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紫禁城中哪些水缸是怎么来的?有何作用

在紫禁城中哪些水缸是怎么来的?有何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078 更新时间:2024/1/30 18:36:01

凡是去过故宫的朋友们都知道,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之前的庭院里,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些收口大腹、两耳加兽面铜环的金属大缸。这些大缸有铁铸的,有铜铸的,还有些是铜质鎏金的,它们静静地端立在各个大殿之前,金光耀眼,质朴端庄。

椐《大清会典》记载,这些大缸都是明清两代制作的,明朝多是铁缸,清代多是鎏金铜缸。至宣统年间,紫禁城内共有大缸308口。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的大缸只剩下了231口了。在乾清宫门前,就放置了10口鎏金大缸,每口缸直径达到1.6米,高1.2米,重达3吨多,缸体上刻有“大清乾隆年造”铭,相传为和珅监制。

同样,在太和殿前,也有8个形制相似的鎏金铜缸。不过这几个大缸是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的。这些水缸造价不菲,最低都得耗资白银500多两,如果是鎏金大缸,至少需白银1500两以上。

那么,这些巨型水缸是做什么用的呢?

这些水缸名叫“太平缸”,是紫禁城里面专用的防火设施,也俗称“门海”,取门前有大海之意。拥有了这些“门海”,紫禁城里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就不怕火灾了。

大家都知道,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永乐四年,占地面积达到72 万多平方米,殿宇9000 间,是我国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如此庞大的建筑群,难道紧靠区区几百口“太平缸”就能解决故宫的火灾隐患吗?

你可别小看了这些水缸,它们的储水量是惊人的。每口缸少则数百升,多则数千升,有些大缸的水量甚至比现代的一辆消防车装水还多。如果我们仅以每口缸储水1吨计,整个紫禁城光是水缸就能容纳300多吨水,这对于扑灭初期火灾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确保这些水缸能常年火灾战备,明清时, 皇宫里每天都有十多名太监专司从井内挑水,一担一担地把缸装满。值班大臣每天要检査水缸灌水状态,以确保水缸常年充盈。

冬季的故宫气温较低,水缸会结冰。但一旦结冰,遇到火灾就麻烦了。如意,必须保证水缸不能结冰。那么,古代是如确保水缸里的水不结冰的呢?

首先,太监们会给水缸添加保暖防护设备。他们会根据气温和天气状况,在缸外包上一层棉外套,再给缸体加上盖子。

其次,如遇到极寒天气,还要把大缸架在特制的石圈上,在石圈内点燃炭火,昼夜不熄,使缸内不冻,直到大地回春。

再次,所有宫殿前大铜铁缸除安设缸盖外,还会在盖中置铁屉,炽炭火融冰,直到来年惊蛰时节方才撤去。据《大清会典》载:“乾清门内外所设铜铁缸共用木盖222个,铁屉222个。”

同时,宫里还会派出专门的值班太监“坐更毡棚”,从每年的10月开始守缸,直到次年的二月份,天气转暖后才收班。

配合太平缸使用的还有一个灭火工具,名叫“救火唧筒”,俗称“水龙”。其原理实质上就是一根吸水套筒,使用时将唧筒垂直竖立在水缸里,利用套筒原理,将水吸入筒内,再压下套筒,把水从喷口处射出,其射程可超过20米。

这种“灭火神器”轻巧简便,易于操作,足以应付小型火灾,或者在火灾初期时防止蔓延,起到关键作用。

故宫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火灾,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永乐年间故宫建成,到清朝宣统退位的400多年间里,故宫一共发生过大小火灾近百次,《明史》及《大清会典》里都有过明确的记载。

永乐18年,紫禁城落成,不过刚刚过了几个月,在永乐19年四月,奉天、华盖、谨身遭遇火灾,几乎被烧光。朱棣为此龙颜大怒,朝野人心惶惶,纷纷上奏朱棣,将首都重新迁回南京。后来,在朱棣的强势镇压下,还都之议才偃旗息鼓。不过,惨遭焚毁的三大殿,历经20年后才重新修葺。

嘉靖36年夏天,奉天、谨身、华盖三殿再遭火灾,火势蔓延到奉天门、顺门、午门外廊等建筑,迫使嘉靖只能在文华殿临朝听政。这次火灾损失惨重,仅善后打扫废墟一项工作,就动用了人力3万余众,征用了数千辆民间车辆参与清理。

其后在万历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乾清宫、坤宁宫、前三殿均被焚毁。

因为明朝紫禁城的数次火灾,造成了全国性的灾难,致使“三殿工兴,采摘诸大木于湖广、四川、贵州,费银无数”。

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几个小太监因做饭,不慎失火,导致太和殿被焚。康熙龙颜震怒,下诏按“放火之罪不赦”,将肇事的几位太监处死,并下旨:“宫内各处灯火最为紧要,凡有火之处必着人看守,不许一时少人,总管等不时巡察。”

