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自古以来,台湾是如何纳入到中国版图的?

自古以来,台湾是如何纳入到中国版图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739 更新时间:2024/2/11 8:10:29

台湾,是中国最大的岛屿,面积为3.58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多万。而台湾除了台湾岛之外,还有澎湖列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台湾岛在东亚地区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被美国军事家称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台湾岛被纳入到祖国的版图是一段曲折而辛酸的历史,作为中国人,更应该要对这段历史要熟悉。

一,大陆和台湾的早期联系

台湾岛最早的居民,是7000年前进入岛上的南岛语系居民,在中国古代算是百越的一支。但是在早期,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还不是那么紧密。直到明朝之前,台湾岛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状态。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遣卫温和诸葛直到海上寻找夷州和亶州。亶州是徐福到达的地方,可能是现在的琉球,也有可能是日本。而夷州则是台湾岛。根据史料记载,夷州的地位位置为“在临海郡(浙江宁海)东南,去郡二千里”,由此可以推算是台湾岛。当时孙权派出的海军虽然没有找到亶州,但是却到达了夷州,并且在此驻扎了一年,后来因为水土不服而撤回。这表明,孙吴试图将台湾岛纳入版图,只是时机远未成熟。

三国东吴发现台湾

台湾和大陆发生的第二次有文献记载的联系是在隋朝,当时台湾被称为“流求”。大业三年(607年)大业四年,杨广两次派遣朱宽到流求招抚,但是均被拒绝。于是,杨广在610年派遣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登陆流求,杀其首领欢斯渴刺兜,俘虏了几千人而离去。从这里可以看出,隋炀帝也试图将台湾纳入版图,但是隋炀帝只希望台湾臣服,并没有在岛上实行管辖的意思。因此,隋朝军队在岛上劫掠后就走了。

从孙吴和隋朝的两次出兵可以看出,当时台湾没有纳入版图,也没有臣服。当时台湾社会经济十分落后,根据沈莹《临海水土志》记载“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之所以大陆军队难以在此长期驻扎,就是因为这里农业还不发达,不适合屯兵。

二,澎湖列岛被纳入版图

从宋朝开始,澎湖列岛开始被纳入到了中国版图。《台湾通志·人民志》记载,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为泉州知州,当时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也就是澎湖列岛。而澎湖列岛经常被海盗抢劫,于是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后来汪大猷亲自登岛驻守,汪大猷也成为了汪姓入台第一人。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杨祥和吴志斗带兵6000人前往流求(台湾)招降,但是没有到达琉球。成宗元贞三年(1297年),福建平章政事高兴派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二人率军再次赴流求招谕,俘虏100多人就回来了。元朝两次招抚台湾都宣告失败。但是元朝却正式在澎湖列岛设立了机构。在元朝末年,元朝正式在澎湖列岛设立了“澎湖巡检司”。明朝建立了后,又继承了澎湖巡检司的设置。

1280年(至元十七年)元世祖派兵征伐日本,遭遇台风,官兵漂散,而梦见妈祖救众,登陆平湖屿(即澎湖)。宋元时期,虽然台湾岛依然还未纳入版图,但是和大陆的联系显著加深了。许多大陆的居民开始迁徙到了台湾,台湾的经济开始迅速进步。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经登陆台湾岛,并记录了台湾的经济状况“人多长寿,男女皆着布衣,地产胡麻、绿豆、山羊数万成群。”

三,台湾岛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明朝时期,台湾岛被称为“小琉球国”,而大琉球国为今天的琉球群岛。朱元璋将小琉球国列为15个不征之国之一,他说“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指漠北蒙古).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卿等当记所言,知朕此意”。可见,朱元璋认为这些海上国家无法威胁大陆,因而也不想出兵征讨。

可是明朝不重视的地方,却有其他人窥视其地。明朝末年,荷兰试图占领澎湖,以作为远东地区的贸易据点。在澎湖之战中,福建巡抚商周祚曾对荷兰人进行了交涉,并告诉荷兰人在澎湖的东边有无主之地——台湾岛。随后,荷兰在1624年开始登陆台湾岛。在同时,西班牙势力也登陆了台湾岛,后来被荷兰击败。

此时,以郑芝龙为首的海盗势力崛起,他们也将台湾岛作为自己的基地。1628年,郑芝龙招纳福建灾民数万人移民台湾,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移民台湾的活动。此后郑芝龙在台湾地区不断发展,甚至仿照明朝建立了官僚制度。因此,台湾能够纳入中国的领土,其郑芝龙功不可没。

