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

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618 更新时间:2024/1/3 10:19:02

苏轼被贬黄州,直接原因是“乌台诗案”,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王安石变法时的新旧党争。宋神宗在位时,曾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本就遭至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再加上变法过程中因急功近利、用人不当等原因导致新法变质,进而引发了新旧党争,而苏轼正是因反对新法而遭到了排挤打压。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却就此引发新旧党争

北宋中期,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仍旧一副繁荣景象,但内部却已经蕴含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变法改革的声音一度极为高涨,而王安石早在嘉佑三年(1058年)进京述职时,便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但并未被宋仁宗采纳。

宋神宗即位之后,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久慕王安石之名的他开始大力提拔王安石,先将其提拔为江宁知府,但旋即便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度提出全面改革,并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宋神宗遂采纳了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开始谋求改革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此后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条约、募役法、保甲法等新法相继颁布。

虽然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新法也的确有可取之处,然而由于太过急功近利,再加上用人不当,导致新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弊端。例如青苗法规定,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这本是为了降低贫民负担,但由于强制农民借贷,加上利息偏高,结果不仅导致农民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导致很多富足家庭也因借贷而破产。

又如农田水利法,为了鼓励农业发展,增加政府税收,王安石鼓励百姓垦荒,并支持兴修水利,而且规定费可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但为了保证新法的推行,兴修水利的数量却最终变成了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结果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强制百姓兴修水利,反而极大加重了百姓负担。

变法本就会遭至守旧派的强力反对,再加上变法逐渐演变成弊政,更是导致反对派势力大涨。虽然王安石有宋神宗的鼎力支持,但反对派中同样是人才济济,例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均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而为了新法的持续推行,王安石等新法派无疑要对反对派大肆打压,结果就此引发新旧党争。

苏轼饱受排挤调往地方,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作为反对新法的一员,苏轼在新法派占主导的朝堂上饱受排挤,自觉无法在朝堂立足的他,无奈申请调往地方,并于熙宁四年(1071年)外放杭州通判,后相继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按照惯例,官员在调任之后,不论升降都要上谢表,于是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在调任湖州知州后,便给宋神宗上了一道《湖州谢表》,然而却没想到就是这么一封普通的文书,竟给自己惹来大祸。

由于在地方任职期间,亲眼目睹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弊端,然而由于当时新法派势大,在根本无力扭转局面的情况下,作为诗人的苏轼,便不免通过吟诗作词来对新法弊端进行批判和讽刺。

平日里讽刺一番倒也罢了,苏轼的这封《湖州谢表》同样堪称牢骚满腹,例如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本来只是发些小牢骚,结果却被朝中的新党加以利用,说其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乃是公然讽刺朝廷,是对皇帝的不忠,于是一顶大帽子便被扣在了苏轼头上。

为了彻底打压反对派,新党更是对苏轼往日诗作进行潜心研究,从中挑出大量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要知道,王安石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时便已经被二次罢相,变法事业的主导者已经从王安石变为神宗本人,变法已经成为了皇帝亲自部署的既定国策,反对变法就是反对神宗的既定决策。

于是,在新法派的一番牵强附会之下,朝中迅速形成了一片倒苏之声。宋神宗大怒之下,命御史台严加审查。元丰二年(1079)十月十五日,御史台上报苏轼诗案审理情况,不仅苏轼暗讽朝廷之事被坐实。

而除了苏轼本人之外,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收藏苏轼诗词的大臣名士也被牵连其中,这些人毫无疑问大多都是反对派。为了彻底击溃反对派,李定、舒亶、王珪等更是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

后来,在朝中大臣和王安石本人的求情下,苏轼这才得以免死,但却被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且无权签署公文。而驸马王诜则因与苏轼交往过密被削除一切官职,王巩则被发配西南,苏辙也被牵连,被贬为筠州酒监。张平方、司马光、范镇等人则各被罚红铜二十斤或三十斤。

标签: 苏轼

更多文章

  • 古代女子怎么样才能提出离婚 古代有休夫一说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休夫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古代,一直都是男子休妻,毕竟在那个时候都是男尊女卑的思想,所以女性的地位一直都是比较低的。那么在那个时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女子能够提出离婚这个请求呢?女人能否休夫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古代,只有"休妻"和"和离"。"休妻"大家都知道,就是男人不要老婆了,写个休书

