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官至丞相,手握重权>>公元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邯郸,赵国欲处死子楚。紧要关头,吕不韦以600两黄金贿赂赵国的守城官员,才使子楚顺利逃离赵国。>>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因病去世,安国君继承王位,即秦孝文王。子楚成为太子。此时,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嬴政也回到了秦国。>>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去世,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并没有食言,让吕不韦做了相国,还封他为文信侯。吕不韦从此踏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开始施展才华。秦国从此进入了吕不韦擅权时期。他大赦囚犯,收买人心,嘉奖功臣,对百姓施以恩惠,这些措施使他在秦国声名鹊起。>>早在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就灭掉东周,周王室的统治至此结束。不过,在原周王朝境内还有一个小封国——东周公国仍然存在。公元前249年,已经危在旦夕的东周公国在巩地联合各诸侯国,意图组成联盟攻打秦国。正好吕不韦想灭东周公国但没有合适的理由,这一行动无异于给秦国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借口。最后,秦国大胜东周,将其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消灭了一统天下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障碍。吕不韦虽然消灭了东周残余势力,但依然保存东周之祀,为自己赢得了崇奉礼仪的好名声,也赢得了士人之心,减轻了姜、姬姓诸侯国对秦国的仇恨和敌对情绪。于是,大批士人纷纷投奔秦国。>>■嬴政即位,吕不韦辅政>>秦庄襄王三年五月,王卒,子嬴政为秦王,年13岁。秦王嬴政尊吕不韦为仲父。之后,吕不韦坐在章台宫大殿秦王御座的右侧直接处理政务。他不疑心旧臣,对元老也没有成见,还广泛地招贤纳士,使秦国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更加富有生气。吕不韦为相国,全权代管秦国事务。但王权在太后手上,必须盖上秦王与太后两个人的印章(玉玺),才能调动军队。>>秦国起于戎狄之间,一直遭到诸侯歧视。他们认为秦国是一个不讲礼仪、粗鲁无文的国度。吕不韦也被认为是一个粗俗的,不曾受过高贵、良好教育的暴发户。>>吕不韦有家童万人,大概是因为经常听到身边的人提起战国四公子的美名,开始关心四公子的事迹。战国四公子指的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司马迁说他们都有门客三千。吕不韦觉得羞耻:秦国现在是最强大的国家,我也有家憧万人,难道还不如四公子吗?进而联想到秦国在国际间的落后面貌,于是决心重塑秦国形象。>>他也招来宾客三千,包括学者、艺术家、哲学家、诗人、演说家等等,让他们住在秦国都城,供他们吃喝玩乐。根据吕不韦的安排,他们把各自所精通的天地万象古今之事,编成一部书,内容非常完备,可谓当时的百科全书,定名为《吕氏春秋》。战国四公子可没有这样的著作,吕不韦深以为傲。咸阳的集市有大门,吕不韦把钱悬挂在大门上,布告天下说,谁能增损一字,赏千金。大概是出于畏惧,奖金虽多,但无人应征。那个时候,大凡识字的人(后来一般统称为“士”,他们努力保持着自己人格上的尊严,但在经济上或个人前程上又不得不依附于政府或贵族,成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个群体),他们想得多,顾虑也多,不肯轻易响应。吕不韦的谋略重点似乎并不在一字千金,而是借这个机会,宣扬秦国的文化建设。>>这部书充分体现了吕不韦的杂家思想,以无为为本(道家),以德化为主(儒家),以法术为辅(法家),基本奠定了在中国施行了2000年的统治哲学。>>吕不韦代表秦国编撰这部书,因而《吕氏春秋》当是中国有确定作者的最早的官方著作。该书内容博杂,既渴望秦国统一天下,也主张分封,可能表现了吕不韦的个人利益。有一个西方人说,吕不韦以其谋略出任秦国丞相,私自出钱编书,看似不务正业,却为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政府打下了基础。>>自商鞅以来,秦国的执政党就归属于法家,把商人视为寄生虫,因而有官员耻笑吕不韦,说他出身粗鄙的商人家庭。同样也有人直截了当地批评那些贵族:“你们在权力斗争中斗不过吕不韦,所以才会骂他不知礼节。”这就是吕不韦,不仅能降伏那些嫉妒自己、恶意诋毁的人,也有广泛的支持者。>>如果说在帮子楚接替王位时,吕不韦的谋略水平还在“通幽”一层,那么,他当了秦国丞相之后,努力平衡国内矛盾,积极拓展秦国领土,编成《吕氏春秋》,重塑秦国形象,为统一事业做思想文化准备,这些政治成就表明,其谋略水平已完全达到“具体”的高度。做商人很优秀,做政治家也很杰出,这得益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如果秦始皇真是他的儿子,似乎就更好理解,为什么他要热心于重塑秦国形象,他的心血将全部被儿子继承,而不是还给别人。>>吕不韦做了12年相邦,秦国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如下:>>秦庄襄王元年,灭东周国,不绝其祀。蒙骜伐韩,韩献两城。初置三川郡。>>二年,蒙骜定太原。>>三年,蒙骜攻魏国两城,攻取赵国37城。王齿乞定上党,置太原郡。化解五国攻秦。>>秦始皇元年,蒙骜平晋阳,重建太原郡。>>二年,攻取魏地卷,斩首三万。>>三年,蒙骜伐韩,取13城。>>四年,攻魏,取两城。>>五年,攻魏,夺20城,建河东郡。>>六年,败五国联军于函谷关外。攻魏,取朝歌城。>>七年,攻魏,取一城;攻赵,取一城。>>八年,长安君攻赵,后反叛,死于屯留。>>九年,攻魏,夺三城。>>人才上的成就,武有蒙骜,文有李斯(当时他仅是吕不韦的幕僚)。>>经济上的成就,郑国渠建成之后,新造良田四万顷,秦国更加富饶,为统一六国提供粮食储备。>>吕不韦的谋略成就证明,他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置三川、太原、东郡三郡,统一战争事实上已经迈出脚步,却因为事件,再无机会施展才华。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乌江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乌江自刎,这是千古流传、人人皆知的一个历史人物项羽的结局。但这个传说是否可信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思考,甚至连史学界都没有予以注意,一直都是沿袭旧说。1985年2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安徽定远一个中学老师写的文章,题目是《项羽究竟死于何地?》。他征引《
