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知青返城的原因是什么?

知青返城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93 更新时间:2023/12/29 7:56:37

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在农村“落户”,永远刘留在了农村。而当初这场返城“飓风”则是由在云南的知青率先吹起的。

至于由云南农场知青引发的这场“回城风”的波及程度究竟如,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一书是这样记述的:

云南垦区的这场风波,很快蔓延到各地,即从1978年12月起,有21个省、市、自治区(河北、山西、甘肃、宁夏、贵州、湖北、广东、西藏除外)相继发生了下乡知青和支边青年要求回城的集会、请愿活动,到1979年2月形成一股声势很大的“回城风”。

其特点之一是来势猛,波及面广。不仅许多的农场知青闹回城,在插队的已婚知青、已在当地城镇安排就业的知青、下乡后参军又复员在外地工作的知青,以及各类下放人员子女,也都引起连锁反应。

另一个特点是,许多地方出现了相似的越轨行为。一般是四处串联,成立各种形式的请愿组织,先是发传单、出小报、贴标语、集体上访、请愿游行,而后发展为任意罢工、绝食,甚至发生冲击领导、殴打干部、砸毁公物、抢劫商店、破坏交通等违法行为,严重破坏社会安定。

例如:新疆阿克苏地区几个国有农场的上海支边青年,从2月4曰开始成群结队集会游行,筹集资金,要求回上海。不久,波及阿克苏垦区的16个团场和城区工交建企业单位。一些上海支边青年组织赴京上访团,签写万名摺,围攻殴打干部,拦截车辆,多次罢工停产。

这场回城风波,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还只是发生在局部地区……但是,由于知青离场过猛过急,各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如黑龙江兵团在几个月中有15万名知青集中办理回城,打乱了正的生产、工作秩序。建三江农管局所属农场职工中,知青占8%,一下子返城3/4,出现“机车没人开、账目没人算、学生没人教,病号没人管”的现象。刮这场风,遭受损失最严重的要数云南垦区了。

到1979年末,上海到云南各农场的4.76万人,剩下3000人;四川去的4.1万人,对于这场风波引发的后果,云南赴京请愿团负责人丁惠民在1979年1月23日给震发出的电报中也作了一番反省: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一两个月所走的道路,所做的一些事,心中感到内疚和惭愧。特别是在罢工问题上,由于我们年轻,看问题不全面,往往感情用事,为自己想得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的少,但是由于个别领导同志的一些不妥做法,我们就耐不住了,热血一冲,不管三七二十一,草率决定用罢工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其结果,虽然我们当时思想动机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实际上给国家带来了损失,影响和干扰了安定团结局面。

当时的许多传媒对这次大闹返城也进行了狠狠地批评,有的指责是无理取闹;有的指责是失去革命斗志的表现;也有的表示体谅。

5月12日刊载在《阿克苏报》上的《五月遐想》,是一首以朋友口气教训新疆上海知青的诗歌:

也许因为早春寒气料峭,

有人筋骨单薄开始颤抖、动摇。

“四人帮”的浩劫使人悲叹前途渺茫,

难道就不能杜绝裙带、后门、官僚......怀疑在你心中播下迷惘。

你抱怨命运苦涩不逢时,

不愿再举起南泥湾的镢头,

钢铁的誓言随着岁月遗忘。

不,蠢虫必将被鸡啄。

朋友,对党的信念不容动摇!

不管怎样,返城风声势浩大,此起彼伏,最终以下乡知青大举返城而落下帷幕。

过程虽过于偏激,造成的后果也不堪目睹,但知青的目的还是达到了,其原因很多,我们也无法对其进行深研细究,在《中国知青悲欢录》一书中张力甫的《1978:西双版纳八万知青返城风潮》中的最终结论如下:

知青返城运动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中国要办大事都是很不容易的,所谓“大象屁股推不动”。

可是知青汇成这个涉及全国各地各县各农场各公社的大问题,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大概有这么一些原因:

