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代张謇状元头衔系翁同龢争取 无心仕途办实业

清代张謇状元头衔系翁同龢争取 无心仕途办实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091 更新时间:2024/1/27 3:56:00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传统中国人世世代代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归依。“状元郎”更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可是“状元们”都是怎样经过重重筛选,最终光宗耀祖的呢?

说“状元”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辉煌崇高的荣誉称号,大概一点儿也不过分。不管您从哪儿得了个第一名,国人都会毫不吝啬地给您送上“状元”这个光荣称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其实,真正的“状元”是有严格使用范围的,专指在科举时代的最高级别考试殿试中夺得榜首位置的牛人。在北宋以后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个散发着耀眼光辉和诱人气息的无上美妙头衔可是每三年才颁发一个,而且是整个“天下”只有一个名额!北宋名臣胡旦(也是状元出身)感慨:状元及第的荣耀,哪怕是直捣辽国老巢,全师凯旋,献捷太庙,也不能与之相比!

状元能够获得如此炫目的光彩,与朝廷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自从唐代把进士科确定为政府官员的最重要选拔方式以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成了传统中国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人世世代代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归依。宋、明、清三代,非进士出身者,基本上无法成为宰相,而许多炙手可热的官职,又规定不是进士出身者不许担任。能考上一个进士,已经殊为不易,按照曾经试图考取进士(但是意外落榜了)的梁超的说法,是“府聚数千童生(没考中秀才的,一百岁的也叫童生),拔数十人为生员(俗称“秀才”);省聚万数千生员,拔百十余人为举人;举国聚六七千举人,拔二三百人为进士……”更何况作为第一名进士的状元了!状元一旦出炉,便立刻进入国家的储才机构翰林院,被作为未来的宰相加以重点培养,各种别人削尖了脑袋也谋不到的美差也会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举世瞩目,朝廷又异常重视的“状元”是怎样选拔出来的呢?

按说,在制度上,对于状元选拔工作的规定可谓严格之极,慎之又慎。清代殿试之后,所有试卷都要弥封糊名,由皇帝亲自指派八名进士出身的朝中一二品大员作为阅卷大臣,披阅试卷。阅卷大臣们挑出的10本最好的卷子,要进呈皇帝本人亲自审阅,确定状元人选,御笔批上“第一甲第一名”(俗称“点状元”)之后,才拆开糊名,填榜公布。这一套严格制度的用意,就是希望保证选拔的公正性,为国家选出天下最优秀的人才,使“大魁天下”的状元名副其实。

道光年间之前,选拔状元还主要是审读试卷内容,看是否翔实,以此判断作者是否有经邦济世的实际才能。然而,道光年间的大学士曹振镛改变了游戏规则。

事情的根源在于道光皇帝本人。道光皇帝嫌披阅试卷实在太辛苦,曹振镛便想出了一个创意:让道光皇帝只看书法,并且挑剔试卷中的误字、涂改,而对内容忽略不计。从此之后,考生们不再致力于真才实学的打磨,而是专门比试谁在重大考试可以不失误。到了同治光绪之际,名次的差别往往取决于一笔之肥瘦、一画之短长。

殿试的试卷虽然糊名,但是阅卷大臣们可以通过笔迹辨识作者,于是,每逢殿试之前,考生们便纷纷私下预测哪些大臣可能出任阅卷大臣,事先拉关系、走门路,呈送字以便辨认。殿试收卷出场后,便将答卷的前四句写出,飞马送到曾经请托的阅卷大臣手中,以便阅卷时寻找卷子,这个叫做“送诗片”。

由于每名阅卷大臣手中都有不少请托的卷子,因此,如何排列名次便又成为一个难题。光绪年间开始,这个难题有了一个制度化的解决方案:阅卷大臣们按照官职的高低来排列试卷名次。比如,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八名阅卷大臣中,官职最高的是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张之万,其次是协办大学士麟书,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李鸿藻排名第三,户部尚书翁同龢排在第四,礼部右侍郎志锐排在第八位。于是按照当时的规矩,张之万看上的第一个人会成为状元,麟书看上的第一个人会成为榜眼,李鸿藻看上的第一个人会成为探花,而一以善于发现人才著称的翁同龢看上的人,最好名次也只能是第四名传胪……志锐选中的人再强也只能是第八。再往后张之万看上的第二个人会成为第九名,麟书手中的第二张卷子第十,依此类推,就是这样的规矩。

当时翁同龢看中的人是著名的学者张謇,而张之万看中湖南名士尹铭绶。翁同龢极力想为张謇争取一个状元,便去找李鸿藻商量,想让李鸿藻让出探花名额,想以探花再加上自己手中的传胪两个名额来换取张之万手中的状元,但是李鸿藻说:“状元我不争,探花我也不让”。于是翁同龢只得去游说麟书,最后说动了麟书,又加上志锐的支持,才为张謇争到了状元,尹铭绶当了榜眼。不过张謇状元及第后无心仕途,最后回家乡南通开了大生纱厂,成为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

为什么制定的很严格,用意是尽量保证选拔真才的制度,最后会堕落为依照官职高低分赃的游戏呢?

