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三章 陈胜起义

第三章 陈胜起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873 更新时间:2024/1/18 1:59:59

第三章陈胜起义,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屠夫民贼人怨家仇

>——秦末社会矛盾的激化公元前210年,胡亥来不及埋葬他的父亲,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秦二世皇帝。同年九月,葬秦始皇于骊山。

>

>秦二世登位时,年仅21岁,一上台就暴露出凶残的面目。他与赵高合谋杀害扶苏,篡夺秦朝最高的权力,不仅宗室大臣不服,也怕诸公子与他争夺皇位。赵高对那些积功劳世的老臣,更是忌恨无比。他劝胡亥尽除老臣,提拔亲信,收举“余民”(指六国旧贵族),以培植自己的势力,胡亥言听计从。于是,一场为巩固皇位的大屠杀开始了!

>

>首先受害的,是蒙氏兄弟。蒙氏兄弟掌握秦朝兵权,父祖三代积功信于秦,是秦始皇尊宠的功臣。赵高和胡亥发动沙丘政变,首先要除掉的就是蒙氏兄弟。他们对于蒙氏,“赐死”不成,就采用囚禁。胡亥登位后,赵高给蒙恬、蒙毅罗织许多罪名,非除灭他们不可,以防东山再起。因此,胡亥派御史曲宫赶到代县,以蒙毅曾反对立胡亥为太子的罪名,将蒙毅加以杀害。之后,又派使者去阳周,用所谓“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指蒙恬)”(《史记·蒙恬列传》)的莫须有的罪名,要杀害蒙恬。最后,蒙恬被迫服药自杀。

>

>接着,秦二世为了防止诸公子与他争皇位,公然采取各种手段,对诸公子大开杀戒。如公子将闾兄弟三人,先被囚禁于后宫,最后被迫自杀。此外,还有12名公子被杀于咸阳市,10名公主在杜(今陕西咸阳市西)被处以磔刑。他们的财物通通没收充公,受到株连的人更是数不清。秦二世的暴行,使群臣人人自危,宗室为之震恐。公子高不愿坐以待毙,想死里逃生,又怕遭到灭族,只好请求为秦始皇“从死”。这是最好的结果。

>

>秦二世对于人民的残杀,规模更大。他在埋葬秦始皇时,担心修陵工匠泄露机密,竟下令将工匠全部闭死墓中。秦二世以累累的尸骨,加固了他的皇位宝座。

>

>不仅如此,他还大兴徭戍,加重赋敛。他上台伊始,徭役、屯戍相继不断。开始,他调集大量的劳力,加紧修建骊山墓。当骊山墓竣工后,又下令继续修建阿房宫,以及直道和驰道。为了加强关中的统治力量,又征调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而且还豢养大批狗马禽兽,以供游猎享乐之用。咸阳用度不足,他下令向各郡县征调粮草,要求自备转输所需食粮。还规定咸阳三百里内的谷物不准食用,以便搜刮供应军需。诸如此类的横征暴敛,比起秦始皇时期,可谓有过而无不及。

>

>秦二世是一个昏庸的帝王,上台不久,就终日沉湎于享乐,不问朝政。他听信赵高的一派胡言,深居简出,一切朝政由赵高一人决断。赵高是个野心家和阴谋家,曾设谋离间李斯与秦二世的关系,诬陷李斯谋反通敌,终于将李斯腰斩咸阳而夷灭三族。秦二世的昏庸无能,导致秦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促使赵高进一步篡夺朝中大权。

>

>总之,秦二世统治下的专制王朝,充分体现了它的残暴性,“赋敛愈重,戍徭无已”,“法令诛罚日益刻深”(《史记·李斯列传》),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在这种情况下,一场以推翻秦王朝为目的、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

>二、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陈胜、吴广起义

>

>胡亥和赵高的倒行逆施,把全国人民置于深重的灾难之中。他们上台仅仅几个月,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就爆发了。

>

>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陈胜家贫如洗,年轻时当过雇农,处于社会最底层。有一次,他停下农活,对伙伴说:“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表达了贫苦农民对改变受奴役地位的渴望。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贫苦的农民。相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促使他们投身到反秦的时代洪流中去。

>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和一批闾左的贫民,被征调去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戍边。陈胜、吴广被指定为屯长。这支900人的农民队伍由两名秦尉押送,走到蕲县大泽乡(今江苏宿县东南)时,因遇大雨,道路受阻,致使他们无法如期到达渔阳。根据秦法,戍边误期,将被处死。因此,陈胜和吴广一起商量:现在逃亡是死,起义也是死,既然同样是死,不如起来推翻暴秦统治。他们决定“举大计”,从起义中求得生存。陈胜认为,秦二世篡夺皇位,扶苏死于非命,老百姓听说扶苏贤达,不知道他已经被害。楚将项燕得人心,这一带的人同情他,有人传说他还活着。如果以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起义,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吴广同意这种做法,于是他们经过一番谋划,对起义作了周密的安排。

