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蜀汉大将军费祎被刺杀的真相

蜀汉大将军费祎被刺杀的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424 更新时间:2024/1/19 6:59:18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朔日,蜀汉大将军费祎在汉寿主持岁首(春节)大会。当时费祎刚开府不久,人逢喜事,加上他性格洒脱,不禁喝得酩酊大醉。席间,魏降人郭脩突然发难,借敬酒之机拔刃刺杀费祎,待众人回过神来时,费祎已倒于血泊之中,当场气绝。

郭脩何许人也?据史料记载,他原是魏凉州西平人,官至中郎将。延熙十三年(250年),姜维出兵陇右,联合羌人进攻魏西平郡,虽不能破城,但却俘得郭脩等人而归。

由于蜀国人才匮乏,为了鼓励更多的中原人士来投降,因此重用降将,如姜维、王平夏侯霸等人降蜀后,都得到了重用。郭脩降蜀后,刘禅同样也没有亏待他,在短短的三年之内,郭脩就官至左将军,成为蜀汉的高级将领之一。

那么,郭脩为何要刺杀费祎,他是受人指使,还是自发而为?如果是受人指使,谁是幕后指使者呢?

姜维是幕后指使者吗?

首先,郭脩是姜维从西平带回来的,所以,姜维是有嫌疑的。

其次,当时姜维与费祎在北伐的问题上分歧巨大。姜维依仗自己才兼文武,而且又熟悉西凉风俗,就想拉拢羌族、胡族为羽翼,发动北伐,以完成诸葛亮的遗愿。

但是,费祎却认为伐魏之事应留给后人解决,他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姜维虽然与费祎同录尚书事,但是,费袆的职务是大将军,比姜维高一级,军权掌握在费祎手中。因此,每当姜维想兴兵北伐,都遭到费祎的制裁,使得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这让姜维很恼火。

再次,费祎遇刺身亡后,姜维是最大的受益者。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维被迁升为大将军,成为蜀汉军队的一把手,此后,姜维就放开手脚主持北伐。

然而,上述理由并不足以证明姜维就是幕后指使者。

首先,姜维再蠢,也不会蠢到亲自将杀手带回来的程度,除非他不知道此人是杀手。

其次,姜维与费祎之间的矛盾只是个人看法不同,不涉及根本利益冲突,完全没必要置对方于死地。

再次,由于当年曹操将汉中人口内迁,导致蜀汉人口不足,所以,在北伐时将魏国人口迁至汉中,是常规操作,如在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就曾经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综上所述,姜维没有除掉费祎的动机,而且,如果郭脩是他找的杀手,他应该避嫌,而不是亲自将杀手带回蜀国。所以,姜维不是刺杀费祎的幕后指使者。

既然郭脩刺杀费祎不是受姜维所指使,那么,他是魏国派来的杀手吗?

郭脩是曹魏派来的杀手吗?

脩於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三国志·三少帝纪》

郭脩成功刺杀费祎后,曹魏对他大加褒奖,将他与聂政、傅介子相提并论。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侠客,他为报韩大夫严仲子的知遇之恩,独自刺杀了韩相侠累,为了避免连累他人,他自己剥掉面皮,挖出眼睛,自杀而死。

而傅介子则是西汉大臣,他发现楼兰、龟兹多次反覆无常,于是主动请缨去刺杀楼兰王,并成功将楼兰王的首级带回京城。

曹芳大张旗鼓地褒奖郭脩,言下之意很明显,那就是要告诉天下人,郭脩是他派去刺杀费祎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这个问题裴松之已经给出了答案。裴松之认为刘禅是“凡下之主”,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而费祎的才能也没有特别突出,此二人的存亡,并不会影响到蜀国的“兴丧”,因此,曹魏没必要派刺客去刺杀他们。

再者,郭脩是姜维在战斗中俘获的,属于被动入蜀。如果他是魏国派出的刺客,应该会像马茂一样,采取诈降的方式入蜀才对。

综上所述,郭脩不是曹魏派出的刺客。

既然郭脩不是曹魏的刺客,他为何要放弃高官厚禄,主动求死呢?

郭脩刺杀费祎的动机

郭脩到了蜀国后,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就达到了人生巅峰。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又亲自毁掉了一切,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陈仓守将郝昭所说的话,或许可以为我们解开这个疑问。

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趁曹休在石亭惨败,关中兵力空虚的机会,再次出兵北伐,包围了陈仓。当时陈仓只有守军一千多人,于是诸葛亮派人游说守将郝昭投降,郝昭以必须遵守“魏家科法为由”,拒绝投降。

魏家科法,卿所练也;吾之为人,卿所知也《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略》

质子制度就是“魏家科法”的内容之一。当年曹操吸取了张绣降而复叛的惨痛教训,完善了质子制度,规定边防将领的家人必须迁至邺城,置于曹操的眼皮子底下。

郭脩也是曹魏的边防将领,毫无疑问他的家人也在邺城,他如果真的投降蜀国,那么,他的家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但是,选择刺杀费祎,虽然要付出性命的代价,却可以保全在邺城的家人,还可以作为家人加官晋爵的筹码。

