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银雀山竹简看秦始皇焚书

从银雀山竹简看秦始皇焚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486 更新时间:2024/1/17 22:48:44

从银雀山竹简看秦始皇焚书,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两千二百年前,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代表秦始皇,为着镇压反动奴隶主的复辟活动,采取了坚决果断的革命措施焚书坑儒。它狠狠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复辟势力,禁止他们利用反动孔学制造复辟舆论,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久前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大批竹简,以埋藏地下两千多年的实物,对这个问题作了有力的见证,为研究先秦儒法斗争和秦始皇焚书的历史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临沂银雀山汉墓的时间,相当于西汉武帝初年,距今两千一百年。在两座墓中出土的竹简(包括残简)共四千九百多枚。从初步整理的结果来看,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墨子》、《管子》、《晏子》等大量秦汉以前的古籍。其中《孙膑兵法》一书,失传已一千七百多年,而这次已发现的竹简有二百四十多枚,字数在六千以上。《孙子兵法》等书,字句和今天传世的本子也有不同,并且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佚文。秦汉以前的古藉这样大量地从地下发掘出来,在西晋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汲冢出土《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书后的近一千七百年间,还是第一次。汲冢发现的古籍,大部分不久又重新散失。临沂出土的竹简,在党和广大群众的关怀下,立刻受到科学的整理,并正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作进一步的研究。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的又一新成果。

在临沂出土的竹简中,有一个十分惹人注目的现象:它的内容大部分是讲军事问题的著作,还有一部分其他先秦诸子的书籍,却唯独没有儒家的经书。

这个现象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临沂汉墓的时间,上距秦始皇焚书不过几十年。秦始皇焚书,是一场关系到前进还是倒退、统一还是分裂的尖锐的政治斗争。东汉时的王充说得好:“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士起自诸生为妖言。”(《论衡·语增篇》)新兴地主阶级要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复辟,不仅要在政治领域内,而又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强化对反动阶级的专政,禁止他们利用反动文化去蛊感人心,制造复辟舆论。不这样做,刚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国家就会重新分裂,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就会日趋瓦解,奴隶制度就会复辟。

秦始皇的焚书,给予反动儒学的打击是强有力的。《史记·儒林列传》中明确记载道:“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这次出土大批汉墓竹简的临沂,在春秋后期属于鲁国。庄周曾记载道:“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天下》)这里正是儒家的老窝,是儒家传统思想盘根错节、影响最深的地方。可是,经过秦始皇焚书之后,到了汉初,就连旧鲁地的这处汉墓中,随葬了那么多先秦诸子的著作,偏偏没有发现儒家的经书。这也说明了儒家在当时所受到的打击是沉重的。

在临沂出土的竹简中,最大部分是讲军事问题的著作。这个现象,同样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先秦儒法斗争的历史上,作为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代表和思想代表的法家,适应着历史发展的潮流,正在各地朝气蓬勃地推行各种社会变革,极力提倡“耕战”政策,主张用革命的暴力来扫荡那些奴隶主贵族残余势力和封建割据势力,用战争的手段来实行中国的统一。实行统一和防止复辟、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这两个问题是密切联系着的。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是强烈的,统一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法家的杰出代表商鞅响亮地喊出:“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商君书·画策》)。法家另一个杰出代表荀况同样鲜明地指出:“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苟子·议兵篇》)处在上升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是生气勃勃的革命者。它敢于大胆地肯定正在进行着的这场统一战争是正义的,必不可少的。法家这些言论,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孟轲之流竭力叫嚷“善战者服上刑”(《孟子·离娄上》),反对新兴地主阶级进行的统一战争,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在《孙膑兵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孙膑和当时其他法家一样,大声疾呼地肯定统一战争的必要性。他明确指出儒家鼓吹的“贵仁义,式礼乐,垂衣常(裳),以禁争夺”那一套是根本行不通的,主张“举兵绳之”,就是说只有用战争才能解决问题,用战争才能实行统一。孙膑还强调法治,主张“赏不逾日,罚不瞏面”(有功当天就赏,有过失立即处罚);强调人的作用,认为“问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显然,这些都是法家的观点。司马迁曾经写道:“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他把孙膑同法家的商鞅、吴起并列在一起,也证明孙膑是站在法家一边的。

随着新兴的封建制逐步战胜反动的奴隶制,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夜,法家著作的影响越来越大。民间收藏法家著作十分普遍。生活在战国后期的韩非曾经描述他目睹的这种盛况:“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秦始皇在焚毁儒家经书的同时,又采取韩非提出的“以法为教”的政策,用法家思想对反动奴隶主阶级的儒家思想进行专政。西汉前期,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询,推行的都是法家的路线和政策,这种状况大体上就一直延续下来。透过西汉初年墓葬中出土的这批竹简,我们还可以依稀想见当年法家著作风靡一时的盛况。

