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弟弟赵光义杀死的吗?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弟弟赵光义杀死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436 更新时间:2023/12/29 20:49:52

历史上为了皇位,可以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只为了那无上的皇位。在历史上有个朝代定了一个兄终弟继的规矩,这就造成一位伟大的开国皇帝的神秘死亡。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字元朗,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靠“陈桥兵变”建立了大宋王朝,然后南征北战、苦心经营,眼瞅着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大,天下一统的局面马上就要形成,他却在自己事业最鼎盛的时候,莫名其妙地驾崩了。按照封建王朝的惯例,这老皇帝死了,接他位子的一般都是他的儿子,大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九岁了,也算是个壮汉了,接老爸的位子完全没问题。但是赵匡胤死后第二天,大臣们却发现坐上皇帝宝座的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这赵光义就是后来的宋太宗。

赵匡胤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后人认为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篡夺了皇位。

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一种意见是,宋太宗“弑兄夺位”。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

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即力主这一说法。赵匡胤死于开宝九年十月,在驾崩前的一段时间里,史书上没有留下任何有关他生病的记录。有的观众可能要提问了,皇帝的身体健康情况是个人隐私,根本没有必要写到史书上搞得满世界都知道。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啊,但是我告诉大家,不是这样的。古代皇帝身边总是跟着几个专门记录他言行的秘书,当然你叫他们史官也可以。这些人一天到晚别的事儿不干,就专门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然后再整理成册,提供给专门机构存档。而这之中,记录皇帝的身体健康情况,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古代皇帝的健康情况不是个人隐私,而是典型的公众事件,但凡有个头痛脑热的,往往要在史书上记一笔的;如果身体出现大问题,那还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绝对不能对历史隐瞒。我们不用看别的王朝的皇帝,我们就拿北宋皇帝说事,赵匡胤之后的太宗、真宗、仁宗,什么时候身体出现问题了,史书上都记得清清楚楚,那史官为什么单单隐瞒赵匡胤的病历?显然不合情理。

还有一种意见,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即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后女流,见无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一、赵匡胤死前:“烛影斧声”,锁定了赵光义为“杀人凶手”。

《资治通鉴》记载,赵匡胤驾崩那天晚上,大雪纷飞,赵匡胤让宦官和宫妾们都退出宫去。

只有他和弟弟赵光义两人在喝酒。一会儿,窗外侍从看到晃动的烛影之下,赵光义跑到了屋外。而赵匡胤用斧头不停地戳地上的雪,而且对弟弟说:“你好自为之吧!”此后,就没有声响了。

当晚,赵光义留宿在赵匡胤的寝宫,快到凌晨时,才传出宋太祖去世的消息。赵匡胤去世时,不该离开的太监、宫女都离开了。除了赵光义,跟前并没有第二个人。而且还有奇怪的斧声,赵匡胤莫名其妙死去,赵光义不是“杀人凶手”,还能有谁?

后人推断,当时最大的可能是,赵匡胤叫弟弟赵光义来商量继承人的问题,赵匡胤要立自己的儿子。没想到赵光义说,当初哥哥当上皇上,也是因为在陈桥兵变时,自己冒着风险,为哥哥“黄袍加身”,因此才有赵匡胤后来的坐拥天下。赵光义觉得自己也应该坐一坐皇位,才对得起当初的付出。

赵匡胤不同意。二人为此发生分歧。赵光义趁着酒劲砍死了赵匡胤。

二、赵匡胤死后当晚:赵光义先行离开,又在众人出现后才出现,是在伪造不在现场的证据,为了摆脱杀人嫌疑。

据可靠史书记载,太祖去世时已经是四更天了,也就相当于冬天的三点至五点。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叫来,王继恩却叫来了赵光义。如果不是赵光义事先跟王继恩打好了招呼,王继恩哪有这个胆量违背皇后的意思?

赵光义假意让太监通知自己,就是为了造一种假像,就是当初赵匡胤死的时候,自己是不在场的。这明显是杀了人,故意伪造不在场的证据,以把人们怀疑的视线引开。

三、赵光义“洗白”自己的“金匮之盟”实属做贼心虚,掩盖杀兄篡位的恶行。

赵光义后来说自己登上皇位,是遵照母亲杜太后临终的意思:即“兄死弟及”。

并让宰相赵普写了誓词,封存在一个柜子里,叫“金匮(gui,同‘柜)之盟”。但是这个说法是赵光义登基五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当初赵匡胤刚死的时候,堂堂正正昭告天下呢?

可见,这些,都是赵光义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捏造出来的。而且,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儿子德昭也14岁了。

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儿子也成年了,也不会出现不能胜任皇位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么会出此下策?因此,这些都是赵光义急于洗脱罪名,掩盖自己杀兄篡位的事实。

四、赵光义不等次年改换年号,实属篡位后急于为自己“正名”。

一般情况下,新的皇上继位,都是第二年新年更改年号。可是赵光义却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天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这样迫不及待地打破常规,只能说明他心里有鬼,自欺欺人,想抢先为自己“正名”。

五、赵光义对待赵匡胤妻儿的态度,可见他杀人篡位后急于把其他相关人员灭口。

后来,赵光义逼死了赵匡胤30岁的长子德昭,年仅26岁的小儿子德芳,也神秘地暴病身亡。

可见,赵光义杀人篡位后,做贼心虚,也是怕夜长梦多,两个侄子找到机会报复他。还有后来,赵匡胤的正妃死后,赵光义不让按皇后的礼仪办丧事,这说明赵光义急于想抹去赵匡胤曾当过皇上的事实。急于把以前的那段历史淡化。