首先是知青自己的据理抗争,尤其是云南农场和黑龙江农场,在这里的知青,既集中又有天然组织,能掀起较大规模的请愿活动。

其次是社会各界的支持。知青的命运同全国城乡休戚相关,城里人有子弟在农村,农民则有知青在自己的村里,社会普遍同情知青。

再次,当时邓小平等遭受“四人帮”迫害的中央领导同志能够同情和理解知青的处境,并将此作为拨乱反正的一项内容,以稳定民心,驱动改革之轮。

最后有一个机遇问题。就是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首先要有边疆的安定团结,像这样的知识青年闹事,当然会给边疆添乱,不如早早请出为妙。

不过这些都是咱们的猜测罢了。不管怎样,8万知青终于能回城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知青返城后存在哪些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当时,我们国家也下了大决心准备彻底解决知青问题。1980年5月,中共中央在讨论教育工作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总书记胡耀邦说,要把让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种地的办法改过来,要用其所长,不要强其所难。过去的办法是一举两害,现在要一举两得。过去那种方法也有点道理,粮食没有过关,要吃饭啊!要使城

  • 知青返城后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返城的安排及需要处理的知青遗留问题很多,针对上述情况,国务院知青办虽然提出了《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并非易事,其中最难办的是以下三件事:首先就是已婚知青的安排问题。一位云南西双版纳的知青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倾诉着:历史不会忘记:1970年前后,近10万知识青年

  • 老知青们对上山下乡运动的真实感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了近半个世纪,尽管那是一场灾难所孕育出的一个怪物,但作为其受害者一一中国知青为其所付出的一切是不容历史忽略和抹杀的,他们并不后悔,他们更加自信,他们更加坚强,他们更加自豪!下面小编就给介绍那些老知青们对于那段历史的切身感受。1990年,剪不断、理还乱的知青情结“魂

  • 国家公祭日定在12月13号是什么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对于历史上的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你知道国家公祭日定在12月13号的由来吗?国家公祭日是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公祭对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举行升国旗和降半旗仪式。

  • 抗战老兵的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今天,军人是一个无上崇高的身份,那当然不能遗忘那些抗战老兵。什么是抗战老兵呢?抗战老兵,就是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4日之间,为保卫我们的国家,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士。下面是抗战老兵的介绍,一起了解抗战老兵这个群体吧。抗战老兵离世抗战老兵待遇 抗战老兵的采访抗战老兵怎么定义抗战老兵身份

  • 毛泽东提升李六如为最高检察长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建国后,毛主席点名要见李六如。菊香斋内,毛主席紧紧握住李六如的手,说六如同志,六年不见,你辛苦了。并说中央成立最高人民检察署,我提名罗荣桓为检察长,你任副检察长。罗荣桓身体不太好,就请毛主席让李六如代理最高检察长,毛主席同意了。可李六如却不想接这个职务,毛主席问他有什么困难,李六如说我在延安得罪过太

  • 李六如:毛主席的第一任秘书长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红军长征后,留下项英、陈毅等人进行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其实当时还有一支李六如领导的游击队。国民党军经常对李六如的游击队进行“围剿”,最终李六如不幸被捕。国民党用高官厚禄诱降李六如,李六如却破口大骂,说想让我跟着你们同流合污,真是瞎了你们的狗眼!蒋介石见劝降不成,就准备枪毙李六

  • 李六如:我党第一个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今天要介绍的这个人,名字叫李六如,看名字很多人都不熟悉,但看看他的资历,那绝对是厉害人物,连十大元帅都比不上他。 李六如是湖南平江人,生于1887年,比朱德小一岁,但参加革命却比朱德早,1908年就参加了新军,还加入了同盟会,而朱德,在1909年才刚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时

  • 韦国清上将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韦国清,1913年生于广西东兰县,15岁就参加了革命,著名的百色起义时,韦国清就是其中的一名小战士。红军长征开始时,成立了军委干部团,陈赓任团长,下面有个特科营,专门负责中央机关的保卫工作,营长就是年仅21岁的韦国清,足见其出色的能力。在整个长征时期,特科营几乎都是跟随中央机关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

  • 韦国清做越南顾问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50年元旦,刚刚建国不久,越南主席胡志明来到北京,想请中国派一支军事顾问团,去帮助越南抗法斗争。对这样的要求,毛主席向来是很支持的,那么派谁去合适呢?朱德、周恩来、聂荣臻同时指向了一个人韦国清。毛主席听后,点了点头,说:“他去,我放心。”当时的新中国,将星云集,比韦国清更