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白和王维,同年生同年死有共同好友,但是他们居然没关系!

李白和王维,同年生同年死有共同好友,但是他们居然没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435 更新时间:2024/1/23 0:46:50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这两个人根本就谈不上友情,这也成为一桩怪事,毕竟两个人基本是同时代的人,同一年生,几乎同一年死去,但是两个人没有任何的往来,真是奇哉怪也,具体的原因解释如下:

奇怪的是,两个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诗人就好像没有见过面一样。李白的诗作从来没有提到过王维,王维的诗里面更找不到跟李白相关的字。李白生于701年,死在762年,王维则生在701年,死在了761年,两个人几乎是同年生,同年亡。

李白奉诏入长安侍奉翰林,这个时候王维也正在长安为官。两个人都是当时的著名诗人,双方不可能不知道对方,但谁也没有看望过谁。但以当时唐代诗歌兴盛的程度,诗会、诗舍这种社团在长安遍地开花,共为诗人的他们不可能不去参加,可是两个人在这里也没有见到面。

李白善歌,王维对于音乐的造诣更是不浅,两个人也不可能不参加音乐晚会。哪怕真是两个人这些都不参加的话,两个人亦都是社会的名流,同朝为官,不可能没有相见的机会,唐代宫廷、贵族宴会更多,每一次也少不了诗人的身影,两个人更是不可能不参加。但为什么两个人就是没有结交呢?

两个人甚至拥有同一个朋友——杜甫。而且与杜甫之间关系还是相当的不错。只不过是老杜较为出名罢了,肯定不止老杜一个人。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共称于世,并且两个人也是知心的好朋友。那么在盛唐时期文学的两大高峰,王维与李白,怎么会毫无关系?

自我感觉,还是“自古文人相轻”那句话,两个人就是那么别扭着,就是谁也不理谁。当时王维在京中任右拾遗,兼监察御史,李白说到底却只是侍奉翰林,靠着自己的文笔吃饭的御用文人。王维可能会觉得李白不过如此,诗好又有什么用?还不是靠着博皇帝一笑来吃饭的。李白本心虽然并不是如此,但事实的情况就是这个样子。李白心高气傲历史闻名,你瞧不起我,我更是没有道理去瞧得起你。官谁当不来,我只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但至于自己是不是个“蓬蒿人”先放到一边再说。

更重要的是诗人都自负,王维怎么看自己的诗都觉得比李白的好,但李白的名声就是响。李白怎么看王维的就是看不上,但王维的名声却一点也不比自己的差。可能王维看不惯李白上天入地天马行空的风格,认为是有害诗风;李白也看不惯王维那点田园情调,更不喜欢动不动就是把佛理引入诗中。

王维拿了李白的诗可能颇有微辞,然后会指出诗中的种种不当,亦显示水平高出李白一筹;李白拿了王维的诗估计根本问也不问,拿了便丢,口中还“怎么怎么不屑”的阵阵有辞。两个人更是为诗打起了冷战。殊不知后人把他们两个摆到了同样的高度。杜甫就不同了,当时的杜甫不过是个谦虚有礼的上进小青年,是个来长安闯世界的“北飘”,两位大诗人对于青年的前途当然关心。

想想老杜也是够为难的,跟李白在一起时可不能提及摩诘的新作,在王维那里更是不能说起太白诗歌。在两个人中间耐心权衡,小心应付,真是难为了一辈子老实巴交的杜甫。

总之,就是这样,两人同去诗舍,却根本不给对方作诗,同去乐坊,李白唱李白的,王维弹王维的。即使是社交场面非见不可,估计也是一句“见过李大人”和“王大人安好”了事。也许两个人都了解对方的才能,但是就是不明说,暗地里佩服但表面上就是不服。两个人永远地这么腻崴着,除非对方低头认输,但是决不可能。诗界的仙人和活佛最终也没有拉起手来。