临沂汉墓出土的先秦诸子著作还有《墨子》、《管子》、《晏子》等。《管子》不是管仲所写的,它的相当一部分可能是齐国法家的著作。这次出土的《管子·七法篇》中关于《为兵之数》和《选阵》两节的片断,是讲军事问题的。《晏子》在《汉书·艺文志》里虽被列为儒家,但以后柳宗元、马端临、章学诚等都指出班固这种划分是错误的。出土的残简中,又恰恰保留了晏婴在齐宣王面前痛斥孔丘的一段文字。这些情况又表明:秦始皇的焚书,在政策上是区别对待的。它集中打击的是反动的孔学,并没有把其他先秦诸子的书籍不分青红皂白地和儒家经书一起烧掉。

这个问题,其实东汉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早就加以澄清了。王充“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对汉代图书的保存和流通情况十分熟悉。他谈到儒家经书时,明确地指出:秦焚书后,到了汉代“经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论衡·书解篇》)。儒家的书籍是如此,儒家以外的先秦诸子又怎样呢?王充同样也作了明确而具体的答复。他说;秦始皇焚书时,“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可观读以正说,可采掇以示后人。”(《论衡·书解篇》)王充这段重要的记载,过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有的人即便看到它,但被一些儒家的传统偏见束缚住了,往往不敢相信。现在,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以实物作证,把这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事实进一步弄清楚了。

叛徒、卖国贼林彪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出于他们的反革命政治目的,疯狂地攻击秦始皇焚书是什么“企图消灭以前的全部文化”。他们这些修正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叛徒,对中国的历史一窍不通,居然也厚着脸皮来侈谈秦始皇的焚书,其实不过是别有用心的借题发挥。他们的其正目的,无非是为了污蔑和攻击我们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污蔑和攻击我们的无产阶级专政。

秦始皇焚书,是“消灭文化”吗?咒骂改变不了历史。上述事实已表明,秦始皇焚书,不但没有“消灭文化”,相反,对一切进步文化是采取保护的态度。兵书、史书、农书、医书以及法家的书,根本不在焚禁之列,都属保护范围内。即使是那些反动的儒家经书,也不是全部付之一炬,所焚的是以民间私藏为限,而“博士官所职”的则除外,也就是说,在国家图书馆里还有意识地保存下来,作为反面教材来研究。《后汉书·天文志》记载:“星官之书,全而不毁”。清朝人黄石牧也说过:“秦禁书,禁在民,不禁在官;故内府博士所藏,并未亡也。”(见袁枚《随园诗话》卷五)这都说明了秦王朝博士官掌管的一切文献档案典藉,都保存下来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曾翻阅过当时国家图书馆的大量藏书,所引证的材料,不仅有诸子百家语,而且还有先秦诸侯列国史官的记载。试问:如果秦始皇“消灭以前的全部文化”,司马迁怎能写出这部完整的《史记》来呢?

实际上,“企图消灭”进步文化的不是法家和秦始皇,恰恰正是儒家和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就以《孙膑兵法》这部杰出的军事著作为证,《汉书·艺文志》中尚有记载,但从东汉以后一直失传了一千七百多年,这表明此书失传与秦始皇毫无关系。秦汉以后失传的古籍何止这一部,秦始皇明令不烧的许多古籍后来都无影无踪。《汉书·艺文志》曾详细记载了秦代的一些医药、种树之书,然而极少流传至今。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历史中,许多古籍的失传,正是儒家和历代反动统治者摧残进步文化的结果。儒家对进步力量的屠杀是残酷的,对进步文化的摧残也是狠毒的。当初,孔丘为了维护反动奴隶主的思想统治,不但杀了少正卯,而且将三千篇左右的古诗(其中绝大多数是民歌)删砍了百分之九十,只剩下三百零五篇,这不是为后来儒家和历代反动统治者对进步文化大删大砍开了先例吗?可是,中外反动派以及林彪一伙却完全抹杀这些事实,偏要抓住秦始皇焚书大造其谣,把古籍失传的责任记在秦始皇的帐上,这不是在颠倒历史、混淆是非吗?

