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一统六国只是侥幸而已?秦国捡了大便宜

秦朝一统六国只是侥幸而已?秦国捡了大便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509 更新时间:2024/1/13 2:32:09

秦朝一统六国只是侥幸而已?秦国捡了大便宜,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毛泽东在这方面颇有真知灼见,他曾说过:人民,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经过春秋战国数世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民厌恶混战,渴望统一,正是在这样一股强大的暗流作用下,秦国才捡了一个大便宜。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打了几百年嘴巴子仗,也打了几百年真枪实弹的仗(当然那时还没有真枪实弹,只有戈矛剑戟,比喻而已)。历史像老牛拖破车,颠上簸下几百年,战火硝烟弥漫大地,知识精英们还在辩论,讲学,百家争鸣;好战者还在打杀,将战火越烧越旺,流离失所的子民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这时,一个仁爱的号称“亚圣”的孔子儒学继承者孟子,发出了一声“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前所未有的震聋发的呼号。孟子的呐喊,其实是中国大一统历史惯性的最强有力的回响:“子民百姓是最重要的,列国之君的君位是最轻的,列国之下的所谓国家社稷是最次要的。”

>

>孟子在呼吁交战的各方:还打什么呀,好端端的国家——周天子的大国之家都打个稀巴烂了,子民百姓无以为生了,历史已经疲惫不堪,让天下赶快统一起来吧!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怎样才得安定?孟子坚定地回答:统一才能安定。

>

>统一的大业,十分侥幸地落到秦国的肩膀上。秦国自商鞅变法,成为西方的第一等强国,先击败魏国,逼魏国东迁。从此秦国据黄河、函谷关的天险,可以出兵攻打山东诸国,实现统一大业了。秦王姓嬴,据《史记·秦本纪》上说,秦王始祖大费,给舜帝驯鸟兽有功,“舜赐姓嬴氏”。如此看来,秦王的嬴姓是有些来头的。嬴姓后裔世世代代居西戎,守卫西垂。到西周孝王时代,嬴氏做过王室驯马官,始封地为附庸国。日月嬗替,至秦孝公用商鞅变法,迁都咸阳,“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周天子”(《史记·秦本纪》)。这说明直到秦孝公变法图强的时代,列国诸侯还“朝周天子”,保留了对周的尊重。秦孝公卒,秦惠王上台,用车裂处死商鞅,但是商鞅变法的成果被秦国保留下来。自秦孝公至秦始皇,都在为大一统发动战争。

>

>张仪的连横击败了苏秦的合纵,秦昭襄王七年(前299年),多次吃了败仗的楚怀王,受秦国欺骗,在议和入关后做了俘虏。楚怀王死在秦国牢狱,楚国丧地破军,国力衰败。秦军乘胜追击,前280年获取楚国的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及汉水北岸等地。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破楚城郢都,楚襄王逃到陈地(今河南淮阳县)躲避。第二年,秦军再夺楚巫郡、黔中郡,号称精兵百万的楚国灰飞烟灭。那时,流亡到江南的屈原,在汩罗江投水自尽了。

>

>秦征服楚国以后,把主力去攻打北方列强赵国。前270年,秦军攻赵,被赵国大将赵奢大破于与(今河北武安县西),这是秦军很少遇到的一次大挫折。这以后,秦兵力暂时转向韩国,前262年,秦将白起取韩国的野王(河南沁阳县),阻断上党,上党韩军投奔赵国寻求保护。前260年,秦攻上党,赵国名将廉颇驻守长平(山西高平县),筑堡垒固守。秦兵不断挑衅,那个曾负荆向宰相蔺相如请罪受后世称颂的廉颇老将军,不为所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秦国,派间谍携黄金千斤贿赂赵国权臣,对赵王说,秦国最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将军,廉颇老矣,不难对付,而且快要投降秦国。赵王果然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因为赵括善谈兵法,赵奢都谈不过他。赵奢知道只知“纸上谈兵”的儿子肯定要坏大事。果然,赵王命赵括为将,取代了廉颇。秦国得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秘密派遣心狠手辣的白起为上将军,向善谈兵却不善作战的赵括发起猛烈攻击。打了一阵子,白起佯装败退,获胜心切的赵括一路直追到秦国的壁下。秦军驻扎壁下险要不出,吸引赵军主力,再出奇兵截断赵军后路。赵兵受困,临时筑垒固守,等待救援。秦昭王听说赵军粮道已断,如瓮中之鳖,亲自到河北征发15岁以上男子,悉数送到长平,阻断赵军救援及粮食供应。赵兵饥饿,以至于杀马杀人相食。陷入绝境的赵括,亲自率精兵攻打秦军,被城墙上的秦军射死。主帅既死,如断头之鸟的40余万赵军全部投降。白起害怕赵兵再垂死挣扎,在长平挖掘无数大坑,将40余万俘虏全部坑死。