光绪末年,祈年殿遭雷击而焚毁,由于祈年殿是用香楠木建成,着火时数里飘香。

在故宫几百年的防火历史中,太平缸功不可没。为防止宫内的火灾蔓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因此人们又赋予它一个喜庆的名字“吉祥缸”。

标签: 紫禁城

更多文章

  • 青楼是怎么来的?古人逛一次青楼需要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青楼

    青楼,原本指豪华精致的雅舍,后泛指妓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我们总是听说这样一句话:“当人有了金钱和权力之后,那么他将开始向往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生活。”这句话在大多数的成功人士看来是极其荒谬的,但殊不知这其实就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若不是有所谓

  • 明朝的皇后及妃子为何大都从民间甄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

    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权威最高的人物,作为皇帝的嫔妃也应该有一定的家世衬托,比如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宋仁宗的曹皇后都是有着极高的家世。但是仔细看中国历史就可以发现,明朝的后妃甚至皇后的出身其实并不高,大多都是平民,为什么会这样?一、政治上控制极端,不需要政治联姻1、管理控制严格,不需要政治联姻明朝的政治执

  • 在李善长之后朱元璋新选的宰相人选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善长

    洪武三年,李善长生病,回家休养,朱元璋要选新的宰相。当时他把刘伯温找来,和他讨论了三个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吊诡的是,这三个人选,最后都先后被朱元璋给杀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说是谈论这三个人,实际上是朱元璋提出这三个人,想用这三个人为宰相,想征求刘伯温的意见。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杨

  • 萧规曹随是什么意思?曹参当上丞相后为何无所事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参

    曹参,西汉开国功臣,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曹参“萧规曹随”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萧何去世,曹参进京当宰相。在他担任宰相的三年时间里,一切都遵循萧何生前曾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不予改变。这一件事,在历

  • 古代皇后为什么不能降为妃嫔 被废皇后的儿子还算嫡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皇后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皇后都被废了,皇后的孩子,即使不被降为庶子,也必然是没有继承权了。毕竟老皇帝会担心,这瓜娃子上台后,会不会为了他老妈,打击报复。皇后只能被废,却不能降低为妃?这就好比是妻子只能被休掉,却不能被当成小妾来看待一样(当然,也有例外)。这在古代很正常,因为小妾是夫妻的共同财产,晚上陪

  • 古代妃子生下皇子之后为什么要找奶妈不自己哺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

    一位60多岁的历史专家告诉我:明朝曾设立“乳娘府”,专门招募15到20岁的已婚女性给皇子喂奶,这不仅和皇帝的嗜好有关,还隐藏这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古代妃子为什么不给皇子喂奶?古时候的后宫,都有这样的规定,妃子不能给皇子喂奶,一旦有人违反这个规定,轻则会被皇帝冷落一番,重则直

  • 曹丕篡位为什么还要优待汉献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献帝

    曹操在称帝和不称帝的选择中长期徘徊,到死也没有称帝。但是这不是他良心发现,不想称帝,而是把称帝的使命留给了曹丕。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接替他成为魏王的曹丕就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当了皇帝,建立了魏朝。在称帝后,曹丕并没有杀害汉献帝,反而对他十分优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曹丕称帝后对汉献帝的待遇。汉室江山

  • 东汉末荆州刺史刘表为何不向外扩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表

    刘表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作为荆州牧,其掌握着强大富庶的荆州,有着极佳的战略位置与国力。可刘表在他掌握荆州的几十年时间中,却没有任何建树。看着他四周的群雄们各自忙着扩张自己的领土,刘表却毫无动作。这似乎并不正常,但他却是发生了。许多人对此归咎于刘表的守成性格,认为他不对外扩张,完全是他性格上的原因。

  • 古代皇帝选妃侍寝只有翻牌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侍寝

    话说,1644年清军入关的最大贡献,就是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电视事业。被“清宫戏”轰炸得太久,大家都知道了皇帝陛下晚上选妃侍寝的小秘密:翻牌子。然而,古代帝王那么多,选妃侍寝的手段怎么可能只是“翻牌子”这么单调?下面小编就带着大家做一个小小的盘点。古代

  • 嘉庆帝真的是被雷劈死的吗 嘉庆帝真实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嘉庆帝

    嘉庆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在这二十五年间,清朝经过康乾盛世的辉煌开始了漫长的中衰期。纵使嘉庆皇帝力挽狂澜,拼尽全力想要拉住走下坡路的清朝,可惜他的力量最终不能掉转历史的车头。于是他带着遗憾撒手人寰,嘉庆皇帝在木兰围场突然逝世。由于事发突然,宫人们惊慌失措,大臣们一筹莫展,对于皇帝的突然逝世,一时间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