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是怎么死的

商鞅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798 更新时间:2024/1/8 14:41:36

战国诸子中,既在思想学识上堪称“博物君子”,又能“出将入相”、创下不朽功勋者,商鞅可谓首当其选。商鞅是战国中期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从幼就“好刑名之学”。所谓“刑名之学”,即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年轻时,商鞅在魏国进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总结了李悝吴起的变法经验,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论。商鞅虽有治国奇才,且见知于魏相公叔痤,但因年少位卑,未得当时的魏国君主惠王的重视。这时,秦国的新国君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尽快强大起来,发布了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的求贤令。这对怀才不遇的商鞅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于是,他西至秦国,因陈说以变法图强为主要内容的“强国之术”,取得了孝公的信任。在商鞅的劝说下,孝公于公元前359年计划进行变法,遭到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的反对。商鞅凭借其系统的革新理论和雄辩的口才,驳斥了旧贵族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三年之后,即公元前356年,秦孝公终于下定决心,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让他在秦国正式推行变法。

为了取得民众的信任,商鞅在推行新法之前,想了些办法。据说,他在国都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给他十金。”老百姓都很奇怪,没有人敢去试试。后又宣布赏五十金,一个不怕事的人把木头搬到北门,果真得了五十金。通过这件事,人们都相信商鞅说话是算数的。因此,商鞅抓住了这个时机,公布了新法。

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的变革,给秦国奴隶主贵族带来沉重的打击。他们不甘心失去祖传的高官厚爵、荣华富贵,疯狂反抗。秦孝公的儿子赢驷有两个老师,都是贵戚,一个叫公子虔,一个叫公孙贾,他们串通了上千人,故意唆使太子犯法,以打击新法威信。

商鞅但知法治,不恤人情,虽然太子为嗣君不能用刑,但他为立威故,将公子虔割鼻,公孙贾脸上刺字。同时在渭水河畔镇压了700多名破坏变法的旧贵族,并把一批旧贵族流放到边远地区。商鞅执法,“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坚决镇压了旧贵族的反抗,使法令能够较顺利地得以推行。

秦国实行变法后,兵强马壮,准备东进扩展势力范围。前240年,齐、赵两国联合攻魏,商鞅认为机不可失,便率军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印领兵抗秦,商鞅给魏公子印写信愿罢兵讲和,邀请魏公子来秦军约定地点会面,魏公子深信不疑。在赴饮宴之时,秦国伏兵一拥而上,将魏公子抓起来,秦军趁势打败魏军,取得了胜利。商鞅打败魏军之后,秦孝公把商之地15邑封给他,因而号为商君。

商鞅以功高,任秦相。史书称: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商鞅怕人谋刺,每出门皆置卫士十余车,带甲束戈,如临大敌。如果保卫工作有一点欠缺,他就不敢出门。这时有一贤士名叫赵良,特来求见商鞅,并向他指出:“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峻刑,是积怨蓄祸也。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

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翕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蓄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损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鞅此时正处于权势顶峰,对这些逆耳忠言哪里听得进去?于是,就派把人赵良赶了出来。

就在赵良劝谏五个月后,秦孝公死去,太子驷继承王位,即秦惠文王。时刻伺机反扑的旧贵族们,以公子虔为首,乘机进行报复,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在贵族们的多方煽动下,以谋反的罪名派军队去商邑逮捕商鞅。商鞅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带着一家人逃跑,一直逃到关下,想找个旅店住宿,旅店主人却不敢收留。他说:“商君定下的法律是,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要受连坐的罪。”商鞅这时方才有所醒悟,叹息道:“哎,我实行的法令竟然流弊到这种程度了!”

商鞅走投无路,只得逃奔魏国。魏国人对商鞅深怀仇恨,说他是魏国之仇、秦国之贼,不许他入境。商鞅只得再潜回秦国境内。依靠封邑之徒属发兵北出击郑,尚作困兽之斗,意欲绝境求生。秦即发兵进攻商鞅,商鞅兵败被捕,遭车裂酷刑而死,全家则被株连族灭。

商鞅的悲剧充满了历史的浓重感和宿命感。他执掌秦国朝政19年,这才有了繁华富庶、气势如虹的强秦;才有了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才有了历代王朝沿用的秦汉制度、霸道王道并存的治国传统。而他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下,也是以生命维护了变法的尊严。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国李牧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被派住北部边疆,镇守雁门,抗击匈奴。他到任后,以武将身份代行地方行政事务,设置官吏,建立衙门;岁税一律收入他的府库中,由他支配,用作军队的费用。他每天杀牛羊犒赏士卒,并亲自教练兵将骑马、射箭,搞对阵演习;又经常派出探骑,打听敌人的动向。他对士卒也能同甘共苦,处处照顾得十分周到。只

  • 庆父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鲁庄公姬同娶了齐国的哀姜为夫人。哀姜一直没有生子,但是她的妹妹为庄公产下一子,叫做开。开,应该成为庄公的继承人。但是庄公后来又爱上了党氏的孟女,就是党氏的长女,并跟她生了一个儿子叫做斑(《史记》称斑,《左传》称般)。庄公发下誓言,一定要立孟女为夫人,立斑为继承人。庄公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

  • 韩非子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非,战国后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术”“势”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学说以政治哲学最为突出,他鼓吹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理论,对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前323年,韩非死于秦国。有关他的死因,从西汉起就有不同

  • 屈原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

  • 苏秦为什么被五马分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谋略家,年轻时跟随思想家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 苏秦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经历万般磨难,终于有机会得到燕国国君的召见。战国之时,各国争霸,天下动荡不堪,燕国与齐、楚、秦、韩、赵、魏六国并成为“战国七雄&rdqu

  • 将相制是什么官职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君主地位的极大提高和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已退居次要地位,只有君主的臣仆越来越受到重用。某些君主的臣仆侍从已由主管君主的私人事务而发展到管理国政,并被委以重任,于是在中央政府中便出现了以相、将为主的官制。战国时各国在国君之下都分设相、将。正如《尉缭子&midd

  • 乡举里选与养士制度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夏商时期,在君主左右任职的巫史和宗室贵族,大都是世袭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开明的统治者从下层社会中选拔人才,并破格委以重任。如商汤之用伊尹,最终确立了商王朝的统治;武丁任用傅说,实现了殷商的中兴。伊尹、傅说两人原本都是奴隶,不属贵族。不过,这种情况毕竟是少见的。乡举里选制度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高级官

  • 齐桓公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齐桓公是姜姓、吕氏,名小白,公元前686年战胜了公子纠,夺得了君位,做了齐国国君。齐桓公即位后,管仲在齐国实行全面改革,国力迅速强盛;在外交上,“尊王攘夷”的旗号是齐桓公最先打出来的,他想借此得到中原各诸侯的信赖。他曾召集了9次诸侯会盟,充任了40年的盟主,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实

  • 战国四大公子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四大公子: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战国时期有四位出类拔萃的人物,被称为“战国四大公子”,即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最初因为知识渊博、口才出众而为楚顷襄王赏识,被封为左徒。当时秦国强盛,不断进攻楚国,占领了不少地方

  •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出身名门,自幼熟读兵书,对军事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少年时代即随父亲赵奢出战。少年赵括曾献计帮助父亲一个月之内攻下了赵军久攻不下的麦丘。公元前270年,赵括运用反间计,成功地解救了瘀与地区,因此扬名。在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之始,赵括没有任何实际带兵打仗的经验,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