>

>一次坑杀40多万俘虏,这不仅是战国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残酷的一次坑杀俘虏事件。战国末期,秦统一天下的战争之残暴,由此可见一斑。“暴秦”之恶名,大概由此而来。空谈兵法的赵括,以死亡40余万无辜赵兵的代价,再一次证明了空谈家的误国误军误民。长平坑杀40余万俘虏的事件传扬开去,天下仁人义士无不切齿。前258年,秦军围困赵都城邯郸一年半,魏公子信陵君亲自率部众与所剩无几的楚军一道救赵,击破秦军,邯郸才得以暂时保住下来。

>

>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是在秦国掌权已达56年的秦昭襄王嬴稷时代。前250年,这位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的长寿国君死了,似乎因为在他手上征伐太多,杀人太多太滥——特别是坑杀长平俘虏,所以他的儿子孝文王嬴柱即位,尽管大赦罪人,想挽回一些暴虐的影响,但他“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这是一个非常短命的君主。短命的嬴柱死后,他儿子嬴子楚即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上台以后,同样大赦罪人,奖励先王功臣,施厚德于骨肉,并施惠于民,但这位秦王同样只掌国三年,在前246年死了。在短短的三年里,庄襄王还是念念不忘统一大事。这时,看到秦王一个个短命,已日薄西山的东周天子赧王姬延,准备作殊死一搏,暗通诸侯图谋秦国。庄襄王来了个先下手为强,遣相国吕不韦诛杀东周天子,族灭其国,但不绝历代周天子祭祀,以河南梁县的阳人聚居地赐给周君,让绵延五百多年的东周王室后裔供奉祭祀。

>

>庄襄王短短三年,却也取得伐韩的胜利,夺得成皋、洛州县,秦国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攻赵,夺取太原、榆次、新城、狼孟等37城,初置太原郡。攻克魏国的高都和汲县等地。前246年庄襄王死后,传位给儿子嬴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毁誉参半的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

>

>这也是一种历史的侥幸,倘若秦王嬴政如他的父亲、祖父一样短命,上台一年三年后就死了,中国的历史将是另一种写法。幸运的是秦王嬴政活了49岁,在位36年。不过秦王嬴政一生也是命运多舛,他父亲庄襄王在赵国邯郸做人质时,见到吕不韦的少奶奶美貌非凡,“悦而取之,生始皇”,就是说秦王嬴政是父亲跟吕不韦姬妾所生,还有的史家认为他原本是吕不韦与他的爱姬(宣太后)怀的儿子,生于前259年的邯郸。父亲死后他继位时,还是个13岁的少年。当时吕不韦为宰相,母亲宣太后的“鸭公”缪被封为长信侯,实际上掌握了朝廷一切大权。前238年,有了20岁的秦王嬴政去雍(今陕西凤翔)地的蕲年宫举行冠礼,准备亲政。缪矫传秦王御玺、太后玺,令县卒、卫卒、官骑等准备攻打蕲年宫发动叛乱。嬴政获悉,令昌平君昌文君出击,大战于咸阳,粉碎了吕不韦、缪集团的叛变,毫不手软地杀了缪,幽禁了宣太后。次年,免吕不韦相位,却又采纳吕不韦的舍人李斯所献的灭六国、成一统大业之计。

>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西),少时为郡小吏,后来受业于荀子。战国末年进入秦国,开始在吕不韦相府为舍人,一直默默无闻。受到秦王嬴政赏识以后,拜为长吏、客卿。秦王在李斯等辅佐下,历经25年征讨,于前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自以为功高三皇五帝,始称秦始皇。

>

>秦本为地处偏远的一个西方部落小国,除了骑马射箭、尚武好斗,其余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尽管后来经过商鞅变法相当强大,但还是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没有参与盟会的资格。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作“蚕食”。然而,最终统一中国的既非中原各国,也非山东的强齐,长江流域疆域达五千里的楚国,这是为什么?难道历史在这里故意开了个大玩笑?

>

>杜牧在著名的《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苏洵在《六国论》里也说:六国破灭在于六国本身,而非秦国。其实仔细想想,导致战国结束的,不是秦国,也不是六国,而在于历史的疲惫。决定历史走向的主角,是被历史学家们往往忽视了的失语大众。被战乱蹂躏太久的大量逃亡的农民,中原各国具有知识技能的有志之士,在对混战厌倦和无奈中,纷纷“西漂”,投靠悄悄崛起的秦国。无论这里是天堂还是地狱,都希望在这里寻找最后的栖息之所。疲惫不堪的乱世子民,都渴望最后的了断,最后的归宿。人口众多,人才济济,兵源充足,使得秦国瞬间拥有了强大的军事战斗力。同时,多年的厮杀屠戮,使得各国已经似“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战国后期,其他六国都不能单独抵抗秦国了。

>

>毛泽东在这方面颇有真知灼见,他曾说过:人民,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经过春秋战国数世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民厌恶混战,渴望统一,正是在这样一股强大的暗流作用下,秦国才捡了一个大便宜。被孤立者总是容易孤注一掷的,一个最落后、最不惹人注目的偏僻小国……就像一条闯进瓷器店的野牛,横冲直撞,令各国惊骇失措。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王霸既没,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成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也说:“秦并六国,中国历史第一次走上全国大统一的路。此不专因为秦国地势之险要及其兵力之强盛,而最重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这就是说,子民百姓希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这是决定的因素。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司空见惯的意思是什么?司空见惯的反义词是什么?司空见惯的近义词是什么?

