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没有周公中国文明将会是另一种文明?

为什么说没有周公中国文明将会是另一种文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058 更新时间:2024/2/13 21:36:29

克商后两年,周武王在镐京病重。临终前,他召见弟弟周公,把年幼的太子诵托付给周公。周武王深知,他即将留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王朝,他需要给这个 新兴的王朝找一位可靠的监护人。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周公。周武王一定不曾想到,他的这个应急之举,不仅给西周王朝奠定了繁荣百年的基石,更奠定了传承千年 的中华文明的根基。

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诵即位,他就是西周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周成王。周公以摄政的身份总领全局。这个大局统揽的摄政 者,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他的政治理想,在东部地区,一场酝酿已久的叛乱,已经席卷而来。周武王仅用一天时间就攻克商都,迫使商王纣自杀,看似以摧枯拉朽之势 终结了商王朝的统治。

但是他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真正摧毁商人的根基。在离开朝歌前,周武王封商王纣的儿子武庚留居殷商故地,继续统率商人。 同时他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于其周围,监视和防备商人的活动,号称三监。这种监视的方法显然过于简单化。回到镐京的周武王,夜不能寐。该怎么样让 这些殷人真正臣服,该怎么样统治这并不真正为自己掌控的广大国土?在余下的日子里他没有,也来不及拿出更好的办法了。

周公,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蛰 伏在商人旧地的武庚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东山再起的时机。现在这个时机到来了。他挑拨对周公摄政感到不满的三监,联合起来进行叛乱。和商人关系密切的奄和 蒲姑两国也伺机而动。整个王朝的东部地区陷于混乱之中。在仔细权衡了形势之后,周公果断决定率军东征。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战争的残酷和艰难远远超出了人 们的想象。东征的周公是坚定的,不彻底镇压这次叛乱,他绝不班师。凯旋的周公脸上并没有胜利的喜悦。他在思考,在回想那场刚刚过去的,牺牲了他成千上万士 兵的战争,他要彻底解决周武王留下的问题。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在夏商就已经存在。一般认为,那 时的分封制度,是在氏族方国的自然分化之下形成的,对旧有的方国氏族原地认定,把它们纳入夏商王朝的统治之下。周武王克商之后,沿袭了这种做法。像封商王 纣之子武庚于殷,继续统率殷人,就是这种做法。他同时立了自己的三个弟弟为三监,想防范武庚。

但是,三监之乱说明这个办法行不通。与以往的 分封不同,从周公摄政时期开始的大分封,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有目的的、自觉的政治行为。它是周人在新占领的广大领土上,以推行分封的方式,用政治手段人为地 建立经过设计的政治格局。周公成王时代的大分封,以姬姓的王室裔亲和异姓的姻亲为主。

战国后期的大儒荀子称,周公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 姓独居五十三人”。每一个受封的西周诸侯国,都是西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的统治。这些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着这样那样的义务,而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经过大分封,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局面。

#p#分页标题#e#

诸侯国享有相当的自治权利,王室则通过 对其执政卿的任命,和由王朝直接派遣官员监国来实现对诸侯国的控制。每一位新的诸侯国君即位时,必须得到周王的册命,他的身份才能得到正式的认可;诸侯国 君还必须在固定的时候去朝见周王。每一个分封都有明确的目的。卫国(初封朝歌,今河南淇县),是周公之弟康叔封的封国,商都朝歌所在。伐灭武庚后,康叔受 封于此,目的是在原来的商人核心区加强周人的统治。

鲁 国(今山东曲阜),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来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奄国也是周公东征的主要讨伐对象之一。鲁国的受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控制。齐国(今 山东淄博),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是周公东征的另一个主要讨伐对象蒲姑所在。齐国的受封也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并且和鲁国互为支持。

燕国(初封今北京琉璃河),是姬姓王室重臣召公长子克的封国。燕国的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少数族。晋国(初封今山西翼城县),是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国。晋国的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诸戎,同时保证镐京和东都洛邑的通路。