项羽的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项羽
项羽的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人人都识项羽,他的故事家喻户晓,霸王别姬也好,乌江自刎也好,亦有鸿门宴,甚至是他的失败。作为楚国项氏一族的后裔,他的命运从小就早已被决定。又加之以秦二世的暴政,推翻政权,促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的一切早在他的心里根深蒂固。但是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
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何与丞相李斯结下梁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丞相
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何与丞相李斯结下梁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何与丞相李斯结下梁子:作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本应该继承秦始皇留下的伟业,为什么他年纪轻轻就自缢身亡?这和当时的丞相李斯又有什么关系,公子扶苏为什么和丞相李斯结下梁子?据说扶苏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
秦朝李斯缘何变节?李斯与赵高政变前的六次过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斯
秦朝李斯缘何变节?李斯与赵高政变前的六次过招,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秦始皇沙丘病亡后,他生前令长子扶苏速回咸阳处理后事的诏书并没有发出,而是被赵高扣押。赵高非常明白,一旦扶苏当上了皇帝,自己必定会受到冷落和排挤,所以,这道遗诏对自己是极为不利的。唯有扶立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证自
鲜为人知的真相!揭秘吓死秦始皇的三件怪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鲜为人知
鲜为人知的真相!揭秘吓死秦始皇的三件怪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在39岁完成统一大业,待一切尘埃落定后,年近半百的秦始皇打算尽享万世之尊,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和奇方怪法。然而,秦始皇却在49岁进行第五次大巡游时,暴毙身亡,蹊跷地死在了巡游途中。秦始皇身亡时前,发生过三大怪事;;秦始皇身亡
徐福为何要东渡日本?徐福东渡日本之谜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日本
徐福为何要东渡日本?徐福东渡日本之谜大揭秘,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谜团一:徐福东渡是否到达日本?徐福,也叫徐市,为秦国时一方士,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往渤海三神山寻找长生不老药,此后便无音信。徐福到底去了哪里?关于徐福东渡的目的地问题,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徐福率领的船队到了日本,但也有人
资治通鉴故事:王翦破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故事:王翦破楚,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二十一年,即前226年,秦王任命王贲为大将军,攻打楚国。很快,楚国的十几座城池就被攻下。秦王想一举消灭楚国。于是,秦王询问将军李信:“我想攻取楚国,将军估计需要多少兵马?李信说:二十万人就足够了。”秦王又去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要六十万人的军队
蒙毅简介 蒙毅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是怎么
蒙毅简介蒙毅是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蒙毅简介蒙毅是怎么死的蒙毅(?―公元前210年),秦朝(秦国)名将蒙骜之孙,蒙武之子,蒙恬之弟,秦朝大臣。蒙氏家族三代仕秦,攻城略地,出生入死,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蒙毅简介,蒙毅是怎么死的,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蒙毅的祖先是齐国
项梁起兵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桓楚,殷通,项梁
项梁起兵,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项梁叔侄谋反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在大泽乡起义。由此点燃了推翻暴秦的导火索。九月,会稽郡假守(会稽郡代郡长)殷通把项梁找来,对他说:“长江以西都反了,这是天要亡秦。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据《汉书》记载,说这两句话的是项梁,不是殷通)。我也打算起兵
第8节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好大喜功
第8节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公元前116~前111年这五年间,汉武帝的政治、军事、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继大败匈奴之后,又开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平定了两越、西南夷,大汉王朝开疆拓土,声威远播。随着盐铁官营、统一货币、均输平准等经济改革初见成效,国库又重新丰盈。此时的汉武帝可算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