拴组词|用拴组词全网最全

弛组词

标签: 秦国

更多文章

  • 震惊!秦始皇皇陵中的尸体竟不是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始皇

    震惊!秦始皇皇陵中的尸体竟不是秦始皇,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难挖掘的皇家陵墓,也是保存最好的陵墓。对秦始皇陵的探索一直是考古界的大事,随着科技的进步,考古学家们已经知道秦始皇陵内部的构造,然而有关秦始皇尸体的最新发现更是惊人:皇陵中尸体可能不是秦始皇。秦始皇陵已经有2000

  • 第1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王

    第1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江山如此多娇,因无数英雄竞折腰。无论是雄心勃勃的秦始皇,还是雄姿英发的汉武帝,都在对锦绣江山的开创和维护中,穷尽一生心血。遥想当年,秦王横扫天下,气吞万里如虎;汉武帝策马追疾风,又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那声声战鼓,穿过几千年历史烟云,依旧是如此震撼

  • 第十三节 拒晋败楚――助周驱戎威镇中原独霸西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镇中

    第十三节拒晋败楚――助周驱戎威镇中原独霸西戎,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前边讲过,虽然秦国和晋国在此期间也有过小的战争,但总的来说,春秋时期秦晋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和好的。秦穆公先东后西,以和养战的战略与战和相济的灵活对外政策,极大地改善了秦国四面受敌、危机重重的恶劣处境。与秦国这一时期蒸蒸日上的政治形

  • 资治通鉴故事:荆轲刺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资治通鉴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曾经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对他不讲礼数,太子丹感到委屈,就偷偷逃回了燕国。太子丹十分怨恨秦王,心思报复,就询问太傅鞠武有没有好计策。鞠武建议西面与韩、赵、魏结盟,南面联合齐、楚,北面结交匈奴,然后找

  • 比秦始皇陵还要大:仁德天皇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仁德

    比秦始皇陵还要大:仁德天皇陵,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仁德天皇陵位于日本大阪市南面的卫星城界市,建于5世纪初日本仁德年间。陵墓前方后圆,全长为486米,最宽处即方形边长306米,高36米,圆形直径249米,包括3条宽阔的护陵壕在内,总面积为46.4万平方米,这与总面积近25万平方的中国骊山秦始皇陵

  • 陈胜吴广起义的主因:一场能够在秦朝致命的大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胜吴广

    陈胜吴广起义的主因:一场能够在秦朝致命的大雨,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这是秦二世元年的七月,胡亥继承大统才几个月时间,他还没有把大好河山好好游览,一场致命的雨就在楚地稀里哗啦下个不停。雨把陈胜、吴广的心给下毛了。此时他们两人正奉命押运粮食到安徽蕲县去,如果误期,按照大秦法律他们将被处死——这法律也

  • 始皇宠臣赵高的故事:沙丘剪除异己,指鹿为马秦宫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指鹿为马

    第一节始皇宠臣赵高,是秦始皇身边的一个太监,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身份卑微的人,却改变了历史,他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创立起来的大秦帝国转瞬间给断送了。按照秦始皇的设想,自己是始皇帝,往后的大秦基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万世不变。但他做梦也没料到,因为这个自己宠信的太监,秦朝存在了仅十五年,二世即亡。赵高本是王室

  • 为何蒙恬被赵高害死之后秦朝跟着也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也就

    为何蒙恬被赵高害死之后秦朝跟着也就灭亡了?,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他是秦朝名将,率领30万大军将称霸北方1000多年的匈奴赶出了河套地区。秦始皇在巡游的途中死去后,他也蒙冤自杀。他就是蒙恬,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名将。蒙恬长于武将之家,从小心怀大志,而且天资聪颖,熟读兵书。蒙恬最初只是一个审

  • 中国十大古墓:秦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雄伟

    中国十大古墓:秦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

  • 秦朝宰相李斯为什么能够忍受宦官赵高的欺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宦官

    秦朝宰相李斯为什么能够忍受宦官赵高的欺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李斯是个天分很高的人,佐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彪炳千秋。不过再聪明的人只要贪图利益,往往也会受辱。即使如李斯这样的人,也会被人忽悠的无可无不可。故事是这样的:当时秦始皇刚死,赵高想让胡亥做皇帝,但是又害怕丞相李斯不答应,于是对李斯说: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