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七章 西汉盛世

第七章 西汉盛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761 更新时间:2024/1/16 15:57:40

第七章西汉盛世,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统治方针的改变汉景帝死后,他的第九个儿子刘彻,继承了汉家的皇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武帝。刘彻本非嫡长子,然而机遇与受宠,使这位皇子一步登天。他4岁时立为胶东王,后来改立为皇太子,16岁那年即皇帝位,称得上少年得志了。

>

>汉武帝像汉武帝继文景之后,承袭一份殷富的“家业”,汉王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当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这种局面已非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情景所能相比。汉初所奉行的黄老之学,虽然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为诸侯王势力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加剧了汉代的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汉初“无为而治”的方针,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成为当时客观的要求。汉武帝要凭借父祖积累的雄厚的经济实力,轰轰烈烈地做一番事业,不愿再过道家那种清淡的生活了。

>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十月,刚刚继位不久的汉武帝,即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来京师应对“古今治道”。当时参加应对的贤良共100余人,有儒家、法家和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其中,董仲舒的三次对策,最受汉武帝的赏识。

>

>董仲舒是文景时期的大儒,专精《春秋》公羊学,景帝时为《春秋》博士。他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根据,兼取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他对汉武帝三次下诏察问,都以策文应对,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充分体现在对策之中。他推崇儒家思想,将它视为巩固汉家帝业的重要工具,但是对当时在政治上得势的黄老之学,还不敢无所顾忌地公开提出罢黜。董仲舒认为,“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汉书·董仲舒传》)。这里的所谓“更化”,显然是指变更“无为而治”的统治方针。董仲舒在第三篇策文中,根据《春秋》大一统的思想,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了大兴礼乐,推行“教化”,实行“德治”,董仲舒还建议立太学,培养儒生,以适应尊儒的需要。

>

>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赞赏。丞相卫绾见武帝雅向儒术,便上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书·武帝纪》)卫绾明指法家、纵横家之言“乱国政”,没有提及黄老之学,表明道家在政治上仍有一定势力。汉武帝准其奏。于是,随着一股尊儒潮流的出现,文景以来的儒道互黜,也进一步激化了。

>

>汉武帝为了尊儒,首先改组“三公”人选。他任命太皇窦太后的侄子、信奉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由王太后的同母弟(武帝舅父)、好儒术的田任太尉;又以名儒申公的学生、精通《诗》的赵绾任御史大夫。此外,申公另一位学生、景帝时任过太子少傅的王臧,也被起用为郎中令,负责宫廷的侍卫,成为汉武帝的近臣。这样,汉武帝一反“孝景不任儒”的旧规,将汉廷最高统治机构“三公”,以及其他要害部门,改由崇奉儒术的人充任,使“独尊儒术”得以顺利实施。

>

>汉武帝跃跃欲试,正醉心于尊崇儒术,却遭到太皇太后窦氏的反对。当时这位老祖母年事已高,正住在长乐宫里养老。长乐宫在长安东,所以也叫“东宫”。窦太后虽然年老,但是还过问朝政。她对黄老之学,仍然笃信不移。对汉武帝违背“家规”,任用儒生执掌要职,本来就不能容忍。再加上窦婴和田“举谪诸窦宗室无行者”,要“除其属籍”(《汉书·田传》);还有赵绾等人不满窦太后干预朝政,奏请武帝不必事事请示“东宫”,使窦太后更加怒不可遏。这场以儒道互黜为形式的斗争,在汉家统治集团内部愈演愈烈。窦太后怒斥武帝要重演新垣平那一套,断然不许他再搞尊儒的活动。而汉武帝因窦太后的动怒,被迫把赵绾和王臧下狱治罪。最后,赵绾和王臧受不了这种待遇,都在监狱里自杀了。丞相窦婴、太尉田,都被免职。申公因病免官,回到老家,几年以后就死了。汉武帝的尊儒活动,暂时受到了挫折。

>

>汉武帝初年儒、道互黜的斗争,更多地表现为政见之争。从卫绾以“乱国政”为理由,请罢法家及纵横家之言看,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也包括罢黜道家之言,同样是涉及了国政问题。这是因为汉武帝不满文景时期的“清静自然”,要改变“无为而治”的统治方针,并选择儒学作为他的施政原则,而窦太后怒斥汉武帝尊儒,则是为了因循文景以来的政策,维持原有的政局,也关系到维护窦太后本人的权力问题。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一百年间,围绕巩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问题,三次变更作为施政的思想理论,走过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秦统一中国以后,不能适时改变统治方针,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却依然“以法为教”,奉法家之言为圭臬,结果繁刑严诛而民危,造成了短祚的败局。汉初推崇黄老之学,兼容其他思想学派,实行“无为而治”的方针,虽然收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效果,还造就一种兼收诸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需要的学术理论,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是却面临地方势力及匈奴奴隶主势力的挑战。汉武帝继位伊始,示意推行“独尊儒术”,就是要用儒学“大一统”的思想指导政治,实行“文武并用”的统治方针。这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统治发展的结果。那么,汉武帝“尊儒”的结果如何呢?