>

>为了制造舆论,他们在一位卜者的指点下,用朱砂在帛条上写下“陈胜王”三个字,把它装入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见鱼腹中的帛条,感到非常奇怪。到了夜里,吴广又跑到附近神祠的丛林中,点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叫声:“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听到这声音,更加感到诧异。第二天,大家议论纷纷,事情就传开了。

>

>接着,他们寻找发动起义的时机。有一天,押送戍卒的秦尉喝得酩酊大醉,吴广乘机扬言要逃跑,故意把秦尉激怒。秦尉果然当众鞭打吴广,引起了戍卒们的愤怒。当秦尉拔出剑时,吴广乘势把它夺下,在陈胜的帮助下,杀了两名秦尉。陈胜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对戍卒们说:大家遇雨误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即使不遭杀头,戍边生还的希望很小,“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富于鼓动性的话,把戍卒们都发动起来了。大家表示赞同,并设坛举行盟誓。他们以“大楚”为号,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

>

>起义爆发后,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史记·秦始皇本纪》),很快就攻占了大泽乡,又攻下了蕲县。之后,陈胜命令葛婴率军攻打蕲县以东地区,而主力军则在陈胜率领下,向西北方向挺进,迅速攻下了(今安徽宿县西)、(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鹿邑)、柘(今河南柘城)、谯(今安徽亳县)等地。当起义军到达陈县(今河南淮阳)时,队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有兵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步兵数万人。当时,陈郡守和陈县令都逃跑了,只留下郡丞率领秦军抵抗。起义军与秦军战于丽谯门,结果郡丞被杀,起义军占领了陈县。

>

>起义军诛暴秦的举动,得到各地人民的支持,社会不同身份的人,纷纷投奔起义军。陈胜攻占陈县后,原来被秦悬赏追捕的魏国名士张耳陈馀,正隐姓埋名避逃在陈县,他们都加入了起义队伍。陈胜入城数日,就召集陈县的三老、豪杰共商大计。他们建议陈胜自立为楚王,以便统领各地起义军。然而,张耳、陈馀反对陈胜称王,主张迅速进攻关中,同时派人拥立六国贵族的后代,将来即可据咸阳以令诸侯,成功帝业。

>

>陈胜没有接受张耳、陈馀的主张,遂自立为王,号称“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创建的政权。陈县农民政权的建立,鼓舞了各地反秦的斗争,它成为号召全国共同起来推翻暴秦统治的一面旗帜!

>

>三、天下云集四方响应

>

>——各地的反秦起义

>

>在陈县反秦旗帜的号召下,一个波澜壮阔的起义浪潮席卷了全国,各地出现了“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仇。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的情况。许多规模大小不等的起义军,在全国各地纷纷起兵响应。

>

>刘邦自从亡匿芒、砀山泽之间,就在那里组成一支反秦的队伍。陈胜攻占陈县后,沛令如惊弓之鸟,主吏萧何和狱掾曹参,主张借刘邦之力,起兵响应,并派樊哙召回刘邦。当刘邦率领队伍回沛县时,沛令唯恐刘邦有变,又反悔了,还要杀萧何和曹参。萧何、曹参逃出城去,加入刘邦队伍。于是,刘邦在沛县父老的帮助下,杀沛令,自立为沛公。又由萧何、曹参、樊哙等人聚集沛县子弟两三千人,在沛县起兵。刘邦先后攻下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方与(今山东鱼台西),又还守丰邑(今江苏丰县)。

>

>项梁、项羽起兵于吴县。项梁是楚将项燕的儿子。秦灭楚之后,项梁因杀人,便携其侄项羽,避仇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陈胜起义后两月,会稽郡守殷通见秦朝大势已去,想派项梁发兵反秦,发展自己的势力。项梁乘机使项羽杀了殷通,收集周围各县精兵8000人,组成一支反秦的队伍。项梁自立为会稽郡守,以项羽为副将。他们先后攻下附近许多县,在江东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

>

>早在陈胜起义之先,英布就率骊山刑徒,逃入今长江下游一带,组成起义队伍。陈胜起义消息传来,正在今鄱阳湖一带活动的英布,便联合番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县令吴芮,共同起兵反秦,起义队伍发展成几千人。后来,闽越王无诸和东瓯王摇,率越人归附番阳令吴芮,也加入了由英布率领的起义军。当项梁定江东,渡江向西发展时,英布所属起义军,又并入项梁的义军。

>

>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人郦商,在陈胜起义时,聚众数千人,起兵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两年后,刘邦率军攻打陈留,在郦食其(郦商之兄)的劝说下,郦商所率领的这支4000人的队伍,又加入刘邦的起义军。