北 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凤瀚认为:周公和成王之所以能够分封,也跟周公二次东征有关系,周公第二次又再一次灭了商,彻底摧毁了商王朝,等于完全消除了很强的敌 对势力,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二次克商的话,后来的齐鲁都不可能分封,因为那个时候安阳都在商人势力范围之内,他的东边还有好多商移民,周人势力到不了那 里,因此分封只有在周公的时候才有条件。这些在《左传》上都有记载,就是封赐谁到哪去,王要参加而且要赏赐很多东西,这是很隆重的一件事情。周人封建的主 要目的在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就是要建立巩固周王朝的屏藩,让他们守卫在一些边缘地区,防止周边夷狄对周王朝的侵犯。而且,被分封的诸侯可以在这个基点上 扩张,这等于是使周王朝的领土不断伸展。

周公制礼作乐坊,据传是周公所创,具有维护统治者等级的作用

周公制礼作乐。金 文礼字,像玉放在祭祀器物上。学者认为,礼本来是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进入阶级社会,贵族们将原来的风俗习惯加以改造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要求各等级成员遵 守的礼仪。作为稳定统治的一种方式,夏、商两代都创设了属于自己的礼制。周公摄政时期,西周王朝参照夏商两代的礼仪,制定了自己的礼仪规范。

大 约在周穆王时期,周礼最后确定和完善下来。西周王朝将贵族分成不同的等级,实行等级爵位制。自天子以下,王朝贵族分为公卿、大夫、士三级,诸侯分为公、 侯、伯、子、男五级,诸侯之臣又有卿、大夫、士的划分,各自遵守不同的礼仪规定,不得逾越,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在指导思想上,周礼讲究尚德、尊 尊、亲亲、敬老、慈幼,成为对后世颇有影响的道德规范。

《周礼》《仪礼》《礼记》是礼经的三部典籍,并称三礼,被认为是记载了西周王朝的制 度礼仪规范的典籍。从汉代开始,国家立先秦时期的典籍《诗》《书》《礼》《乐》《春秋》为五经,作为最为重要的官方学术典籍。对后世封建王朝来说,三礼不 仅是国家学术经典,也是他们制定国家礼仪的指导规范。周公创造性地发明了周礼,通过一系列贯彻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礼节,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使整个周王朝 成为一个非常有序的礼仪文明之邦。这正是周公最希望实现的理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认为:周公应该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从出土的西周青铜器看,到了西周中期以后,王朝礼仪确实已经比较齐备。春秋时候的社会还是非常讲礼仪的,那是继承西周的文化传统,礼乐文明对中国政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p#分页标题#e#

周 礼被后人细分为吉、凶、宾、嘉、军五礼,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基本框架是政治制度、设官分职,是一整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周礼的诞 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使整个社会从巫术走向礼治。与礼相伴的是乐,礼讲稳定,乐讲和谐,周公制礼作乐,使中国社会不仅长期稳定,而且充满了和谐之 美。华夏文明从此进入礼乐文明时代。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教授杜维明认为:周公制礼作乐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直到周公制礼作乐,中国人的视野才更多地由神转向人、转向伦理、转向礼仪……中国从此真正地成为礼仪之邦。

宅兹中国营建洛邑。在 周公的苦心经营下,周初那种暗潮涌动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1965年,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一个废品收购站收购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铜器。十年 之后,文物学家马承源在器底内胆发现了铭文。让他吃惊的是,铭文中有“中国”二字。这就是铸造于西周成王五年的,国家明令禁止出国展出的六十四件国宝级文 物之一的何尊。铭文中的“中国”指的是西周的东都成周洛邑。

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天命只能降于处于天下的中心“中国”的王者。洛邑正 是商周时代的天下中心。周武王回到镐京后,希望能在洛邑修建新都。周公摄政的第五年,周人营建了东都洛邑。洛邑建成后,周人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命名为 成周,意思是周人的建国大业最终完成。周成王七年,周公在成周洛邑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还政成王,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宅兹中国,何尊出土于陕西宝鸡,其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

在汉朝人所作的《尚书大传》中,称摄政的七年里,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至此,周王朝已稳如磐石。周公在摄政的七年中,为西周王朝奠定了大政方针。

经 过周公摄政,西周王朝确立了天命无常、敬德保民的思想;经过周公摄政,西周王朝建立了分封制,向一个地域国家迈进;经过周公摄政,西周王朝建立了宗法制, 创立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经过周公摄政,西周王朝建立了礼仪制度,华夏文明从此被打上了礼乐文明的烙印。周公去世后,周成王将他和祖父周文王葬在一起, 表明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