秦始皇的焚书,在历史上是起了革命作用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总结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是有现实意义的。在历史上一切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从来都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一定要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形式,公开地或是隐蔽地同取得胜利的新兴阶级作斗争。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更是尖锐而复杂。秦始皇的焚书,是一个剥削阶级专政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专政过程中的必然措施,斗争尚且如此激烈,遭到了古往今来的反动派的如此咒骂,而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一次最后消灭剥削阶级、剥削制度和从根本上消除一切剥削阶级毒害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的革命,斗争必然更加激烈,阶级敌人的攻击和反抗必然是倍加疯狂。

列宁指出:“恩格斯认为,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并不是有两种形式(政治的和经济的),象在我国通常认为的那样,而是有三种形式:与这两种斗争并列的还有理论的斗争。他对实践上和政治上都已经巩固的德国工人运动所作的指示,从现代各种问题和争论的观点看来是非常有教益的”(《怎么办?》)。列宁这段教导,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在历史和现实的阶级斗争中,理论上的斗争应当与政治上、经济上的斗争居于同样重要的位置。我们今天的批林批孔运动,就是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这就一定要有规模宏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一定要把广大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一定要对没落阶级的反动思想进行普及的、系统的、深入的、持久的批判。无产阶级专政是群众的专政。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无产阶级专政同样也必须依靠群众。我们一定要“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把加强理论斗争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的百年大计,依靠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把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推荐阅读:

用露组词_露的组词大全(5-300个)

乌拉那拉如懿真实历史,清朝唯一没有谥号的皇后(死后葬礼寒酸)

舜是谁?舜帝简介

标签: 始皇

更多文章

  • 张仪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是怎么

    张仪是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张仪是怎么死的?张仪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 河南新郑首次发现秦灭韩战争历史遗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新郑

    河南新郑首次发现秦灭韩战争历史遗址,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新华网郑州4月19日电数十具成年男性的无头人骨架散乱地摆放在一起,有的尸骨上有明显的被刀砍或被火焚烧过的痕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说,这是河南省新郑市首次发现的秦灭韩的战争遗址。环壕内大部分是经火焚烧的散乱人肢骨,被埋在3个不同

  • 揭秘秦惠文王的最后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王

    揭秘秦惠文王的最后结局,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怎么死的?秦惠文王的最后结局如何?赢驷,秦孝公之子。孝公二十四年立为君。张仪入秦后,龙门相王,秦则为王国,史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灭蜀败楚公元前325年,嬴驷自称为王,改元为更元元年。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

  • 古代的秦国是现在的哪里?秦国历代国君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国

    古代的秦国是现在的哪里?秦国历代国君分别是谁?,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诸侯国,提及秦国,也许您印象深刻的君王便是秦始皇,那么除了秦始皇外,您知道秦国历代国君还有谁吗?秦国是在地图上的哪个板块呢?古代的秦国是现在的哪里您知道吗?如果对于这些问题,您还记得不是很清楚的话,就让小

  • 传国玉玺在哪?解开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失踪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玉玺

    传国玉玺在哪?解开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失踪之谜,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现在在哪?我们都知道,玉玺是中国古代封理帝王的宝印。而传国玉玺在所有的宝玺当中无疑是最为宝贵的,有关它的传说几千年来也无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这枚玉玺之所以称为传国玉玺,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有关。就让我们一起来解

  • 秦始皇活了多少岁?揭秘秦始皇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始皇

    秦始皇活了多少岁?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秦朝成为第一个皇帝但却没有安逸享乐,而是亲率兵队南征北伐为扩张疆域而战斗,但可惜的是还未等到将中国版图进一步的扩张便逝世,享年四十九岁。秦始皇十三岁的时候便继承秦国王位,成为秦王,但碍于年幼由吕不韦执政,在秦始皇满二十一岁的时候一举歼灭叛臣,逼死吕不韦,此时

  • 项羽叔侄造反,起于一次可耻的背叛和谋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项羽

    项羽叔侄造反,起于一次可耻的背叛和谋杀,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项羽叔侄造反,起于一次可耻的背叛和谋杀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工作,制度上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军事上修建秦直道、修建长城、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国家建设上修建阿房宫、修建自己的陵墓。应该说秦始皇是一个雄才大略

  • 赵高指鹿为马是政变的开始:秦二世的最后时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指鹿为马

    赵高指鹿为马是政变的开始:秦二世的最后时光,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相信大家都知道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是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

  •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东渡究竟是否真去了日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去了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东渡究竟是否真去了日本?,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徐福东渡一事,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

  • 姜子牙是怎么样成为周文王的谋士的?姜子牙都有哪些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姜子牙

    姜子牙是怎么样成为周文王的谋士的?姜子牙都有哪些功绩?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是我国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的开国功臣,他尽心尽力辅佐周文王,之后随武王伐商,夺得了天下,那么姜子牙是怎么样成为周文王的谋士的?姜子牙都有哪些功绩?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