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土匪为何不劫“八百里加急”

古代土匪为何不劫“八百里加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871 更新时间:2024/1/19 9:57:50

古代的交通工具没有现在这么便利,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情,不过说起来也是辛苦了那个时期的人们,不论是书信还是其他什么,要想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期间的辛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地域辽阔,从南到被,从东到西,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走到了,因此在那个时期要想运送书信以及其他货物到比较远的地方几乎全是靠人力,或许这也就是古代的中国人他们力气比较大的原因,很多情况下他们是通过不知不觉中的锻炼达到的效果。

然而呢,古代的统治者他们要想快速得到全国各地的信息怎么办呢?他们断然不会说普通百姓那样,毕竟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封建制度的一个特征就是中央集权,这就要求他们必然要快速地得到各地的信息,比如一个地方发生了叛乱,你不可能经过了两三个月统治者才能知道,那样的话岂不是早就不行了。于是呢古代的统治者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殊通道,也就是我们经听到的八百里加急,这是他们最为快速得知各地信息的办法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传说中的八百里加急吧!

不过这个所谓的八百里加急究竟快在哪个地方呢?其实说起来也是很简单,这种方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原来他们就是通过驿站的方式,每隔二十里就有一个驿站,这个驿站里面养着马匹之类的物资,作为备用,而且这里面的马匹都是比较好的马匹,速度什么的更是没话说。一旦发生了什么意外,要传达消息,这个时候的驿站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传信的人带着信封骑着马一直走,一旦马匹疲劳要提前到驿站进行更换,这样保证了速度一直都是比较快的。

就是通过这样看着复杂,却有着不错效果的方式方便了中央与地方的紧密关系。说到了这里,是不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代盗贼横行,不过也没有听说过他们对这些人进行抢劫的,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要说这也是太反常了吧!要知道这些人可是比那些贫民百姓有钱的多,油水也应该是相当丰厚的。就让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盗匪不敢对这些八百里加急下手吧!

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那样做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其实很简单,这些人他们腰间都带着一块金牌,上面的意思就是,八百里加急,挡路者死。可能你会说,做了强盗,还能有其他活命的想法吗?毕竟强盗本身就已经把生命置之度外了,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只是小打小闹,上面也不会怎么管理,不过一旦劫走了这些重要件,朝廷必然要派军队进行围剿的,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古代,这些送信的人,身上主要是文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出差呢,带着一笔不小的公款,这个原因也就导致了劫匪不会打八百里加急的主意。无利益,八百里加急,多是轻装快骑,不带多少金银,马是军马,截了也不好出手,加急多为重大军务,劫了误了大事,被清剿都是轻的,闹不好要满门抄斩,没利益,风险大,傻瓜才去劫持,所以,很安全的,匪徒会望风而逃。或许就是这样,逐渐形成了一个规矩,所有的劫匪看到八百里加急就会自动放行,不会说进行阻拦什么的,一旦阻拦,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惨烈的。

那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据历史资料记载唐朝政府有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一些,日行300里,而日行500里已经是当时的极限了。《大唐六典》记载,唐朝最盛时全国有1600多个驿站,驿兵17000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和水陆两用三种,其中,数驿马最为迅速,如果遇到边疆叛乱或起义等紧急情况,驿马最快可达日行800里,正如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的:“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驿骑好似流星,日行800里,相当于一天能跑将近400公里。

在《水浒传》里的戴宗,江湖人称“神行太保”,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传递书信与军令,相当于通信兵和邮差的角色。书上说,戴宗能日行八百里,他有一个惊人的本领,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至于“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唐代诗人杜牧描写得很形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贵妃喜欢吃荔枝,皇帝找人快马加鞭从广东运到长安,速度之快,只能看到滚滚烟尘,却看不见快马飞驰而过。

