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驿站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驿站的起源与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220 更新时间:2024/1/27 19:47:48

古代驿站的起源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

从春秋、左传等书之叙述,可知当时通信之方式有三种:一是“传”,为车递;二是“邮”,为步递;三是“驿”,为马递,综称“传遽”,后因车递费用太大,渐不使用,只剩步递及马递,故改称为“邮驿”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最远可追溯自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被发现有传递讯息有关的文字。可见商朝时期就有可能出现了相关的驿站。


古代驿站的发展历程

秦、汉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古设“驿站”及“邮亭”,可用来传递信息,可说是邮局的前身。但传统的邮驿仅用来传达政令及军情,民间通信无法利用。汉朝每三十里置驿,由太尉执掌。


隋唐时期

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朝

宋朝驿卒由兵卒担任,规模不如唐朝。沈括《梦溪笔谈》说:“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

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镶金字,日行五百里”,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岳飞一日之内在前线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即是朱漆金字牌。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元朝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维持庞大的帝国,于是强化了驿站制度,时称站赤。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

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驿站大房有一万余所,皆设备妍丽,其华靡情形,使人难以笔述也”。


明朝

明代在全国皆建有驿站,称为驿递,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六十里设驿,驿有驿丞。沿线每60-80里设一个驿站,全国共有驿站1936个;还设立了急递铺和递运所,加强了物流信息。驿站还能接待出公差的官员。

明中期以后吏治败坏,驿递制度弊病丛生。大小官员往来于道路,常常任意勒索夫、马。地方官吏还任意克扣驿站经费,贪污私肥。


清朝

清朝设驿站计为1785处,京师设皇华驿,军机处公文上有如注明“马上飞递”,规定日行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日行四百里、五百里,甚至六百里不等,最快速达八百里,往往到站时,已人仰马翻。此俗称“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19世纪70年代,大清帝国开始设立邮驿递送机构。1878年,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提议设立官方的近代邮政局。

1911年,“邮传部”接管邮政,邮政从此脱离海关,成为独立的系统。邮传部下隶大清邮政总局;从此,邮政业务正式脱离海关,实现独立营运。

之后,大清帝国逐渐改驿置邮,将各地的边防驿馆、海关驿站,逐步以邮局代替,另外成立专责运送公文电报传递官方文书及资料、军情传递。


以上关于古代驿站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到这里,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文章下方的标签查看。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皇帝造反的故事你听说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你听说过皇帝造反的故事吗?在中国的历史是确实出现了这尴尬的一幕,接下来我为您介绍这一个“皇帝造反”的故事。北魏末年,孝武帝元修长期忍受高欢的摆布,无奈逃出了洛阳投奔宇文泰。国中不可一日无君,高欢只好又立元修十一岁的儿子元善见为皇帝,这个时期历史上出现两位皇帝。元善见虽是皇帝却只是个傀儡,高欢非常善待

  • 英属香港:香港的殖民地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香港殖民地多少年英属香港,泛指1841年1月26日——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前的香港殖民地时期,又称香港英治时期、港英时期,是指香港于1841年至1997年期间成为英国殖民地的时期,前后共历经156年。港英政府殖民地时期称为香港政府,因与香港回归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简称一样,传媒将殖民地时期

  • 台湾雾社起义:台湾高山族抗日大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台湾雾社起义雾社起义,指的是1930年10月27日,高山族分支赛德克族马赫坡社首领莫那·鲁道长子举行婚礼,由于一名日本巡查破坏了赛德克族的风俗,点燃赛德克族民众长久积蓄在胸的怒火,然后起义并失败。雾社起义过程1930年10月27日,赛德克族马赫坡社首领莫那·鲁道长子举行婚礼,由于一名日本巡查破坏了赛

  • 中关村:中国的硅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关村简介中关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也是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核心园区。中关村科技园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被誉为“中国硅谷”。中关村名字是怎么来的?中关村从明代起为太监坟场,因明

  • 伊尹:千古第一名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千古第一名相伊尹简介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挚,生于伊水(今河南洛阳伊河)。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华厨祖。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耕作于有莘国。商汤三聘之后,辅助商汤打败夏桀,为商朝的建立做出不朽功勋。

  • 东西文化论战:文化选择的冲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东西文化论战时间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特点、性质及相互关系问题的思想学术论争。始于1915年﹐迄于1927年。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西方文明的输入,引起中国社会、尤其是思想学术界的强烈震汤。如何看待西方文化,进而又当如何看待自身文化,成为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五四

  • 七七事变全过程:东方战场就此打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七七事变简介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

  • 七七事变中的那些英雄人物及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佟麟阁佟麟阁(1892-1937),汉族,原名佟凌阁(因牺牲后报纸误写为“麟阁”,此后就沿用了下来),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击,进犯南苑,时任第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佟麟阁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

  • “白帝”公孙述的生平经历与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孙述简介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新莽末年、东汉初年割据势力。初以父官荫为郎,补任清水县长。子阳城是公孙述所建,因城内白鹤古井白雾升腾,宛如白龙,公孙述以为是“白龙献瑞”,要出新天子,故自号“白帝”,城名由此而来。公孙述熟练吏事,治下奸盗绝迹,由是闻名。王莽篡汉,公孙述受任为导江卒

  • 木兰从军讲的是什么故事你还记得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木兰从军简介木兰从军讲述了木兰代替父亲去征战的古代故事。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木兰从军故事主要内容南北朝时,陕西延安罕尚义村有一个退伍的老军官花弧,武功很好,立过战功,退伍后,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