最终,郭脩选择牺牲自己,保全家人。

综上所述,避免身在邺城的家人受到伤害,同时尽可能让家人过得更好,这就是郭脩刺杀费祎的动机。

结语

蜀国由于人才匮乏,一直没有对来降的魏将领实施质子制度,从而给了郭脩可乘之机。这,就是郭脩能够成功刺杀费祎的决定性因素。

标签: 费祎

更多文章

  • 张绣降曹后复反是早有预谋的诈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绣

    曹操到达南阳淯水后,张绣便率部不战而降。曹操大喜过望,设宴招待张绣一行,并纳了张绣族叔张济的遗孀为姬妾,又送黄金给张绣麾下的骁将胡车儿,以笼络其心。随后,曹操放松了对张绣的警惕。就在曹操疏于防备之时,张绣突然反叛偷袭曹操的营盘。曹军在猝不及防的状态下,很快便溃不成军,曹操只好率轻骑狼狈出逃,最后在

  • 三国顶级谋士许攸为什么会离开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许攸

    说到许攸这位三国的顶级谋士,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他的才华主要展现在他对袁绍和曹操的作用。比如说当年袁绍之所以能在北方成为一代霸主,就是因为许攸在他身边辅佐;再者就是曹操这位三国的枭雄,当年能在官渡大战中要是没有许攸的突然倒戈,曹操想要拿下北方击败袁绍,可能将不会取得胜利。可能让大家非常不解的是,当时

  • 董卓进京时只是带了三千人为什么敢杀太后废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董卓

    董卓乱政,是东汉政权的一大转折点,他带兵进入朝廷,篡夺了国家的政权,随意废立皇帝,这让他能渐渐控制朝廷。董卓的生涯也是非常有意思,如果单单看着前面的事情,好像他就是一个忠臣良将,一心为了国家平定边疆的敌人。可后来董卓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不仅控制都城,开始篡夺国家的政权,更是在两京大开杀戒,不断搜

  • 朱棣死后有哪些妃子为其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征班师途中,走到榆木川时病死了,活了六十四岁。按照当时明朝的制度,皇帝死后,要用活人殉葬,此做法非常残忍,是丧失人性的。尽管朱棣很有作为,五次亲征蒙古,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等等,但是,也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毁誉参半,比如,攻进南京后,为了清除异己,

  • 明仁宗朱高炽死后有多少妃嫔为其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高炽

    朱棣死后,他的长子朱高炽继位为帝,就是明仁宗,然而,朱高炽当皇帝还没一年,就突然病死了,年仅四十八岁。朱高炽死后,按照当时明朝的规定,后宫妃嫔要殉葬,最终,从妃嫔中选了五人给朱高炽殉葬,这五人分别是:贵妃郭氏、顺妃谭氏、淑妃王氏、丽妃王氏和充妃黄氏。让活人殉葬是非常残忍的,是丧失人性的,不管在什么

  • 大羿和后羿是不是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后羿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大羿和后羿的事情,很多人问他们是不是一个人,其实这个问题问得非常的有水平,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看看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下面是小编的解读,感兴趣的别错过了。1、首先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大羿和后裔并不是一个人,他们之间也没有什么关系,是两位相对独立的人罢了。2、先

  • 龟兹国是不是西游记里的女儿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龟兹国

    人们在提到龟兹国时,总会与女儿国联系在一起,这个在历史上芳名在外的国家,总会让男人们浮想联翩。那么,龟兹国是女儿国吗,龟兹国与女儿国之间有没有关系,以及龟兹国现在的位置在哪里,下面就与小编一起来了解下。龟兹国不是女儿国女儿国曾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有记载,但龟兹国与女儿国却不是一个地方,在玄奘的记

  • 古人最初是以什么为目的栽培菊花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菊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就因其清寒傲雪的品格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先是与梅、兰、竹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后又与月季、康乃馨、唐菖蒲并称为世界四大切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根据史书典籍记载,古人最初是以什么为目的栽培菊花的?根据史书典籍记载,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栽培

  • 古代皇帝是如何写圣旨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圣旨

    如今许多古装历史剧涉及宫廷朝政,其中免不了出现圣旨。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在宫廷剧中宣读圣旨的官方正规题头,以至于不论在颁布哪个皇帝的圣旨时都会听到这八个耳熟能详的字眼。那么,这个圣旨的标准格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杨玉环的真实身高体重是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杨玉环

    中国自古至今五千年文明悠久流传,前前后后二十个朝代、四百余位君王书写着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各朝各代及当朝的伟人英杰俱是绽放着各自的璀璨光芒,初统天下立始传世的秦王朝、唯以强亡俯瞰世界的汉王朝、镇元奋武君死社稷的明王朝,都无不从侧面彰显着中华大地的宽厚和深沉。而今天,我们便要以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为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