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人注重卫生吗?他们是如何洗漱的?

古人注重卫生吗?他们是如何洗漱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399 更新时间:2023/12/26 8:23:14

我们每天早上都要刷牙洗脸,才能出门。既然要洗漱,洗发水、沐浴露、牙膏等这些洗漱用品自然是少不了的。但没有这些东西之前,古人又是怎样洗漱的呢?


1.原始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想要洗除身上的脏污,没有什么是二两泥土不能解决的。由于泥土显碱性,所以能和酯发生皂化反应,尤其是油脂。那时人们的洗漱真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后来人们发现了原始的碱,相较于泥土,不但去污效果更好,而且更卫生,所以泥土便慢慢被淘汰了。

再后来有了火,人们发现草木烧剩的灰也能去污除渍,而且草木灰湿时易随水而走,干时易随风而去,所以用草木灰洗衣服一直沿用到先秦时期。《礼记·内则》记载:“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灰请浣。”可见那时草木灰的作用十分重要。


2.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人们不仅洗澡、洗衣服,还开始注重对牙齿的清洁。《礼记·内则》记载“鸡初鸣,咸盥漱”,表明人们开始有了漱口的习惯。

《诗经·卫风·硕人》中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的描述。而这一时期的重要洗漱用品莫过于淘米水。据《周礼》记载:“五日则镡汤清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潘请缋;足垢,镡汤清洗”。

当时的人们喜欢用淘米水洗漱,淘米水不仅能充当沐浴露、洗发水和洗面奶,还有一定的药浴功能,对腰痛和冻疮等症状都有很好的疗效。长期使用淘米水洗澡,还能使皮肤变得更加光滑。而淘米水之所以有如此神效,主要是因为溶解了一些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养分,可以分解油污,淡化色素等。


3.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人们发现皂角的清洁效果比淘米水好很多,且对风湿和皮癣都有很好的疗效。使用皂角洗漱成了新的潮流。

所谓皂角,即皂荚树的果实。皂角不仅具有清洁作用,更是中药材,对于痰涎壅盛、痈肿疥癣都有很好的疗效。但那时的皂角可是稀罕物,平常人家很难用到,所以大多数人还是用草木灰和淘米水洗漱。

这一时期人们漱口的方式也多了起来,有用茶漱口的,也有用盐漱口的,还有用末粉漱口的。所谓末粉,即不溶性硬质物磨成的细末。据说秦朝时有用石砖末粉的,汉朝时有用瓦末粉的。

由于盐水具有解毒杀菌的作用,茶叶中含有氟和维生素,可以防蛀,保持口腔清洁卫生,还能解除油腻、调节肠道,所以是漱口常用之物。


4.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在魏晋“澡豆”的基础上造出了最早的胰子,其洗涤功能已和今天的肥皂相差无几。而出于对美的追求,人们开始在洗漱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护肤与化妆,唐朝时口脂与面药非常受欢迎。由于它们的制作秘方多不外传,且大多都只有宫中才有,所以分外珍贵。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写道:“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弟子泄露一祛,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足见其价值不菲。口脂一来可用于防止寒冬口唇开裂,二来可使口唇或面颊红润,更具魅力。面药也可预防面部皮肤因寒冻而皴裂,亦可使皮肤润滑弹嫩。

除了护肤,隋唐时期人们对口腔清洁也更加注重。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就有“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的记载。而且隋唐时还出现了揩齿法,即用洗净的手指或布料清洁牙齿。在敦煌壁画《劳度叉头圣图》中,就画有一和尚半蹲在地,左手持漱口瓶,右手中指揩前齿。

到了晚唐时期,人们把杨柳枝泡在水里,然后咬开杨柳枝,利用里面的纤维蘸着青盐刷牙。所谓的“晨嚼齿木”就是这么来的。《处台秘要》中记载,“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除此之外,唐朝时还出现了中草药洁齿的配方,有的直接熬成药汤来漱口。


5.两时期

宋朝时洗漱用品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肥皂的雏形,在当时叫作“肥皂团”,是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加上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

宋人杨士瀛在他的《仁斋直指》中就对肥皂团的秘方有详细的记录,其中涉及香料、中药等近20种。周密在《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他处所无者》中还专门描述了南宋都城临安售卖肥皂团的商贩。

除了洗漱,宋朝人还非常注重口腔卫生,《医说》记载:“刘几年七十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酒精的消毒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而且宋朝还发明了最早的牙膏,其配方主要是柳条和姜汁。柳条对龋齿和牙龈出血都有很好的疗效,而姜汁具有解毒杀菌的效用。《太平圣惠方》就有“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的记载。在此基础上,北宋末年洪刍的《香谱》中,收录了十几种牙膏配方,里面多含沉香、藿香、檀香等中草药。