  • 三国曹魏美女皇后甄宓为何被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甄宓

    要说起三国时期的美人,曹丕的皇后甄宓一定是能排进前三位的,从曹家父子三人都倾心于她来看,她的美貌当真是绝世无双。三国时代的绝代佳人甄氏,姿貌绝伦、气质非凡,才智过人。当年甄氏虽系寡妇之身,却博得曹氏父子仨同倾爱慕之情,并最终成为曹丕称帝后的皇后。《世说新语·惑溺》有载:“

  • 丁谧到底哪里得罪了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丁谧

    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明帝曹叡病危,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与司马懿并为托孤大臣。曹芳即位之初,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亦以其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后来曹爽就不怎么把司马懿当回事了,他以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曹彦为散骑常侍;他的表弟夏侯玄则被任命为中护军。同时,南阳何

  • 1983昆仑山发生了什么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1983,昆仑山,发生了,什么,大事,山海经,中有,记载,这

    在《山海经》中有记载着这么一句话:“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出了山海经中的这句话之外,另外还有很多记录昆仑山的记载。还有诗人用诗歌去赞美昆仑山,也有剧作家去撰写昆仑山,总而言之,只要是跟昆仑山沾上关系的,那都是充满着极度神秘色彩的。昆仑山层峦叠嶂,山之高度可直穿云端

  • 古代皇帝立太子的标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太子

    皇帝是古代历史中的词语,在这皇权之下,有多少纷争与危险。我们无法知道,更无法感受。古代的皇帝没有表面上那么光彩,他必须心系百姓,每一个决定都要为了后世着想,立太子这一个决定,就足以让皇帝忧心忡忡,一旦做出错误的决定,就会留下千古骂名,然而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跟所有

  • 成吉思汗幼子托雷掌握蒙古帝国百分之90军队为何不能称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吉思汗,托雷

    成吉思汗有四子:只斤·术赤,只斤·合台,只斤·阔台,只斤·托雷,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草原的勇士,都可以霸主一方,毕竟人上人只能有一个,我们的四皇子托雷可谓是机会了了,这是中原的传统嫡长子继承皇位,而蒙古是嫡幼子托雷继承汗位。成吉思汗最倚重的儿子为

  • 武则天一共有几个丈夫 武则天的几个丈夫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武则天的丈夫的事情,很多人问了这个武则天到底有几个丈夫呢?还有这个武则天的几个丈夫都分别是谁呢?对于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下面给大家来详细的分析揭秘看看吧,一起来学习学习,分析分析。武则天真正意义上的丈夫有2位,分别是李世民和李治。李世民和李治都是有比较完整的成婚手续的,所以李世民

  • 古代青楼女子一般来自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青楼

    古代受儒家伦理的道德约束,女子与非丈夫的男性嬉戏打闹、接触过近等,都将被视为大不敬,是古时女性不得逾越的红线。越过的女子,将受天下人嘲笑,而这天下人里面包括男性、女性。但在这严厉的约束之下,却有这么一群女性,他们不但跟非丈夫的男性接触紧密,甚至还跨过男女屏障,行男女房事,且这还是她们的生存之道。绣衣

  • 宋太祖赵匡胤晚年为什么想要迁都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太祖,洛阳

    关于宋初太祖曾想迁都洛阳这一件事,可以说是非常出名了。但是具体的历史材料与历史事实,却有一些扑朔迷离。因此我搜集了一些史料,就这个问题来说说自己的看法。首先是太祖为什么想要迁都的问题。据《长编》记载:“上(太祖)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宋太祖生于洛阳长于洛阳,喜

  • 清朝的皇后有哪些特权?皇后是如何管理后宫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皇后

    在清宫剧中人人都想要当皇后,因为皇后的身份尊贵还有权利都让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在后宫中权力最大的除了太后那就是皇后,那么真实的清朝皇后都有哪些特权呢?在后宫中,皇后的地位跟天子是一样的,嫔妃的生活和言行都要受她的约束和管理。在清代有一本书叫《清碑类钞》,是一本掌故汇编,这本书里面记载,但是还是兰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