不知道两个人临死时是不是后悔此生没有交到对方这个朋友,都是闻名遐尔的文豪,但是此生却根本没有说过几句话,是不是成为两个人心中的一大遗憾。

文人自古相轻,这不是练武术,你打得过我你是你厉害,文学这东西就是没法子评价的。风格不同,思想不同,有人喜欢美女细嗓子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有人喜欢东北大汉扯着脖子嚷着“大江东去浪淘尽”,谁都有理由看不起对方。因为文学就是这么个玩意。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太白和他的六个好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白一生共有六位最知心的朋友,第一位是贺知章,是个小老头儿。他对李白有知遇之恩,对于小李老师来说,他是老师,是前辈,是知音,更是精神导师。语文课本里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都是贺知章写的。公元742年,八十三岁的小老头儿贺知章,和四十二岁的李白相遇,贺

  • 李白贺知章:相差40几岁的忘年交,李白交友真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白与贺知章的友情唐代的李白与贺知章,是一对令人称羡的“忘年交”。贺知章他爱才若渴,热情提携诗坛后辈。当他身居太子宾客时,李白还是一个平民,诗才也只初露头角。贺知章读了李白写的《蜀道难》后,赞叹不已,称李白是“谪仙”。两人年龄相差40多岁,但一见如故,对饮畅叙,结为忘年知已。贺知章身上没钱买酒,竟毫

  • 李白贺知章金龟换酒的故事,因酒结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金龟换酒唐天宝元年(742年),诗人李白来到京城长安。他在长安没有一个朋友,就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一天,他到一座著名的道观紫客去浏览,碰见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极为景慕,这次偶然相逢,就亲切地攀谈起来。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诗看,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讶地对李白说:“看来,你就是

  • 皇帝自称朕,那么太上皇自称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自从秦始皇创建秦朝,并且开创“皇帝制”以后,相应地也就诞生了皇帝这一职业,皇帝都自称为“朕”,并且这个职业是没有年龄限制的,通常都是寿终正寝以后才能够自动退休,很少存在有当过皇帝但是却提前退休的人,当然很少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中国古代就出过二十来为太上皇,基本都是干过皇帝却提前退休的存在。历史

  • 贺知章的趣事二则:酒量和李白有得一拼!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少时就以诗文知名。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轶事典故(1)为子乞名: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

  • 寻找黄河源头,从唐朝就开始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对黄河的尊崇之下,国人一直在寻找着黄河的源头,它究竟从哪里来?又会流入何方?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人们的探索开始。今天我们再次将时光倒流,随着古人一起探查黄河真正的源头。如果您想了解,小编这就为您揭秘: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巫婆口中需要

  • 道士和和尚有啥区别,都吃素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到时候和尚都是出家之人,而且平时在饮食上基本上都是以素食为主,不过道士是可以吃肉的。道教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从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传承下去了。我们现代人对道士的印象就是他们经常云游四海,过着那种仿佛神仙般的生活,而且个个都是武功绝顶。 而和尚则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存在,现在不少地方也都会

  • 都是出家人, 和尚和道士的区别为什么那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佛教和道教都是我国传统的两大宗教,历史都非常悠久。佛教在西汉末年开始正式传入中国,不过早在秦始皇阶段就初见端倪。而道教又是我国自创的,其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为创始人。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修身养性,而寺庙,道观的香火也就越来越鼎盛。每逢一些重大节日,各地

  •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一种观点认为,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国取得统治权,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话反过来就是说,如果清朝不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而是汉人建立的,中国近代就不会走向落后。那么,这个话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这个话不但没有道理,而且正好是相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游牧民族建立政权,消除了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的

  • 古代罪犯被判流放,为何衙役们争着抢着去押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刑罚,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但是罪犯又不至于处死,或者是被法外开恩的,就会将他们判为流放。所谓的流放就是把他们押解到偏远的敌方,一般距离家乡动辄几千里路。因此不仅是罪犯,就是押解他们的衙役也是很辛苦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件劳累的差事,古代的那些衙役们却都抢着去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