实情况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可能有三个后妃,分别是萧皇后、萧嫔、陈贵人。其余各级妃子共一百二十余人,但大部分都只是陪同宴游,炀帝对他们似乎没有多大兴趣。
如果你真的仔细看看史书,我告诉你,隋炀帝,半点也不荒淫!
隋炀帝的后宫,除了皇后萧氏(梁明帝之女,这是包办婚姻,隋文帝做主),见诸史书记载的妃子,只有七人。
分别是:宣华夫人陈氏(陈后主妹,隋文帝的妃子),荣华夫人蔡氏(同前,也是文帝妃子),陈朝广德公主陈氏(陈后主第四女),陈朝公主陈氏(陈后主第六女),萧氏(兰陵萧氏出身,和萧皇后没有关系,别误会),王氏(太原王氏出身,唐高祖李渊的外甥女),崔氏(清河崔氏出身)。
宣华夫人和荣华夫人是否在文帝崩之后,与炀帝**,这事,我只能说,我不知道。也没有人能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炀帝,不是一个特别好色的人!理由就是,他只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四个儿子分别是元德太子昭、齐王暕、赵王杲还有一个早夭。这四个儿子中,除了赵王杲是萧妃所出,剩下三个都是萧皇后生的。
两个女儿分别是萧皇后生的南阳公主,崔妃生的另一个公主(徽号不载,后来成了唐太宗的妃子,生吴王恪、蜀王愔)。
首先,萧皇后给隋炀帝生了这么一堆,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隋炀帝在“那方面”没有问题!
其次,炀帝就这么几个孩子,如果他好色荒淫,请问,其她那些女人们,为什么没给他生?!
你翻翻史书,唐太宗,多少个孩子?!我都怀疑,唐太宗能不能把孙子辈上的孩子认全了!
隋炀帝就区区这么几个妃子,说他是一个特别好色的人,你信吗?至于宣华夫人和荣华夫人,他们在炀帝登基的时候,荣华夫人年龄不详,宣华夫人已经三十四了。你觉得一个只有这么几个妃子的一个皇帝,至于把自己老爹的两个女人收编吗?这合乎逻辑吗?
萧皇后是西梁的公主,萧氏世代贵族,教育和文化水平非常高,萧后性格温婉和顺,也比较聪明,还非常善解人意。隋炀帝对她既尊敬又喜欢,他无论到哪里出游,都把萧后带在身边。两人共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元德太子杨昭、齐王杨暕。萧皇后对杨昭的教育非常成功,这位太子非常好学,品德也非常好,从小就受到隋文帝的宠爱。子女教育的成功,从侧面也可以说明这个家庭是十分和谐的。
后来隋炀帝为政渐渐失去纲纪,萧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心规劝,但又怕炀帝刚愎自用不听劝,便写了一篇《述志赋》,委婉地给炀帝提意见。总之两口子始终关系比较不错。
隋炀帝爱妻的传统其实从他父亲隋文帝那里继承来的。隋文帝和夫人独孤皇后就是夫妻相敬的模范,两人互相爱敬、互相扶持的习惯,可以说深深影响了隋炀帝,使隋炀帝潜意识里形成了要想国家兴旺、首先要帝后相敬的看法。
萧嫔妃给炀帝生了三儿子赵王杨杲,但这位妃子没有留下什么事迹。但从姓氏来看,这位妃子很可能是萧皇后的族人。萧嫔也一直跟随着隋炀帝出巡,从未分离。后来隋炀帝在江都被杀,萧嫔的儿子杨杲也被乱军所杀,她本人不知所终。
陈贵人陈女婤是南朝陈后主的第六女,她被选为贵人后似乎颇受宠爱。陈朝被隋灭亡后,陈后主及其皇族子弟都被流放到西域,隋炀帝宠幸陈氏后,特意下旨命把流放的陈氏宗亲都召回京城授官。
隋炀帝宠幸的女人不多,因此子女极少。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公主嫁给唐太宗为妃,生了个儿子叫李恪。
这些就是史籍中关于炀帝后宫的所有记载,根本没有什么贪淫的事迹。
隋末奸雄王世充靠揣摩上意、逢迎皇帝起家。隋炀帝几次巡幸江都,王世充却只是给他搜罗了一些珍奇物件,并没有进献什么美女。如果炀帝真的好色,那么以王世充的钻营之举,怎么可能不多送美女。
隋炀帝的姐姐乐平公主原北周宣帝的皇后,想要讨好隋炀帝,便找了一个姓柳的美女,想献给炀帝以充后宫。没想到隋炀帝只是淡淡应付了一下,没有表示出纳入后宫的兴趣。
究其原因,大概是隋炀帝过于好大喜功,在位短短十三年,北征突厥、西收陇右、灭吐谷浑、三征高丽、打林邑、袭流求,开大运河,修东都洛阳,建长城,这些浩大的工程与战争,虽然对天下百姓是极大的折腾与消耗,对皇帝来说也是极耗心力的。这样一个大忙人,不好女色也是情理之中的。
三、炀帝的谣言是怎样形成的?