所有的制度在制定的时候,都是有一定意图的,目的是保证某种利益的实现。在殿试中,严格的糊名、阅卷制度安排,是为了保证朝廷的长远利益,比如统治威信的维持、官员质量的保障。但是,制度是要由人来执行的,而人不可能没有私利。在阅卷过程中,阅卷大臣的私利远比朝廷的长远利益更为实际,看得见,摸得着。因此,阅卷大臣们在权衡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时候,天平无法不倾向个人私利,毕竟,在这种时候,去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不但得罪人,而且连维护的是什么都找不着。

标签: 清代张謇状元头衔系翁同龢争取无心仕途实业

更多文章

  • 万历皇帝为什么三十年不出宫?明朝有内阁分权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万历,皇帝,为什么,三十年,不出,明朝,内阁,分权

    这是怎样一个朝廷,皇帝终日与宫女、太监们厮混在一起,三十余年不出宫门;"公认"的忠臣为了处理好与宦官的关系,派自己的儿子给宦官大送珍品;当年受皇帝调药、显赫一时的"忠臣"尸骨未寒,就给儿孙带来杀身之祸。这也就难怪当时的日本会对紫禁城的属地虎视眈眈。好一幅皇帝、后宫、辅臣、宦官的"和谐图"当人文主义思

  • 历史上的包拯头上有月牙吗?包拯的月牙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上,包拯头,上有,月牙,包拯,怎么

    古装电视剧《神探包青天》目前正在热播,演员张子健在剧中饰演包拯,随着该剧的热播,包拯头上的月牙再次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不论是在现如今的电视剧中,还是在各类戏曲中,包拯的额头中央都有一个”月牙儿“,但看了包拯的画像,却未发现其额头有“月牙儿”。那么历史上

  • 不谙兵法世事 谁是乱世三国中智商不高的军事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不谙,兵法,世事,谁是,乱世,国中,智商,高的,军事家

    谁是乱世三国中智商不高的军事家?对于袁绍的评价,陈寿在《三国志》有言: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蹶,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足可见

  • 唐睿宗李旦有几个皇后?李旦的皇后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睿宗,李旦,有几个,皇后,都是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又名李旭轮,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最初封为殷墟王,另冀州大都督。他一生两度登基,三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690年让位于母后武则天,

  • 历史解密:大宋帝国的公主是历史上最守妇道的楷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大宋,帝国,公主,历史上,最守,妇道,楷模

    古代女人所谓的恪守妇道,多指贞节、孝敬、卑顺、节俭而言。公主是皇帝的女儿,驸马娶公主不叫娶而叫“尚”,一个“尚”字便说明了公主在家庭中地位高于驸马,不仅高于驸马,也高于公婆。因此,让公主恪守这些妇道恐怕是很难的,即便恪守了,也会走样儿。跟唐代相比,宋代

  • 大汉朝历史上没有根基的刘恒为何能当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朝,历史上,没有,根基,刘恒,为何,当上,皇帝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当权,此时诸吕做大。那吕后因为刘邦曾经重视其他妃子,便变本加厉的迫害刘邦以前受宠的女人,尤其是戚夫人。大概是恨屋及乌,连同她们的孩子都不得好死。就这样,吕后当政八年后,朱虚侯刘章振臂一呼,大臣们便跟着闹革命,姓吕的彻底玩完。不过胜利果实却让而代王刘恒分享,不久众大臣迎接刘恒做皇帝

  • “清末状元”张謇的一句什么话让慈禧失声痛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末状元,张謇,一句,什么,慈禧,失声痛哭

    清代状元张謇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影响巨大、声望颇高,在张謇眼里,没有比国家利益更高的政府利益。当一个旧体制愿意更新并处于更新阶段时,他会与其保持最大诚意、最大程度的合作;任何人都不会说张謇顽固、保守。即使当现行体制遭遇不测、命悬一线时,他仍旧会为其效命奔波,他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对旧体制的 “

  • 诸葛父子与司马父子的区别:两个家族竟如此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父子,诸葛,父子,司马父子,司马,区别,两个,家族,如此

    诸葛父子与司马父子三国的政治格局,其实也是家族的格局,曹、孙、刘的大格局下,又有其他姓氏的格局,诸如诸葛家族,陆氏家族,司马家族,贾氏家族等等,其中诸葛家族在三个国家的管理层面上,都有相当的分量,为历史所罕见。而蜀汉的诸葛家族是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当诸葛亮在蜀汉舞台上已经是实际的第一管理人时,司马家族

  • 慈禧太后对中国有哪些非凡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慈禧,太后,国有,哪些,非凡,贡献

    我们结合历史来看,就可以发现慈禧确实有才,并且是有大才。咸丰帝在避难热河时去世,当时同治帝年幼,朝中有肃顺等托孤重臣把持。慈禧果断和咸丰六弟恭亲王联手,铲除肃顺,夺取政权。当然,当时是两宫皇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在排位上同治皇帝的嫡母慈安太后还在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之上。和民间传说不同,慈安太后同样是一

  • 愤怒!日本竟然这样强征慰安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愤怒,日本,竟然,这样,强征,慰安妇,随着,战争,大和,升级

    随着战争扩大和升级,日军更加残暴抢夺各地女子充当慰安妇。日军如何强征中国慰安妇早在日本对华战争爆发以后,日军高层便号召部队“抢粮于敌”,“在当地自己养活自己”。在这一口号下,日军需要的各种物资及补给品均抢自中国战场,其中当然也包括性奴隶“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