也就是从明朝后期开始,台湾岛成为了西方殖民者和中国东南海盗所争夺的地方。在郑芝龙投降于清朝后,台湾岛被荷兰人独占。1661年,郑成功在大陆遭到了失败,于是便决定打下台湾作为基地。他在给荷兰台湾殖民总督的信中说“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之后,郑成功以巨大的伤亡代价赶走了荷兰人,这件事情被记载为“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入关之后,曾经多次要求台湾的郑氏政权投降,并且允许台湾作为藩属国,不用剃发。但是郑氏每一次都以不同的理由拒绝,郑氏甚至还参与到了三藩之乱。在康熙皇帝平地三藩之乱后,留给台湾郑氏政权的就只有一条路了。1683年,康熙帝派遣施琅进攻台湾,最终郑氏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了台湾府,其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这标志着台湾正式纳入了清朝的版图,也标志着台湾正式纳入到了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

清朝后期,又在台湾设置了台湾省。此后,虽然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强占台湾,但是最终没有被国际社会承认,在二战之后归还中国。可见,清朝对台湾的行政管理,是台湾主权归属于中国的法理依据来源,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岳飞真实的性格是怎么样的?是否火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岳飞是什么性格?史书中很少有直接的描写,但是从一些历史事件中,却也可以看出端倪。根据南宋徐梦莘编写的《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岳飞二十九岁那年,率军前往江南西路讨伐李成,家眷留在今天的宜兴。打仗归来后,宜兴的百姓找他投诉说,他舅舅仗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岳飞将舅舅狠批了一顿,不想他舅舅怀恨在心,有一次外

  • 李鸿章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01年,北京的冬季格外冰冷,就连空气都传出一丝刺骨的寒意。关于岌岌可危的清朝来说,在寒风中传来的这个消息,比冬季更冷:当年11月7日,暂居在北京贤能寺里的李鸿章因胃血管决裂,大口地吐血,总算不治身亡。享年79岁。还在陕西西安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闻讯,唏嘘不已,追加谥号为“文忠”——这是仅次于文正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到底是主动出击,还是被逼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每一个鼎盛王朝都是踏着一条鲜血和白骨铺成的路而来。李世民就是通过发动“玄武门政变”,残杀自家兄弟,不光彩地登上帝王宝座。不过,李世民不是个不讲人伦的人,因此,可以想象,“玄武门政变”是李世民一个解不开的心结。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李世民冒天下之大不韪,打破了历代皇帝不能调阅记录自己言行的《起居注》的惯例

  • 大家了解的包青天,一半真实,一半虚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如果让大家说出一个清官,而且又很会断案的人的话,我想大部分人脱口而出的都是“包青天”这个名字吧。事实确实是这样,包拯是一个断案如神,公正廉明的清官,很多人都喜欢这么一个人。只不过我们印象中包拯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各种小说、影视剧或者戏曲中的形象,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和这些情节有很多的不符。比如说包

  • 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拯(999—1062)是北宋时期的名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进士出身。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深受仁宗皇帝的宠爱,更因为明察秋毫,破案无数,被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俗话说千里马还的有个好伯乐,谁是包拯的伯乐呢?笔者认为是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为什么说宋仁宗是包拯的伯乐呢,因为

  • 万世景仰只为清明的包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公虽然在断案以及传奇性事件上得不到史书的支持,但他确实是个清官,是个刚直不阿的谏官。因此,他虽然文采不如同时代的欧阳修,政绩不如同为官的王安石,但却被老百姓铭记于心。人民需要“清官”,而世上又少有清官,这样,“包青天”应运而生,戏越编越多,人越传越神。有几件事情可以证明他的高贵人品。一是端砚事件。

  • 清朝的康乾盛世只是个假象,真相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康乾盛世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并称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伟大的时期。然而,仔细观察历史,就会发现,所谓的康乾盛世,虽然有其辉煌的地方,但背景是持续数十年的大屠杀和大破坏。盛世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番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

  •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盘点中国近代发生的所有历史大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近代史一般指的是1840年---1949年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49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

  • 民国四大美女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林徽因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说起林徽因都知道她嫁给了梁思成,有一段为人称赞的美好婚姻。但是她的感情经历并不仅限于梁思成,早年徐志摩对她爱慕有加,一直想追求。俩人也

  • 民国四大美女的情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林徽因出身富贵人家,很早就接触了西方文化,所以她的思想是非常的开放的。她是一个集美貌与一身的民国名媛。出身书香门第的她用她的美貌、智慧、才情,涂描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她不光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建筑学家。她与建筑师梁思成结婚后,简直被宠成了公主。阮玲玉原名阮凤根。阮玲玉是中国无声电影时期最著名的影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