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是假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是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310 更新时间:2024/1/23 0:23:29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

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深被当地的夷、汉民众所敬服,便设法把他捉获。诸葛亮领他观看蜀军的营阵,问他:“此军如何?”孟获不服,说:“以前我不知道蜀军的虚实,所以败。今天你让我观看了营阵,再打我肯定能赢!”诸葛亮便把他放掉,让他回去组织人马再战。

就这样一连七擒七纵,当诸葛亮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诸葛亮以这种攻心的战略,成功地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南方,使他可以专注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

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史家裴松之、司马光等人对此极尽赞美之辞;文人如赵藩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七擒依算略,一战定蛮苗”等赞辞不胜枚举;小说《三国演义》更是汇集了各种传说故事,把“七纵七擒”这句话加以渲染,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长篇故事。其影响所及,以至于异国他乡,也是有口皆碑。不少来自东南亚缅甸、泰国一些地方的人,都不敢直呼诸葛亮之名,而尊称他为孔明

但是,翻遍《三国志》这本权威的历史著作,却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过孟获,更没有关于“七擒孟获”的记载。部分史学家们也认为,对于一个叛乱领袖,抓住七次又放掉七次,既不符合诸葛亮谨慎小心的性格,也不符合战争的常规。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孟获其人?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孟获”呢?

我们先看历史上是否存在着孟获其人,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关他平定南中的记载总共12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另外,《三国志》在其他章节中有关于南征的零星记载也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名字。有人据此认为,历史上可能根本就没有“孟获”其人,如果历史上真有“七擒孟获”这种战争史上罕见的成功战例的话,《三国志》上怎么会毫无记载呢?

然而,史学界普遍认为,《三国志》中的记载过于简略,漏掉过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与《三国志》几乎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却有关于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记载,写作时间稍晚一点的著名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

现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著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昭通县城南10里白泥井出土的。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除此之外,有关祭祀孟获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显示,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时期。

至于在西南诸省,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祀孟获者多处。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就都设像祭祀。民间所供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坛蛮王”。据此,史学界大多倾向于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这个人历史上应该是有的。

孟获确有其人,那么,诸葛亮是否对其“七擒七纵”呢?

从时间上来看,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遂至滇池”,时间正是这年秋天。从他“五月渡泸”,只用了大约4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称兵倡乱”长达两三年之久的反叛势力“其秋悉平”,或“秋,遂平四郡”了。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方务在北”的诸葛亮一方面要攻城克寨,安抚边民,筹集粮草,另一方面又要克服险峻恶劣的自然条件。

用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那么多的事,这在当时科技交通都不发达的社会里,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办到的。《通鉴辑览》也说,“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从地理位置上看,三国时期的南中,指现在的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和四川东南部,当时是蜀国的一部分,古称为“夷越之地”。诸葛亮是建兴三年三月从成都出发,四月平越隽(今四川西昌东南),五月渡泸(金沙江),至秋,四郡(越隽、建宁、牂牁、永昌)俱平,取道滇东北,冬至汉阳(今四川庆符),十二月回到成都的。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诸葛亮安定南中时显然没有到过滇西。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在滇西却留下了许多有关诸葛亮南征的“遗迹”和民间传说。如《滇云纪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p#分页标题#e#

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几乎全都在今天云南西部大理、保山一带地区。诸葛亮怎么会在一个自己没到过的地方“七擒孟获”呢?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民间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因为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政策已经深入了人心,当地百姓对诸葛亮极为崇拜,难免会将一些其他人物的事迹,都牵强附会到诸葛亮身上,甚至有些好事者编出一些故事附加到诸葛亮身上,这些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讹传讹,使得史志家也不得不信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所造木牛流马究竟为何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能量是守恒的,世界上不存在永动机。但是据史籍记载,在1700多年前,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了类似于永动机的木牛流马,木牛流马真的存在吗?假若存在,木牛流马是怎样的呢?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

  • 诸葛亮有没有写过《后出师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

  • 晋武帝儿子那么傻 晋武帝为什么还要传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史料看,晋武帝司马炎虽称得上英武果敢,但在个人感情上却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他共有26个儿子,不幸的是,26个儿子当中虽不乏聪慧之辈,但长子司马轨却不幸夭折,因此次子司马衷成了事实上的长子。按当时的继承人法则,司马衷要被立为太子,而司马衷却是个白痴,不谙世事。“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

  • 刘禅真的是傻皇帝还是装疯卖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刘备的儿子,小名叫“阿斗”的刘禅,人们总把他与“扶不起”相联系。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平庸昏聩之君,不管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市井的平头百姓,对刘禅的印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rdquo

  • 杨修结局怎么样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他出身于当时的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东汉政府高官。杨修本人博学多才,帮曹操打理政务,很得曹操赏识。可是,杨修有个致命的弱点骄傲,这也许是所有才子的通病。因为自己有才,所以要在别人面前炫耀,借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而骄傲的人往往又不喜欢遵守规则,用四个字来

  • 左慈戏曹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其实,触怒曹操的有很多人,但是有些人,曹操就是拿他没办法,比如左慈就是其中的一个。建安元年(196年),刚过不惑之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集东汉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为实际上的独裁者。春风得意的曹操大宴宾客。席间,他看着满桌的山珍海味,说:“今天的菜式不错,只可惜少了一道吴地的松江鲈鱼。&r

  • 文姬归汉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虽然有很多人对曹操有非议,但在他的一生当中,有一个忘年之交非常了解他,不但赏识他的才华,而且对他帮助很大。这个人就是东汉著名的大儒蔡邕。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杞县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著名的焦尾琴的典故就由他而来。那是蔡邕在吴地(今江浙一带)的时候,他听到一块桐木在

  • 孙策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孙坚死后,十八岁的长子孙策继承了父业。孙策,字伯符。他和他的好朋友周瑜同岁,而且都是大帅哥,因此被人称作孙郎与周郎。后来他们还分别娶了江东乔国老的两个天姿国色的女儿,也就是大乔和小乔。孙策不仅人长得帅,个性也很好,很豁达,也爱笑,更重要的是,他善于识人、用人。比如当时江东有一位名士叫张昭,此人博览群

  • 孙坚历史故事孙坚为什么被称为江东猛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完曹操,我们回过头来,将目光投向当时江南东吴的广大地区。在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世代为官的孙家出了一个少年英雄,名叫孙坚,他后来被追尊为东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字文台,跟曹操是同年所生。当曹操还在跟小伙伴们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时候,孙坚已经显示出他勇猛过人的一面。孙坚十七岁那年,和父亲一起坐船

  • 诸葛亮生平介绍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辅佐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家在琅琊是望族,很受人尊敬。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曾做过司隶校尉,相当于监察部长;父亲诸葛珪官居泰山郡丞。诸葛亮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八岁时父亲去世,成为孤儿的他一直跟着叔父诸葛玄四处漂泊。诸葛亮十七岁那年,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就搬家到南阳。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