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孔子之后的一千五百年间,中国文化一直以周孔并称,既表明周公与孔子一脉相承的联系,又充分显示出周公享有的重要文化地位。

历史学家杨向奎说:“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说没有周公中国文明将会是另一种文明的内容,本文摘自《中国通史(卷一)·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许穆夫人是我国史上第一位女爱国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许穆夫人何许人也?在她身上又发生过哪些故事?为何称她是史上第一位女爱国诗人呢?许穆夫人是卫宣公的庶子卫昭伯与宣姜(卫宣公死后改嫁继子)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宣姜与卫宣公所生次子卫惠公之子)的妹妹(按母系论就是姑母)。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民皆兵的时代,要么战要么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联合起来,灭掉了当时国内最有实力的卿族知氏,瓜分了知氏占有的土地,形成了三分晋国的局面。公元前 403年,韩、赵、魏三家共同逼迫周威烈王将他们列为诸侯。春秋时代最强大的中原诸侯国晋国,就这样消失了。与此同时,另一个大诸侯国齐国,也被异姓贵族 田氏篡夺了政权。

  • 楚国为什么被秦国所灭,楚国被秦国灭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众多历史古籍和现代的影像资料中,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在其鼎盛时期,是当时疆域最辽阔,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多,军队最强的国家,堪称世界"第一大国"!如此强悍打过为何会折在秦人手里。关于鼎盛期的楚国,当年的纵横家苏秦曾作过如此描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

  • 商纣王和姜王后,妲己的墓地都在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出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东行十五里,在河口村北的淇河西大堤上,有一座高大的土冢,这便是商纣王的陵墓。这里绿柳依依,淇水环绕,明代以前即被列为淇县八景之一,曰“纣窝滩声”。明嘉靖《淇县志》载:“纣王窝,在县东四流社淇河内,纣葬于此,故名”。纣王名辛,殷朝

  • 齐桓公的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最初心怀雄才伟略,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并号召“尊王攘夷”,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成就霸业后的齐桓公“近小人、远贤臣&r

  • 诸葛亮借象棋残局预示未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在国人心里那是神一般的存在,关于他的事迹也有很多,今天小编就为达介绍有关他死前所留的象棋残局。下面这幅图就是诸葛亮的生死局,已知条件为:红方先走,且无法将死黑方,马、车、帅所在横行和竖行除图上所示棋子和将外没有其他任何棋子,诸葛亮认为五步之内红棋不死则蜀汉可得天下。根据局势分析,

  • 韩信为何用兵如神?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韩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他用兵入神,打仗百战百胜。任何军队由他指挥必然成为一支奇兵。那么韩信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厉害,到底是有何高人为师,让他无往不胜呢?但是当我们翻阅《史记》,看他的列传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他拜师学艺的记载,列传中只是简单的记述,说韩信家里很穷,受到亭长老婆的羞辱,还有就是漂母送饭,

  • 项羽乌江自刎后,麾下将领何去何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垓下之战是楚汉争雄的最后决战,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项羽兵败自杀。不过大家是否想过,项羽自杀时是孤身一人,他手下的那些将士都是什么结局呢?项伯严格来说,项伯不能算项羽的部下,而是项羽的叔叔。但项伯却是吃着项羽的,想着刘邦的。鸿门宴上,是项伯给刘邦通风报信,替刘邦挡剑;项羽分封诸侯时,项伯接受张良、刘邦贿赂

  • 虞姬巧言化解项羽爱将非分之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项羽与刘邦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大家都知道。项羽身边有一位貌若天仙的美人--虞姬。小编要说的这个故事就跟虞姬和项羽爱将英布的故事。有一天英布突然病倒了,项羽前去探望。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正在用人之际,爱将英布却忽病倒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听说已经两天水米未进。项羽十分焦急,亲自到英布的住处探望。见到英布面

  • 鬼谷子大智慧,太精妙,太高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漫漫长河,谋士名人辈出,在辅佐君王谋求天下的过程中,诞生了无数讲述智谋方面的书籍。比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和《鬼谷子》这样的谋略书籍。有句话叫“纸上谈兵”,光会说不会做可不行,如何从书中的战策实际运用呢?实际上谋划一共分为四步,制定谋略,游说谋略,执行谋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