六、赵光义在事件前后所作所为昭然若揭,因此他的后代也相信他“杀兄篡位”的说法。

180多年以后,赵光义的皇位传到了后代赵构的手里。赵构没有儿子,大臣们纷纷建议,赵匡胤作为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

起初,赵构不同意,后来说梦到了赵匡胤,并说自己得知了当初“烛光斧影”的真相,改变了主意。于是赵构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子孙赵慎,并把皇位传给他。这恰恰说明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把大宋江山还给了赵匡胤的子孙。也算为赵光义当年杀兄篡位的行为赎了一点罪。

对于以上的种种说法,看上去都似乎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在正史中依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标签: 宋太祖赵匡胤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表手下猛将如云,他为什么还把荆州拱手相送给刘备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表,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刘备本来是靠着织席贩履为生的,在遇到关羽和关羽之后才有了起兵的打算。虽然张飞靠着杀猪卖肉攒了不少钱财,但是起兵绝非儿戏,不久便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之后,刘备为了空手套白狼只得四处漂泊,在各大势力之间周旋,为自己以后称霸天下招揽人才和积蓄力量。不得不说,刘备虽然手上无兵无将,但

  • 诸葛亮空城计吓走司马懿,城楼上为何是两个书童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空城计,历史解密

    空城计诸葛亮吓走司马懿那一幕,可是被很多人流传,一些人觉得,比起诸葛亮,其实司马懿差得远,论谋略还是诸葛亮更胜一筹,真的是这样子吗?诸葛亮平时做事谨慎又谨慎,每次走下一步的时候都会想好后果,他绝对不是一个冒险的人。这点司马懿也很清楚,毕竟作为诸葛亮的老对手,他们可是互相了解的很,不过司马懿和诸葛亮不

  • 曹琴默跟丽嫔一样也是华妃一党的 为什么她能生下温宜公主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甄嬛传,温宜公主,历史解密

    《甄嬛传》曹琴默一直都是华妃的军师,为华妃出谋划策,曹琴默这个人其实很不简单,要论心机绝不在甄嬛之下,曹琴默曾几句话就让皇上和甄嬛因果郡王一事心生间隙,也是眉庄“假孕事件”的策划和实施者,可见曹琴默的心机有多厉害。一开始剧中就体现了华妃在后宫深受皇上恩宠,因为华妃的娘家势力太大,皇上不得不独宠华妃,

  • 有心计的红颜必定是祸水 揭秘晋国骊姬如何工于心计扰乱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红颜祸水,历史解密

    “骊姬之乱”为春秋年代的散文作品。故事出自《春秋左传》,作者不详。主要描写了僖公四、五、六年在晋国发生的骊姬扰乱朝政的事情。骊姬是春秋时山西人,本是骊戎首领的女儿。因姿色艳美,后被晋献公掳去,而成为宠妃。骊姬虽获得专宠,却也不安分守己。生性阴险狡诈,献媚取怜,在逐步博得晋献公

  • 胡适拿了蒋介石多少钱?揭秘胡适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蒋介石,胡适,历史解密

    在民国战乱时期,胡适先是提倡了白话文,后来跟随蒋介石去台湾。据史料记载,胡适有9次之多拿了蒋介石的钱,蒋介石为什么要给胡适送钱,这些钱是干什么用的人,小编也很想知道,一起来看看。台湾所藏档案显示,蒋介石确曾先后9次,命人秘密送钱给胡适据陈红民教授2011年披露, 台北“国史馆&rdquo

  • 北魏胡太后为情夫鬼迷心窍 亲手杀死亲生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北魏,胡太后,历史解密

    嚣张的胡太后上位元恪同他父亲元宏一样,只活了33岁,就死了,太子元诩继位,是为孝明帝,时年6岁。胡氏被尊皇太妃,进而被尊为皇太后。胡太后在取乐之余也有烦恼,那就是盛年守寡,难耐帷幄寂寞,好在她有权势,寻找情侣极为容易。最早她和大将杨大眼之子杨白花私通,后来杨白花害怕由此祸及己身,投奔了南朝,使得胡太

  • 她是汉献帝的皇后 她在三国之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献帝,曹魏,历史解密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今天小编说的这位献穆皇后曹节,她的父亲正是曹操。(213年)曹操将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三姐妹同时入宫中,封为夫人。(214年)并封为贵人,曹操废掉伏寿皇后,

  • 古代宫廷做御医的职位还不如太监 揭秘太监的工资水平是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太监,历史解密

    在清朝年间,御医的薪水竟然还不如太监。这有点令人费解对吧?薪资待遇方面,太医院的院使月银三两,左右院判、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二钱,吏目、医士月银一两五钱(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五十)。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医士月给公费饭银一两五钱、米九斗。而一个普通太监月银二两,可见御医的俸银是偏低的。想晋

  • 清朝的安德海真的是假太监吗?大太监安德海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太监,安德海,历史解密

    安德海身为清朝的大太监,也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据说他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净身入宫,但是传闻中又有人说他不是太监。和慈禧太后有私情,深的慈禧的喜爱。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由于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安德海成了总管大太监后,开

  • 清朝宫廷女子往头上戴如此重的旗头,难道她们不累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不管是在康熙顺治时期还是在清末,后宫嫔妃们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在头顶上戴着那高耸的“大拉翅”,但是清代女子的发式也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就如同男子发式一样,从开始的“金钱鼠尾”慢慢演变为之后的“阴阳”半包头式的辫子。在满汉文化经过时间变迁融合的基础上,满族女子的发式被汉族女子模仿;汉族女子的发式也在不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