既然炀帝真实形象并不好色,那么关于他的误会是怎么来的呢?
炀帝不好色,但他为政过于酷烈,对大臣刻薄寡恩,又不恤民力,狂热地开展大工程,频繁远征高丽,搞得民怨沸腾。他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负面,一直处于被指责的境地。这大概是人们乐于编排指责他的理由之一。
1.唐朝人抹黑但是不造谣
唐朝皇帝对隋朝38年就亡国的教训一直牢记于心,也一直拿来当作唐朝的镜鉴。故而唐朝君臣们经常拿隋炀帝说事,唐朝很多言论、轶事,都与炀帝有关。议论、分析乃至于抹黑炀帝,慢慢成了当时文化圈儿喜闻乐见的话题。
所以诸如《贞观政要》《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玄怪录》《大唐新语》《酉阳杂俎》等,不管是正史,还是笔记小说,都喜欢拿炀帝来说事。
但是唐朝人比较厚道,抹黑也抹得有所依据,只指责炀帝的政治过失,并没有说他好色。唐代诸史籍,只有《杜阳杂记》这个笔记小说集,写炀帝给陈夫人送黄金蛇。
2.宋朝人靠脑补诬蔑隋炀帝
真正开始胡编乱造、把节奏带到沟里的是宋朝人。
代表作是《大业拾遗记》,一本传奇小说。该书中第一次出现隋炀帝好色的描述,所谓的大征秀女、宫中宣淫、后妃争宠等淫乱情节,都活灵活现地现诸笔端。
可以说,后世编排炀帝是色情狂的故事情节,大都出于这本胡编乱造的书。
不仅无良文人这么干,宋朝的大臣也参与到脑初狂潮中。
北宋名臣李纲,写过一个《迷楼赋》,赋中描述炀帝淫乱、贪色、荒暴等事迹。李纲是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派,人品、气节都没得说,是个大忠臣。他都这么写,世人对隋炀帝好色也更加坚信。
元朝杂剧沿袭这样的潮流,对炀帝淫乱的事迹作了更加深入的演绎,像《开河记》描写殿脚女拉龙舟,《屈堪宣华妃》写炀帝与宣华夫人的秘事等等。
3.明清小说放飞自我
明清小说娱乐化倾向人所共知,隋炀帝的谣言也传播得更加广泛深入。
其代表作就是《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这两部,炀帝贪淫好色的故事逐渐体系化、详细化,不仅炀帝后宫人数变成数万人,炀帝的性情也变得十分凶残,仿佛无女不欢、无女不活。后宫女子们与炀帝相亲相爱,沈缅淫乐中不能自拔。甚至有的后妃因无法得到炀帝的临幸,竟至于痛不欲生、上吊自杀。
隋炀帝唯一的罪过,在我看来,就是亡国。此外无它!亡国的原因,说白了,就是隋炀帝迈的步子太大,扯到蛋了。
炀帝的形象问题,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历史形象与演义形象各自有各自的流变,评价历史人物,最好还是依据客观史实,方能得出正确结论。千载之后,我们确应还炀帝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