>

>秦嘉等人在淮北起兵。陈胜称王后,当时的陵县(今江苏泗阳县西北)人秦嘉,县(今安徽宿县西)人董,符离(今安徽宿县东北)人朱鸡石,取虑(今江苏睢宁县西南)人郑布,徐县(今江苏泗洪县南)人丁疾等,在淮北起兵响应。他们汇集成一路起义军,北攻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北),围困东海郡守庆。秦嘉自立为大司马。

>

>张良自从行刺失败,隐姓埋名,亡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秦王朝没有被他的铁锤打倒,却淹没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历史形势驱使他加入到起义的行列中去。当陈胜在蕲县起兵后,张良聚集百余名少年,也参加反秦起义。后来,景驹在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自立为楚王,张良势力孤单,正想前往归附,却在途中巧遇刘邦。便加入刘邦的队伍,被拜为厩将,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因地制宜的意思及近义词|成语大全

做梦梦到蛇了代表什么?

彝族有什么样的历史?

标签: 第三章

更多文章

  • 第十节 耀武扬威――秦武王车通三川窥周室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耀武扬威

    第十节耀武扬威――秦武王车通三川窥周室,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武王在平定了蜀相之乱、解决了魏籍权臣集团之后,就开始着手解决秦国宗室内部的矛盾斗争。秦武王当政时,秦国宗室贵族内部之间的矛盾斗争,集中在惠文后与宣太后两股政治势力的殊死较量中。对于解决这两大政治集团的矛盾斗争,秦武王觉得非常棘手。因

  • 秦王子婴死后谁当了皇帝?子婴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王

    秦王子婴死后谁当了皇帝?子婴是个怎样的人?,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一提到秦国大家的印象就是秦始皇,秦始皇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他是秦国也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他建立了千秋万代的基业。同时,他也是一位人尽皆知的暴君,阿房宫、万里长城、鱼肉百姓,都是他遭人诟骂之处。而随后的秦二世胡亥,没有继承他父亲的

  • 项羽为什么杀子婴?子婴只是大秦帝国的替罪羊?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项羽

    项羽为什么杀子婴?子婴只是大秦帝国的替罪羊?,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子婴是大秦帝国最后一位统治者,史称秦王子婴。子婴的出生和小时候的事情在历史中没有太多的记载,只有在后来秦始皇去世之后,历史上关于子婴的笔墨才开始多起来。秦二世胡亥篡改遗诏,坐上了皇位,还把蒙恬、蒙毅两位大将圈禁。子婴就向胡亥谏言

  • 第1节 焚书坑儒:一场空前的文化灾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焚书坑儒

    第1节焚书坑儒:一场空前的文化灾难,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思想是统治的工具,掌握政权的帝王谁都不会忽视文化思想方面的治理。而这种治理只是为了满足当时统治的需要,因帝王的性情和国家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秦始皇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风暴,把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涤荡一新。汉武紧接

  • 揭密:孟姜女庙门口的那对“天下第一奇联”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揭密

    揭密:孟姜女庙门口的那对“天下第一奇联”,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孟姜女庙是长城文化衍生出的民间民俗文化的产物。初临孟姜女庙的人,常常会感慨于108级石阶深深地寓意,更感叹这小小庙宇历经千年的顽强“生命力”。庙内前殿供有孟姜女的塑像,陇上横额“万古流芳”,两边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

  • 揭秘秦始皇不立后之谜 或因其母通奸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之谜

    揭秘秦始皇不立后之谜或因其母通奸影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千古帝王秦始皇有许多秘密,让后世不断进行探索!其中秦始皇不立后之谜,更是众说纷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真是因其母跟人通奸而产生了心理影响吗?其实,秦人在秦孝公之后对立后及立太子之事已经制度化了,而秦始皇在13岁即位,22岁亲政,中间

  • 秦朝帝国的九大逆天黑科技,个个堪称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朝

    秦朝帝国的九大逆天黑科技,个个堪称奇迹秦直道: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穿越14个县,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由秦昭王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

  • 秦始皇去世前“怪事”连连难道是天要亡秦?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怪事

    秦始皇去世前“怪事”连连难道是天要亡秦?,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去世前“怪事”连连难道是天要亡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人生充满着传奇。无论是出生,还是功业,甚至是死亡,秦始皇自始自终都是一个模糊的形象。当司马迁写《史记》时,距离秦朝灭亡的时间并不远,却

  • 农民起义领袖吴广简介 吴广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吴广

    农民起义领袖吴广简介吴广的智谋表现在哪里,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农民起义领袖吴广简介吴广的智谋表现在哪里吴广(?-公元前208年),字叔,秦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

  • 秦始皇死之谜:秦始皇是死于非命还是疾病?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始皇

    秦始皇死之谜:秦始皇是死于非命还是疾病?,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或许秦始皇注定是一名历史上的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