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和销售牙具的店铺,《梦梁录·卷十三》记载:“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那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孔两行,上植马尾,和现代的牙刷已经很接近了。周守忠编写的《类纂诸家》中写道:“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


6.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出现了真正的香皂,是当时大户人家必不可少的洗漱用品。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录了香皂具体的制作方法:“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除了洗澡护肤,人们还开始护发。明朝郭晟的《家塾事亲》中就有“脂麻叶,汤浸涎出,妇人用梳头沐发去虱”的记载。这里所说的“脂麻叶”即现在的芝麻叶,在一些医学典籍中有记载,说芝麻叶可以使头发乌黑润泽,且能防止脱发。所以,芝麻叶的功效更像是今天的护发素。

而在牙齿清洁方面,明朝牙刷更接近于现代牙刷,甚至还加入了特色化手柄的设计。到了清朝末年,牙刷出现了各种品牌,当时很火的广东梁记牙刷有“梁记牙刷,一毛不拔”的广告语。但牙刷多使用于达官贵胄,民间多用搽牙灰,即稻谷的糠壳烧成的白色灰,一些地方直到解放后还有卖的。纵观古人洗漱的历史,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古人对于洁净、健康的不懈追求。

参考资料:《礼记》《千金翼方》《处台秘要》《太平惠圣方》《本草纲目》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韩信因为害死了他,为日后株连三族埋下了伏笔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信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有着“兵仙神帅”的美誉,刘邦评价他:战必胜,攻必取,良相萧何称赞他的才能国士无双。但就是这么个天之骄子,却落了个满门抄斩的可悲命运,那么韩信究竟是怎么落了这样的下场呢?小编认为韩信害死了一个人,为他日后凄惨收场埋下了伏笔。这个人就是郦食其,大家可能有点陌生

  • 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杨业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为壮烈。根据传说,北宋初期,辽兵来犯,朝廷立擂求帅。太师潘仁美之子潘豹想挂帅,于是摆台逞凶,打死多人,后被杨七郎劈死,杨家夺得帅印。不久老令公挂帅出征,潘仁美公报私仇,没有按原定计划接应,害死杨七郎,老令公杨继业被困两狼山,最后碰碑而死。其他杨家兄弟个个血染沙场

  • 身为大宋名将,在家中是老大,可却为何被称作杨六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宋朝时,杨家将非常著名,杨家将这些杨门虎将,绝大多数都是经过评书艺术或者戏曲艺术重新改编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形象。其实历史上老令公杨业,过世之后,杨门的后人中就只有一个武将,那就是杨六郎——杨延昭。我们熟悉的叫法是叫他杨六郎,可他却是家中老大,这又是为何呢?这杨六郎的事迹呢平时咱们在影视

  • 皇帝外出“私访”时,怎么证明自己是皇帝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们在电视剧或电影里会常看见一些皇帝微服私访,探查民情,就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电视即是描述康熙在微服私访时,探访民情等的种种见闻。但是电视剧中演的巡游,大多都不太真实。实际上,即便是皇帝也是不能够随随便便出宫的。据史书《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的确是历史上到地方上巡察次数最多的皇帝之一。但是,皇帝

  • 真实的杨家将:历史上没有杨宗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按照小说的谱系,杨六郎之子为杨宗保,其孙为杨文广,然而根据《宋史》记载,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叫杨文广,杨宗保这个人物不存在。杨文广起初因为讨伐逆贼张海有功,被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名将狄青南征广西时,杨文广随军从征,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

  • “孝道”在古代有多重要?汉朝定了一个制度,若不孝后果很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对于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

  • 花木兰居然差点做了皇帝的妃子,最后自尽明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也被改编成了戏曲、电视剧。而在国际上,花木兰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当年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可真的是惊艳了世人,而迪士尼这次又打算拍一部真人版的花木兰的电影,并且由刘亦菲主演,也是万众瞩目了,一时间让全世界的热搜都属于一个中国人——花木兰。但是你知道吗,花木兰可能并不姓

  • 杨家将为什么在民间广为流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家将故事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那么,杨家将故事是如何家喻户晓的?这其中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到了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并且指出杨家将故事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传。这篇文章写

  • 历史上真才女:苏家小妹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苏小妹的父兄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这已经很厉害了。但据说,苏小妹比起父兄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她的才情有多高呢?有民间传说为证。传说一:与大哥斗诗。据说苏小妹长得很俊俏,只是额头比较高,眼睛比较深。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

  •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苏小妹这个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苏小妹的故事听起如此有趣动人,然而,历史上,苏老泉(即苏洵)、苏东坡(苏轼)、苏辙、王安石、秦观,即秦少游等人在《宋史》中均有传,却独独没有苏小妹其人。根据史书记载,苏洵共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是苏轼、苏辙(即大苏小苏),大女儿八娘,是苏轼的姐姐,嫁给程子才为妻。二女儿是苏轼的妹妹,嫁给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