>

>二、广开仕途儒术取士

>

>——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之一

>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五月,太皇太后死了。汉武帝的尊儒活动,在受压制四年之后,终于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窦太后死后仅仅六个月,汉武帝为了加强政治实力,实施定一尊于儒术的大政方针,采纳了董仲舒的“求贤”的建议,建立一套察求人才的选拔制度。这就是察举制与考试制相结合的选官制度。

>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承袭秦的军功赐爵制,许多战功显赫的功臣新贵,成为汉家官僚机构的主要支柱。为了加强各级统治机构,维护官僚地主的利益,其他选官途径便应运而生了。比较重要的有征辟、任子、赀选等途径。

>

>征辟即征聘和辟除。前者指皇帝特诏选任官吏,后者属高级官吏任用属员。刘邦晚年,为了巩固汉家帝业,曾下诏慕求“贤士大夫”,开了汉代帝王“求贤”之先。前述汉文帝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曾准备召名儒伏生教习《尚书》。这种由皇帝聘召名士参政,或者委任其他职务,即称为征聘。受征者应召与否,本人可视情况抉择。汉廷对于征聘,往往礼数极尊。刘邦在“求贤”诏中,要求郡守亲自前往劝勉,并用车马送至京师。汉武帝迎申公时,束帛加璧,安车驷马,给予特殊的礼遇。

>

>征聘之外,汉廷公卿及地方长官,也可任用一般的掾属,称为辟除。汉初辟除属员,开始必须向汉廷上报,后来可以自行任用,一般只限低级属吏。但是这两种选官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征聘一般只对个别人,武帝之前,征聘的例子很少,辟除属员也有某些限制。

>

>随着汉初统治秩序的恢复和稳定,官僚显贵为了世代把持政治特权,一种以官吏保任子弟为郎官,使其政治特权世袭化的选官制度,便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兴起。这就是汉初的“任子”制。到了文景年间,“任子”制十分盛行。

>

>所谓“任子”,指汉代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任职满三年,可以保任子弟一人为郎官。当时许多官僚子弟通过这一途径,平步青云,成为他们获取高官厚禄的进身之阶。他们通常先保任为郎官,即属于宫廷宿卫待从的官职,然后再迁转为汉廷各级的官吏。汉代出身郎官的高级官吏为数甚多,其中不少就是依靠父兄荫庇而显达的。如汉文帝时期,袁盎以兄任为郎中,稍后迁为中郎将,调为陇西都尉,又迁齐相及吴相,直至擢为太常。

>

>自文景以来,“任子”制不但盛行,而且有扩大之势。保任者已不限于“以父任”,或者“以兄任”两种,保任的官职也不限于郎官一种。到汉武帝时期,甚至保任的人数,也不受一人之限。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任子制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任子制作为维护官僚显贵的既得利益,使其特权世代相传的政治工具,其内容并无实际的严格的限制。

>

>此外,还有以赀财入选为郎的选官途径,称为“赀选”。汉初,入仕要受财产限制,家贫不得推择为吏。汉景帝时期,规定“赀算十以上乃得宦”(《汉书·景帝纪》)汉制,赀一万,纳钱一百二十七,为一算。故“赀算十”,即需纳十算的家资,等于十万钱。,即须具备十万以上的家资,方可候选入仕。这个数字在汉初,相当一个中等之家的财产。景帝后元二年(前142),降为“赀算四得宦”(同上),即限资四万才可入选为吏,有市籍的商人不得入选。但是以赀财入选为郎,往往长期不得升迁。如汉文帝时,张释之“以赀为骑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十年不得升调,竟要辞官归家。

>

>上述几种选官的方式,不但范围狭窄不利于广泛选拔人才,而且所任用的官吏也不一定是“贤材”,尤其是“任子”和“赀选”存在的弊端,已为当时人多所指摘。汉武帝即位时,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赀,未必贤也”(《汉书·董仲舒传》)。他建议由“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同上),即实行察举的选官制度。

>

>察举是一种由公卿或郡国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官的选官制度。早在汉武帝之前,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实际上已经产生。文帝十五年(前165)九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汉书·文帝纪》),就是一次明诏察举的选官。当时身为太子家令的晁错,在这次举贤良的对策中,即以“高第”而迁官中大夫。这次诏举的方式方法,开了察举制的程序模式,成为后来察举取士的程式,它标志汉代察举制的产生。文景时期所实行的察举选官,似乎不止汉文帝后期这一次。如景帝时期的循吏文翁,“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汉书·文翁传》),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文翁“少好学,通《春秋》”(同上),是个儒生。他在黄老之学盛行的文景时期,被举荐入仕,而且官至郡守,又说明当时察举选官不受学派的限制。尽管如此,文景时期的察举选官,仅仅属于选官之一途,尚未成为定制。