不知道各位看官对古代八百里加急怎么看待,不过总体来说这项工作也是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毕竟维护这些驿站的正常运行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样似乎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办法,不过对于古人来说这已经是相当快捷的方法了,你说呢?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土匪为何从来不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来说,每隔二十里就会建造一个驿馆。要是有非常着急的信息,工作人员就会在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大多数朝代要求,这类紧急文件规定每天三百里,如遇非常紧急情况,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八百里。千里马难得,在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运输站点都只用快马,一匹马

  • 曾打遍四方的匈奴人后裔今何在?此国最多,却死活不承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匈奴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解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在古代匈奴人就像一个利剑悬挂在中原王朝的头上,这主要是因为匈奴人是游牧民族,逐草而居,居无定所。为此匈奴人只要遇到了合适的机会就可以随随便便的向中原王朝发起进攻,让中原王朝防不胜防,所以说匈奴人就将一把利剑悬挂在中原王朝的头上。为此在一段时间里

  • 邓小平“黑猫白猫论”背后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一句民间谚语能够和一个时代联系起来,除了语言本身的直白和传诵感外,更重要的是它来源于群众的切身实践,能够直指群众的深刻需求。邓小平认为,搞理论争论,就会贻误时机,错过发展机遇。空洞的争论无济于事,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应该大胆地实践,大胆地试,先不要下结论

  • 刘伯温去世前给朱元璋留下一计,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纵观历史,一个朝代的建立,除了需要一位优秀的领导者,还需要领导者身边有一个智慧过人的谋臣。周武王身边的姜子牙,刘备身边的诸葛亮,以及朱元璋身边的刘伯温等。这些人一生为了他们辅佐的君王,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诸葛亮临死前给君王留下了三个锦囊,帮助君王渡过危机;刘伯温去世前留给朱元璋一筐鱼,然而朱元璋当时

  • 建安三神医是哪三个人,除了华佗你还了解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所掌握。这一时期文学领袖很多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建安是在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一

  • 金元四大家:因为无力挽救亲人性命而从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金元四大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1、刘完素,字守真,号通元处士,河间人。他在医学上大力提倡运气说,著有《图解素问要旨》八卷,以运气说研究《素问》;又著《素问元机原病式》一卷,详细论述五运六气盛衰胜复之理。2、张从正,字子

  • 一生独一:明孝宗一生只有一个张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孝宗朱佑樘一生只有张皇后。作为明朝的中兴明君,朱佑樘最具人格魅力,他勤政,为人宽和,私生活严于律己。据说,明孝宗朱佑樘生母纪氏本是宫中专职守内藏的女史,一次偶然机会,得到宪宗临幸怀孕。宠妃万氏风闻后,派人加害,纪氏的人缘很好,派来的宫人不忍下手,回报万妃时就谎称是肚内长了瘤子而不是怀孕,这样纪氏偷

  • 那个小时候让梨的孔融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小时候我们都在教科书里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众所周知孔融是孔子后代,所以他们家族从小就非常注重礼仪的培养,那么教科书向我们展现的就是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孔融吗?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其实特别的口无遮拦,祸从口出用在他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孔融投奔在曹操名下后,其实是被曹操一直看不爽的,毕竟

  • 顺治帝在五台山出家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对于顺治皇帝的结局,一般来讲,主要有三个版本,我们罗列一下。1、正常驾崩,至于死因,主流说法是顺治死于天花,但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清世祖实录》对于顺治帝驾崩的记载异常简短,“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寥寥几字一笔掠过,令后人浮想联翩。2、五台山出家,这个论点多见于民间传说和清代的稗官野史,

  • 顺治帝怎么那么喜欢董鄂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幼年时曾长期活在睿亲王多尔衮的阴影之下,见识到了权力纷争的阴险和残酷。亲政之后,也曾实行过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清代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顺治帝纳董鄂氏为妃,前后不过五年。董鄂妃十八岁入宫,深得顺治帝“眷之特厚,冠宠后宫”,但她于顺治十三年八月被立为贤妃,得益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