>

>察举制作为加强中央集权制统治的工具,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而且不断完善而成为一项定制,是在汉武帝时期才最后确立的。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书·武帝纪》)。这是汉武帝即位之后,第一次以察举的方式,荐举了一批贤良方正。当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时,丞相卫绾奏请所举贤良,“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皆罢之”(同上),汉武帝准其奏。从此,察举制的选官方向,遂确定主要以儒术取士。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一次带根本性的转折,但是真正推行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却是在太皇窦太后死后的事情。

>

>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十一月,即太皇太后死后六个月,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同上),此后举孝廉便成为岁举的常行科目。这项诏令不但扩大了察举制的科目,而且举孝举廉成为每年必行的常科,表明察举将作为武帝时期主要的选官途径。

>

>但是,在推行察举制的过程中,也遇到来自郡国方面的阻力。以举孝廉一项为例,有时甚至“阖郡而不荐一人”(同上)。为了确保这项制度的实行,元朔元年(前128)十一月,汉武帝诏议不举之罪,并批准“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同上)的奏议。至此,以举孝廉为主要科目的察举制,便作为一项定制确立下来,并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

怜悯是什么意思

空虚的近义词

标签: 西汉

更多文章

  • 考古发现:秦始皇陵5件珍贵文物首次亮相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首次

    考古发现:秦始皇陵5件珍贵文物首次亮相,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兵马俑”泡钉俑“首次对外展出8日是中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考古工作者手札:2009―2012秦始皇帝陵考古纪实》展览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将军俑”、“御手俑”等5件珍贵文物首次公开亮相。自上世纪70年代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以来,5

  • 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是什么?科学技术又有何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又有

    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是什么?科学技术又有何发展?,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一个特点是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朝建立统一国家,汉朝独尊儒术建立统一思想文化,同时秦汉又是多民族国家,所以统一与多样化相结合。第二是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第三,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属于第一世界的发达国家。第

  • 项羽败于作英雄秀?重军围困之下还玩伤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项羽

    项羽败于作英雄秀?重军围困之下还玩伤感,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项羽败于作英雄秀?重军围困之下还玩伤感项羽,中国军事史上“实力派”和“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有着万夫不当之勇。和汉高祖刘邦相比,更多人认为项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的确,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

  • 从银雀山竹简看秦始皇焚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始皇

    从银雀山竹简看秦始皇焚书,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两千二百年前,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代表秦始皇,为着镇压反动奴隶主的复辟活动,采取了坚决果断的革命措施焚书坑儒。它狠狠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复辟势力,禁止他们利用反动孔学制造复辟舆论,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久前山东临沂银雀

  • 张仪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是怎么

    张仪是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张仪是怎么死的?张仪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 河南新郑首次发现秦灭韩战争历史遗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新郑

    河南新郑首次发现秦灭韩战争历史遗址,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新华网郑州4月19日电数十具成年男性的无头人骨架散乱地摆放在一起,有的尸骨上有明显的被刀砍或被火焚烧过的痕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说,这是河南省新郑市首次发现的秦灭韩的战争遗址。环壕内大部分是经火焚烧的散乱人肢骨,被埋在3个不同

  • 揭秘秦惠文王的最后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王

    揭秘秦惠文王的最后结局,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怎么死的?秦惠文王的最后结局如何?赢驷,秦孝公之子。孝公二十四年立为君。张仪入秦后,龙门相王,秦则为王国,史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灭蜀败楚公元前325年,嬴驷自称为王,改元为更元元年。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

  • 古代的秦国是现在的哪里?秦国历代国君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国

    古代的秦国是现在的哪里?秦国历代国君分别是谁?,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诸侯国,提及秦国,也许您印象深刻的君王便是秦始皇,那么除了秦始皇外,您知道秦国历代国君还有谁吗?秦国是在地图上的哪个板块呢?古代的秦国是现在的哪里您知道吗?如果对于这些问题,您还记得不是很清楚的话,就让小

  • 传国玉玺在哪?解开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失踪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玉玺

    传国玉玺在哪?解开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失踪之谜,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现在在哪?我们都知道,玉玺是中国古代封理帝王的宝印。而传国玉玺在所有的宝玺当中无疑是最为宝贵的,有关它的传说几千年来也无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这枚玉玺之所以称为传国玉玺,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有关。就让我们一起来解

  • 秦始皇活了多少岁?揭秘秦始皇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始皇

    秦始皇活了多少岁?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秦朝成为第一个皇帝但却没有安逸享乐,而是亲率兵队南征北伐为扩张疆域而战斗,但可惜的是还未等到将中国版图进一步的扩张便逝世,享年四十九岁。秦始皇十三岁的时候便继承秦国王位,成为秦王,但碍于年幼由吕不韦执政,在秦始皇满二十一岁的时候一举歼灭叛臣,逼死吕不韦,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